鑑賞|銅鏡、銅鼓、銅車馬,貴博青銅文物的斑駁之美

2020-12-19 澎湃新聞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的記載,在貴州省博物館中,就有鯢魚形、牛頭形、飛鳥形和鵝頭形多種銅帶鉤。無論是銅車馬、銅釜、銅燈、銅劍、銅鏡或銅鼓等,這些館藏青銅文物,都透著泥土久來侵蝕的斑駁之美。

今年是貴州省博物館建館62周年。不久前,醞釀已久的《徵途——貴州省博物館建成六十周年紀念專集》正式出版。「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經授權刊發書中《館藏青銅器》一章。

半世紀的考古發掘,在貴州廣袤的土地上,發現早起石器時代,晚至清代的為數可觀的文物。貴州省博物館館藏青銅器的絕大多數均來源於地下發現。這些文物中,以兩漢時代的墓葬出土為主,它們體量懸殊,視覺感受殊異。從製作上看確實不乏讓人產生欣喜的物件,或精巧,或細膩,或粗獷,或獨特。

一、館藏青銅器的組成及特點

青銅文物的館藏數量逾千件。從器物類別上看有車馬模型、釜、燈具、搖錢樹、鼓、兵器、錞於、鏡、錢幣、帶鉤、俑等。這些館藏的青銅器,在形制上大都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或與周邊青銅文化有著關聯。今天來看這些文物,除了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之外,若按它們的藝術價值來審視,一部分可視為有著純粹欣賞價值的藝術品,是古人創作的青銅雕塑,如銅車馬、搖錢樹、銅俑這些文物。另一部分是實用性物品,但經過精妙的美術設計,可視為工藝美術品。

二、代表性文物點評

對於上述的兩類館藏青銅器,在此,我們各選擇一些亮點的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著重介紹。

圖1 東漢銅車馬

屬於前一類的在興義萬屯漢墓中發掘的「銅車馬模型」,長1.12米、高0.88米(圖1 東漢銅車馬)。除了車與馬的造型具有極高的可賞性外,在製作上分段構造的精湛工藝,也令人嘖嘖稱羨。馬的製作是將頭、耳、頸、身軀、尾、四肢等分成十一段來鑄造。車的結構分駕馬、輪軸、車箱與蓬蓋三部分,眾多的部件採用了扣接、焊接、鉚接、子母口套合四種組裝法,並且還運用了壓花、鎏金等裝飾工藝。馬的造型昂首嘶鳴,邁步向前。論造型,它與甘肅武威漢墓中出土的青銅走馬,均呈張嘴露齒,引頸作嘶鳴,並兩耳直立,尾部上翹,邁左前肢行走狀類似,與四川彭山漢墓中出土的陶馬相比較,更令我們驚詫的是兩者如同「孿生」,看那脖頸的彎曲,嘴咧開的程度,一條前肢邁開而蹄尖立地的狀態,以及整體向上而又略有彎度的翹尾,近乎一模一樣,唯一的不同就是陶馬軀體更為豐滿些。興義出土的銅車馬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它產自何方,是外來傳物,抑或是本地「土產」,或許在當時,製作者們受風習、審美上的相互影響,而出現造型上的趨同性。

那些附有美術設計的實用物件,在館藏青銅器中佔多數,在這些物件上的那種與實用巧妙構合的藝術想像,使之在與其他省區發現的同時代相類物件比較時,亦毫不遜色。

首先談談館藏的帶鉤,在我國歷史上,始於春秋中期至戰國早期,而盛行於秦、兩漢的,以銅質佔多數的衣服上的帶鉤,在滿足於腰帶兩端帶頭相勾結的基本功用之外,充分彰顯了製作者的創思,精工細作,鑲金嵌玉,造型異呈。司馬遷的《史記》中,便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的記載。因為功用上的需要,它們無論做成何種造型,多呈弧形,並且有鉤有鈕。

圖2 鯢魚形銅帶鉤

館藏「鯢魚形銅帶鉤」,在威寧中水地區西漢墓中出土,長10釐米,寬3.5釐米(圖2 鯢魚形銅帶鉤)。其形大致如搖頭擺尾遊弋的鯢魚,故而名之。古人把這件鯢魚造型的帶鉤,做成頭大身粗,尾長而漸細,上翹彎曲恰好成鉤,構思巧妙!鯢魚——民間俗稱「娃娃魚」的魚種,原本在貴州的山溪河流中並不少見,以它的模樣巧制的帶鉤,至今在其它地方的考古發掘中還未見有報導,仍可視為是一件孤品,由此,我們也很自然地將其當成「土特產」,是漢代生活在貴州這方地域上的古人所制。帶鉤上陰刻「日利八千萬」五字隸書銘文,這是一句充滿著商賈氣息的吉語。從書法的角度看,不是出自於精擅書法的人士之手,字跡大大小小,刻畫時率意而為,這幾字或許為了表達佩戴人內心祈求財源滾滾的商業願望。

威寧中水漢墓出土牛頭形銅帶鉤

還有一件同墓出土的「牛頭形銅帶鉤」,以牛頭造型製作帶鉤同屬罕見,館藏這件帶鉤造型誇張,分居牛頭左右的大彎角,上翹成弧形,如此地誇張牛角部分,仍包含有對實用便利方面的考慮,左角背中部的圓形鈕,與右角相應位置的鉤首,兩者同處一側面,妙處是使腰間帶頭勾結處,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微微張著嘴的水牛頭。角背的鉤鈕,既保持帶鉤作用,又無礙牛頭造型的美觀。

還有一件發現於這座漢墓中的「飛鳥形銅帶鉤」,長僅7釐米,展翅飛翔的小鳥兒形狀,頭部彎曲成鉤,雙爪緊貼腹部,雙翅排列的羽毛,以線刻紋樣來表現(圖3 飛鳥形銅帶鉤)。

圖3 飛鳥形銅帶鉤

同樣值得一提的精巧之作——赫章可樂漢墓出土的「鵝頭形銅帶鉤」,長12.8釐米。金銀錯工藝是在青銅器表面鑿刻出淺槽圖案,再將金銀絲截作點或線,擠入槽內,捶軋後,以錯石錯平,產生輝煌華麗效果的裝飾技法,被用於這件帶鉤的製作中。它,鉤端纖細,形似鵝頭,在鉤身上錯金錯銀,並以細線鐫刻來表現鵝的嘴、眼、頭羽及各類紋飾,在嵌金嵌銀的工藝之外,還在紋飾之間排布了八枚綠松石。這些以動物為造型的小巧物件,在製作上完成了它們應具備的基本功用後,在造型以及修飾上,構思歧出,形態各異,歸根到底,是緣於求美心理。

鵝頭形銅帶鉤

「龍首柄銅釜」 高13.1、口徑8.7釐米,在六盤水市黃土坡西漢墓中發現,釜柄上為龍頭的造型(圖4 龍首柄銅釜)。所謂釜,即古代用以炊事的鍋。對於以龍的傳人自許的我們這個民族而言,對龍的崇拜可遠溯至新石器時代,祖先所創造的龍形象,一直都極普遍地出現在我們這個民族的世代生活中,這種以龍頭巧作炊具把柄的妙想,正體現了這一形象的無所不在。

圖4 龍首柄銅釜

如果說論體量「龍首柄銅釜」算是一件小器,那麼另一件與神秘喪葬習俗相伴的,赫章可樂漢墓出土的「立虎索辮紋耳銅釜」,就是一件大得多的器物了。從它高32.8、口徑44.3釐米的尺寸來看,「個頭」上前者難以與其相提並論(圖5 立虎索辮紋耳銅釜)。

圖5 立虎索辮紋耳銅釜

在貴州赫章可樂這個地方的漢墓中發現的銅釜、鐵釜,有的套在死者頭部,或置於頭部側邊。這種葬式,被稱為「套頭葬」,至今在別處尚未發現,被考古工作者認為是一種具有地域文化特質的現象。這件文物外形上最為突出的是,口沿邊鑄造兩條對稱的猛虎,姿態造型一致,張嘴,尾上揚,虎的眼、耳、須這些細微處,以線刻表現。這種鑄虎為飾的器物,在貴州省博物館的藏品中,不僅只有這一件,還有一件是在正安漢墓出土的「銅虎鈕錞於」,時代與鑄虎銅釜應該比較接近。錞於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在雲南出土的貯貝器,貯貝器的器蓋上,裝飾了各種人物動物雕像,其中有一件上就有左手橫抱錞於,右手拍擊其頂部的人物造型。可見錞於在古代是樂器。正安出土的這件錞於,高55釐米、最小口徑22.5釐米,中空,器形瘦長,盤狀的頂部正中,鑄了一隻作欲撲躍狀咆哮的猛虎,盤下短頸,鼓腰,直筒(圖6 銅虎鈕錞於)。這隻錞於上的鑄虎與「立虎索辮紋耳銅釜」上的那兩隻相比,精緻程度,此虎不如彼虎,但是在造型上去卻頗為相似。

圖6 銅虎鈕錞於

還有一種見諸日常生活的器具——青銅燈具。清鎮漢墓出土的龜座踞人銅燈,高僅26.5釐米,這盞燈的底座作昂首邁步的烏龜,給予人堅實穩固的感覺,龜背上坐著的人物高鼻大眼,如同連枝燈中人物形象的處理方式一樣,同樣是雙手放於膝上,頭部頂著燈杆(圖7 龜座踞人銅燈)。

圖7 龜座踞人銅燈

這種頭頂託燈的造型,在毗鄰的雲南省也出土了精製之作,如個舊出土的東漢「銅俑燈」(李昆聲《雲南藝術史》),底部是人物屈膝跪坐的姿式,雙手平伸,手與頭部各託一盞燈,看上去簡練利落,一目了然。這件清鎮漢墓出土的龜座踞人銅燈,當我們湊近細看,它的製作是非常有特點的,首先形象生動的烏龜,採取忠實於真實物象的鑄造手段,人物則取反差較大的誇張變形的處理方式,頭大身細,最為惹眼的是有著一個大鼻子,堅挺而突出地大,這一寫實一誇張的手法放在一起,並不讓人感覺有什麼不協調之處。

在貴州省博物館的館藏中,還有造型豐富,紋飾各異的兵器。青銅兵器歷來是古代青銅器中,令人矚目的一個支系。著名的有勾踐所用的青銅寶劍,以其極鋒利的刃部,復加遍飾劍身的菱形紋,以及在劍格上採用嵌滿藍色琉璃與松綠石,這些藝術的裝飾處理,還有劍上的八字鳥篆銘文,使其具備了研究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發展源流等多重價值。以此古青銅兵器話題局限在我們的館藏來談。在普安縣銅鼓山遺址出土的「一字格曲刃銅劍」,形狀也是非常奇異的,作為劍身與劍柄之間的護手——劍格,顯得比較寬,劍的刃部卻彎曲如波(圖8 一字格曲刃銅劍)。

圖8 一字格曲刃銅劍

圖9 銅柄鐵劍

在赫章可樂出土的銅柄鐵劍十餘件(圖9 銅柄鐵劍),劍身已鏽蝕不堪,惟有銅柄上的飾紋完好如初。除上述劍外,還有出土地為:威寧中水的「M形內銅戈」(圖10 M形內銅戈)、赫章可樂的「長方形內銅戈」,普安縣銅鼓山的「心形銅鉞」(圖11 心形銅戈)、「鏟形銅鉞」(圖12 鏟形銅戈)等。在認真地研究欣賞那些附於它們身上的裝飾及造型後,若按類評析,筆者以為可分為造型大眾化而刻意於紋飾者,如那些銅柄鐵劍、「M形內銅戈」。劍即劍的一般式樣,戈仍為戈的普遍造型,然而紋飾則各個不同,是製作者傾其才智之所在。另一類則紋飾淡化或省略,專意於造型,前述的「一字格曲刃銅劍」、「鏟形銅鉞」這幾件,作為已被專家們認定了的某種兵器,它們的造型顯得有些「怪異」,它們的形狀與生活中所見的某一物象相似,所以被專家們形象化地冠名了,在滿足於兵器功能的前提下,將造型作了如此如彼的創造,不能不認為是古人視覺美感意識的豐富表露。

圖10 M形內銅戈

圖11 心形銅戈

圖12 鏟形銅戈

考古專家認為,將這些出土的兵器與幾近同時的中原兵器形制相較,所存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考古發掘中,從普安銅鼓山遺址裡,找到的那些鑄造兵器的石範、陶模,印證了古代貴州有生產兵器的情況,強化了認為它們具有地域特徵的說服力。

銅鏡也是古人見諸生活日常的東西,由貯水銅盂,水面照人的銅鑑演變形成的,故有人以為銅鏡即銅鑑的扁平化,正面磨光照臉,背面則鑄以紋飾樣,起著裝飾作用。我們館藏的這類器物,樣式、風格與中原地區的發現一致。具體而言,發掘於赫章可樂西漢墓中的日光鏡,鏡背正中的半球形鈕,環繞鈕座的連弧紋及在外一層環鑄的「見日之光,長不相忘」的銘文,如此的銘文及紋飾布構組合飾鏡,與中原漢鏡風格保持毋庸置疑的一致性。於同時同地出土的四乳銅鏡、星雲紋銅鏡、昭明銅鏡(圖13 昭明銅鏡)也是如此,大抵都是環繞著排布的乳釘紋、連弧紋以及夾在其間的夔紋,或者是圓圈的銘文帶,大同小異。這些銅鏡在當時無論是貴州地域所產,或由外傳入,都是文化交往的實證。

圖13 昭明銅鏡

最後要談及的是銅鼓,這種我國南方與東南亞諸多民族所鍾愛的禮樂之器,自古及今,代代沿用。大約2700年前便已出現,承傳延續,至今仍為許多民族所使用,它首先是樂器,又兼具其它方面的功能,從早期銅鼓上的炊爨之跡,表明其經歷了既是樂器又是炊具的初始階段,是一種極特殊的青銅器。它的功能牽及祖先祭祀,喪葬習俗,民間喜慶,娛神又娛人。就銅鼓普遍的形狀而言,通體以青銅鑄成,分鼓面、鼓身,鼓面呈正圓,鼓身則分上部鼓胸,又稱胴,中部為腰,下部是足三段。鼓面的紋飾,即中央凸出的光體,光體向外放射出多角花紋謂之光芒,兩者組合的紋飾,稱太陽紋。其外,有一圈復一圈的帶狀紋,稱暈帶或稱暈圈,這部分紋樣因銅鼓類型之異而各顯特色,但基本按這樣的順序排布在鼓面上。鼓身可以裝飾的面積寬,紋飾種類更為豐富繁縟,或動、植物紋,或幾何紋,或競渡紋等等,亦因鼓型不一,各有特點。銅鼓被專家們確分為「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衝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八種類型。館藏有「石寨山型」、「遵義型」、「靈山型」和「麻江型」及。「石寨山型」銅鼓在赫章可樂西漢墓中出現,則是貴州省內已知時代最早的銅鼓。在歷史的文獻敘述裡,也讓我們再了解到古代貴州先民由來已久對它的珍視,翻閱《明史·朱顯傳》、《平播全書》、《遵義府志·金石志》等書籍,可以讀到有關對銅鼓的記錄。

圖14 石寨山型銅鼓

這件「石寨山型」銅鼓的大小、形制、紋飾與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石寨山型」鼓標準器相似,故而劃入該類(圖14 石寨山型銅鼓)。「靈山型」銅鼓只收藏有一面,是民國時期由廣西流入貴州,後收藏於我館。「遵義型」和「麻江型」以獨具的特點,與其它鼓型大異,且最早發現於貴州,以出土地名而各自定型名,成為與之相似銅鼓的比照標準器。館藏銅鼓多數為傳世品,並以時代較晚的「麻江型」為多。石寨山型銅鼓鑄造精緻,紋飾繁縟。通體的紋飾,鼓面的太陽紋光體,如圓心居鼓面正中,與呈角狀四周放射的光芒渾然一體。鼓胸,有鋸齒紋,同心圈紋、船紋。船紋則是公認的「石寨山型」鼓的主要紋飾之一。這圈紋樣由輕舟四隻,俱作競渡狀相連而成,駕舟人頭飾羽毛,多者四人,少者一人不等,姿態各異。以船飾鼓,對晉寧「石寨山型」鼓而言,不僅常見,而且豐富多變。「遵義型」、「麻江型」銅鼓的紋飾,採用幾何圖案。館藏的遵義型銅鼓有兩面,均出自遵義南宋楊粲墓,這座夫婦合葬雙室墓中,每室各出一面。以男室這面鼓為例介紹,鼓面出沿,鼓胸微凸,有帶狀的扁耳一對。面鼓的紋飾,中心為光體,有四周放射的十二芒,從鼓胸及足,分布著乳釘、同心圓、三角、葉片、複線人字、複線菱形紋。鼓高28、面徑44.2、腰徑36.3、足徑43.1釐米(圖15 遵義型銅鼓)。這面鼓還有一特點,通過仔細觀察鼓壁內外,可發現夾雜其間的銅錢碎片,依稀可辨識出的字跡有「元」「祐」「通」,當為北宋哲宗時期所鑄造的「元祐通寶」。

圖15 遵義型銅鼓

圖16 麻江型銅鼓

「麻江型」鼓,紋飾亦簡略(圖16 麻江型銅鼓)。以一九五四年麻江谷洞明墓出土的那面鼓為例,鼓面出沿,略小於胸,腰間一道凸稜,正將鼓身分上下兩段,一對扁耳置於胸、腰之交。自腰至足,漸次展開,中無折線。鼓面中心為光體,岐出十二芒,外有四暈。第一、二暈紋飾模糊不可辨,第三暈飾遊旗紋,第四暈乳釘紋。鼓身紋飾疏少,胸部見同心圓及梅花圖案,腰部有回紋,足部仍見有同心圓及回紋。此鼓型制矮圓,四道合範,工藝上的粗略,使得紋脈線條模糊不清,紋飾更簡略。館藏的這三種類型鼓,倘以時間早晚來看紋飾之殊,由繁縟精緻,圖案寫實,而趨於抽象,並漸漸地接近簡略粗製。其中,一些時代較近的從民間徵集到的傳世的,或可能埋入土中時間不長,而後又傳世的紋飾精緻的銅鼓,皆為抽象的圖像。若以工藝美術品來看待,此類鼓與出土的鼓相比較,多一些工藝氣,少了後者那泥土久來侵蝕的斑駁之美。隨時間後移銅鼓功能擴展,各族民間各層面的婚喪、祭祀、節日喜慶均涉及銅鼓,使之日漸世俗化,量的需求增多,製作者水平不一等因素,除了裝飾銅鼓的構思意識程式化以外,製作的技藝則表現出良莠不齊.

三、館藏青銅器的價值

選擇我們館藏青銅器的重點和亮點,作了如上的介紹。從價值上論,這些文物是我國古代青銅文化成就的組成部分,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材料。前面已談到這些青銅器是在我省境內考古出土的,無疑是我省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地方層面上,為我們探究和認知古代貴州各個方面的成就,如文化的影響交融,科學技術的發展,藝術創作的狀態等等,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展示文物是博物館人的使命之一,也是發揮文物重要價值之舉,所以我們要在對這些文物加強保護和研究的前提下,舉辦各種專題的展覽,向大眾展示和詮釋這部分文化遺產,惠及社會,增強民眾的文化素養。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包括青銅器在內的各類文物,我們有許多工作還要做,首先,繼續徵集擴大館藏,是我們工作的基本方向,讓這部分文物在博物館裡得到很好的保護,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對這部分文物中的各類別加強研究,更好地去認知它們的價值,是我們毋庸置疑的工作重點,我們將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朱良津,貴州省博物館學術委員會主任,原業務副館長,研究館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銅車馬:國之瑰寶,青銅之冠,2000多年前的豪車,科技感爆棚
    歷史上秦始皇五次出巡,君臨天下,但他的車隊到底有多霸氣多奢華卻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直到1980年,銅車馬的出土終於揭開了謎底。經過歲月的侵蝕與泥土的擠壓,坑內的青銅馬雖完好無損,但青銅車卻已經成了3000多塊碎片。如何將這些海量的青銅殘片恢復原貌是專家們必須直面的難題。特別是要復原那些已經扭曲變形的青銅殘片和恢復銅車馬上原有的彩繪讓專家們傷透了腦筋。
  • 「中國大寧」銅鏡出山,國博展出兩百餘件套古代銅鏡
    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銅鏡文物幾乎覆蓋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1951年-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的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 對鏡貼花黃——銅鏡使用指南
    01 銅鏡簡史銅鏡的原型,是一種叫做「鑑」的青銅盛水器。圖片來源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齊家文化七角星紋銅鏡 直徑9釐米 厚0.4釐米邊緣的小孔用於穿繩隨身攜帶從這枚七角星紋銅鏡不難看出,最初的銅鏡體型較小,裝飾也以簡單的幾何紋飾為主,整體上看較為粗糙。
  • 鏡花水月——淺談中國古代銅鏡的收藏與鑑賞
    文/古今文博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銅鏡是古代人們正衣冠、飾面容的生活用品,也是價值極高的藝術品。它在古代主要起到以下幾種功用:一為古人照面飾容所用;二是做為隨葬品供墓主陰間享用;三是將其懸掛於墓室內,蓋以照屍,「取鏡光、破黑暗、照屍骨」,取視死如視生之義;四是懸掛於家門、窗上、寺院佛塔,稱為「法鏡」、「照妖鏡」,取心如明鏡之義,以鎮鬼神,驅災避難。【方圓有度的形制分類】我國古銅鏡的形制多種多樣,銅鏡背後多帶鈕,鈕中空帶孔,便於繫繩懸掛。
  • 銅鏡極簡史
    古人也有不少吟詠銅鏡的詩句:「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和今天鏡子的功能類似,銅鏡本為「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但由於其「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羅振玉《古鏡圖錄》),兼備工藝美、文字美和語言美,因而成為極具展覽、觀賞和收藏價值的文物。
  • 文物雪糕15元一支貴嗎?國博等為何紛紛激戰千億冰淇淋市場
    圖片來源:國博美饌文物與冰淇淋之間的碰撞,迅速吸引大批網友的關注:「好想吃」「真想馬上就去國博逛逛」「這麼好看,都捨不得下嘴了」,不少人紛紛為國博將文化與味道的融合點讚。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也有粉絲認為「15元一支的文物雪糕略貴」。這兩款國博的文物雪糕何時問世,背後有何意義?時至今日,「博物館+」已成為熱門詞,助力文化遺產走進千家萬戶,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不止國博盯上冰淇淋市場,故宮博物院等都打造了自家的文創雪糕,「博物館+冰淇淋」究竟擁有多大市場?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主要研究博物館學、隋唐文物考古、吐魯番文書和中國古代銅鏡。主編有《中國銅鏡圖典》,合著有《中國古代銅鏡》等。  我來國博做講座感到非常榮幸,因為我在這個地方工作了35年,其中兩次擔任副館長。原來我是研究吐魯番文書,後來研究銅鏡。今天我主要是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漢代銅鏡的相關內容。
  • 歷代青銅鼎的收藏與鑑賞
    【作父乙鼎銘文】【交龍紋大鑊鼎 太原金勝村出土】其中實用之鼎包括鑊鼎和饈鼎等類別。鑊鼎是額烹飪用的鼎,一般器形較大,口上無蓋,鼎底部應留有實用之煙炱痕。饈鼎之的是盛各類肉食的小鼎,也被稱之為陪鼎。周文化的墓葬中,以隨葬正鼎的居多,最多的有九件成列,有的甚至陪葬數套正鼎,以至於出土鼎的數量有的達到數十件之多。
  • 銅鏡中也有大千世界
    隨著近年來銅鏡收藏異軍突起,銅鏡拓片逐漸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青銅鏡《六龍驅馳》拓片人們常說:古刻劃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兼備,莫鏡若也。銅鏡拓片走進我們的視野其實沒有幾年,但只需接觸一次,就會被如此精美秀麗、紋飾美妙的圖案吸引並喜愛上它。
  • 中國34省市,34件國寶級文物
    純黃金鍛造,重達1394克是迄今所發現唯一匈奴首領冠飾鎏金銅牛西夏 ·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重188公斤,線條流暢,比例勻稱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是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以及,該瓶造型竟是乾隆皇帝設計的牛虎銅案戰國 · 雲南省博物館放置肉祭品的禮器與馬踏飛燕齊名,號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銅車馬
  • 長沙伍家嶺出土神秘銅鏡,上有英文字母,專家最後揭秘它的用途
    在考古發現中,出土文物帶有文字或者符號,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並不會讓專家們感到分外驚奇,但如果文物上出現了英文字母,那就會讓專家們感到不可思議了。比如湖南伍家嶺古墓,就出土了帶有英文字母的銅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跪射俑、銅車馬、青銅仙鶴……「手辦達人」秦始皇的珍藏可不止這些!
    秦文化尚武敢為,務實堅韌,「袍澤之情」穿過戰火硝煙,其內涵被沿用至今,源於幹戈,卻不止於幹戈。節目中,沈騰、陳建斌、富大龍三位演員依次出場,分別演繹了跪射武士俑、秦陵銅車馬、青銅仙鶴的前世傳奇。秦留下的豐厚遺產,是最能體現中華文明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文化符號。沉寂了兩千年的兵馬俑,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古樸滄桑。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讓專家難以解釋,最逆天的是車上那把傘
    比如在1980年12月時出土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就曾經讓人讚嘆不已。 對秦始皇陵兵馬俑了解一些的讀者應該知道,秦始皇陵內的很多文物都存在「縮放」的現象。而秦銅車馬也是如此,它出土的時候看起來並不算是很宏偉,因為馬匹比真實的馬要小了一半,而且斜躺在土地之中,自然就沒有那種雄壯感了。
  • 「每日文物鑑賞」展翅欲飛的蓮鶴方壺
    1923年考古隊發掘了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蓮鶴方壺就在此出土它本是一對一件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件收藏於河南博物院是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各諸侯國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1923年蓮鶴方壺在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國君大墓出土經過發掘鄭公大墓出土的青銅器近百件另外還有玉器、陶器等數百件文物史稱「新鄭彝器」專家們認為這批文物是鄭國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鄭國國君子嬰
  • 銅鏡文化的魅力
    銘文逐漸成為銅鏡裝飾的組成部分,內容豐富,除常見的吉祥語外,還出現宣傳銅鏡質地的「善銅」「佳境」的自誇銘。西漢末年出現了有年、月、日的紀年鏡。 西漢時期新出現的鏡類有星雲紋鏡、花瓣紋鏡、博局紋鏡、禽獸紋鏡、四靈鏡以及完全以銘文為主題裝飾的銘文鏡等。
  • 文物鑑賞|西周·「洸作父戊」銅鼎
    文物鑑賞|西周·「洸作父戊」銅鼎 2020-11-11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收藏故事|以銅為鑑,盧運全談人物故事題材銅鏡斷代賞析
    筆者介紹盧運全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青銅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湖南省文物鑑定中心青銅鑑定專家,湘潭博物館青銅鑑定專家,湖南大學文物考古系客座教授,湖南省收藏協會終身會員。而且在青銅時代,佔主流文化的青銅禮器都在春秋戰國時期慢慢衰退,而銅鏡卻以其高雅的藝術造詣、深厚的文化面貌引領了銅鏡史上第一波鑄造高峰期!一直到清中晚期,由於從國外引進玻璃鏡的影響,銅鏡才慢慢的退出歷史舞臺,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 漢朝青銅鏡有奇異現象,專家:無法模仿的黑科技
    青銅是古代工藝最複雜、成品最精美的古代文物。史料記載,青銅器自商代就已存在。司母戊鼎、馬踏飛燕、編鐘等等都是青銅器時代最亮眼的代表中國古代文物是古人歷經千年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要說其中最神秘、最具歷史厚重感的就是幾千年前出現的青銅器!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2、秦始皇陵銅車馬T151M秦始皇陵銅車馬(小型張)郵票中展現的是1980年在陝西省臨潼縣出土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全貌。兩輛車均為青銅鑄造,因年代久遠,出土時已支離破碎,經8年潛心修復,現已復原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秦始皇陵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是目前考古中見到的最大組合型青銅器,對研究中國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 博物館的銅鏡為什麼不給看正面,怕發生靈異事件嗎?
    但小編一直很好奇工作人員給它們換衣服的場面會是什麼樣的,終於,前幾天的一則新聞讓大家都「開了眼」:視頻源於2019年10月28日瀋陽博物院官博平常在不同的復原場景裡「各司其職」的人物塑像們,要麼被橫七豎八地堆放在地上,要麼被人搬來搬去,乍一看可真有點像是「兇案現場」。不過真相只有一個:原來這是瀋陽金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給塑像們集體換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