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十以後 ,應該有塊古玉在身邊 !!

2021-02-18 老貨圈

男人四十以後

上有老下有小

壓力巨大

在房事方面

又大不如以前

喝酒抽菸排憂解夢

又都是消耗身子的

唯有古玉一項

把玩切磋

與三五好友時常聚聚

飲個茶

聊聊古代文化藝術

來的甚好

古玉不但滋潤中年男性

而且升值空間極大

像這位臺灣醫師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

把玩玉器

後來打包拍賣

這價值不止增長百倍

還留的芳名

何樂而不為

臺灣大藏家楊俊雄醫師的「養德堂」這幾年可以說紅遍了收藏圈。養德堂藏的瓷器,目前已在佳士得拍了三季;古玉去年拍了第一季,盛況空前,去年82件,數量並不是很多,卻驚人地拍了4個小時,全程出價火爆,絕大多數有數倍乃至十數倍溢價,單場成交1.5億港幣,成交率100%,斬獲白手套佳績。今年的『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第二季幾分鐘前剛剛結束,83件拍品成交82件,全場報收6600萬港元,過百萬者19件,雖然成績不及去年,但就古玉這樣艱深的領域而言,這個成績已足以自豪。以下為本場最新完整成交記錄,玉友們參考!(成交價為港元含佣金)

戰國至西漢早期 玉鏤空龍紋環(790萬)

直徑9.5釐米,估價400-600萬,650萬落錘

來源:

金華堂舊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養德堂珍藏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205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205號,頁293


新石器時代 褐黃玉鐲(430萬)

直徑8.8釐米,估價8-15萬,350萬落錘!

來源:

1988年購於香港

良渚文化 玉獸面紋琮(394萬)

高15釐米,估價80-120萬,32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10號

著錄: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圖版2號,頁12-13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號,頁68-69

龍山文化 青玉鏤空鳥紋出廓牙璧(298萬)

直徑15釐米,估價10-18萬,240萬落錘

來源:

2000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良渚文化 白玉獸面紋琮(250萬)

高13.3釐米,估價80-120萬,200萬落錘

來源:

1988年購於香港

展覽:

聚英雅集,《抱璞怡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與玉器》,2001年10月6-10日,圖版90號

著錄:

張偉華主編,《抱璞怡陶: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與玉器》,臺北,2001年,圖版90號,頁107

東漢 白玉乳丁螭虎瑞獸紋出廓璧(213萬)

高25釐米

來源:

金華堂舊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養德堂珍藏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9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99號,頁286-287

紅山文化 青玉馬蹄形器(187.5萬)

高6.5釐米,估價10-15萬,150萬落錘

來源:

1986年9月購於臺北

春秋 青玉龍紋璜形佩一對(187.5萬)

長15.6釐米,估價26-40萬,15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45號

著錄: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圖版8號,頁24-25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45號,頁142-143

紅山文化 青玉帶齒獸面紋飾(175萬)

寬12釐米,估價15-20萬,140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展覽: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紅山玉器》,臺北,2007年,圖版111號,頁167

戰國 青玉龍鳳紋劍璏(156萬)

長7釐米,估價20-26萬,12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2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2號,頁178-179

西漢早期 白玉龍首帶鉤(150萬)

長9.8釐米,估價35-50萬,120萬落錘

來源:

1995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西周 白玉鳳紋管(137.5萬)

長6.7釐米,估價50-80萬,11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11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11號,頁188

戰國 青玉谷紋龍鳳形佩(137.5萬)

長11.5釐米,估價18-26萬,110萬落錘

來源:

1995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著錄:

《Orientations》,香港,1995年5月,頁37

春秋 青玉龍紋觿(106萬)

長10釐米,估價15-20萬,8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65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65號,頁248

龍山文化 青玉牙璧(100萬)

寬13釐米,估價15-20萬,80萬落錘

來源:

1987年1月購於臺北

展覽: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

石家河文化至夏 白玉神祖像(100萬)

高9.5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42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42號,頁116

西周 青玉人龍紋佩(100萬)

長10釐米,估價10-18萬,8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37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37號,頁124-125

西周 圭冠青玉鳥兩件(100萬)

大者6.3釐米,估價30-38萬,8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95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95號,頁172

戰國 青玉螭龍紋璧形佩(100萬)

長3.6釐米,估價10-15萬,8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館,《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57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57號,頁166-167

東漢 玉螭龍紋珮(93.8萬)

長7釐米,估價10-18萬,75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漢代玉器》,臺北,2005年,圖版46號,頁107

商 青玉戈(87.5萬)

長32.5釐米,估價20-30萬,7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2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26號,頁102-103

戰國 青玉龍形佩及青玉鳳形佩各一件(87.5萬)

大者11釐米,估價20-30萬,70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戰國玉器》,臺北,2007年,圖版80號,頁133

西周 青玉鳥形冒(81.3萬)

高4.7釐米,估價40-60萬,65萬落錘

來源:

2000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東漢 青玉握豬一對(81.3萬)

大者11.9釐米,估價20-30萬,6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88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88號,頁234-235

紅山文化 青玉蟬一對(75萬)

大者5.5釐米,估價12-18萬,60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紅山玉器》,臺北,2007年,圖版61號,頁116

西周 青玉鹿形佩兩件(75萬)

大者8釐米

來源:

金華堂舊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養德堂珍藏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8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86號,頁163

西周 青玉雙龍人面紋珩(75萬)

長9.4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2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29號,頁206

春秋 青玉雙龍首扭絲紋璜(62.5萬)

長8.2釐米,估價18-26萬,5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5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59號,頁242

東漢 青玉握豬兩件(62.5萬)

大者11.8釐米,估價18-26萬,5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8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89號,頁236-237

戰國 青玉龍首格紋帶鉤(56.3萬)

長17釐米,估價12-18萬,4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5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59號,頁172-173

商晚期 玉對尾雙鳥珩(52.5萬)

長13釐米,估價25-30萬,42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91號

著錄: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圖版3號,頁8,14-15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91號,頁168

石峁文化 墨綠玉刀(50萬)

長46.3釐米,估價8-12萬,4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14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14號,頁76-77

商 晚期玉鴞(50萬)

高4.6釐米,估價28-35萬,4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8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89號,頁166

商 青玉龍佩(50萬)

長3.6釐米,估價8-12萬,4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21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21號,頁92-93

西周 青黃玉龍紋佩(50萬)

寬4.5釐米,估價10-15萬,4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21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21號,頁198

戰國晚期 白玉褐沁龍首帶鉤(50萬)

長7釐米「長壽」刻款,估價8-15萬,40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漢代玉器》,臺北,2005年,圖版97號,頁158

新石器時代至周 玉鐲形琮(47.5萬)

寬7.2釐米,估價10-15萬,38萬落錘

來源:

1988年購於香港

商 玉面紋飾(47.5萬)

寬4釐米,估價8-15萬,38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頁8

震旦藝術博物館,《商代玉器》,臺北,2010年,圖版108號,頁155

西周 玉蜂形佩(47.5萬)

長5.6釐米,估價6-8萬,38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03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03號,頁180

戰國 青玉龍紋嵌片(47.5萬)

長14.8釐米,估價12-20萬,38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5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56號,頁164-165

戰國 青玉谷紋龍鳳形佩(47.5萬)

長11.5釐米,估價12-18萬,38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戰國玉器》,臺北,2007年,圖版102號,頁158

西漢 青玉谷紋出戟劍首(47.5萬)

寬7釐米,估價12-18萬,38萬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西周中期 青玉龍紋璧(43.8萬)

直徑6.1釐米,估價12-18萬,3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51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51號,頁128

西周 青玉龍首虎紋璜(43.8萬)

長10.3釐米,估價18-26萬,3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32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32號,頁209

西周中期 青玉龍紋璜(43.8萬)

長11.3釐米,估價20-30萬,3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25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25號,頁202

戰國 玉龍紋劍首(43.8萬)

直徑4.7釐米,估價8-15萬,35萬落錘

來源:

1994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東漢 青玉握豬一對(43.8萬)

大者10.5釐米,估價12-18萬,35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90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90號,頁238-239

商 青玉琥佩(40萬)

長5.2釐米,估價12-18萬,32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22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22號,頁94-95

商 玉龍首弭(40萬)

長10釐米,估價18-26萬,32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商代玉器》,臺北,2010年,圖版94號,頁141

春秋 青玉龍紋管(40萬)

長13.3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68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68號,頁251

商至西周 青玉魚形佩(37.5萬)

長7.9釐米,估價8-15萬,30萬落錘

來源:

1996年6月購於臺北

商晚期 玉鳥形佩(37.5萬)

長8.5釐米,估價15-26萬,30萬落錘

來源:

1986年9月購於臺北

漢 褐白玉龍熊紋劍璏(37.5萬)

長9釐米

來源:

1995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西漢早期 青玉龍首觿(37.5萬)

長8.3釐米,估價12-18萬,30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漢代玉器》,臺北,2005年,圖版49號,頁111

夏家店下層文化 青玉璧(35萬)

直徑12.8釐米,估價10-15萬,28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39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39號,頁113

石峁文化至商 玉斧(35萬)

長18.5釐米,估價5-7萬,28萬落錘

來源:

1998年12月購於臺北

春秋 玉雙龍紋珩(35萬)

長10釐米

來源:

1996年6月購於臺北

戰國至西漢 玉捲雲紋劍飾一套三件及玉劍珌一件(35萬)

估價15-18萬,28萬落錘

來源:

1994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西漢 白玉龍紋韘形佩(35萬)

長5釐米,估價6-8萬,28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戰國玉器》,臺北,2007年,圖版185號,頁240

西漢 青玉舞人佩(35萬)

長4.3釐米,估價5-8萬,28萬落錘

來源:

1999年以前購自臺北一言堂

著錄:

震旦藝術博物館,《戰國玉器》,臺北,2007年,圖版233號,頁285

商晚期 灰玉龍紋璜(30萬)

長7.2釐米,估價8-15萬,24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1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16號,頁193

戰國 青玉雙龍紋璜(30萬)

長10釐米

來源:

1994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西漢 玉方印(3萬)

寬2釐米印文:郭寄

來源:

1995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西周 青玉鳥佩(27.5萬)

寬8釐米

來源:

2000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春秋 青玉龍形佩(27.5萬)

長14.2釐米,估價10-18萬,22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4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46號,頁144-145

春秋 青玉獸面紋劍珌(27.5萬)

長4.7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84號

著錄:

鴻禧美術館,《養德堂古玉特展》,臺北,1993年,頁8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84號,頁268

戰國 青玉鳳紋篦(27.5萬)

長5.2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4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4號,頁182-183

西周 青玉三璜聯璧(25萬)

大者10釐米,估價8-10萬,20萬落錘

來源:

1996年6月購於臺北

西周晚期 玉人龍紋璜形佩(25萬)

高7.2釐米,估價6-10萬,20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74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74號,頁151

戰國 青玉谷紋柄形管(25萬)

長12.5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70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170號,頁253

西漢 玉方印(23.萬)

寬2釐米印文:左兼

來源:

1995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戰國 玉鏤空雙龍紋佩(20萬)

寬4釐米

來源:

1995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齊家文化 青玉璧(18.8萬)

直徑22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4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46號,頁120

西周 青玉龍紋人形佩(18.8萬)

長8.7釐米

來源:

2000年以前購自臺北雲中居

紅山文化 玉鳥(15萬)

長3.1釐米,估價3-5萬,12萬落錘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號,頁60-61

商 玉圭(12.5萬)

長28釐米

來源:

1987年1月購於臺北

西周中期 鳥形佩(11.3萬)

長5.7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9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98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續集》,臺北,1999年,圖版98號,頁175

戰國 玉鳳紋環首削刀(10萬)

長17釐米

來源:

養德堂珍藏,臺北,入藏於1995年以前

展覽:

國立故宮博物院,《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8號

著錄:

鄧淑蘋,《群玉別藏》,臺北,1995年,圖版68號,頁190-191

謝謝打賞

相關焦點

  • 藏玉之人的古玉之路
    王還是半信半疑,畢竟玉如意的表面乾巴巴,一點光澤都沒有。之後,他聽從姚的建議,用開水煮玉,用棕老虎擦,約莫一個月時間,玉如意變身了,再也不「吃刀」了。  這便是古玉的奧秘,經水煮之後,古玉去除了「土氣」,恢復了玉性。
  • 【古玉那些事】《古玉辨》藏玉必看聖書--劉大同著
    十三,水銀沁之古玉水銀沁,有地中之水銀,有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別,大坑水銀,皆帝王列侯所用,其沁入之深厚與小坑不同。有一器而全體皆黑者,有一器而半身皆黑者。三代之物為最多,秦漢次之,兩晉以後,即不多見矣。水銀沁大則成片,小則成塊,細則成線,皆因玉質堅與不堅則分,但色黝黑而有亮光,則一也。
  • 以後在古玉圈混 ,多少得懂點行話!
    硃砂紅:玉器表面有硃砂附著物。14. 鐵沁:鐵氧化生鏽後對玉器造成的沁色,多呈褐紅色。15. 灰皮:玉器入土後受沁呈灰白色,有深有淺,淺的就像一層皮。16. 土咬:玉器表面遭到土壤中的酸性物質侵蝕形成的凹坑,又稱土吃,土蝕。17. 生坑:指的是玉器出土以後基本保持出土的原始狀態。18.
  • 男人這一生 ,得有一兩件像樣的古玉 !
    楚王陵玉棺玉片出土時景象除了金縷玉衣和黃金飾具帶之外,獅子山楚王陵還發現了一件很有代表性的楚王棺具。
  • 世上沒有人能收藏玉,一直是古玉的靈性在尋找主人
    被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塊奠基石的高古玉,有著高深莫測的神秘色彩。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中國在各個時期都遺存有一批極富時代特徵及歷史研究價值的代表性器物,大體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銅器、戰漢漆器、隋唐金銀器、宋明清瓷器,這些器物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各領風騷,卻沒有一種能像玉器那樣經久不衰,長期受到民眾如此的寵愛,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 古玉翁仲有什麼寓意?怎麼分辨真假?
    開封杞縣博物館內所藏的目前見過最大的玉雕翁仲在開封的杞縣博物館中我們曾經見過一件漢代最大的「玉翁仲」,身高有20公分左右,應該是陪葬用品,因為我們在國內許多博物館看到的翁仲,都是尺寸只有2公分左右,這件玉人被博物館標註為翁仲
  • 古玉憑什麼讓無數藏友擁護它?!
    當有機會時候,他愛挽起袖口,一展古玉收藏細圖,他毫不掩飾他內心對古玉的熱愛。愛好古玉的男人,他深刻明白炫富是非常令人反感的事,因為他是很懂生活情調的女人。聊一些古玉收藏心得。偶而嘴角浮起一個似有若無的微笑。收藏古玉的男人,有一份如詩的情懷,這種文雅心思,是炫富男人無法企及的。
  • 【大象視界】一塊黃玉帶鉤2500萬!玩古玉樂趣無窮
    可以說,在所有的收藏門類中,幾乎找不到像古玉這樣一個能夠貫穿五千年文明,並且承載著如此眾多歷史文化內涵的類別。在道教和佛教沒有誕生之前,玉是我們的祖先們溝通天人的媒介,聚集了華夏文明最初全部的虔誠和信仰,而在之後的幾千年時間裡,玉成為了國家秩序的象徵,道德和品格的象徵,幾乎所有的美好圖式,都可以在古玉上找到它們的存在。
  • 怎樣玩古玉,才能不被打眼
    古玉是古玩收藏大類中一個很重要也最受歡迎的類別,高古玉的魅力有多大哪?宋代開始就有專門為皇室作仿古玉的一個部門,專仿上三代(夏商周)的古玉,這是為什麼,因為上三代的玉是最精美最神秘莫測的,其雕刻工藝和紋飾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精美。
  • 古玉遠古神話人物(太陽神)
    先來看看此件美國俄亥俄州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的紅山古玉人。他一生從沒有見過史前這麼精美的玉器,估計錢少是買不到的,當下動了搶的邪念,撥開圍眾奪玉而逃,跑出2裡多路後,被七、八位圍眾擒獲扭送當地公安派出所,但他拿的古玉已不見了。蹊蹺的是,不知何時古玉「太陽神」飄洋過海跑到了臺灣。
  • 「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
    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我覺得,主要是這幾個方面:男人四十左右,基本是事業有成的男人。他們有的是公司的老闆,有的是單位的老大,很多四十歲的男人還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
  • 古玉收藏步入黃金時代
    何如認為:不被社會所承認,不被市場所接納,高古玉在經歷千年的洗禮後,帶著滄桑來到我們身邊時,它們像棄兒一樣流落街頭和地攤,被識寶的港臺客商及來自新加坡、日本、韓國、歐美的古董商以低廉的價格認購,流落異鄉散失海外,古玉在國內受到冷遇和否定,但被國外學者視為重要文化遺產珍品的現象,是國內收藏界的悲哀,讓人痛惜,值得讓人深刻反思。
  • 古玉光氣光澤是怎麼樣的?
    眾所皆知,玉器油潤,但這是針對新玉來說的,古玉並不油潤,而是硬朗。
  • 古玉收藏的天花板
    西漢 黃玉帶鉤 長9.3釐米 82.525萬英鎊 2008年倫敦佳士得秋拍漢或以後青玉雕闢邪(5.5釐米),成交價:2476萬港元 漢或以後青玉雕闢邪(8.7釐米),成交價:2196萬港元估價:1,500,000 - 2,000,000 港元2.Raymond and Frances Bushell 舊藏,20世紀90年代初購於香港奉文堂專場:嘉德香港秋拍『韞玉山輝—美國重要私人珍藏古玉』
  • 古玉審美 頂級高手只需要看一眼
    例如,古玉學習要專業,了解掌握材料是很重要的一點,掌握材料不是說只會辨識和田玉,而是要掌握每個時期使用的玉材特點,一件紅山時期古玉,拿去鑑定為和田玉,那肯定是不對的呀,文化期幾乎都是地方玉,那個時候是沒有和田玉的,商朝才有了和田玉,但是現在的仿古玉器當中大部分都是用青海料和韓料等低價位玉料在製作仿古玉,而這些玉礦都是90年代以後才開採的,一定要熟悉玉料才行。
  • 四十歲以後,桃花運很好的女人,是什麼樣子?
    從字面解釋來看,女人能不能得到愛情,似乎和運氣有很大的關係。但深層來理解,運氣也是有前提條件的,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準備好了,好運氣才會降臨到你身上。女人的桃花運,不是心裡祈禱,嘴裡默念就會到來的。事實上,女人的桃花運,是靠自己的魅力吸引而來的。
  • 古玉界:解開古玉水銀沁的奧秘!
    古玉中水銀沁的形態一般有塊狀、斑狀、點狀和絲狀4種。關於水銀沁的形態及真偽,古人的描述為「水銀沁乾結成塊,其發光處點多圓形,白如珠,閃光奪目;或含綠圓點而透明,瑩瑩如玉珠」;「黑漆古而含綠……見土咬寸餘,如蟲蛀」。
  • 古玉收藏的看門道,你知道嗎?
    璜為出現最早的一種玉佩飾,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為半圓弧或接近半圓弧的玉片,形如半壁;另一種是約為三分之一圓形的窄弧玉片,有打單孔的、雙孔、三孔、多孔的;有些上面有紋飾,有些光素無紋。璜在商周以後才成為重要的禮器和佩飾。
  • 四十歲的張栢芝,身邊雖然沒有男人可以依靠,但一樣活得很精彩
    都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四十歲的女人同樣可以活得很精彩但張栢芝依舊很清醒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為母則剛,當孩子的身邊只有她的時候,她就必須堅強起來。18年張栢芝生下了第三個孩子,其父不詳,外界紛紛猜測孩子的父親到底是誰?
  • 學會三招,你就是辨別古玉的專家
    古玉一旦成為商品,市場價格要遠遠高於時作玉的時候,這時候就會出現大批仿古玉,緊跟著也有一批善於辨別偽古玉的人,作偽和辨偽總是相伴不斷向前發展。仿古玉最早出現在宋朝,從而宋朝也有善於辨偽的人,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玉器鑑定家,可惜他們的名字以及鑑定心得沒有隻言片語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