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那些事】《古玉辨》藏玉必看聖書--劉大同著

2021-02-12 紅木家居工藝禮品

自序

世之著金石書者,如無參考之書,則書不易著;如無鑑別之識,則書不易著;即使有鑑別之識,參考之書,而見聞不廣,搜集無多,則書仍不易著,此理之必然者也。餘自幼嗜古有癖,獨於古玉則尤甚。飲食起居,佩不去身,古族中老幼,皆以玉痴目我。既壯,好之愈深,是以庚子之變後,有俄使白蘭蓀之贈品數百具,亦奇遇也。惜寧局被回祿,蕩然無一存者,每一念及,不覺黯然。

今老矣,而嗜古之癖,仍不少減。殆所謂古歡清愛,年愈老而情愈篤。少時所得玉痴之名,原非無因而至也。伏思吾國文藝之開化,以玉為最古,其他皆在其後。今人只知鑽石翡翠,金銀古銅古瓷之為貴,而不知「君子比德於玉」之可寶,其數典忘祖,已大謬矣。故毛氏有傳,鄭氏有注,許氏有書,以及宋宣和之《古玉圖》,呂氏之《考古圖》,元朱澤民所撰之古圖者,皆恐後人不知古玉之名稱,作何使用,為考古也,吾今作《古玉辨》者,是恐人不能辨古玉之真贗,為存古也,命名雖異,而好古之心則同也。傾於著《研乘》,補《隸篇》,釋《泉苑菁莘》,諸書脫稿後,特以古玉考據之書,世不多見,如吳清卿之《古玉圖考》,以螭為虯之誤;陳原心之《玉紀》,以六千年不出世之古玉,即化為泥之謬,一近附會,一近臆斷,其中固多錯誤,但其苦心著錄,亦屬不易。何者?自吳陳二君去後近數十年來。彈此調查,尚有人乎?誠恐長此以往,則討論者無人,研究者無人,精鑑者述者更無人。正如《典墳》《丘索》之無人讀,黃鐘大呂之無人聞,將古聖前賢所寶貴之球璧,視若沙礫,或破圓為方,毀趙氏之完璧;或染紅煮黑,汙虞廷之敗環,豈不大可惜哉!故就耳目所及,以及六十餘年把玩佩帶之經驗,約略紀之,至諸同好,以供研究。如雲諸書,則吾豈敢。

——庚辰春諸城劉大同自序於研光閣

一,古玉普通名稱

玉之未入土者,名曰傳世古,又曰自來舊。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殮,名曰琀玉。紅如血者曰血古;微紅者曰屍古;水銀沁者曰黑漆古;受地火者,純白曰雞骨白,微黃曰象牙白,微青曰魚有白。重出土者曰重出土;偽造者曰老提油,又曰炸儈,改造之曰舊玉;改造後雕者,曰古玉後雕。

二,玉之性

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溼。土溼則易爛,色亦暗淡無光。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見者,皆腐爛,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驚人故也。南方三代之物,固所少見,即六朝之物,亦寥寥無幾。即偶爾遇之,求其色澤鮮明,禮質完整者鮮矣。

三,玉之品

玉有幹老鮮嫩之分,又有粗疏細膩之別。此皆由產玉之地質與出土之地點不同故也。若玉之美者,雖受沁色極厚,而精光內涵,厚重不遷,不望而知其如端人正士之正色不撓也。此不可不辨也。

四,玉之質

古玉形式,考之《古玉圖》《考古圖》等書,言之詳矣。若論玉質,堅者如入燥地,雖萬年亦不能朽爛如泥。陳原心《玉紀》云:凡玉在土中五百年,體松,受沁千年,質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枯骨,三千年爛如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則爛為泥。此乃臆斷之詞,決不可信。餘建出土之玉,有清初之物,入土不滿三百年,,亦受土沁,但不能入骨;又見夏器,玉質完善,五色燦然,令人可愛,入土三千年之久,並未有爛如石灰者;又見石器時代所用之玉斧玉鏟,雖屬沙蝕土吃,雖經千年以上,而亦未有爛如泥者。即此足證原心所見不廣,抑或原心所見不玉,以雞骨白色為爛如石灰,則更誤矣。蓋玉入土,年久即軟,不軟則色不能沁入;出土後,見風即硬,其或有朽爛之處,日久亦即堅硬,絕無如泥之理。如在土中化為泥者,即不能出土矣,此必然之理也。如玉質不堅,與出於海濱之地,及閩越之間者,不在此例。

五,玉之色

玉有新舊之分,色有九種之別:曰瑿,則玄如澄醫;曰碧,則藍如靛沫;曰瑋,則青如苔蘚;曰瓐,則綠如翠柳;曰玵,則黃如蒸慄;曰瓊,則赤如丹砂;曰璜,則紫如凝血;曰瑎,則黑如墨光;曰瑳,則白如割肪;曰瑌,則赤白斑花;此玉本色也。若入土之玉,年久受地氣所蒸,無論與何色之物相鄰,皆能沁入。地中水銀,到處流動,引物與玉熔於一爐,故玉之首色沁者,不止九種,每至十餘種不等,直同窯變,令人莫名其妙。並且氣味亦能沁入,若死屍所沁,即帶臭氣;鹼水所沁,即帶腥氣;土沁者多土鏽氣;銅沁者多銅臭氣。故非用開水煮之,或灰提油法,不易退其腥臭之氣。惟銅沁不宜用開水煮之,此不可不知也。

六,玉皮

三代之器,無論大小,未見有帶玉皮者;秦漢六朝之器,亦不多見;唐以後即時常有之。人皆不以為貴,到清乾、嘉以來把玩之玉,專尚玉皮。將來千百年出土後,或有以玉皮為沁者,抑未可知也。

七,玉之出產

玉性屬金,多產於西方,以和闐葉爾羌二處為最上。精光內涵,體如凝脂,其聖潔細膩,厚重溫潤,佩之可以養性怡情,驅邪闢瘟,有益於人身者,美不勝收。水底出產者,曰子兒玉,則尤為貴重,若寶蓋玉次之。尤有異品,曰天智玉,如水不熱。昔殷紂自焚,曾以五千玉裹其身,他玉皆化為石灰,獨天智玉仍舊毫無所損,故武王取其而寶之,以其為稀世之珍。至藍田荊山所產者,雖極美,而所產者少。又有于闐之三河,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鳥玉河,以及新疆峭壁峻崖之石,亦多產美玉。又有莎車之玉河,崑崙山下各河,以及新疆峭山之間,皆產玉。若西南阿丹巴勒布兩處所產,質如翠石。翡翠出於緬滇,其形似玉,實非玉也。有光浮於外,帶有石鏽者,人每目為色沁,則大謬矣。此不可不辨者也。

八,玉分出土地點

古玉出土者,以陝甘最多而最上,冀魯豫晉,以及皖北徐揚等處次之,他省皆自愧一下。每見三代古物,其出土紋理稜角皆完好無損者,多出自西北。是因其土燥而玉性不能衣也。江北數省,土幹而不燥,年久每年斑點之痕,故次於西北。他省地多溼氣,所出古玉,花紋字跡,往往溫漶而不清晰,且少完整之器,故不足重也。按出土之玉,皆因土性為轉移。出自沙土地者,多幹潔;出自五金礦地者,多受礦質沁染,而不純淨;出自海灘者,則色皆混沌,而體無完膚,此不可不辨也。

九,受沁色之古玉

凡古玉出土,受色沁者,品類繁多。有不受色沁,而亦不受土蝕,形似傳世古者,此玉之最堅者也,頗不易得。又有身多土鏽,而無他色沁者。琀玉最少。琀玉受一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兩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又曰天玄地黃;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名三元及第,廣東南洋,名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名曰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名曰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稱之為清五彩;受群色沁者,多至十五六色不等,名曰群仙上壽,又曰萬福同攸,通稱之為混五彩。餘家存一舊玉樂壺,黃玉質,兩面刻八駿,刀工精深,受沁十餘色,馬色各不相同,至鐵蓮青,桃花紅,雪白,慄黃各色,尤鮮妍,為世所罕見,真巧沁也。又存一古玉蟬,白玉質,沁有四色,物小而精,亦系巧沁,均被抄沒。

十,色沁各種名稱

受黃土沁者,色如甘慄,名曰玵黃;受松香沁者,色如蜜蠟,名曰老玵黃;受靛青沁者,色如天青,名曰玵青此系青衣之色,傳染沁入玉理者,深如藍寶石,名曰老玩青;受石灰沁輕者,色紅豔如碧桃,名曰孩兒面,復原時,直同碧霞璽;受水銀沁者,其色黑,名曰純漆黑,此非地中水銀所沁,乃古代殮屍之大坑水銀沁入,方有漆色;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棗皮紅,深者名曰醬紫斑,此乃近皮之物也。或雲血不能沁玉,以人死血枯竭無生氣,必因地氣所蒸,與他物混合為一,方能沁入玉內作深紫色,此一說也。受銅沁者,色如翠石,名曰鸚哥羽。銅器入土,年未久即生青綠色,年久則尤甚。玉與之鄰,為其傳染沁入,復原時,比翠石而更嬌潤,但用熱水洗之,含有銅臭氣耳。此外雜色尤多,紅有鶴頂紅,人參朵,硃砂片,胭脂斑,雞血紅;黑有烏雲片,淡墨光,黑漆古,多貂須,美人鬢;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羊肝紫,紫檀紫,紫靈芝;青有鐵蓮青,竹葉青,蝦子青,熊膽青;綠有松花綠,蘋果綠,蕉牙綠,瓜皮綠,鸚鵡綠;黃有蜜蠟黃,米色黃,雞蛋黃,秋葵黃,慄色黃,老酒黃,黃花黃,黃楊黃;白有雞骨白,象牙白,魚骨白,糙米白,魚肚白,梨花白,雪花白。又有梨皮,橘皮,象皮,駱駝皮,黑蚓跡,魚籽斑,魚腦凍,螞蟻腳,鵝眉黛,牛毛紋,鷓鴣斑,蛤蟆皮,荔枝核,冬瓜瓤,爛豆豉,石榴籽,碎茨紋,檳榔紋,灑珠點,古銅色,細羅紋,銀灰色,瓦灰色,冰糖塊,雨過天青,梅花數點,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腰,紅日東升,秋葵西向,孤雁宿灘,蒼龍浴海,桃花流水,銀灣浮萍等名。受沁之原,不易深究,足見地氣化生萬物,奇奇怪怪,變化之無窮也。但論沁色,無論何色,以透為貴,次則為巧沁,雖薄如玉皮,輕如蟬翼,亦有逸趣。餘昔存有巧沁大件九品,小件二十五品,其奇形怪狀,真令人夢想不到。至《稗史類編》云:出土之玉,血古屍古為最貴,黑漆古土古為價低。今人又重綠銅沁,均未知古玉受沁之由來也。

十一,沁色小品之精

色沁之玉,大而精者,固不恆見;即小而精者,亦不易得。曾見鄭君肯之,購一玉觚,小如葡萄,滿身雄黃沁,光如寶石,其刀工之精緻,又非尋常可比,真可謂六朝巧雕之精品。稚樵侄得一玉蟬,小如扁豆粒,質白,色沁為鐵蓮青,刀工極細,視之栩栩欲飛亦精也。餘昔得一碧玉佛,小如棗核,遍體魚籽斑,刀工亦甚圓渾,知非近世所能造,或雲蒙古舊刻,雖未敢決定,但亦精矣。紀元十七年,在滬上見古冕旒百餘棵。每棵有二三沁及四五色不等,古香異採,令人生羨,因索價過昂,不敢問鼎。三代古物,如此小而且精,精而且多者,實所罕見。

十二,五色沁之古玉

凡玉出土,沁以五色者為最上,三色四色者次之,二色一色者,又次之。蓋以地中五色不易產於一處,惟殉葬時,方能萃集五色於一穴,吾故曰非琀玉,不易受五色之沁也。況所見五色沁之古玉,多系妃嬪所佩之物,故古玉之沁,首重五採耳。按五色沁,光怪陸離燦爛照人。有花紋者,千不一見。即未經雕琢者,亦殊可珍,較之受色沁少者,則遠勝百倍。諺語云: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極言其可貴也。庚子變後,俄使贈餘數百件,頗多佳者。但圭璧琮璜等器,受兩三色沁者甚多,受五色沁者,僅一琮一笄耳。以大內收藏之多,尚不易獲,其他可知矣。惜寧局被火,無一存者,言之神傷。幸家藏夏時龍鳳陪,未經損失,故至今佩之,而不肯去身也。傾又得一小琮,群色沁入,希少刀工,但亦西周舊物,可珍也。

十三,水銀沁之古玉

水銀沁,有地中之水銀,有殉葬之水銀,有大坑小坑別,大坑水銀,皆帝王列侯所用,其沁入之深厚與小坑不同。有一器而全體皆黑者,有一器而半身皆黑者。三代之物為最多,秦漢次之,兩晉以後,即不多見矣。水銀沁大則成片,小則成塊,細則成線,皆因玉質堅與不堅則分,但色黝黑而有亮光,則一也。若地中水銀所沁,有淺黃色牛毛紋者,有露白點冰片紋者,有在玉中而自行流動者,其色澤亮光,雖露有淡黑色,究與殉葬水銀,迥不相同。常見古玉,黑白分明,一半大坑水銀所沁,一半地中水銀沁。地中水銀,輕如流水,故所沁者形似魚腦凍,人見之以為玉質之腦,非也,大坑水銀所沁者即成黑漆古矣,況玉腦色與玉質無異,地中水銀沁,則變為黃白,或微黑微青,皆因地氣使然也。此不可不辨者也。幕友韓翕如,贈餘黃玉束髮,形同寶石,含有水波淡白色,此即地中水銀沁一證也。人每以地中水銀所沁與殉葬水銀所沁混而為一,則更謬矣。

十四,水銀沁之老嫩

三代古玉因入土年久,水銀結成大片或大塊,幹老異常,非佩之數十年,不能透清光。一經盤出,則黑如漆,明如鏡,其耐人尋味,多有不可思議之處,如餘所佩之碧玉琮是也。秦漢古玉,水銀亦有結成大片或大塊者,其色鮮亮,特少有幹老之氣,如餘所佩之碧玉虎符是也。兩晉六朝之物,水銀明亮,若有浮光,且成薄片者多,而深透者少,故伊盤出,如餘所存執黃玉宮門環,沁如紙薄;白玉袈裟圈,沁如棗皮;白玉琮,滿身牛毛紋者是也;清室親貴,多佩此等舊玉。若唐宋之物,水銀吸入未久,色易變動,其氣質不厚,最易盤出,即脫胎後,亦乏古意,此不可不辨也。

十五,受地火之古玉

玉受地火者,皆變為白色,俗稱為石灰沁,即今所謂雞骨白,象牙白是也。按雞骨白,為白玉質,象牙白,為黃玉質,猶有淡青者,為魚骨白,其質乃青玉也。以地中無天然之石灰,而有自然之地火,凡玉經火,其色即變為白,形同石灰,猶之石見火,黑者赤者皆變為白,而白者乃更白,故俗名之曰石灰沁也。玉屬石之精,故其性無殊,今見人之移冢者,開墳後大棺被地火焚毀,往往有之,即此足見玉受地火亦然。或雲,築墳修墓,所用磚瓦石塊,必須石灰灌漿,方能結成一片。是古墓中必有石灰,故名為石灰沁。此說亦似近理,但不如地火這說,為可據也,蓋以石灰沁,玉變紅色,與受地火之玉,色皆變白者不同,故不得襲謬沿訛,通名之曰石灰沁也。餘佩一印,文曰氣象萬千,白玉質,水銀沁過半,佩於腰間,已二十餘年,一日失落,不知所在,次晨童子掃爐灰,見在灰中,已變為雞骨白矣,可見地火與爐火相同,又烏足疑焉?再徵之前,在寧局被焚之古玉,其色皆變為石灰,大者皆碎,零星小件,尚有被局役撿去這,其所沁之黑者,青者,黃者,均成石灰色,亦不過深淺不同兒,此尤足據也。

十六,古玉出土之變相

玉出土,有形如瓷片者,有形如瓦片者,有形如石灰者,有形如枯骨者,有形如獸角獸牙者,有色如木炭者,有色如生薑者,有色如爛醬者,有色如鮮棗者,有半露質地者,有不露質地者,有帶玻璃光者,有遍體不露玻璃光著,此種形形色色,愈古愈怪,真令人難測。嗜古者,當格外小心,切不可因其形色而忽之。誠以斑鏽深厚,年愈久而形色愈黯,一經盤出,各種色沁,畢露其精採,有匪夷所思之妙。露質地者,固佳,不露質地者,其古香異採,尤其奇絕,此不可為知者也。

十七,香玉

古玉出土,含有香氣者,世不恆見。餘時存一玉勒,白色方形,長二寸六分,方五分,雲雷花紋極精深。於佩之有年,因調查國界,渡松花二道江,乘獨木衛護,將登岸,跳板一躍而下,不覺系之繩墜斷,將勒落於水邊,旋令護兵隨從十餘人入水尋覓,終不能獲,今三十餘年矣。每一念及,為之悵悵,因香玉之不易得故也。按此種玉入土時,比鄰於奇南,或松香樟腦沉香等物所結而成,有謂系受地中硫磺所沁,亦未可知,但非用手把玩,至玉不涼時,其香氣不出也。

十八,溫涼玉

泰山老母宮,舊玉一枚,長約一尺五六寸,闊約六寸餘,其樣式尖圓形,一半白,一半黑,黑者溫,白者涼,人皆異之。餘以為此玉入土時,一半插入水中,一半浮於水面,年久出土,其在水中者,必涼,見日光者,必溫,因水氣日光,一涼一溫之性所結而成,猶之石置盆中,在水中者涼,見日光者溫,其理一也。

十九,澄潭水之古玉

玉有出土,後落於潭水之中年久,再出土者,名曰澄潭水,此種含有水氣,潤澤異常,較之脫胎舊玉,猶勝數倍。以其清光能照人影,誠為罕見之珍。餘見清純帝所佩之黃玉紋魚佩,受三色色沁,名曰澄潭水,視之首尾欲動,真奇品也。按玉性喜燥,而患溼,故出土古玉佳者多在西北,獨入於潭水中,於無石無泥處而得此寶,為世所珍,豈不怪哉。

二十,重出土之古玉

重出土之古玉,土蝕必有露出兩層之形,細視內必透徹有光,外必含有汙積之象,土蝕亦有深淺之分,若用滾水煮之,則汙濁自退,清光大來矣。常常把玩,即能脫胎變為寶石色,較之第一次出土者,尤為特出。餘昔存黃玉虯紋佩,滿身黃斑,首有一角頗長,如吳清卿古玉圖所考載之虯紋佩,首無角者誤矣。蓋虯有角,螭無角,不可不辨。審其質地,似重出土物,只因大不易攜,故未盤出。又存有白玉蠶影佩器小而精,受水銀沁極厚,審其肌理,精光內蘊,乃佩之數年,居然還原,有寶石色,見者以為此玉易盤,餘曰此乃重出土之玉也,第一次出土時,早已人盤過,故今日再盤,即省工矣。此理之必然也。

二十一,玄玉

餘少時,與族兄西巖同學,夏日同浴於小浯河之龍灣。西巖好食蟹,每於石洞中捕之。忽得一蟹甚巨,其甲鉗一小石,黑如琥珀之瑿,光極空靈,疑為尋常之牛角石。既審視花紋極精細,乃一玉壓臍耳。餘索持之經兩月餘,不知失落何處,迄今思之,殆所謂澄潭水歟?

二十二,把玩之玉

玉佩歷代皆有,至把玩之品,自秦漢始盛行於世。誠以玉佩皆所斬成片段,故宜佩之身邊。把玩之玉多子玉,橢形者佔多數,故宜持在手內而易於玩弄也,餘所見把玩之玉,多系雕以鳥獸蟲魚,龍虎虯螭等式,均系子玉,且皆秦漢以後之物,未見有三代之器。足見把玩之品,皆因子玉物小而精,後人不忍斬成片段故也。餘昔存一白玉蟾,大可盈把,背沁有茄皮色,後被子方侄攜去。存一玉虎,已成黑漆古,不露質地,刀工系漢八刀,佩之數年,後在廣州有有人招飲,醉坐洋車而睡,手中所持之玉虎,不知失落何處,今尚有一玉虯,全身黑漆古,刀工極精,惜其角上,於出土時受有斧鏟微傷;又有一白玉鴛鴦,臥荷葉上,沁有鐵蓮青,棗皮紅等色,頗佳;又有一黃玉暖手,上刻一蝙蝠,全體刻卐字,蓋取萬福同攸之意也,受水銀沁極重,刀工樸拙,含有古趣。以上數品,皆漢物也,至六朝以後把玩者,土古尤多,但已元遜秦漢亦。

二十三,寶玉之名稱

周分寶玉與伯叔之國。當時所稱寶玉者,是極言之貴,未必皆出土之有寶石色也。今之所謂寶玉者,皆以出土之玉變為寶石色,故名之曰寶玉也。玉不入土,而有寶石色者,僅璧錏一種而已,以其玉兼寶石改故耳。若出土之玉,不借盤功,而成寶石色者,吾未之見。蓋以玉不受地氣所蒸,諸色所沁,其肌理未變者,不能成寶石色。不受人氣之養,盤功之深,其氣質不變者,亦不能成寶石色。夫寶玉之可貴者,晶瑩光潔,溫潤純厚,結陰陽二氣之精靈,受日月星光之陶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雲遮日,舞鶴遊天奇致異趣,令人不測。較之寶石徒有光採,而少神韻,能奪人之目,而不能動人之心者,則遠勝十倍矣。故嗜古者皆稱寶玉。餘昔存一桓圭,上白下黑;一琥,沁有四色;一璧,雞骨白色。均有寶採,玲瓏可愛,惜被火焚。一黃玉佩,兩面所刻螭龍,而中有一孔,作龍尾交錯形,刀工頗古。兩面硃砂沁,色兼紅紫,全體光瑩透骨,見者皆以為玉石。餘佩之四十餘年,而始臻此境,不易也。近得一三代系璧,小而精,亦如寶石,特少刀工;一晉代雲龍璧,黑白分明,形如水晶。大小二璧,亦頗可玩;猶有二印,一碧玉形,如綠波;一黃玉,色同蜜蠟,皆脫胎舊物,亦多逸趣。

二十四,異品之玉

清光緒二十年,餘在燕京夜市,購一舊玉,白色,茄式,刀工頗精巧,蒂多土斑,無他沁色。茄身如羊脂,中有水珠,大如豆粒,見者皆以為奇異,有謂水銀沁入結成塊者,有謂玉中生直,如土中生蟲,,石中生蟲者,其說不一。餘以為如含殮之水銀所沁,當即變色,且成片,成塊,成線等形,人皆知之,而未聞有成珠者。即地中水銀所沁,其光自流動,亦不能結於一處,而成豆大之水珠,如以為有玉中生蟲,何以向日視之,不見蟲跡?相傳石中有水,曰空青,水晶亦有此空青,此或與之空青耳。石空青,本草雲,產益州山中,但不知玉之空青,產自何處。天地生物不測,真令人不能識也。餘佩之數年,後因訪張振卿年丈於東城,乘騾車翻於玉帶河橋下,當時昏迷不省人事,岸上人將餘抬於一小鋪內,休息片刻即醒,見僕人與車夫皆頭破血流而擦藥,則餘無恙也。旋問僕曰,傷損物件乎?答曰玉茄碎矣,他無所損。餘甚驚異,以為河底無石玉何由碎?審視之,見玉茄身中一孔如豆大,空無一物,而已分為兩矣,惋惜之至。次日徐東甫表兄來視餘傷,即以碎茄示之,渠曰:聞之出土古玉,能護人身體,今果然矣,弟其存之。後藏於舊玉匣中,十餘年而無失。迨寧局被回祿,此玉茄亦在其中,可惜也,亦可志也。

二十五,骨變玉

獸骨變玉,為世所罕聞,質輕沁透,其光採色澤,直同五千年以上出土之舊玉,真可怪也。按獸骨變石,其年齡不知凡幾,若變而為玉,其年齡更不可考矣。歐美研究地球之年齡者,當在所必須也。餘得二枚古趣盎然,亦一奇觀,似可作研究地球學著參考之一助。

二十六,傳世古

玉器未經入土,而年已經久,滿身紅色牛毛紋,若隱若見者,是曾經多人之把玩,精神氣血凝聚而成,故質地之實漿,含有生氣,玩之亦多雅趣。餘見蘭陵王氏,其世藏之連環璧,長二尺餘,一黃一白,中有聯環系之花紋。黃者谷式,白者蒲式,刀法之精深大而完整,洵為巨觀,視之即知為漢器。又於日友某公爵加,見一白玉壺,大而且厚,花紋極細,視之即知為晉器。族兄雨樵,存一碧玉魚,惠藕橋兄存一白玉虎,餘家存一白玉佛像,均未入土,牛毛紋極細,色微黃,審其刀工,即知為六朝故物。至唐宋之物,見者尚多,故不贅。

二十七,土古

凡出土之古,通名為土古。輕者曰土觸,曰上鏽;重者曰土侵,曰土斑。皆因地氣所蒸,受土吃有深有淺,故現此形。如無此形,便非入土年久之物。亦有入土未就,而即出蟄,僅含有土氣,用開水煮之,土氣自退,依然如傳世古無異。每有土鏽濃厚,深入肌理,用刀刻上,不易削去者,蓋因土有沙性沁入玉理,合而為一,故不易盤出。即盤出,亦不及色沁之光潔,耐人摩沙也。餘存一赤玉璋,一蒼玉璧,土沁處作幹黃,含有沙石質。用灰提油法煮數次,亦無大效,極力盤之,微露暗淡之光,在奉天時,贈年丈英和卿侍郎。

二十八,琀玉

典瑞云:於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殮屍之下。注云: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蓋取象方神明之也。疏:璧琮者,通於天地。蓋古人皆以玉為瑞,出於神秘之信仰,故葬時以玉為含殮。出土之玉,名曰琀玉。後人以舊玉為琀玉誤矣,更有以琀玉為漢玉,則尤為可笑。按出土之玉,殉葬者十之八九,非殉葬者十僅一二,故受色沁多者,皆殉葬物也。禮曰:君子比德於玉。又曰: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可見生前所佩之玉,歿後多以此殉者,如高南阜以司馬相如之白王私印殉者是也。至其子孫,以其先人生前所好之物殉者,筆不勝書,玉其猶重也,此吾國古今人民之習俗,而況古之帝王家乎?故今日出土之金石,皆自古冢,此其證明。吾不知楚珩趙璧今尚存於地下否耶?

二十九,男女老幼之別

今見出土之玉鳩杖首,知其為老者所用,蝶觸等佩,知其為童子所用,圭璋琮璧,只其為王公所用,魚佩系璧知其為士庶所用,若環佩瓊瑤之類,知其為婦女所用,更有琮璧纂勒等之極小者,則知其為夭壽含殮所用。此不可不辨者也。餘存一白玉勒,遍體牛毛紋,其大異常,一望而知其為三代物,惜少刀工,被及門高六吉索去。

三十,貴賤之分

古玉,以圭璧琮璜等為上,次則祭器環佩,再次則零星小件者,是三代之琀玉也,至秦漢以後,以印章符節為上,殉葬有用玉押者,玉押即玉版也,長數寸,體厚異常,以美玉為之,以圍腰間,可保屍之上體,如鼻塞眼壓,孔壓,壓須夾肘之類次之,下體之糞塞陰塞之類又次之也。

三十一,琀玉之有缺痕

琀玉有一刀之缺痕,有兩刀之缺痕,皆玉人用刀削之,以記其為殉葬物也。今人皆知其為三代齊,而不知夏商之琀玉,皆完全無缺痕。至周時始分,日用之物,皆完整,含殮之物,故意刻之,使其缺陷,以別之耳。秦漢以後,無玉人之職,均屬匠作,故無論日用與殉葬之器,皆取完整。據所見夏商之玉,與秦漢六朝之玉,未曾有一缺痕者,即此可斷尾周時所制也。餘存有碧玉瑗一,白玉琮一,皆一刀之缺痕,系璧一,黃玉璜一,皆有兩刀之缺痕。而其拙樸之氣,令人生羨。若偽造周器者,多仿其缺痕,但有意為之,刀痕明顯易露,愈顯其醜,此人人所易辨者也。

三十二,辨水火幹三坑

凡古代帝王之陵寢,其穴寬大,含殮之玉甚多。穴空地中之水,易於灌入,故名曰水坑。穴中有地火者,名曰火坑。穴中無水火者,名曰幹坑。水坑之玉多斑點,形如蟲蛀;火坑之玉多裂紋,形同石灰,幹坑之玉,皆帶有枯槁之色,土鏽之痕。三者盤之日久,皆可復原,但水坑不如火坑,以濁氣太重之故;火坑不如幹坑,一裂痕太多亡故,幹坑即無此弊。若論盤功,火坑較易於幹坑,幹坑較易於水坑。按幹坑水坑,初出土時,玉質皆松,以刀試之,有直同花乳石者。俟盤出後,以刀劃之,堅不可破。故琀玉之新出土者,不問其質地之硬軟,但試其刀工色沁之老嫩耳。

三十三,玉出土之軟硬

玉入土中年久,其質即軟,如不軟,則色不能沁。至出土後,亦有硬軟之分,硬者易辨,軟者形同枯骨,或如瓦礫。此皆由地氣燥溼所致,見者多不能辨。每見一器,一半軟一半硬,硬者以刀試之,不能入,軟者以指甲劃之,即碎如泥土,但盤之日久,則軟者亦堅不可破,此不可不知者也。

三十四,出土之夷玉

《周書顧命》:大玉夷玉。疏引王肅云:東夷玉夷之美玉。鄭康成云:大玉華山之球,夷玉東北之珣玗琪。《爾雅釋地》: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是夷玉見稱於周久矣,今見醫無閭山下所產之玉,光透如冰,堅而不潤,石性也。是以出土者,露有浮光,雖盤出而少色澤,不足貴也。

三十五,出土之璧流離

地理志曰:入海市明珠璧流離。西域傳:罽賓國,出璧流離。《吳國山碑紀符瑞》亦有璧流離。《魏略》云: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流離。吳清卿有一玉環,形同流離。即以為今日中國所罕見,即西域亦非恆有,故漢以為祥瑞,最可寶重。不知璧流離,即寶石之似玉者,質堅而不潤,性寒而不溫。即受色沁,亦多凹凸不易透出。故其光雖如玻璃,而不能如玉之潤澤如脂膏也。漢時由西域進來,頗非易易,故人少見多怪,即目為祥瑞。猶之今人初見鑽石,目為珍奇耳。今之目為珍奇,猶古之目為祥瑞也。按璧流離,可為玉中之異品,清卿以為玉中之絕品,則大謬矣。今某友得一笛頭,拘於清卿之說,奉為至寶,不肯輕以示人。餘笑曰:古之君子,以德於玉;今之人竟卻比德於璧流離,能不令人捧腹?

三十六,刀工

石器時代原無刀工,故古玉斧玉鏟之類,存於今者,未見其有花紋者,可見上古未開化之前,無刀工之可言也。若論刀工,三代尚矣。夏尚忠,其刀工精而深;商尚質,其刀工古而樸;周尚文,其刀工文而雅。而產玉之多,制玉之盛,尤以周為最。觀玉人之設,上而夏商,下而秦漢,均無此職,即可知矣。故今出土之古玉,論三代器,亦以周為最多。至西漢刀工,有豪放氣,故有漢八刀之稱。東漢三國同。隋唐以及五代之刀工,亦屬圓渾,但雜而不純,佳者極少。北宋之刀工,精神外露,特少古意。自宋末以及元明清,學著多刻花乳石,刻玉一門,純屬匠作,幾不見文人一操刀矣。但清至乾隆刀工為之一變,當時所刻翡翠瑪瑙珊瑚寶石之多,實為歷代之冠。其以天皇白雞血紅等石仿古,亦為歷代所無。雖多匠作,但一量風尚,猶見文人詞客遊戲而為此者。故其刀法之精,直追六朝。自道光以後,則遠不及矣。餘按古今雕刻一門,可分為五大時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是以石制玉時期,可稱最古,一變而為周之昆吾刀,再變而為漢之八刀,又一變而為六朝之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為最後。此皆一時風尚,故精美者多。工藝之關乎文化,豈曰小補而已哉?猶之論瓷器,則必稱柴汝官哥定,論鼓鑄,則必稱齊莒刀列國幣,新莽梁武,宋徽清之鹹豐是也。否則如唐之開元,宋之宣和,明之宣德,清之康熙,其刀工豈無精品,特以不能移風易俗,故傳世者少耳。況近世多用旋車,氣息薄弱,不能上追古代,則又遠不如用刀矣。昔人云:自魏晉以來,不見昆吾刀,誠然哉。但昆吾刀,自何時斷絕,吾亦不得而知也。若就雙鉤碾玉法論之,漢時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亦。倘再用機器製作,則俗惡不堪設想,可畏也。吾當與諸弟子論古玉曰:今之玉質,不如古玉之堅潔,想系地利之退化。今之刀工,無論單刀副刀,均不如古人刀工之樸拙,亦系文藝之退化,言之可慨。或雲古玉堅潔,由於出土後風吹日曬,年愈久而愈見精彩,是以秦漢不及三代,六朝不及秦漢,唐宋元明不及六朝者,非玉之罪也。刀工亦然,今人不見昆吾刀,而已菊花鐵所煉之鋼刀刻玉,而欲追蹤三代,頡頑秦漢,睥睨六朝,豈不愚哉。此說亦覺近理。

三十七,昆吾刀之切玉

據所見周秦漢古玉,其刀工粗細不一。細者無論矣,粗者莫如漢八刀。而表現刀之快利,切玉如泥者,實千百中不一見。舊存一白玉虎文佩,遍體水銀沁,大刀闊斧,隨意亂刻,凸凹淺深,刀痕全然布露,使切玉如泥之真象,顯然易見,亦不易得之奇品,可珍也。

三十八,各國玉工之比較

印度之石刻畫像,鑑古家多稱在五千年以上,獨未見出土之古玉。歐美之製作鑽石,非不精美,獨未聞有制玉之奇技。至于洋錢之證明,雙鳳風帆馬劍四工雙柱,以及闍婆之剪銀葉,驃國之鑄金錢,日本德川氏之鉗金鎏金,均甚工致,但亦少制玉之工。即因屖所獻天壽永昌之玉錢千緡,十年始成,費工不為不久,而未見有出土之古玉,可見成周時代玉人之設,其重玉,金球之冠,故其刀工,亦遠勝他國也。

三十九,古玉之文字

夏用鳥篆,商用蟲魚篆,周用大篆,皆刻陰文,露於器內。秦兼大小篆,漢用小篆,大篆不多見,刻多陽文,露於器外,魏晉以後,楷隸並用,篆文甚少,故不易見。

四十,古玉後雕

庚辰冬,魏君宜之,同其友運來古玉大小三百餘件,屬餘鑑別。因審視兩晝夜,其中雖少精品,而佳者大可陳列,小可把玩之品,約有數十件。收藏數世,始能臻此,不易也。中有一黃玉琮,高八寸,四面闊約四寸,遍體沁作慄黃色,真三代物也。惜少刀工,而四面復刻山水,畫片極工雅,知系宋元名家所刻。餘為之惋惜,直以為方竹杖之宜圓,半月池之不應鑿也。旋曹君伯舫來寓,見之曰:此等後刻,非近世所造。此等山水畫片,非高手不能辯。嗜古者,每以為後刻不足貴,而東西洋,則以為古玉後刻,乃雙美耳。不但不以為病,且價值較未雕之古玉,則尤貴也、草君經理古董商業有年,常與歐美人交易,故言之甚詳,但餘以為保存古物,應存其舊制,不宜強加雕琢,致傷原器,而減古趣,令把玩時,不愜於心。

四十一,刻印

考之用囗(釒術),始於周官,佩印見於六國。古囗(釒術)之傳於世者,金銀銅已少見,而玉囗(釒術)尤希。據餘所見者,若魯司寇齊都司蒸彝囗(釒術)等,刀法皆古,洵不易得。到秦傳國之囗(釒術),相傳斯篆壽刻亦難深信,惟自漢八體畫法成立,五日摹印,以後已屬專門,而刻印之風大熾。漢人制印,不獨用玉,而用玉者亦極多。其刀工亦皆古雅,是以藏家皆珍之。按昆吾刀,切玉如泥,西戎利刀,割玉如割木。漢去周未遠,或用此刀,亦未可知。但所刻鼻鈕,龜鈕,壇鈕,瓦鈕,龍虎鈕,虯螭鈕,種種無不精妙。魏晉六朝遜之,之唐宋則相去遠矣。自元王冕善刻花乳石,風氣為之一變。故明清至今,文人均以田黃,雞血紅,芙蓉白,蘋果青諸色為貴,其價值且超過玉者百倍。蓋以石質鬆軟,易於操刀,不似玉質堅硬,而難刻也。故近代之能刻玉者,則更少矣。現在出土之玉印,尤足寶貴。餘存有漢張留侯私印,文曰良子房,白玉質,瓦鈕,受水銀沁過半;晉羊叔子印,龜鈕,直同黑漆,故質不可辨。兩印刀工精勁,異於尋常,故常佩之,重其人也。族弟法三,由邛王冢得一玉印,滿身魚子斑,質不能辨,持贈於餘,用灰提油法制之,文曰虞年伏,鬥鈕,亦有古趣。又見友人廉南湖,存有清乾隆御用一田黃石印,色如脫胎古玉,三繩聯環鈕,長約盈尺,下垂三印,其小異常精品也。古玉印,曾未見有此式。


相關焦點

  • 劉大同《古玉辨》原文
    《古玉辨》原文《古玉辨》是劉大同先生著於1940年的力作,描述了中國古代玉器的歷史、特性、分類、產地、刀功、用途等,還包括了玩玉、盤玉、辨別真偽等方面的經驗心得的總結,是古玉鑑賞、理論研究方面的經典。《古玉辨》以實物為據,繪出圖形加以論證和說明。現仍為考古工作者和古玉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收藏、研究古玉的人對《古玉辨》推崇備至,不時引用,以為鑑別古玉真偽之準繩。自序世之著金石書者,如無參考之書,則書不易著;如無鑑別之識,則書不易著;即使有鑑別之識,參考之書,而見聞不廣,搜集無多,則書仍不易著,此理之必然者也。餘自幼嗜古有癖,獨於古玉則尤甚。
  • 學會三招,你就是辨別古玉的專家
    古玉一旦成為商品,市場價格要遠遠高於時作玉的時候,這時候就會出現大批仿古玉,緊跟著也有一批善於辨別偽古玉的人,作偽和辨偽總是相伴不斷向前發展。仿古玉最早出現在宋朝,從而宋朝也有善於辨偽的人,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玉器鑑定家,可惜他們的名字以及鑑定心得沒有隻言片語流傳下來。
  • 藏玉之人的古玉之路
    幾經折騰,他與玉器結了緣,從收藏的第一件玉如意開始,就真的「如意」了。  這是一件他在湖州南潯得到的寶貝,在此之前,他甚至沒有碰過一塊玉,沒有讀一本和玉有關的書。看到玉如意時,青玉筆筒與松樹仙鶴尚未先入為主,儘管玉如意的雕工尚有欠缺,但是它的大氣與端莊卻挑動了王的錢袋。  1800元,王拿下了這隻玉如意,回家整容時,競用牙籤挑出了一些碎末狀的東西。
  • 玉器鑑定:傳世古玉辨偽的方法比較!
    #玉器鑑定#傳世古玉辨偽在偽古玉面世之後應運而生。造偽與辦偽是一對矛盾的雙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矛盾雙方相互鬥智,不斷較量,彼此都在逐步提高。回顧《宋史》紹聖年間朝廷命官辨證傳國璽的記載,可知一批文人、官吏從玉材、碾琢、璽文、字樣幾個方面觀察,根據所獲感受並結合考據功夫,便作出了結論。假如說蔡京、李公麟等文人學士的辦偽結論正中造偽人下懷的話,那麼明末文人高濂卻觸到了造偽者的痛處,他揭露了作偽者用近似古玉的玉材「如式琢成」偽器,他還指出偽造古玉者的致命弱點在於「鉤碾不可擬古」。這是有的放矢的作法,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玉,真的能讓人逢兇化吉嗎?
    清代玉器收藏家劉大同在他的《古玉辨》一書中,專門有一小節講「古玉防險之見聞」,記述了他的幾則見聞:一是有位姓胡的瓦匠,在河中淘到了一隻玉鏟,即用作煙荷包墜石。後他為姓趙的人家蓋房,正在上梁時,忽然失足落地,但人毫無損傷,而腰中玉墜崩裂了好幾處。又見一老翁在上海澡塘洗澡,出浴時暈倒在地,扶起時見老翁無恙,惟右臂玉鐲碎矣。
  • 誰是真正的玉中之王?
    清人《清秘藏》在《論玉》中提到「玉色以紅如雞冠者為最,黃如蒸慄者次之、白如截脂者次之,墨如點漆者次之……」將黃玉排在羊脂玉之前。在古代,黃玉由於與「皇」諧音,又極稀少,極受重視。  用「蒸慄」來形容一種黃的顏色很早就有了。《釋名·釋採帛》「蒸慄,染紺使黃色如蒸慄然也」。《急就篇》「烝慄絹紺縉紅繎」,顏師古註:「烝慄,黃色若烝孰之慄也」。
  • 古玉沁色之美 學會鑑別不難
    古玉沁色之美 學會鑑別不難古玉沁色之美是每一個喜歡古玉收藏的朋友都能感受到的。
  • 古玉憑什麼讓無數藏友擁護它?!
    古玉收藏的本質,並不是炫富,而是一種藏家個人對藝術品味的理解和追求,彰顯了其獨特的魅力。當有機會時候,他愛挽起袖口,一展古玉收藏細圖,他毫不掩飾他內心對古玉的熱愛。愛好古玉的男人,他深刻明白炫富是非常令人反感的事,因為他是很懂生活情調的女人。他喜歡品茶,愛好高古玉文化交流,和古音琴樂,他願意陪著你,聞著花香。
  • 古玉收藏的看門道,你知道嗎?
    尤其是那些稱之為「玉虎形璜」、「鳳紋壁」一類玉器,如離開紋飾,我們又將如何稱之呢?而像「玉立人」一類佩飾,如不是通過紋飾,我們又怎知它是由人首、龍身組合而成的?另外,紋飾對於玉器而言,是除器型之外,賴以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儘管紋飾很容易被仿造,單憑紋飾判斷,是不能辨其真偽的,但還需將歷代紋飾特徵熟記於心,這就叫:不懂紋飾不行,唯紋是從也不行。
  • 三千年玉跪虎張姓祖墓出現,於老子有關和家傳古玉舊藏玉人也相似
    據考古發現此件玉跪虎是3000年前的張姓始祖之墓出士稀少珍貴。這個虎形狀的玉雕也相當獨特,造型為正面看去像一頭老虎坐在地上,從後面看去又像是人,這件玉器像虎也像人,堪稱絕品。據說這個玉器與河南周口鹿邑張家有關,說明這個玉器是當時王者榮耀只能皇家貴族擁有,老子就是鹿邑的人。
  • 古玉收藏步入黃金時代
    那些凝聚著天地造物精華的古玉,蘊涵著古老璀璨的文化,後世被尊奉為儒家文化象徵物,成為中華民族凝聚精神情感之物的瑞物載體,它們的價值如果一旦體現出來,將是無法估量。  高古玉市場脈動及流通瓶頸  業界一般將漢代以前的玉稱為高古玉,高古玉是中國玉文化的源頭,凡是年代可靠的高古玉只要露面拍場,動輒都在百萬元,是有實力藏家的首選。高古玉屬稀缺資源,歷史文化信息含量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中國高古玉最受國外博物館和資深收藏家們珍視,是國際藏家多方搜尋的獵物而受到熱烈追捧。
  • 護身符有禁忌|古玉不可隨便戴,泰國佛牌會反噬?
    ▲劉大同還是宰相劉羅鍋的後人哦!▲① 一位胡瓦匠,在河沙中淘到一個玉鏟,用作煙荷包墜石。後來他為人家蓋房,正上梁時,忽然失足落地,但人毫無損傷,而那塊玉石卻有多處裂縫。② 一個老翁在澡塘沐浴,出浴時暈倒於地,被人扶起後竟安然無恙,但他手上佩戴的玉器粉碎。但粉絲們分享的親身經歷遠比書上的精彩離奇——
  • 香港首富家族的古玉收藏
    何鴻卿所藏中國古玉何鴻卿爵士(Sir Joseph Edward Hotung)
  • 引領古玉文化——漢代玉跪人(貴人)
    從古至今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民族愛玉心思,對玉的喜愛跟喜好,能夠說是中國文明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來,玉的質地、形狀和色彩一向啟發著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們的創意。歷代諸子百家以儒家學說詮釋玉並賦予「德」的內在,所以,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廣泛傳播,並被全社會所接受,成為我國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這種寓德於玉,以玉比德的。
  • 五彩斑斕的古玉 -今日重點
    古玉沁色之美是每一個喜歡古玉收藏的朋友都能感受到的。 古玉的沁色是多姿多彩的,無定律可言。商代虎頭玉飾  天津博物館藏 玫瑰紅戰國玉璜  湖北博物館藏 鼻涕青戰國玉璜  湖北荊州熊家冢出土 黑漆古(水銀沁)
  • 古玉收藏的天花板
    西漢 黃玉帶鉤 長9.3釐米 82.525萬英鎊 2008年倫敦佳士得秋拍von Oertzen男爵伉儷舊藏, 南非, 約翰尼斯堡, 於1969年前購入倫敦佳士得, 2008年11月4日, 拍品128號
  • 世上沒有人能收藏玉,一直是古玉的靈性在尋找主人
    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徵仁慈,堅硬質地象徵智慧,不傷人的稜角表示公平正義。對於古玉,可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準進行收藏。
  • 古玉光氣光澤是怎麼樣的?
    眾所皆知,玉器油潤,但這是針對新玉來說的,古玉並不油潤,而是硬朗。
  • 古人談玉,今人藏玉,竟如此美!
    青碧色的玉。《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 3、璵(yú):美玉。《左傳·定公五年》:季平子行東野,還未至,丙申,卒於房,陽虎將以璵璠斂。 4、瑜:美玉。《左傳·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5、環:圓圈形的玉器。《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環,其一在鄭商。
  • 古玉遠古神話人物(太陽神)
    先來看看此件美國俄亥俄州克裡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的紅山古玉人。    臺灣震旦博物館藏了一件與美國克裡夫蘭館藏的極相象、也是四隻角。    傳聞:此件震旦館藏、在1994年老哈河畔,被古董商在農戶家發現的。他一生從沒有見過史前這麼精美的玉器,估計錢少是買不到的,當下動了搶的邪念,撥開圍眾奪玉而逃,跑出2裡多路後,被七、八位圍眾擒獲扭送當地公安派出所,但他拿的古玉已不見了。蹊蹺的是,不知何時古玉「太陽神」飄洋過海跑到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