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的學問怎麼來?他的讀書方法值得你學,看一本撕一本

2021-01-10 十九妹

李敖先生離世,昨天的新聞如爆豆一般,今天卻不見了任何蹤影。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每當一個知名的人離世之後,報導便鋪天蓋地而來,不管你點開誰家的媒體,消息都如出一轍,像一場暴風雨,風雨過後很快會恢復一片寧靜。前陣子霍金走了,網際網路上一片哀悼之聲,剛過兩天,人們又開始興致勃勃的討論奔馳失控的事情。

或許這是正常現象,畢竟霍金不是你我的親人,李敖也不是,沒必要進行「守孝」式的哀思。大學的時候同學向我推薦了李敖,我才開始讀他的文字。然而李敖卻有這樣的能力:只要你讀過他的哪怕一篇文字,就不會忘記他,只要你知道他的一個身份,就有興趣繼續去了解他。讀李敖的作品有時候感覺很解氣,這也是他當時受大學生追捧的一個原因,小編也曾一度將其視為偶像。昨晚臨睡前打開手機閱讀軟體,書架中李敖的《深夜十堂》赫然入眼,我哀嘆,先生的作品尚未讀完,卻已與先生天人兩隔。

李敖給世人留下的東西很多,但對所有人都有意義的,一個是敢講真言的精神,另一個則是他的讀書方法。

李敖非常喜歡讀書,香港報紙曾說李敖可能是五十歲以下的當代中國人之中,讀書最多而又最有文採的人。而李敖本人竟對此並不否認,他甚至說如果一個人看到有我李敖看過書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他就變成書呆子了。李敖好讀書,但不贊成一味好讀書。他認為一個人記憶力再強,再怎麼博聞強記,總是會遺忘大多數東西(超憶症除外)。比如一個人讀了一本書,營養吸收的很全面,但等他讀完第二本書的時候,第一本就已經忘掉一部分了,等他讀到第十本書的時候,第一本已經忘了大部分,這樣來說第一本幾乎相當於沒讀。宋朝把這種現象叫作「漸行漸遠漸無書」,他把這樣一味求書讀比作狗熊掰棒子,掰一個往腋窩裡面夾一個,自己感覺掰了不少,其實到最後腋窩下面還是只有一個。讀者對此應該也有同感,遺忘是很正常的,除非讀這本書的時候給你帶來非常大的震撼,讓你久久難以忘懷,但「久久」往往也經不起時間的打磨。

那李敖是怎麼讀書的呢?他的方法很獨特,他讀書的時候不單單是眼睛在動,手也不閒著,桌邊隨時備著剪刀和美工刀。這一段看著不錯,對我有用,就用剪刀毫不留情的剪下來,貼到自己相應的筆記當中,往往是一本書讀完,也就被他五馬分屍了,他把這種方法叫做「大卸八塊讀書法」。那如果一頁紙的正反面都有自己想要的內容怎麼辦呢?他會提前把背面複印一份,或者買書的時候直接買兩本,兩本都剪的七零八落。李敖不太喜歡收藏書,實在遇到想收藏的,那就買三本,剪兩本,收藏一本。

有人說這樣讀書未免太浪費了,李敖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把一本書吃透,並把裡面有價值的東西保存下來隨時拿來使用,要比一本書讀完還是嶄新的有意義得多。而且他還會把自己的讀書筆記進行細緻的分類,圖書館一般只分大類,比如哲學、文學、社科、宗教等等。李敖還會對大類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比如宗教再往下分成佛、道、天主等等,天主下面繼續細分成修女部分和神父部分,神父下面還會繼續歸類。可以說李敖的讀書筆記就是一個大圖書館,而且指向性更強,一般人找資料要先從圖書館找到書,然後再從書裡面找相關內容,而聊只需按目錄直達想要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李敖在論述或反駁某些事情的時候,可以做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的原因所在。

現代人的讀書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不一定非要按李敖先生的方式來讀,但這種方法是值得學習的。尤其是網際網路大數據高度發展的今天,搜尋引擎可以很方便的達到指向的目的,但這也使得大多數人讀書變得非常碎片化和模糊化。也就是說很難把一本書的營養吃透,雖涉獵廣泛但沒有精準指向,更難說學以致用,李敖的方法或許可以給你我啟迪。

看了李敖的讀書方法,你是否看到了自己讀書習慣中的不足呢?或者說你是否贊成像李敖這樣讀書呢?李敖的離去,是中國學問界的巨大損失,同時80後的精神世界又殘缺了一大塊。再次,向大師的離世敬表哀思。

相關焦點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的《沽酌集》就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裡面收錄的五十四篇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同時也有相當篇幅的文章是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三本高質量的晉江完結小說:一本比一本精彩,第一本你值得擁有!
    三本高質量的晉江完結小說:一本比一本精彩,第一本你值得擁有!大家好,我是定心丸娛樂的小編,很多朋友都喜歡看網絡小說,但是小說看多了,層次就上來了,不知不覺就鬧書荒了,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三本高質量的晉江完結小說:一本比一本精彩,第一本你值得擁有!
  • 李敖與王小屯的山水相依
    誰知,這陌生男子說:「我叫李敖,很想與你交個朋友。」她大吃一驚:站在自己面前的這位男子,竟是大學者、大作家李敖先生(當時52歲)!她看過很多李敖的書(另外一個版本是此時小屯就拿著李敖的書看),非常欽佩李敖的學識,一直就有拜訪李敖的想法,只是不知他住在哪裡。感覺就是上天把李敖送上門來的節奏……李敖見她一臉驚色,問道:「怎麼,你沒聽說過我?」
  • 狂人李敖評價錢鍾書,讀死書而且不會思考,對此你怎麼看?
    他的個性張揚,而且非常喜歡」罵人「,而且是非常」有備而來「的罵人。李敖在罵之前,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他的自負有著別人沒有的敏銳度和研究深度。雖然有一些人並不理解李敖的這種行為,但又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有幾分道理。 從李敖的這句評價「書讀的書很多很細,但是思考力不夠,他是讀死書的」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前半句對錢鍾書是肯定的,他也沒有否認錢鍾書的學問和他的博學多識。
  • 高中時愛過的才子李敖,走了!
    高中時候,非常喜歡他。喜歡他對各種眼花繚亂的評價不屑一顧的樣子;喜歡他「有才氣有勇氣、還有挾才俱來的流氣」;喜歡他給自己打的廣告:「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
  • 坐牢給女兒寫80封信, 比兒子大57歲, 李敖一生這樣教育兒女……
    高中時候,非常喜歡他。喜歡他對各種眼花繚亂的評價不屑一顧的樣子;喜歡他「有才氣有勇氣、還有挾才俱來的流氣」;喜歡他給自己打的廣告:「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
  • 李敖大俠直指人心的那些話兒
    19、請相信,我愛你百分之百,但現在來了個千分之一千的,請退避一下。20、22個字的情詩……李敖能迷倒王小屯,不是偶然的。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裡都是你忘了我是誰 事業人生:21、有人只是大理石,卻以為自己是雕刻家。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他感嘆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故特別強調「問」,批評人們不好問的原因是心不能虛。心不能虛,好學之心就不誠,學問也肯定做不好。
  • 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如今,我們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也開始讀各種書,但很多人都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很多書,但是讀過就忘了,對自己的人生好像也沒有什麼幫助。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這些大家們都是騙人的嗎?當然不是,出現這個問題,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 李敖忠告年輕人:沒有錢,人生要看開一點,過一個清淡寡慾的生活
    但在李敖去世前,他跟好朋友陳文茜有個訪談,裡面多少對自己有個坦誠的說明,現在看甚至是有些遺言的意味。「我頭腦這麼好、這麼靈活,八十老翁還這麼了不起,是方法好,不是靠聰明,靠方法。」李敖自認不是天才,也不是很聰明的人,可是他的方法極好。所以才能功成名就。而他的方法有特立獨行的一面,但他卻忠告年輕人,最好是不要做「李敖」。
  • 回望過去一年的讀書經歷,幾乎沒有讀過一本完整的書
    作者 |相忘於江湖ggg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活動 | 遇見2020# 回望過去一年的讀書經歷,只能說比較失敗,幾乎沒有讀過一本完整的書!同時又感慨生活奔波、事業無成,讀書的時間和精力完全跟不上節奏。有時候打開柜子,拿出以前讀的書翻一翻,看到上面批語堆疊錯落,紙業被翻的泛黃,內心不禁冷熱交加,捫心自問:我還能像以前拋開雜念,靜下心來,沉浸在書的世界裡嗎?
  • 那些閱讀能力厲害的人,是怎麼讀書的?看過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簡單
    閱讀能力厲害的人物一下子就讓我們想到了錢鍾書、李敖。錢鍾書,書非借不能讀也。錢鍾書所讀的書都來自圖書館;他愛邊讀書邊做筆記,書要一遍一遍地讀,筆記要不斷地補充。而錢鍾書通過反覆、不定期翻閱讀書筆記真正做到了過目不忘。
  • 李敖與胡茵夢
    那種時刻我確信他是快樂的、不設防的,他臉上自然流露的老實和羨慕,透露了這些訊息。他告訴我他的腦子裡只記得DennyBoy這首歌,其他的就完全不熟悉了。我興高採烈地把排骨往開水裡一丟,正準備熬排骨湯時,李敖氣急敗壞地衝到我的面前,暴跳如雷地對我說:「你怎麼這麼沒常識,冷凍排骨是要先解凍的,不解凍就丟到開水裡煮,等一下肉就老得不能吃了,你這個沒常識的蠢蛋!」
  • 關於李敖的往事二三
    李敖不在陽明山寫作的時候,就住在這個大樓裡,和我算是鄰居吧。我第一次在街上遇到他非常意外,那是上班上學的早晨,我去敦化南路坐公車,看他迎面走過來,穿一件紅夾克,白襯衣,提著一個塑膠袋的豆漿和早餐,腳步很快。我心想,這不是李敖嗎?有的人臉盲症,我這方面的記性就極好。再臉盲的人看到李敖整天在電視上眉飛色舞也會認識的。
  • 怎樣才能「讀」好一本繪本?凱獅英語來教你
    絕大多數家長對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可以用眼睛看的程度。但小獅老師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對於讀一本繪本來說,圖其實比文字要重要的多。一本繪本,是發揮出5毛錢的價值還是30塊的價值,還是三千塊的價值,就得看家長,你是怎麼給孩子讀的了。
  • 關於成敗、戰鬥、人性、婚姻、工作····,李敖留給世人的40句話,句句戳心!
    他是我們學生時代最痛恨的那種人,就是每天在後面睡覺,成績也可以出類拔萃的人。他從初中開始跳級,閒暇時間參加各種論文比賽,拿獎拿到手軟。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說,「這算什麼狂啊?」別著急,接著往下看。他去當兵,人家看他是這塊料,就想拉攏他進國民黨,李敖卻說什麼也不幹。他去當兵,只是想磨練自己的意志,沒想著把這當飯吃。就因為這他和國民黨結下了梁子,以至於後者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送進了監獄。
  • 李敖已逝,戡亂繼續
    ,圍繞他生前的趣事逸聞乃至批判非議仍在華語社交圈發酵。他好像也無與人接觸的意願。此時,距離李敖傳出患腦瘤已有大半年時間,他已不像往常頻繁在媒體現身,甚至以一封「遺書」與親友、仇人告別。李勘已由北京大學畢業,正在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這段時間他請了長假回臺,從其朋友圈提及父親的文字能感受到,11月初的李敖身體已有轉惡趨勢。
  • 李敖:李戡之子:我上了我國家好的大學
    人們應該有讀書的雄心壯志。有這樣一個人,他以優異的成績被臺大和北京大學錄取,他就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的兒子。這句話「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是李戡在他的北京大學申請書寫的。李戡他對北大的感情,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有來自家人和北大的淵源。
  • 李敖去世了,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在一篇文章裡看到過這樣一句形容李敖的話,我覺得非常貼切。這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只讀書不罵人,那麼他可能是個歷史學家;如果只罵人不讀書,那麼他可能是個流氓學家;而如果兩者兼備,那他就是李敖。」李敖身上具有一般文人身上沒有的痞氣,但同時他又具備非常深厚的學問,這讓他在中國文壇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他的筆下真的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且文筆犀利,字字見血,句句封喉。這就形成了兩個非常極端的情況,喜歡李敖的人喜歡的不得了,為他的批判精神所傾倒,不喜歡他的人非常討厭他,覺得他毫無儒雅之氣,滿嘴跑火車。
  • 《易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那麼《易經》是一本怎樣的書呢?易經是一本怎樣的書?《易經》(這裡指市面上常見的《易經》版本)是一本關於人生和人生規律的書;這是一本關於自然、社會和心理規律的書。是一本關於一個成功的人應該具備怎樣的心理素質,失敗人生的心理素質差距在哪裡的書(易經中的卦用比喻和類比來描述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卦、物、心的組合,就是《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和六爻。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和卦爻辭是來自客觀外部物體的某些特徵的象形圖,進而印證了人類心理的某些特徵:景觀物體的某些特徵就像人類心理的某些特徵,人類心理的某些特徵與景觀物體的某些特徵相比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