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020-12-20 菩提智者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城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怒,連諸侯們都害怕;他們要是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樣就能叫做大丈夫嗎?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加以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加以訓導,送她到門口時,告誡她說:『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抗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是為人妻的道理。」

「大丈夫應該住天下最寬廣的屋宇,以仁居心;站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以禮立身;走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以義行事。能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帶領百姓一道實現;不能實現時,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位高權重時不淫亂腐化,家貧位卑時不喪失自己的志向,面對強勢時不屈服變節,這才叫做大丈夫。」

解讀:

孟子在此章批判了景春的錯誤思想,不應該以個人在政壇上的影響力作為大丈夫的標準,而應該以個人行為道德做衡量,並確立了大丈夫的形象。所謂大丈夫,就要以仁居心,以禮立身,以義行事,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關焦點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的「大丈夫」,言傳身教的人生路
    一說起這個詞,我的感覺就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可能我的意會還與孟子說的大丈夫相差甚遠。這個詞的最早使用人就是孟子。當然,孟子的大丈夫是有特定的含義的。他的大丈夫,與身體條件無關,不是指身高八尺之人,也與性別無關,不是說指男性,也不是說大男子主義就叫大丈夫精神,同樣也與權勢、與財富無關,與能說會道、博學多才之類的也無關,甚至與雄才大略也無關。孟子的「大丈夫」,與道德、操守、人之價值、人之尊嚴相關。
  • 《德道經》頂天立地大丈夫,「大丈夫」的出處與詳解
    我們稱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為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可能有的人會說是《孟子》,實際上最早出自《德道經》。《德篇第一》: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然而「禮」是表面形式上的作為,未必是真心實意的體現,所以忠實、誠信才是社交的基礎。「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此句具有雙關涵義。既是講前面的內容是表面文章,又講了認識論的基本特點。認識論的基本特點是:實踐是認知的基礎,認知具有無限性和反覆性,先入為主的認知觀會影響後進的認知。
  • 《孟子》六句經典名句,給你人生智慧啟迪,太精闢了!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是儒家經典著作,後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孟子》十大名言,助你培養浩然之氣!
    孟子,是戰國中期鄒國人(今天的山東鄒城),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者,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後人尊為「亞聖」。《孟子》和《論語》一樣,也是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全書氣勢磅礴,激情蕩漾,從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孟子的激越情感和剛強個性。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本文雖然用了大量筆墨去論述戰爭,但這是表象,是憑藉,其真正目的是論述「人和」的實質,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統治者只要「得道」,施行「仁政」,就能得「人和」。所以,孟子的意圖是告訴封建統治者要「得道」,要通過「仁政」去一統天下,而不是鼓吹封建統治者憑藉戰爭去一統天下。
  • 大丈夫孟子的5句話,一句比一句精彩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後期,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從春秋到戰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諸侯間互有戰爭,由於時代背景的變遷,孟子的思想雖然繼承了孔子,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各有側重。相比於孔子,孟子的說辭也更為激烈,思想也更為尖銳。下面的五則內容,很能傳達出孟子的「仁義觀」。
  • 孟子思想
    譯文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便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便捨棄生命而要義。生命本是我所喜歡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喜歡的,所以我不幹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所以有的禍害我不躲避。
  • 反之,可做大丈夫、豪傑、聖賢和菩薩!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按照孟子提出的三個標準,你做到了,就是大丈夫!看看社會上有多少人就是做不到!他們富貴了就是驕奢淫逸,驕傲奢侈淫亂放縱。貧賤以後呢,為了名利喪失做人道德底線。別人給一點威脅和暴力,就屈服認慫。不能堅守自己正確的做人處事原則。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孟子》淺賞
    孟子其人其文淺評孟子,姬姓孟氏,名軻,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母是我華夏的一位偉大的母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為了教育孟子,孟母三遷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子思的父親孔鯉,孔鯉是孔丘的兒子,可見學的根紅苗正儒門正學。孟子思想的核心,講的是義,有義的人,就是大丈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春秋時期,禮樂崩壞,「《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用一生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現在倡導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提出的思想。因為他始終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應該是善良仁厚的。即便出現惡人,也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導致的。為了踐行自己的理論,孟子一生不斷思考、實踐,最終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 看看聯友筆下大丈夫和你心中大丈夫是否一樣?主評王家祥 編審方留聚
    楹聯同題大丈夫主評王家祥編審方留聚編者按:大丈夫,指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見《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本次楹聯同題大丈夫在中華楹聯和對聯天地微信群進行,共收到作品175副,評出優秀作品10副,入圍作品138副,淘汰27副。讀者朋友,看看楹聯人筆下的大丈夫和你心中的大丈夫是否一致?可以留言互動一下。
  • 什麼樣的人堪稱大丈夫?網友:魯迅&崔永元!
    偉大的教育家孟子曾說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01.魯迅,原來叫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是他的筆名,因為他的作品受到大眾的的廣泛歡迎,故其筆名也被風靡流傳。
  • 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詩情畫意,讀罷神清氣爽
    大丈夫,常常用來指代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提及「大丈夫」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句話。從古至今,人們對大丈夫都讚美有加。下面所提及的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了詩情畫意,相信你讀後一定心情大悅,神清氣爽。
  • 倡導捨生取義的孟子,提倡人應該充滿浩然正氣,決不能苟且偷生
    因此自古以來孔孟並提,孟子也獲得了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之稱,唐代的韓愈甚至提出孟子「功不在舜禹之下」。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其祖先為魯國貴族,後因家道中落,家庭貧困。孟子3歲時,父親病故,他在母親的教育下,開始讀書。據說孟子起初居住的故宅附近有一片墓地,每逢喪事活動,孟子便與鄉童模仿送葬儀式做遊戲。
  •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成語出處】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一,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
    分析完以上三個理由,回過頭來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諸葛亮嗎?「百歲小吏之問」的答案到底是什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朽?南宋末年的謝枋得說過一段振聾發聵的話,七百年後讀來,仍凜然有生氣: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德品質,我一輩子積德行善,不做虧心事,我就符合,就可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 梁山108將裡,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是誰?不是武松,而是這位僕從
    但在這梁山108將裡,誰才能稱得上是「男子漢大丈夫」呢?在筆者看來只有一位,卻不是武松?因為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要符合如下三條標準。其一:大丈夫能屈能伸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這一條,武松是不夠標準的,因為他一味剛強。整部水滸中誰看見過武松「屈」過?
  • 有信史以來的第一次「禪讓」,卻被孟子否定,最終慘遭失敗
    燕王噲禪讓,表面看確實有被子之哄騙的一面,但歸根到底來說,他是真心不計自己的權和利,一心為國為民,所以才主動讓位給他認為更有能力的人。燕王噲禪讓子之,也成為中國有信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禪讓(即君王出於為國為民的公心、主動而非被動地把君位和權力讓給外姓人)。但燕王噲個人高風亮節、公而忘私,他背後的利益集團——燕王室貴族尤其是太子平卻不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