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會發現,孩子就在身邊看書或者做作業,可是當家長叫他的時候,他總是"假裝"聽不見,有時候心裡急了直接就大聲吼了出去。導致孩子內心很委屈,他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就直接被吼哭了。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是"假裝"聽不見,而是他們真的沒有聽到父母的叫聲,雖然就在身邊,但是注意力卻是全部放在了其他的事情上,對身邊發生的事這總是不能及時注意到。
家長並不能立馬責怪孩子,說孩子不尊重是自己,而是要仔細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故意的無意的,總歸是要清楚了原因之後才能做出解決。
為什麼孩子會"假裝"聽不見
1、 孩子的生理髮育還不是很完善
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是真的沒有聽到大人的叫喚,並不是故意為之的。根據醫學研究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很多時候都是只出不進的狀態,如果孩子沒有特意打開一個接受頻道,是不會發現周邊發生的事情的,他關注的只有眼前要做的事。而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多時候不能做到一心多用,只能是專心於一件事。因此,就會出現不管父母如何叫喚,都不回應的情況。
2、 父母的不良表現影響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跟其他外人有過多的接觸,所以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了,父母的在孩子面前的做事風格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一些孩子在聽到父母叫喚的時候不回應,其實也是學習父母的行為。比如爸爸在看電視的時候,媽媽叫吃飯,爸爸嘴裡雖然應和著,可是身體卻沒有行動的意思。總是要看到電視節目過去了才慢吞吞地去拿碗筷準備吃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久了,自然也就會學這種行為,先做自己的事,等做好了再回應也不遲。
3、 家長無休止的嘮叨
家長叫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出現嘮叨的情況,不管是大事小事,總要說上無數遍。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每次聽到叫喚就會認為又要被說教一番,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選擇性屏蔽的現象。剛開始可能是故意不聽,可是到了後面,這種分貝的叫喚直接就被大腦過濾了,也就是所謂的"假裝"聽不見。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尊重父母的,很多習慣也都不是天生養成的。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的習慣的時候,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才導致孩子出現狀況。
在孩子出現"假裝"聽不見的時候,父母要如何引導
父母通過觀察可以知道,孩子出現叫喚不理會的原因,之後便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引導,幫助孩子改變現狀。
1、 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一味的說教,很少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有時候孩子生氣了並且不再理會父母的言語,家長還是沒能及時觀察到,仍是說教。這種溝通方式是無效的,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然後體會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如果孩子仍是不能接受,就要換一種方式,以孩子有興趣的方式進行,一步一步實現有效溝通。
2、 父母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作風
父母作為孩子首個老師,其行為規範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所以父母首先得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為有致。做事不拖拉不懶散,平時做事緊緻回應快速,特別是在孩子的面前,要將所有的毛病都剔除。並不是要求父母要做個完美的人,而是在孩子面前要儘量做好榜樣,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標榜角色。
3、 與孩子溝通時要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孩子年紀尚小,很多時候並不能理解父母下達的指令,家長要用他們能理解的話語進行溝通。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沒有回應,而是已經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了回應,但是他們所理解的與父母的意思出現了偏差,導致未能讓父母看到回應。因此,父母應該用更簡潔更明確的方式給孩子下達指令,不要拐彎抹角的說話,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4、 要對孩子的回應給出認可的鼓勵
父母的鼓勵是對孩子最大的認可,孩子在及時會用後得到了鼓勵,會讓他們覺得這是有價值的,做事情的態度也會變得更加積極。這對後期的教育引導會起到很大的幫助,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反應也會更積極。
孩子並不是"假裝"聽不見,家長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就直接吼罵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家長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時刻關注自己身上的毛病,跟孩子一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