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應是孩子「假裝」聽不見?孩子並非故意,父母應做這四點引導

2020-12-27 丹媽經驗說

很多時候,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會發現,孩子就在身邊看書或者做作業,可是當家長叫他的時候,他總是"假裝"聽不見,有時候心裡急了直接就大聲吼了出去。導致孩子內心很委屈,他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就直接被吼哭了。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是"假裝"聽不見,而是他們真的沒有聽到父母的叫聲,雖然就在身邊,但是注意力卻是全部放在了其他的事情上,對身邊發生的事這總是不能及時注意到。

家長並不能立馬責怪孩子,說孩子不尊重是自己,而是要仔細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故意的無意的,總歸是要清楚了原因之後才能做出解決。

為什麼孩子會"假裝"聽不見

1、 孩子的生理髮育還不是很完善

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是真的沒有聽到大人的叫喚,並不是故意為之的。根據醫學研究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很多時候都是只出不進的狀態,如果孩子沒有特意打開一個接受頻道,是不會發現周邊發生的事情的,他關注的只有眼前要做的事。而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多時候不能做到一心多用,只能是專心於一件事。因此,就會出現不管父母如何叫喚,都不回應的情況。

2、 父母的不良表現影響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跟其他外人有過多的接觸,所以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了,父母的在孩子面前的做事風格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一些孩子在聽到父母叫喚的時候不回應,其實也是學習父母的行為。比如爸爸在看電視的時候,媽媽叫吃飯,爸爸嘴裡雖然應和著,可是身體卻沒有行動的意思。總是要看到電視節目過去了才慢吞吞地去拿碗筷準備吃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久了,自然也就會學這種行為,先做自己的事,等做好了再回應也不遲。

3、 家長無休止的嘮叨

家長叫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出現嘮叨的情況,不管是大事小事,總要說上無數遍。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每次聽到叫喚就會認為又要被說教一番,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選擇性屏蔽的現象。剛開始可能是故意不聽,可是到了後面,這種分貝的叫喚直接就被大腦過濾了,也就是所謂的"假裝"聽不見。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尊重父母的,很多習慣也都不是天生養成的。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的習慣的時候,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才導致孩子出現狀況。

在孩子出現"假裝"聽不見的時候,父母要如何引導

父母通過觀察可以知道,孩子出現叫喚不理會的原因,之後便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引導,幫助孩子改變現狀。

1、 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一味的說教,很少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有時候孩子生氣了並且不再理會父母的言語,家長還是沒能及時觀察到,仍是說教。這種溝通方式是無效的,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自己然後體會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如果孩子仍是不能接受,就要換一種方式,以孩子有興趣的方式進行,一步一步實現有效溝通。

2、 父母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作風

父母作為孩子首個老師,其行為規範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所以父母首先得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為有致。做事不拖拉不懶散,平時做事緊緻回應快速,特別是在孩子的面前,要將所有的毛病都剔除。並不是要求父母要做個完美的人,而是在孩子面前要儘量做好榜樣,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標榜角色。

3、 與孩子溝通時要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

孩子年紀尚小,很多時候並不能理解父母下達的指令,家長要用他們能理解的話語進行溝通。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沒有回應,而是已經用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了回應,但是他們所理解的與父母的意思出現了偏差,導致未能讓父母看到回應。因此,父母應該用更簡潔更明確的方式給孩子下達指令,不要拐彎抹角的說話,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4、 要對孩子的回應給出認可的鼓勵

父母的鼓勵是對孩子最大的認可,孩子在及時會用後得到了鼓勵,會讓他們覺得這是有價值的,做事情的態度也會變得更加積極。這對後期的教育引導會起到很大的幫助,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反應也會更積極。

孩子並不是"假裝"聽不見,家長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就直接吼罵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家長也要負起一定的責任,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時刻關注自己身上的毛病,跟孩子一起共同進步。

相關焦點

  • 家長喊破喉嚨,孩子就是假裝聽不見?有三個方法可以解決
    鄰居家上初二的孩子也不例外,據說那段時間整天都二樓學習。作為他們只隔一堵牆的鄰居,每天一到飯點,我就能聽見他們家喊樓上孩子吃飯的聲音。可以不誇張的說,那聲音能傳得幾戶人家都聽到,但是他家樓上的孩子就是遲遲不應,聽得我都替鄰居著急。終於有一天,鄰居忍不住向我抱怨,為啥我喊破喉嚨,孩子就是假裝聽不見?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許多家長都會發現,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會有一段時間表現得好像沒有耳朵一樣。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一件小小的事情也需要家長三番四次的催促。可孩子依舊仿佛聽不見一樣的無動於衷,讓家長非常苦惱。5歲的小明正處於這樣一個時期,總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
  •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
    由此可見,在引導孩子做家務方面,中國的父母還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02 為什麼要重視對孩子做家務的引導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在將來能夠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而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 父母的這3點,毀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怎麼會有孩子不喜歡色彩豐富、充滿無限想像空間的繪本呢?要是真的不喜歡也不要緊,閱讀是一種能力,任何一種能力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來掌握。通過和越來越的家長溝通,我發現正是這3點做法,毀了孩子的閱讀興趣。思考方式單一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對喜好的表達更直接,喜歡的事就會一直做,不喜歡的事,從來不會委屈自己假裝喜歡。希望孩子愛上閱讀,就要從興趣入手。男孩子通常喜歡車、喜歡恐龍、昆蟲。女孩子通常喜歡公主、小豬佩奇。購買或借閱書籍的時候參考孩子的興趣,使孩子對喜愛事物的需求,通過讀書得到滿足。
  • 引導孩子做自然觀察
    期待有一天,在對自然和自我的探索中,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會發光的星星,匯成一棵充滿生命力和希望的樹,溫暖他人,照耀世界。這個夢,從分享開始。臺灣立法院通過環境教育法,其中以正式條文規定,包括所有政府部門及各級學校,每個人每年都要接受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沒有達時數的機構會被處罰。
  • 孩子左撇子,父母該如何引導?
    「讓你用右手寫字,你就是不聽。你看你這個字寫錯了,還寫得這麼難看,重寫!」聽完媽媽的話,孩子眼淚吧嗒吧嗒地往下掉。這一幕經常發生在有左撇子小孩的家裡。對有「左撇子」小孩的家庭來說,父母難,孩子更難。因為這個世界對「左撇子」包容性並不寬厚,生活裡處處都是以右手為先的設計理念。
  •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做好這2點,孩子將來更有擔當
    前幾天,孩子學校裡的一個男孩子放學後沒有回家,晚上十一點多家長焦急地在群裡找孩子,家長們聽到後也很焦急,紛紛發動自己的力量幫忙尋找。幸好差不多12點的時候,這個孩子自己回家了, 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原來這個男孩子是跑到其他班同學的家裡去玩了,十一點多才肯回家。
  • 12歲女孩不想做作業說再逼就自殺 如何引導孩子
    ;在校初中生為了零花錢偷竊打架的事件頻見報端;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自閉……  這不禁引起人們的思考:究竟要如何正確教育、引導孩子?舉個例子,有的孩子一回到家就大喊:「真的不想上學了,作業那麼多!」說明他們有情緒,這時候大人應該包容他們的情緒,安撫他們,但不贊同他們的做法。  小Z:我不太明白,老師能說詳細點嗎?  諮詢師:回憶一下,孩子做過什麼事情讓你很生氣,然後看我怎麼回應你。
  • 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越聽越聰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很多行為習慣,通過故事書,孩子也更容易改正,以及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問題。睡前講故事的好處多多,那麼家長如何給孩子講,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家長在給孩子我講故事的時候,就像是念課文一樣,相信孩子是不會愛上聽故事的。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要做到這4點。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從伊桑放學回到家開始,媽媽就像一架直升機一樣盤旋在伊桑的上空,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連「放下書包」這種本能都要去「提醒」孩子,這就跟《囧媽》裡的媽媽盧小花一樣,連兒子吃幾塊肉都要按照自己定的標準來。
  • 情商高的孩子,往往會有三種表現,得益於父母正確引導
    這玩意兒一看就是你們那邊的原始做法,城裡人一般都吃不慣!」這句話一出口,其他同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挺好的氛圍一下子就僵住了,那位帶特產的小姑娘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弄得特別不好意思。這樣低情商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句話能把原本和諧的場面瞬間降至冰點,大大拉低周圍人對他的印象和好感,由此可見,擁有高情商是多麼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家孩子小時候有這幾種表現,父母就該高興,說明娃的情商不低哦!
  • 孤獨症(自閉症)孩子不聽指揮、不回應他人,怎麼辦?
    最近有兩位家長向我諮詢了兩個不同的問題,是大部分孤獨症(自閉症)孩子的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 這兩位媽媽遇到的問題似乎完全不一樣,一個問的是孩子不聽指令,一個問的是孩子不會社交。其實,譜系孩子出現這兩個問題,根本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沒有獲得孩子的注意力。
  • 青春期孩子「易燃易爆炸」?硬碰硬是下下策,父母應學會化敵為友
    特別是孩子到了14歲,初二階段,更是叛逆的巔峰時期,此時孩子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正確引導,和孩子硬碰硬是下下策,應學會化敵為友才是良策。硬碰硬是下下策,父母應學會化敵為友走進孩子的內心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統一的想法就是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所以從不會與家長分享自己的事情,甚至遇到了困難,也不願向父母開口。
  • 知道這5點,很多父母不忍心再罵孩子
    當孩子遭受語言暴力時,不僅情緒上會受到創傷,而且「受損」的大腦會導致孩子不快樂的思維模式,從而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孩子好好說話,是父母可以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我們在很多地方會遭遇到語言攻擊,我們也可能用語言傷害別人,這種攻擊形成的傷痕不會留在身體上,卻會留在心靈上,甚至久久不愈。 最容易遭到語言暴力的是孩子。
  • 孩子是聰明還是平庸,父母注意觀察這三點,一般錯不了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依靠的不僅僅是紮實的知識基礎,更多的是想像力。比如他研究的相對論,看不見,摸不著。很多時候是愛因斯坦想像出來的,再進一步論證的。正如他說的,想像力推動著他進步。一般來說,智商高的孩子想像力都比平常孩子要好一些。你看平日裡跟莊稼打交道的袁隆平還愛好拉小提琴的。
  • 孩子1~6歲時,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四個階段教育孩子!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需要制定一些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以下四個年齡段是制定兒童規則的黃金時刻,晚了將來會很難管教。1歲半至3歲:記住可以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在這個階段,兒童的認知水平受到限制,他們可能無法分辨是非,在這個時候,父母的規則是空的,對他們而言是形而上的,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過多地約束孩子,並支持和陪伴他們想要嘗試的事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並讓孩子們始終對未來的生活表現出積極的態度。
  • 在家不聽父母,在校不聽老師,難管的孩子如何管
    即使小區裡的孩子都怕的「冷麵伯伯」故意對他擺出憤怒的表情,他也全當耳旁風,看都不看一眼。該如何對待這樣難管的孩子呢?因為氣質難以改變,而且沒有好壞之分,所以父母首先就要接受他們的先天氣質,讓家庭教育方式和孩子氣質類型相匹配,孩子在正確的愛的環境下才會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二、期待合理父母要了解寶貝的氣質類型,知道他們的優點和短板在哪裡。聰聰這種類型的膽汁質寶寶膽大、有主見、勇於探索,但也叛逆、不聽管教。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愛躲,父母做好這3點,讓孩子不再害羞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孩子在家庭中無疑是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之下,家長們教育孩子,卻也讓孩子生活在了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出門見到人容易害羞,無論家長帶到哪裡孩子話都很少,這也著實讓家長很頭痛,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 當一個孩子淘氣時,父母應該引導他,學會為別人著想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非的概念往往是模糊的,所以他們仍然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安排淘氣的時間和地點,不知道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有時他們「發現」的時候什麼都不在乎。這時候強行阻止他們「淘」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我越不讓他們,我就越『掃蕩』。如果我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把他們「淘」的興奮中心及時轉移到對的東西上,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 捷哥說:孩子不聽話的背後是根本不知道該聽哪一句
    並不是孩子故意叛逆,而是在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和趾高氣昂的命令下,物極必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