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農民對土地耕種積極性須有保障

2020-12-23 老碗哥

18億耕地紅線不能破,耕地上不能搞別的,比如不能用耕地搞養殖場,耕地上不能種樹等。這些都是對耕地的一種保護,旨在保護主糧產量的安全性。

這也帶來一個新問題,耕地或者說土地,絕大多數面積是在農民手上,農民是農業領域的主力軍。為了保護耕地,保護主糧產量,就得發揮農民的積極性。這是沒有第二條選擇的,除了農民,還有那個群體可以完成這個任務?沒有。

農民今天的問題,恰恰是失去了對土地耕種的積極性。原因很簡單,要生活就得要錢,要生活得更好,就得要更多的錢,而土地耕種不來錢不賺錢,無法滿足農民對錢的需求。

雖然現在搞土地耕種,由於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土地耕種投入的人力也大大降低了,農民的體力勞動相對少了,但是農民需要的並不是身體上的輕鬆,而是經濟上的提升。你讓他一天什麼都不用幹,吃好喝好,就是沒錢,他也不幹,他需要錢。因為吃飯是為了人活著,但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農民也想旅旅遊,泡泡溫泉,打打太極,跳個廣場舞,大好河山也想留下自己的痕跡,也算是沒有白活一回。但要實現這些沒有錢是不行的。所以你不能一提到農民,就說你們有吃有喝的就行了。難道農民就只能是吃喝嗎?別說農民,就是今天的畜生,也不愁吃喝了。農民,也有追求,也想活出個人樣,也需要做人的優越感。

在土地與農民這個天然的關係上,既然對土地的使用有了要求,那就得對農民有個保障。這就跟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一樣,有義務就必須給予相應的權利。所以,土地必須要滿足農民的最低保障,算是農民承擔土地義務的同時,享有的土地權利。

而今天的現狀是農民遵守了這個土地義務,卻沒有實現土地保障。就是土地的使用,遠遠不能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個數字就可以說明,人均一畝地的情況下,一年的淨收益也就是800元左右,就這很多地方還達不到。一個農民無論辛苦不辛苦,一年的土地收入僅僅幾百元,是差得很遠。對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只好另謀出路。

我在想,假如這些年農民不背井離鄉,拋妻棄子,外出打工,做各種與土地沒有關係的營生的話,那今天的農村,可能普遍住的還是土瓦房,穿的用的也是最差的。儘管社會經濟發展了,儘管操作農業也可以機械化了,但又能怎麼樣呢?沒錢,一切還得照舊。還好,農民通過各種方式和努力,也賺了些土地以外的錢,日子與過去相比,住的穿的用的,也都好的很多。但是還是那句話,這些都是土地以外的收入,是農民離開土地才能實現的外出務工收入。

再說透一點,就是年輕時候才能這樣幹,年老了外出務工是不行了,名下的土地也幹不動了,這個時候怎麼辦?今天的農村土地現狀,是年輕人都出去了,年老的在家種地,經濟收入也有,土地也沒丟。問題是這些老人都不在了,年輕人還沒有返鄉,農村土地就面臨一個無人耕種的局面。

就算是流轉,接手的也得是年輕人才行,年輕人如果不再對土地有期望,接手的都沒人了。而耕地面積還要保障,主糧產量還要保障,根基從何說起?

所以老胡今天要說的是今天的問題,也是明天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實現土地對農民的保障?只有實現這一點,農民才能重返土地,重新提起對土地的期望。

從上層政策看,我國未來幾十年,還要以小農經濟為主體,也就是說大包大攬,極少數人耕種大面積那種規模化機械化作業的土地農業模式,還不能實現。這就更加要提高土地對每一位農民的保障性。

實現了這一點,農民就可以進退自如,對土地就有了一種全新的估量和重視。例如,進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勞動致富,取得經濟收入。當這方面能力不足或者缺失的時候,退可以守著土地勞動,起碼土地能帶來基本生活保障。

土地有這個作用在的話,我相信就沒有人不重視土地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老胡在以前的視頻裡也提到一個觀點,那就是土地產糧食,糧食是供應全國人食用的,而不是僅僅供農民自己吃的。所以農民提供了糧食,甭管過程是人力幹的還是機械幹的,這個結果是誰也否認不了的。用這個結果來換取一份經濟保障,而且只要最低保障。

例如一個農民一畝地一年的糧食產量,可以養活多少個城市人一年的基本生存。用這個結果,這個貢獻,來衡量農民的勞動價值,換取一份經濟報酬,才算是公平的。

老胡大體上算過一個帳,一個農民一畝地一年產的糧食,足可以養活3位城市人。而3位城市人按照最低月工資標準3000元算,全年總額108000元,記著這是最低標準。農民這個價值,反應在糧食產值上,卻只有區區幾百元。

所以農民要用價值換取自己應得的報酬,也可以是一份工資,不要108000,打個一折,全年只要10080塊錢總可以吧。這個錢數在農村,也算是最低生活保障了。

相關焦點

  •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什麼?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土地集約化,成方連片的土地種植更能發揮大型農機的潛能,現在土地分產到戶,地塊大小不一,過於碎片化,種植的農作物花樣繁多,收穫和種植都不能使用大型農機,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親戚朋友流轉的多,專業大戶流轉的少;轉包、出租或代耕的多
  • 農民可以永久退出土地?你家的土地買嗎?我只能這樣和你說!
    土地是農民的衣食父母。然而,現在的農村,留下的大多都是老幼。那年輕力壯的農民,都到城裡打工去了。土地,在很大程度上,都沒人耕種了。受社會條件的影響,受社會發展的限制,他們無法獲得更多的,除了耕種之外的經濟來源。在那種情況下,沒有土地的人家,相對要困難得多。而現在,社會發展了,經濟水平提高了。鄉村也得到有效的發展。不過,由於城市對農民工的強烈需要,農村的大量勞動力開始湧向城市!
  • 2021年,農村耕種或將迎來「2大利好消息」,農民種地可增收
    ,所以對於不想種地的農民來說,也是提供了一種保障。雖然這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有的人就覺得農民不種地,那麼能叫農民嗎?這些也是有很多的老農民出現的反駁,畢竟他們認為農民才是他們的家,只有種地才是一種務實的表現,農民就應該去種地,當然就有的人是不願意退出土地的,在他們眼裡,就算是退出土地給的錢再多,但是錢還有花完的這麼一天,而永久失去了土地帶給我們的保障,那麼以後真的是非常困難的。
  • 五原:土地有了「身份證」農民收入有保證
    作為自治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試點地區,近年來,五原縣堅持民主公開的原則,保障了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切實做到地塊位置準確、面積精確、圖帳對應、農戶認可,全縣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了「身份證」。
  • 中國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中國農村土地未來到底由誰來耕種?
    來源:江瀚視野根據光明網1月4日的報導,「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記者在基層調研了解到,抓好糧食生產,除了要在種業、土壤、技術等關鍵環節發力,更加需要創新生產經營方式,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釋放各農業生產要素效益。特別是在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趨勢愈發明顯的背景下,「誰來種地」成為時代之問,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顯得更為迫切。
  • 「決勝全面小康」藥鄉飛來「金鳳凰」 農民土地入股種藥材
    付尾如將自家的土地入股給了合作社,現在到基地打零工,每天能賺八十多塊錢,將來藥材有了收益還能分紅,日子總算有保障了。付尾如腿腳不便做不了重活,全家守著5畝田地過日子,生活十分困難。去年,通過村裡牽線搭橋,他委託合作社,把土地入股給夢達公司種藥材,自己又返回基地打零工賺點勞務費。
  • 土地摞荒年輕人外出,鄉村變『荒村』,農民養老路在何方?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作為種地為生的農民仍然收入微薄,他們無法支撐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不得不外出尋找出路,一年又一年,農村青壯年越來越少,田地摞荒的越來越多,在農村只能見到佝僂老翁耕種,鄉村變『荒村』,農民養老到底路在何方?
  • 再過五年,第二輪土地承包陸續結束,「延包」已試點!農民早了解
    大家都知道,對於耕地的使用都是分包到戶的,只要在分配土地的時候,符合條件的村民都可以發包到土地進行耕種。這個消息的公布也意味著農村土地延包政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短時間內是很難得到改變的。這一點大家要早點做好心理準備。另外據筆者的情況,我國為了穩定農村的土地承包關係,保障農民的承包權益,現在已經在部分到期的縣市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的延包試點工作,在部分試點的縣市中,現在也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 元氏縣「盤活」土地資產 農民「變身」股東
    近年來,在石家莊市的廣大農村,「分紅」模式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合作社」出現,正改變著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內,附著在「土地」上的各種權利,正逐漸轉變為「資本」,為農民帶來可觀的收益。在兩年前,該村村民呂佔平還對「分紅」這個概念十分陌生。像其他老實巴交的種田人一樣,主要精力都用來耕種家裡的幾畝田,雖然產量不多,賣不了大錢,但撂荒他又覺得可惜。
  • 合村並居教訓之二:不能忽略農民感受,他們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如果是農民,他們的土地在哪裡?如果是市民,他們的保障在哪裡?關於合村並居、農村拆遷問題,並不是所有農民都反對。不可否認,也有一部分農民對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抱有很大期待。他們甚至盼拆遷,盼合村,盼著能早點像城裡人那樣住進樓房。這些人的意願和訴求同樣不能忽略。
  • 玄機在土地制度中!
    人口的減少使得勞動力不足,進而造成大面積的土地無人耕種而荒蕪,國家的糧食產量始終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人口不足是一個硬傷,這個沒有辦法快速解決,畢竟一個人從出生到成為青壯至少也得十來年的時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晉必須要採取相應的制度來刺激和調動有限人口的生產積極性,這就是當時的土地制度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農民土地打的糧食,究竟有什麼價值呢?看透說透讓有些人明白透
    農民土地打的糧食,究竟有什麼價值呢?直到今天幾乎無一人能說破。糧食的價值,絕不是農民把糧食賣了得到的利潤。若按照這個算法,一畝地全年最大的價值也就是幾百元。但是別忘了,一畝地全年產出的糧食,卻可以養活四個人,這四個人中除了農民自己一個外,其他3個人就是城市人。農民這一畝地的價值有多大,就看這3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少。城市職工所獲取的勞動報酬,就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城市職工按勞分配,即使我們假設沒有資本家,沒有剩餘價值,全部勞動價值換了全部報酬。
  • 耕地歸併萬眾期待,能給農民帶來啥好處?國家定調,一戶一田!
    國家為了更好地緩解空心化危機,將原有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並調動大家的種植積極性,在很多地方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其中比較受大家關注的就是"土地歸併"方案,到底什麼是"土地歸併"?最新的報告顯示:在廣東、山西等"一戶一田"的試點省份當中,這個措施已經獲得很不錯的效果,能夠只管看到給農民以及農業帶來的三大好處:1、 對於後面不想種地的農民來說,可以選擇通過流轉或者入股的形式給種植大戶,自己則可以通過打工方式賺錢,一年獲得兩份收入保障。
  • 春秋時期能享「齊人之福」的齊國人,到底有多幸福
    」齊人之福「之所以說那時候的齊國人幸福,還得感謝一個人,那就是管仲。管仲不僅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的首霸,而且還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使得齊國國力富強,百姓生活水平大為提高。管仲改革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富民「。
  • 央視網評: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遊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6月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銀川市賀蘭縣,調研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一番話飽含著對農民兄弟的深情,溫暖人心,滋潤心田。
  • 【身邊好人】郴州何銀寶:返鄉農民工撬動老礦區土地流轉新模式
    桂陽南半縣是湖南有名的煤礦區,從2004年起,桂陽縣逐步依法關停了各種亂挖濫採的小煤礦,農民紛紛外出打工謀生,大量耕地拋荒。太和鎮榜山村農民何銀寶也一樣,他的小煤礦被關停後到廣東打工,由於沒有手藝,根本抓不到錢。2012年何銀寶回家過春節時,看到大片荒廢的田野,心裡非常痛心,他想或許留下來種田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農民:剛搞完土地確權,現在搞地籍調查,對農民生活影響有多大?
    過去幾年,對於農村土地的確權頒證一直在進行,土地的調查工作也在同時開展。為了進一步地做好宅基地以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工作,自然資源部決定,將在2020年底前完成全國的農村地籍調查工作。啥是地籍調查?
  • 農村土地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隨著農民對土地的越來越不重視,未來十年,農村土地可能只有兩個發展方向了。 增加農業生產者人均耕地面積,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投入,提高人均產量,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勞動力。 家庭農場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農業現代化,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和農業機械化的一種形式。只有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合資企業由家庭農場,以提高,農業生產的興趣,同時,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方式將反過來加快土地流轉。
  • 今年農村開始發放這項補貼,一戶500元幾乎每家都有,這6類人除外
    這些蔬菜肉類價格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的成本也隨之不斷提高。不過有一種食品的價格卻始終都沒有改變過,那就是糧食的價格。國家宏觀調控糧食價格,穩定市場秩序糧食的價格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不會上漲,是因為量價並不是由個人來調控的,而是國家統一控制,這是因為糧食是我們一日三餐的主食,如果在糧食上漲價,給生活開支帶來的影響是最為直接也是最大的。
  • 北流桃衝村:立體種植果飄香,農民增收有保障
    ▲請點擊觀看視頻 北流市民樂鎮桃衝村近年來依託大容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組建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檸檬+百香果+蜜柚」立體種植,帶領當地農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