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崇尚吉祥寓意,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
古語云「詩明志」,其實進入唐宋以後的民玉時代,玉也是「明志」的。玉佩圖飾表現了人們內心的追求與嚮往,或者追求人間世的福祿富貴,或者嚮往出世間的道源仙蹤,其中寓意頗具玩味。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玉帶銙(圖1),就是一件追求人間世的福祿富貴的玉飾。
帶銙是古代附於腰帶上的裝飾品,用金,銀,犀,銅等製成。玉帶銙就是以玉為原材料製作的腰帶裝飾品。
古人穿「長衫」,腰部需用大帶(絲帛)或革帶(皮質)束住。唐代開創的按官級高低佩帶的玉器服飾玉帶銙富有時代特徵,是一種顯示貴賤等級的玉器,為封建社會歷史上的首創,為其後的宋、元、明、清歷代所沿襲。用玉帶銙的佩帶形式來象徵官位及其權力,一般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方許佩用,其規範化與制度化,是中國古代禮儀玉器中的重要發明和創新。
玉帶銙由鞋(鞋帶襯)帶板、鉈尾和帶扣組成,始於唐高祖李淵時期。據《唐實錄》:「高祖始定腰帶之制,自天子以至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許用玉帶。」據《新唐書·銙車服志》記載:「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鉑石帶銙八。」
怎麼樣,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才能有資格擁有的佩飾,其級別絕對官貴了,真乃小小玉帶銙、不可小噓它。
此件玉帶銙採取多層鏤空雕法,方形邊框內,從下往上層層展現巖石、繁密的林木、林下的麋鹿、枝頭的玩猴以及飛行狀態的喜鵲等多重元素,以不同方向層層雕琢、穿插交疊,構成一幅完美和諧的立體化圖案,是典型的多層鏤空雕法,管鑽、拉絲線切、砣琢等一系列古工藝盡顯明清工藝的古拙特徵(圖2)。
多層鏤空是宋至明初的玉雕工藝技法,所以這是一件明初期的玉雕作品。
如上所述,明清玉崇尚吉祥寓意,此帶銙構圖的中心是猴,三品以上的官貴當然嚮往的是成為並且永葆封侯之貴,封侯(猴)之後福祿自然,喜上枝頭(圖3)。
紋飾中心的猴(侯),跳躍與枝杈之上手握枝木眼視枝下的麋鹿,活潑頑皮的猴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地面上的一對麋鹿雙雙欲行還止、仰視枝頭的猴,張口翹首,活靈活現;一側的喜鵲向猴的方向飛來;展現了一個以猴(侯)為中心的生氣勃勃的林間王國。既寓意深刻又諧趣橫生,是一幅難得的明早期玉雕精品(圖4)。
而寓意更加誘人的「明代龍紋玉帶銙」會是真品嗎(圖5)?但看各自所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