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巧用小故事闡釋「守舊與創新」

2021-03-01 新華每日電訊

首發:1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副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強曉玲

 

一直以來,文化和經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兩種力量,文化是經濟的基礎和先導。「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工業革命的道路,「五四」新文化運動也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掃清了障礙。12月2日,海南博鰲,在1500多位企業家與會的「2019年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在論壇中用人們熟悉的小故事,從哲學的角度論述了「守舊與創新」「差異的美」,與眾多企業家探尋中國企業文化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

 

守舊與創新

 

「我不懂科技也不懂企業,但是作為一個小作家我有很多的夢想。我在北京坐車遇到堵車的時候經常夢想,如果有一款汽車,堵車的時候能夠飛起來,不堵車的時候在路上跑,該是多麼幸福事情啊。」

 

一開場,莫言就為企業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

 

莫言說,創新並非改革開放之後才喊出來的「響亮口號」,從特定意義來講,從先秦甚至更早就已經出現,「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守舊與創新的鬥爭史」。

 

「假如當年不燒這些東西現在還要種地嗎,不要種地了。」莫言說,哥哥每次在提自己放火點燃的舊字畫時,總是後悔不已,那是爺爺替村裡一個開燒酒作坊的大地主保存的舊物。

 

即便這樣,莫言仍相信當年依然有很多人冒著巨大的風險,把前人創造的「寶貝」收藏起來。他說,「人是天然的喜歡古老的,有藝術價值的東西,或者說大多數人都有戀舊的天性,這種天性就是人的保守性,當然這是我們在藝術文化範疇領域討論」。

 

「上世紀80年代,有一句話,說有一條瘋狗名字叫創新,跟著我們屁股後面咬。」莫言說,那時的文學領域裡,大家都有強烈的創新欲望,「這種強烈的創新欲望,是因為對當時現實的創作成果、創作理論的不滿,也是在我們與國外同行作品進行比較之後產生巨大的壓力與刺激」。

 

回望那個階段,湧現出一批富有新意的作品,「但更多所謂的創新實際上變成了對外國作品的模仿。」莫言說,那時湖南作家韓少功在海南擔任文學主席,引發了「尋根運動」,就是防止盲目崇拜西方,簡單地模仿西方,倡導在民間文化裡,在浩瀚的古典裡挖掘藝術素材。「後來有人把我列入到尋根作家行列,對此我表示非常榮幸跟慚愧,我覺得對尋根文學沒有做出什麼貢獻。」

 

莫言從三個方面談了對創新與守舊的看法。

 

首先,文學創作領域的創新一般都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當一種藝術形式發展到高峰階段,讓後來者感到無法超越時,創新的欲望就會產生。這種創新表現在新的藝術形式的誕生,或者一個新的文學流派的誕生。他說:「新的文學形式產生了,並不是舊的文學形式就要消亡。」

 

唐代「格律詩」達到了高峰,宋詞產生後,成了宋代主要的文學表現形式,但格律詩還是有人在寫,「文藝形式古老與現代其實可以同時存在一個時空裡,並且同樣具有很蓬勃的生命力。」

 

同理,高鐵動車組如果沒有之前的內燃機車、蒸汽機車的鋪墊,也不會有當今的創新成果。

 

「新與舊不是絕對的,有一些新的東西剛出現的時候大受歡迎,但過上一段時間就會被人拋棄,而舊的東西又會出來引領風尚。」莫言拋出自己第二個觀點。

 

他回憶,上世紀70年代初,中日恢復邦交,中國從日本進口了大量的尿素化肥。「日本的尿素化肥比國產好,包裝更精緻,紙質包裝的裡面是尼龍布內包,封口用尼龍線封住。國內的包裝需要剪刀打開,而日本的封口是兩根尼龍線,一拽就開了。尼龍線很完整,我們用作釣魚線,非常結實。」

 

他說,日本尿素的尼龍包裝袋質量非常好,當時村幹部們用尿素化肥袋子染成藍色、黃色,做成褲子穿在身上飄飄欲仙,非常令人羨慕,但由於印染技術差,遮蓋不住袋子上原來的字,做不好,清晰可見「尿素」兩個大字,「這樣穿著日本尿素化肥袋子的幹部,我們稱之為『尿素幹部』」。

 

後來做衣服流行一種叫「凡立丁」的新面料,擁有這個面料做成的褲子成了當時農村青年最高的夢想。「凡立丁」之後流行「的確良」,如果一個農村青年能夠穿上這樣一件衣服會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而現在流行的是純棉製品,「幾百年前我們就開始穿了,當年穿『的確良』『凡立丁』的時候,我們知道純棉的衣服最土氣,而今天『的確良』『凡立丁』找不到了,純棉已經變成了時尚,所以說新和舊有時候是輪迴的。」

 

「每次來海南島,都會想起曾經發生的一件事情。」莫言回憶,當時為了提高糧食的產量,每到冬天,縣裡就會從每個村裡抽調一個壯勞力,組成隊伍到海南島配種高粱,第二年回北方再種。「在海南種出的高粱產量高、品質差,連豬、雞都不愛吃,後來這個配種高粱慢慢也不再種植了。」

 

說到創新動力,莫言說,糧食大幅度增產,除了大量使用肥料、農藥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良種,以及各種各樣的藥物、飼料,刺激家禽快速生長繁殖。過去養大一隻雞需要半年,現在20多天就長大了,甚至更短時間。

 

「創新的目標就是要生產既環保又健康的產品,比如長得又快、味道又好、對人體無害的禽、蛋、肉、魚等。比如,老祖母煮的雞蛋的味道,母親蒸的饅頭的味道,看上去是懷舊,實際上是對創新成果的不滿。」

 

「我們經常呼籲重讀經典,不僅自己讀經典,也呼籲孩子們讀經典,這樣一種懷古現象也是對現代作品的不滿。儘管如此,就像我們不能因為雜交稻米的味道,也許不如原來的稻米味道好,就否定雜交水稻一樣。」莫言道。

 

關於「舊」中尋找創新的靈感跟素材,莫言說,「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從舊裡面找新的典型範例,我本人的小說創作更是從古老的經典和民間傳說裡面獲得了許多靈感跟素材。」

 

莫言說,科技上常有革命性的創新。文學領域與人的情感的關聯性決定了它創新的不徹底性,「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況經常出現,但「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情況更會出現。在科技領域需要革命性的思維,文學藝術領域、食品生產領域等,則需要懷舊情緒,甚至復古意識。

 

「文學無論如何創新,如果與人的情感命運無關,也就沒有意義了。」他說,比如茅臺酒無論如何創新,如果那迷人的醬香味沒了,茅臺酒也就不是茅臺酒了。

 

「迷人的不僅僅醬香味,各種香氣都有入迷者,能不能釀造勾兌出一個新的香型並讓人入迷?幾百年後我們也將成為古人,我們的創造成果也將成為古蹟。能否成為典範,我們現在誰也不知道。」

 

差異就是美

 

「昨天出發時,北京雪壓樹枝,來到海南,溫暖如春。美就是在對比和差異當中產生,差異就是美。」

 

論壇上,莫言同時提出,無論是狹義的文化,還是廣義的,包括企業文化、影視文化的種種文化,都有一種共通性需要堅持,要保持突出差異性。保持差異是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的重要標準,他說,「要牢記差異、保持差異、突出差異、發展差異,才可能使文化產品創造和保持高質量發展。」

 

「文化創造價值,文化能不能賺錢呢?當然文化可以賺錢。但我們的戲劇,我們的很多藝術都是依靠政府補貼才能支撐下去,我們每年排演大量的戲,演三場兩場束之高閣。花那麼多錢沒有產生什麼價值,當然也許創造了一些社會價值。」面對當前中國文化市場,莫言坦言,「差的文化不可能賺錢,好的文化肯定可以賺錢,能不能賺錢不是弘揚一個文化的唯一標準,但起碼是重要標準」。

 

以倫敦西區劇院為例,莫言曾在倫敦西區看過兩場歌劇——雨果的《悲慘世界》。2009年第一場,2019年第二場,時隔十年,戲依然每天上演,劇場已成《悲慘世界》專有劇場。座椅已經破爛,依然一票難求,據說演出已達9000場次,且每場座無虛席,有時候甚至一天演兩場。「這樣的演出盛況和票房自然要賺大錢,我們到倫敦西區看過很多演出,歌劇、話劇、舞劇,同樣一票難求。西方這些國家,舞臺藝術是賺錢的。」

 

莫言接著講起自己在日本觀看「寶冢歌劇團」演出的所見。

 

「寶冢歌劇團」是有著105年歷史的古老劇院,百多年來一直堅持演出,不僅僅在日本有大量粉絲,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都有粉絲。劇院的演出劇目內容豐富,有西方的歌劇,也有日本傳統戲劇。角色無論男女老少,均由年輕貌美的女演員扮演,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風格。

 

「我們看了五場演出,每一次去舉目所見都是女性,偶爾看到有幾個老人或幾個年輕人陪同過來看戲。演出結束後,哪怕外面冰天雪地,或是風暴雷鳴,成百上千的粉絲都會圍著圍巾或戴著標識在劇院門外等待他們心目當中的偶像。」

 

寶冢在東京、神戶有兩個演出場地,座位均是3000多個,每一次觀眾都是座無虛席。「我們好幾次高價買退票才可以看到,這樣的演出當然是賺錢的,堅持一百多年,賠錢肯定早不幹了。」莫言說,寶冢的經驗中國「不能複製,但可以借鑑」。

 

莫言認為,日本傳統的歌舞伎,是與中國京劇相似的劇種。觀眾主要由老年群體構成,很多人穿著盛裝非常隆重來看演出。有時一場演出三個半小時,中間休息兩場,中午觀眾還會在劇場裡面吃飯。

 

「在日本,現代的寶冢,傳統的歌舞伎,不但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很好的文化價值。」莫言說,中國人對藝術的愛好,從來不弱於任何一個國家,「關鍵要看拿什麼樣的東西給觀眾」。

 

「我搞文學創作,寫小說,偶爾也寫戲劇。任何藝術當中都有一種共通性,與人的情感相關。」他說,「文學藝術能夠通過翻譯感動外國的讀者,因為這種共通性。文學作品以人作為最終描寫對象,寫人的情感,人的命運,這樣的共通性不僅文學要保持,所有藝術品種都要保持,堅守文學藝術的共通性,然後發展、突出、保護文學藝術的差異性或者說特殊性」。

 

莫言強調,沒有差異就沒有比較,沒有差異就沒有藝術。「在經濟、文化領域,保護差異也是提高我們產品質量的重要標準。」

 深度    當飛花令遇上圓周率,這腦子莫非是電腦?

 深度    《舌尖中國》導演點讚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真好!

相關焦點

  • 施軍 | 敘事交流視域下的莫言小說研究 ——評姜春《莫言小說敘事研究》
    對敘事交流理論進行了整合,為莫言小說敘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闡釋路徑。將這兩個敘事範疇引入莫言小說研究,是本論著的一個重要創新與貢獻。從根本上說,「隱含作者」才是每一個敘事文本真正的創作主體。敘述者的一切敘述行為都是「隱含作者」幕後操縱的結果。就敘事文本而言,「隱含作者」是蘊含其中的穩定存在,而真實作者的立場與情感卻不一定直接真實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與「隱含作者」交流的接受主體是「隱含讀者」。
  • 守舊與創新的天平 ——簡評《最終幻想世界》
    守舊與創新的天平——簡評《最終幻想世界》太長不看的簡評:
  • 第981期:關於莫言那些你不知道的小故事
    陳村說:「去讀一下,有一個叫莫言的,寫了一篇好小說。」 當天晚上,趙麗宏讀到了《透明的紅蘿蔔》,莫言這個名字,他再也無法忘記。那年莫言三十歲,憑藉《透明的紅籮卜》一炮打響。二.二十多個人排成長隊,手裡都抱著莫言的著作,等著莫言籤名。即使其書是盜版的,莫言也願意籤。
  • 莫言新書《晚熟的人》問世了:帶領大家了解會講故事的莫言
    (莫言和他的妻子)莫言通過自己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讓讀者聽眾如醉如痴很是享用!就在讀者迫切需要聽到另一個好故事的時候,他的故事來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新書《晚熟的人》問世了!2020年7月31日,長篇小說《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劉力紅認識經典:守舊&創新,複雜&簡單,包袱&資本
    我想這是我們學習經典的最根本的意義。張仲景在序言的下一段文字中接著談到:「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仲景在1700年前已經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是守舊,什麼是創新。當時的醫生中,各人只抱守家傳的一點經驗,這就叫守舊;而反過來呢?能夠「思求經旨,演其所知」,這就是創新。
  • 守舊與迎新
    、不斷創新。常常周而復始、從不停頓、忠於守舊而又樂於迎新,心情舒暢、目標純正。啊!這樣又會前進一程。」——歌德「忠於守舊而又樂於迎新……」世界文壇巨人的格言,既揭示了成功者身後的兩大基石;又道出了人類精神文明領域中的一對既矛盾又統一的屬性。然而,世界萬物的發展與變化不也正是耕耘在這種種的守舊與迎新之上嗎?
  • 《重讀八十年代》⑦ | 是什麼成就了莫言?
    在莫言發表的第二篇小說《醜兵》裡,莫言曾經因為被人說醜而自卑,於是選擇了用第一人稱敘述醜兵的故事。但前幾篇都沒能很好地表達他自己。他發表的第四篇小說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發表了《民間音樂》,這篇小說的結構很像美國作家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這部作品,直接帶著莫言從保定去了北京。
  • 文藝星開講丨莫言:「講故事的人」,回來了
    在《晚熟的人》裡,我既是寫作者,同時也是深度介入到故事裡的一個人物。我與書中的「莫言」相互對視,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莫言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滿載挑戰和收穫的2020年即將走到尾聲。首期邀請的嘉賓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莫言。在獲得諾獎八年後,莫言攜《晚熟的人》重回公眾視野。在這部中短篇小說集中,莫言根植鄉土,聆聽四面風雨;塑造典型,挪借八方音容。從上世紀到當下社會,莫言從歷史深處步入現實百態,讓讀者不禁感慨,那個「講故事的人」又回來了。
  • 莫言筆下的「魔幻現實」都來源於它
    他還半開玩笑地說:「我至今也沒能寫出一本像《封神演義》那樣的書,石匠家的女兒早已經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光是2020年內,就有即將於國慶檔登陸大銀幕的《姜子牙》、追光動畫出品的《新封神:哪吒重生》!由文字價值到今天的產業價值,也走過了400餘年,進入當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讓「封神」作品的內涵也更加豐富。根據統計,《封神演義》當中有超過幾百個個神話人物角色,一些重點角色甚至有超過十萬字的小傳,擁有著極強的辨識度。比如「三頭六臂」的哪吒「削骨還父、削肉還母」!
  • 小黑孩、小石像、小精靈-《透明的紅蘿蔔》莫言
    聽到學校廣播說: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就是一長串的介紹。當時就感覺:哇,不愧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名字真好聽。後來就陸陸續續在學校圖書館看了莫言的書。這本《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讀來總有種亦真亦假,亦虛亦實的感覺。當然裡面有莫言的真實經歷,他曾經因為飢餓偷拔了一根紅蘿蔔,遭到批鬥。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中提到《透明的紅蘿蔔》時說,這是他最富有象徵性,最意味深長的一部小說。
  • 用耳朵「閱讀」《紅高粱家族》莫言十部長篇小說變有聲書
    有聲劇的呈現方式,更突顯了莫言在發刊詞中談道的:「讀書不僅可以用眼睛閱讀,也可以用耳朵閱讀,用耳朵閱讀獲得的意象可能比用眼睛閱讀來得更深刻。」莫言的長篇小說,正是非常適合用耳朵來閱讀的聲音的盛宴。其中,莫言本人為聽眾領讀,親自錄製領讀音頻《一個作家的一輩子做的一件事》,從自己怎樣開始文學創作講起,和讀者分享了創作上述長篇小說以及走上諾獎領獎臺的心路歷程,也和讀者分享了他「用耳朵閱讀」的經歷:「在用耳朵閱讀的二十多年裡,培養起了我與大自然的親密聯繫,培養起了我的歷史觀念、道德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起了我的想像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
  • 《酒國》莫言
    整個結構大概分兩個部分,可是互有穿插,一個部分是說莫言本身是一個小說的人物,也是一個作家,在裡面跟另外一個年輕作家文藝青年姓李的來交換書信,來通信。莫言蠻好玩的,在他好多小說裡面都把自己寫進去的,小說裡面就有一個人叫做莫言,也是寫小說的,所以有點像美國的導演希區柯克,內地翻譯這種。
  • 電影公司追捧莫言 作品改編影視只等莫言拍板
    雖然這個消息最終被莫言的經紀公司澄清是誤傳,但莫言作品的影視改編問題還是受到了大家的關注。15日,記者採訪莫言的版權經紀公司北京精典博維獲悉,只要莫言對合作導演和影視公司滿意,當下至少能賣出3部作品的影視改編權。
  • 茅盾文學獎丨新作:莫言《莫言散文全編》觸及人的靈魂,觸及時代的病灶.
    另外,莫言具有放眼世界與未來的自覺,通常會站在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高度,探討文化的交流、繼承與創新,如《欄外看鬥牛》《海洋的詩性靈魂》《鞭炮與佛道》等等。也正是在這樣對人的普遍而辯證的同情和悲憫、對自己的嚴厲審視下,他寫出了關於計劃生育問題的《蛙》,深刻剖析劊子手心理的《檀香刑》,關於農村改革過程中食品安全問題的《四十一炮》,關於腐敗問題的《酒國》,經歷過半個多世紀苦難的母親的故事《豐乳肥臀》,還有執著的單幹戶藍臉的故事《生死疲勞》……在這三部散文集裡,莫言對自己的十一部長篇小說、一些中短篇小說的創作緣起,所要表達的思想,
  • 【專欄】華山論劍 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
    莫言的家庭成份有些高,是上中農,還有一個二叔在解放前跑到了臺灣,這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無疑給莫言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也造就了他在有的人眼裡叛逆不肖的個性。莫言成長的歲月,正遇上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貧窮和飢餓是莫言童年的所有記憶,也成了他後來創作的原動力。高密,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膠萊平原腹地,歸東夷文化圈,齊國屬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 酒店人變革與守舊的思維
    晚飯前的一次交流中,意味聲長的對他講:「你大老遠從四川來,聽說過你的一些故事,這次請你來就是為我的酒店做一次深刻的變革,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酒店必須改革,我已經別無選擇。所以我請你過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變革,不再變革就虧損完了。只有等死了」。
  • 《瘋狂原始人》:頑固守舊終將被新思想打敗,這可是深度教育片!
    以幽默野蠻的方式給大家呈現了一個道理:頑固守舊終將被新思想打敗,規則是用來打破的,遇見光明需要不斷的前進。而故事的轉折發生在 Eep身上,她是Grug的女兒,她和父親的想法不同,她想要嘗試新事物,想要走出山洞,她就像是現實中的小輩們,叛逆,喜歡挑戰和新鮮事物。而她的想法和父親的想法正好相違背,也就出現了碰撞與矛盾點,於是事件就這麼開始了。
  • 笑容可掬的莫言
    想來徐岱兄定忙得不可開交,我不打攪他,連入場券也是向群友要的。進來後才知道有紅票和綠票之分。一樓已滿座,我便自覺往二樓繞。卻被一位老師叫住:朱老師,你坐嘉賓席吧。還捎上了盛廈。結束時,莫言他們往幕後走,徐岱兄在臺上招我上臺。但是過道上學生堵著,在和明晚的嘉賓剛才莫言大力推薦的畢飛宇合影。等他們稍微散開,一眾人已經進入新聞採訪廳。保安見我們沒有記者證不讓進,徐岱兄的同事看見,讓我們進入。
  •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的傳奇,老故事新手法的新...
    看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才知道在1986年,莫言都已經大火了一把。2012年獲諾獎後,更是名揚了全世界,其實我知道莫言,也只是他獲諾獎後的事。 《紅高粱家族》是他的成名作了。在剛發行時,各大書店銷量十分慘澹,直到第二年1987年張藝謀改編的電影《紅高粱》上映,莫言的書才大火起來。
  • 莫言《晚熟的人》:只要生命不息,故事仍將繼續
    《晚熟的人》是莫言獲諾獎後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是一部以知識分子返鄉視角,通過回鄉的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感知和思考。故鄉人事,但面貌全新。 篇幅緊湊,卻各有曲直。一部回憶殺,文字中充滿著淡然與懷念,笑而不語,沉默不言,轉身不見,接地氣,有溫度,重幽默、寓褒貶,讀來饒有趣味。本書收錄了莫言獲獎前後的12部中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