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前查了下,《我不是藥神》的票房已經突破了20億人民幣大關。電影很好,演員很好,最重要的是收入很好,唯一讓人不爽的是電影的中文名。
《我不是藥神》這樣的電影名,實在是主動降低了電影的整體品味。這也難怪,商業片,一切以市場為導向,媚俗一點兒又怎麼了?近幾年來,整個社會充斥著一種泛娛樂化傾向,誰要是正經點,只會讓人生厭。君不見現在的大學課堂得靠各種遊戲和活動撐著,否則一準兒得犯困。再說學英語吧,課堂裡認真學的還真不多,但是各種背單詞APP很流行,為啥呢?有玩遊戲的快感唄!玩完了遊戲還可以安慰自己學英語了。可謂一舉兩得!
扯遠了,看看這兩年票房大賣的幾部外來電影和它們的中文譯名吧。
The Fate of the Furious,咱把它譯成了《速度與激情8》(看來這是最後一部了,前面幾部都叫The Fast and the Furious),這名字一聽就很激情,票房必然大賣。而在祖國的寶島臺灣,這個系列的電影名叫《玩命關頭》,而香港譯作《生死時速》,怎麼著都感覺比《速度與激情》更有味道點,跟主題更契合點兒。
Dangal,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咱把它譯作了《摔跤吧,爸爸》,讓中國的爸爸們很迷惘,在中國摔跤不流行啊,還不如《桌球吧,爸爸》呢!要不是影片本身有實力,以及資訊時代的高速口碑流傳,這部電影的票房命運實在很是叵測。
Coco,中文名譯作《尋夢環遊記》,比前兩部正常了不少,可是總覺得譯作《奇幻亡靈夜》跟電影內容更為吻合;若是說要切題,用主題曲的名字來命名整部電影也很不錯,那就叫作《請別忘記我》。
回過頭來,不得不說,《我不是藥神》的英文譯名是真不錯,Dying to Survive,看來老外不吃媚俗這一套,所以咱不敢來一個I'm not the God of Medicine或者I'm not Asclepius (OMG, what a piece of shit!)。那麼問題來了,把Dying to Survive翻回到中文,怎麼譯比較好呢?點睛英語譯了8個:
1. 向死而生
2. 死裡求生
3. 為了活著
4. 玩命活著
5. 以死求活
6. 抵死求生
7. 死也要活著
8. 置之死地而後生
親們喜歡哪個?還有更多譯法嗎?留言告訴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