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撕開生活的偽裝。現實社會的照妖鏡

2020-08-28 民星集結號

首先我們看寄生蟲這個定義:

1.寄生在別的動物或植物體內或體表的動物,如跳蚤、蝨子、蛔蟲、薑片蟲、小麥線蟲。寄生蟲從宿主取得養分,有的並能傳染疾病,對宿主有害。

2.比喻能勞動而不勞動、依靠剝削為生的人。

沒錯,電影《寄生蟲》主角一家就是這樣一類靠著給富人打工維持生活的人。

劇照

一 】

影片講述的是男主基宇和父母,妹妹一家四口,住在破敗的半地下室處在失業狀態。但一個偶然的機會,基宇的同學給他介紹了一個給富家女做家教的工作。聰明的基宇把一家人都弄到富人家去工作,沒想到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

繁華三千,看淡即是雲煙;煩惱無數,想開就是晴天

本來基宇一個人去做家教,也許會過得很好。但是窮怕的一家人急於改變家中窘迫的境況,想盡各種辦法,甚至幹著損人利已的勾當,把富人家的司機,保姆都給趕走,一家人以各種身份在一個富人家裡團聚。

就在他們產生出錯覺,把富人家當成自己家時,原來的老保姆徹底打亂了他們完美的計劃。

就像基宇的父親所說,所謂完美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當你有了計劃就會有差錯。

一切都是註定的。謊言畢竟是謊言,總有戳破的一天。

二 】

劇照

有人評論說,這個片子的漏洞太多,邏輯不合理,一家四口住進富人家太過順利。

這畢竟不是一部偵探片,之所以這麼安排不過是想告訴觀眾,這是窮人的野心。

當你住在昏暗的半地下室,沒有工作,沒有網絡,沒有錢,沒有希望,經常有醉漢在你的窗前隨地大小便,你就知道你多麼渴望有一個綠草坪的花園。

現實就在眼前,這富人家的一切就是他們幻想中的場景,乾淨整潔的客廳,美麗的花園,慵懶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最重要的是有一個頭腦簡單,思想單純的女主人,讓他們一家發現,一切都在掌控中,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他們招手。可他們忘了,這是別人的家。

說到底,這是階級的差別,不是隨便就能擁有的。

【 三 】

劇照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下大雨,基宇和父親,妹妹回到自己的家。街上有半人深的汙水,家裡所有東西都漂在水中,尤其是那馬桶不斷的往外冒著髒水,基宇的妹妹拿著唯一還是幹的一隻煙,做在馬桶上,那是多少絕望。

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麼叫絕望。

對比富人的家庭,在基宇的父親眼中,不但有羨慕,還有發自心底的恨。

這就不難解釋他為什麼最後給富人捅了一刀。

因為沒有好的資源,沒有好的門路,一家人只能編造各種謊言卑躬屈漆的給富人打工,忍受種種委屈。就像基宇的母親所說,即使他們可以在富人家開懷暢飲,但只要富人回來,他們就得像蟑螂一樣躲在黑暗處,註定是不能見光的。

【 四 】

劇照

讓他們一家穿幫的是老保姆。但老保姆也是被貧窮所逼。

老保姆把自己的老公藏在地下室四年,是為了躲債。也是因為窮。

當他們一家發現了老保姆的秘密,他們的秘密也掌握在了老保姆的手中。

本來他們可以互惠互利,和睦相處的。繼續做富人家的寄生蟲。但也因為窮人的短視,讓他們之間互相殺戮。最後兩敗俱傷。

有人說這一段太牽強,其實這恰恰是窮人的短板。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大打出手,勾心鬥角,這種情況我們在現實中見到的還少嘛。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古如此

我們能躲避一頭大象,但往往躲不開一隻老鼠。總會為了短期的利益而放棄長遠的目標。可能不是因為沒有遠見,而是因為害怕失去。

【 五】

劇照

小孩子因為小總是最單純的,所以他們說的話總是最真實的。

當這一家人順利進入到富人家工作時,也只有家中的小孩子最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雖然他們都裝作互相不認識,但他們身上卻有同一種味道。

導演雖然沒有明說,但觀眾都知道,這是一種窮人的味道。

這就是貧富的差距。

不管你裝的有多麼像,貧富之間總有一道隱形的距離,它總是不經意之間把兩者分開。就像是謊言,它能瞞得了一時,但瞞不了一世。

影片以一種黑色幽默的形勢把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那塊遮羞布扯下來,讓你看到赤裸裸的真實。你沒有憤怒,沒有悲傷,有的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力感。

劇照

我們對基宇一家指責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底層社會的一種悲哀。這不是一家的現象,這是整個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無關乎偉大渺小。

基宇一家最後都受到了懲罰。他們親自切斷了這條致富的捷徑,可是卻切不斷與社會的聯繫。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改變命運還得靠自己。

窮人也許不能改變世界,但能改變自己。貧富就像社會中的一堵牆,至於你是想在牆這邊還是要到牆那邊,只要你努力, 一切還是有機會的,只要你選對了方向。

不知道又看懂了嘛?

相關焦點

  • 社會上流與底層生活無法逾越的鴻溝——電影《寄生蟲》的社會隱喻
    《寄生蟲》韓國正式版海報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將一個現代寓言故事,包裝在看似荒誕的黑色幽默之後。,電影所有在戲劇層面的表達都依託於這三個生活環境所展現出來空間關係進行展開。《寄生蟲》仿佛是一個透明的玻璃罩,導演把一個微縮的韓國社會環境高度象徵化地放到了這個玻璃罩中,讓觀眾看著處在不同生活環境裡的人在這個看似光鮮的別墅裡面盡情的表演,而這裡發生的一出出看似荒誕的情形,正真實的上演在當今的韓國社會中。
  • 韓國電影《寄生蟲》推薦,誰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寄生蟲」?
    說來肯定也有人覺得,《寄生蟲》超越了《殺人回憶》。就像無論《燃燒》有多好,同樣有為數不少影迷認為,《燃燒》不能夠代表李滄東。作為近兩年來入選坎城主競賽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和《燃燒》之間的比較好像是很多看完兩部片子的影迷朋友都樂意去做的事。
  • 韓國電影《寄生蟲》劇情太過衝擊,有關生活與生存,沒有理由不看
    一直很熱衷有深度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可以說是至今看過最難忘的韓國電影。 主要被劇中的橋段深深吸引,那是有關生活與生存的音符,你「勵志」一些,自會悅耳入心,一旦有片刻的迷失,那將變成致人瘋狂毀滅的重創。
  • 《寄生蟲》的電影空間塑造
    奉俊昊的電影從《殺人回憶》、《漢江怪物》、到《雪國列車》一直是大家喜歡的對象,《寄生蟲》也不例外,口碑好評不斷。奉俊昊的《寄生蟲》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很像,都是講兩個家庭的生活,將家庭放在社會當中,去觀看個人的命運。
  • 蟲子一樣的生活:《變形記》與《寄生蟲》的內涵異同
    前不久,韓國製作的電影《寄生蟲》算是一個特例,雖說這是一部現代電影,卻和100年前卡夫卡的名作《變形記》達成了一種跨域時空的呼應,雖然兩部作品的故事不盡相同,但都描繪了一種人類「蟲化」的生活。蟲子與家庭的矛盾「蟲式生活」的心理現實,有著深刻的產生原因。兩部作品中主角都有強烈的,改變現實的衝動和願望。《寄生蟲》裡金氏四口想要脫離貧窮,活得像個人樣。而《變形記》中的格裡高爾,則是想獲得家人的肯定,他要賺錢養家,幫父親還債,並實現妹妹讀音樂學院的願望。其實,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想要改變困窘的現狀,爭取做人的尊嚴,實現生命的價值。
  • 《寄生蟲》:不是現實意義的蟲子,而是對社會現象的隱喻
    《寄生蟲》是由奉俊昊導演執導的劇情片,豆瓣評分8.7分,於2019年5月30日在韓國上映。同年七月份,該影片在韓國累計觀影人次達到1000多萬人次,相當於中國有將近3億人去電影院看過,火爆程度可見一斑。2019年6月,《寄生蟲》在法國上映後成為了迄今在法國最賣座的韓國電影。
  • 豆瓣8.7《寄生蟲》‖貧生奸計,窮是原罪,現實生活的真義在哪裡
    從導演的專業就可以窺知一二,本片絕非僅僅簡單地講一個窮人富人的故事,而是想透過社會切片的載體,確切而又貼近現實地影射出資本主義末世尖銳的社會矛盾,並將矛盾的根源拔地而起。因此,《寄生蟲》成為了一部非常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影片直面當今世界中最為激化的貧富分化和階級固化的矛盾。
  • 奧斯卡電影《寄生蟲》:接納真實的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體面
    文/動動在剛剛落幕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電影《寄生蟲》成了最大的贏家,電影成功地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重磅獎項全部收入囊中,也創造了歷史——奧斯卡第一次將最佳影片頒給了一部亞洲電影。
  • 探討社會階層的韓國電影不只有《寄生蟲》,還有《燃燒》
    《寄生蟲》海報說起韓國電影,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反映現實」,或者可以叫「探討社會問題」 ,很多優秀韓國電影都具有這個特點,《熔爐》、《辯護人》、《殺人回憶》、《南山的部長們》等等,這些電影無一不是以社會現象或歷史事件為基礎,用電影的技術把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件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大家都知道韓國電影要多現實就有多現實,今天講的是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僅從故事內容來講,還是太過單一,想要看懂導演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韓國電影的題材,大多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今天所講的電影《寄生蟲》,故事內容是一個住在「半地下室」的金家與富貴人家樸家,寄生與被寄生的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揭示了韓國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
  • 寄生蟲|韓國電影背後的「半地下室生活」
    《寄生蟲》成為最大贏家,不僅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四項大獎,還獲得了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第7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等眾多國際大獎。從電影《寄生蟲》誕生之初到一步步走向全球,直白的主題,緊湊的劇情,善惡交織的形象,幾乎每一幀都在改寫歷史。
  • 電影《寄生蟲》,揭露韓國社會背後的寄生史
    韓國影片《寄生蟲》,是19年最炙手可熱的影片之一,獲得了口碑與票房上的雙豐收。該片講述了一家四口全是無業游民的爸爸金基澤成天遊手好閒,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金基宇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的家應徵家教,將自己一家全都介紹到富人家擔任職位,而「寄生蟲」當然不止他們,還有上任保姆雯光和她的丈夫。由此發展出一場大開大合,以荒誕開場,以悲情收尾的故事。
  • 《寄生蟲》寄生蟲眼光下的韓國現實
    你覺得這是難以想像的卑微,可這卻是《寄生蟲》給我們的赤裸裸的現實。一、宿主《寄生蟲》能拿到今年的金棕櫚大獎其實一點不奇怪。當是枝裕和與李滄東分別用同樣描述東亞底層社會的生存的電影獲得國際級口碑的時候,其實說明在經歷過上世紀飛速發展,而今以進入「老年模式」社會的韓國、日本,他們的階級固化現象已經是現實類電影最佳的素材來源了。而奉俊昊則是依靠這些通過更加具有衝擊力的方式拍出了《寄生蟲》,換句話說,他對韓國階級的關係的探討比起李滄東的《燃燒》來說,隨少了些許藝術性,但更深刻。
  • 導演背景、電影元素和現實意義細品《寄生蟲》的魅力
    這樣的榮譽對於亞洲電影作品,很難得了。第一遍看,覺得有點意思,第二遍看,全片經得起推敲,第三遍,這電影值得重刷,第四遍,還真不錯,第五步,該寫點什麼,思考思考。所以,接下來,我將從導演背景、電影細節和現實意義三個方面解讀這部電影。
  • 為什麼韓國電影《寄生蟲》可以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奉俊昊憑藉反諷社會貧富差距的《寄生蟲》,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以及最佳外語片四項最具含金量的獎項。《寄生蟲》這部電影不僅是韓國首部獲得奧斯卡獎的韓國影片,更是創造了奧斯卡影史上首部獲得年度最佳影片的外語片,而在去年5月這部影片已經獲得金棕櫚大獎,在人類影片歷史上連續承包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只有65年前的美國電影《君子好逑》有過這樣的輝煌!其實大部人都認為寄生蟲會拿獎,但是沒想到是「最佳影片」這樣的終極大獎。
  • 電影《寄生蟲》反應的這幾個社會現象,你知道嗎?
    2019年5月29號上映的電影《寄生蟲》可謂是在中國掀起了一波電影風暴,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中就獲得金棕櫚獎,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就有就有四項提名,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外語片獎。
  • 《Parasite 》上流社會的寄生蟲
    這部電影看似是一部有點荒誕的懸念片,實則是用一個貫穿於整部電影裡的強烈的隱喻符號——樓梯,來象徵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社會階層、階級差別、以及難以跨越的階級界限。樓梯分隔著階級的兩端,電影圍繞著樓上樓下,上樓下樓而展開。這絕對不是一部單純講貧富的電影,荒誕和反諷是這部電影的看點。
  • 彎彎出品 | 寄生蟲
    18/07/2019的12:40PM和狂人皮埃羅在香港的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奉俊昊導演的上流寄生族,香港譯名比較直接,國內翻譯為寄生蟲,相比之下寄生蟲更加符合本片氣質
  • 《寄生蟲》:一場沒有小丑的喜劇,沒有壞人的悲劇
    韓國本土上映後,觀影人數突破千萬;6月份法國一經上映,成為法國最賣座的韓國電影。這部電影,叫《寄生蟲》。影片幾個月前已經上映,相信很多人都已看過。我們不難發現,影片的取材並不新穎。富人嫌棄窮人,窮人仇視富人,早已是萬年不變的話題。如果僅是如此,這部電影也配不上如此殊榮和高贊了。這是一個遠不止粗淺的階級對立的故事。
  • 疫情之下的《寄生蟲》和社會毒瘤
    今年的2月9日,正是聞名全球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時候,韓國的電影《寄生蟲》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大獎 因為好奇,於是在第一時間點開了《寄生蟲》,雖然無法去影院看大銀幕,但《寄生蟲》精巧的構思,直面社會階層的茅盾還是緊緊地抓住了觀賞下去的願望。《寄生蟲》一開場的情節就很點題,大白天的地下室裡,金基澤一家四口聚集在家,老爸金基澤躺在地上呼呼大睡,已成年的兒子和女兒在家裡拿著手機在蹭樓上人家的WIFI,窗外散藥水的車來了,金家捨不得關窗,以便免費蹭到外面的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