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豆豉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潼川豆豉顆粒鬆散,色黝黑而有光澤,清香鮮美,滋潤化渣,後味回甜。炒食、拌食、制湯皆妙,以它烹調各種葷素菜,最能體現川菜的風味。營養價值極高。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黃豆豆豉」兩種。以黑褐色或黃褐色、鮮美可口、鹹淡適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氣者為佳。
薈萃當地民間技師,以獨特的傳統工藝之精華與現代釀造技術相結合,陳年精工釀製而成。內含豐富的蛋白質和十八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色黑俐顆,油潤發亮,滋潤化渣,味香回甜,不含任何色素添加劑。用以素食佐食,川菜菜餚烹飪調料,其味鮮美獨特。
目前,。繼續保存、使用、完善這一工藝技術
清康熙年,江西人邱家入川,利用三臺獨特的氣候和水質,採用毛黴型生產工藝,釀造出色鮮味美的豆豉,因產地潼川而取名「潼川豆豉」。後潼川知府以此做貢品進獻康熙帝,並被康熙遂欽定為宮廷御用,名噪京師。
清朝初期,隨著移民入川,各種五味雜陳交織,形成了中餐的一次大融合和大交流。雖然川人一直保持著雞鴨魚肉這些簡單易取的主要食材,但顛覆性的變革是在調料上的變化,從辣椒的引入,到各種醬油、醋、料酒的精釀,再到豆瓣、豆豉、腐乳、泡菜、榨菜的出現,對川菜來說,這是一次革新的浪潮,是川菜的大時代。潼川豆豉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不斷精進,最終成為川菜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味道。
毛黴制曲,聽起來很玄妙,實際上卻是一種連曲種都不加的自然發酵方法。這種發酵,只可能在這塊小小的廠區之內才能完成。潼川豆豉廠內有一口千年水井,有一間特殊的制曲室,一旦離開這個地方,潼川豆豉也就變了口味
製作潼川豆豉的工藝並不複雜,主要原料大豆,多選用涪江流域出產的黃豆,這種黃豆顆粒飽滿,形似花生仁,釀出的豆豉質量最佳。除了主料大豆,釀造豆豉還需要清泉水、白酒、食鹽。
精心篩選的黃豆經過→浸漬→瀝水→蒸料→冷卻→制曲→拌曲→發酵→成品的歷程,新鮮出爐,再經過一年以上儲藏,就可以出壇了。出壇後的豆豉不需加任何佐料和香料,其色黑褐,油潤發亮,入口化渣,味香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