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相舉:中國古代法律適用中的論理解釋

2020-12-27 法制網

唐律中的「輕重相舉」法

《唐律·名例律》中「斷罪無正條」云:「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所謂「斷罪而無正條」,唐律的解釋是「一部律內,犯無罪名」,即今人常說的「法無明文規定」。可見,唐律此條是用來解決法無明文規定情況下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的。對此,法史學界一直以來的通說認為,《唐律》這一條款是關於類推或比附的規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誤解。實際上,載於該條中的「輕重相舉」之法是我國古代立法者對法律適用中論理解釋的經典概括,就其性質而言,既不同於類推,更不屬於比附。

所謂論理解釋,是指「法文雖未規定,惟依規範目的衡量,其事實較之法律所規定者,更有適用之理由,而逕行適用該法律規定」。(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0頁)此種解釋方法突破了文義解釋之框架,卻又不違於形式邏輯和生活經驗,符合常情常理,因而取其「理所應當」之義,又名「當然解釋」。如法律禁止人們在保護區內釣魚,則以網捕魚自然也在禁止之列。又如公園內禁止小轎車通行,則大卡車自不待言。可見,論理解釋是理解和適用法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再來看唐律對「輕重相舉」法的示例:

「其應出罪者」,依《賊盜律》:「夜無故入人家,主人登時殺者,勿論。」假有折傷,灼然不坐。……此並「舉重明輕」之類。

案《賊盜律》:「謀殺期親尊長,皆斬。」無已殺、已傷之文,如有殺傷者,舉始謀是輕,尚得死罪,殺及謀而已傷,明從皆斬之坐。……是「舉輕明重」之類。

依上面的例子,既然《賊盜律》中規定了「夜無故入人家,主人登時殺者,勿論」,殺死盜賊尚且無須承擔責任,打傷自然也是「勿論」的了。反過來,《賊盜律》又規定:「謀殺期親尊長,皆斬」,卻沒有規定已殺、已傷的情況如何處罰,然而謀殺顯較已殺、已傷為輕,尚且處以「皆斬」,已殺、已傷難逃此極刑自不待言。表面上看,折傷入室盜賊和(已)殺、傷期親尊長如何處置是「犯無罪名」的(即律文中找不到直接針對這種情況的法律規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律文就無法「覆蓋」這種情況,因為人們完全可以根據律文的自然屬性順理成章地推導出如何處置的結論。可見,所謂「舉重以明輕,舉輕以明重」實際上是對律條涵義的自然推衍,是對律文「題中應有之義」的發掘,這正符合法律解釋學上論理解釋的定義。考慮到唐律主要是一部刑法典,所以當時「輕重相舉」法應該主要適用於刑事司法領域,這也與當代刑法學中的論理解釋若合符節,如張明楷教授所言:「當刑法不處罰某種重行為時,得出對較之更輕的行為也不得處罰的結論,或者當刑法處罰某種輕行為時,得出對較之更重的行為更應當處罰的結論,是合乎事理、情理或者理所當然的。」(張明楷:《刑法學中的當然解釋》,《現代法學》2012年第4期)

《唐律》中「斷罪無正條」以「諸斷罪……」的樣式行文,表面上看似乎僅關於斷罪,然立法者將該條置於《名例》之中,而不是《斷獄》,透露出立法者的本意,「輕重相舉」條非僅事關斷獄,亦是理解和適用整部法典的基本原則。究其實質,論理解釋為法律適用中最為基本的一種解釋技巧,在一種成熟的法律文化中,對任何一部法典的理解和適用都離不開論理解釋。唐代立法者把它明確地概括為「舉重以明輕」和「舉輕以明重」並固定在律典中,雖為理所當然,卻不能視為多此一舉,因為「法之設文有限,民之犯罪無窮。為法立文,不能網羅諸罪。民之所犯,不必正與法同」。(《左傳·昭公六年》)考慮到《唐律》的「科條簡要」和當時司法者的整體素質,「將舉重以明輕和舉輕以明重,作為解釋刑法時應當遵循的一項原理,具有重要意義:法官在解釋刑法時,必須維護刑法的公平正義;在處理案件時,必須使案件之間的處理結論協調一致。」(張明楷:《刑法學中的當然解釋》,《現代法學》2012年第4期)

「輕重相舉」的源流

唐朝神龍年間,大臣趙冬曦上書言:「臣聞夫今之律者,昔乃有千餘條。近有隋之奸臣,將弄其法,故著律曰:『犯罪而律無正條者,應出罪則舉重以明輕,應入罪則舉輕以明重。』立夫一言,而廢其數百條。自是迄今,竟無刊革,遂使死生罔由乎法律,輕重必因乎愛憎,賞罰者不知其然,舉事者不知其犯。」(《通典》卷167《刑法五》)可見,「輕重相舉」法應該是在隋朝時進入律典的,唐律不過是沿襲了隋代的制度。不過,在趙氏看來,「輕重相舉」是奸臣弄法的產物,這一說法恐怕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宋書》卷64《何承天傳》載:

撫軍將軍劉毅鎮姑孰,版為行參軍。毅嘗出行,而鄢陵縣史陳滿射鳥,箭誤中直帥,雖不傷人,處法棄市。承天議曰:「獄貴情斷,疑則從輕。昔驚漢文帝乘輿馬者,張釋之劾以犯蹕,罪止罰金。何者?明其無心於驚馬也。故不以乘輿之重,加以異制。今滿意在射鳥,非有心於中人。按律過誤傷人,三歲刑,況不傷乎?微罰可也。」

本案中,何承天通過運用舉重明輕的方法,對一樁過失犯罪從輕處斷,從而實現了裁斷的情罪允諧。斷案者雖未明言其運用方法之為何,究其實質則為「輕重相舉」無疑。劉毅鎮姑孰在東晉義熙六年(公元410年),而從何承天對舉重明輕的運用之熟練程度來看,當時司法實踐中應該已經發展出了較為成熟的論理解釋方法。以此推測,「輕重相舉」法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應當早於晉末。

由此可知,隋、唐律典中關於「輕重相舉」的規定實際上是當時的立法者對前代司法實踐中論理解釋方法應用經驗的匠心提煉和規範表達,代表了執簡以馭繁的技術追求,反映出中國中世紀法典技術的進步和成熟。

唐律中的「輕重相舉」條款標誌著論理解釋方法在唐代立法和司法中的成熟,而此種圓熟有效的法律解釋方法一旦得到制度的承認,勢必對當時和後世的法律實踐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查閱《宋刑統》,其中關於「輕重相舉」的條款一仍唐律之舊,無所變革,司法實踐中亦不乏「輕重相舉」的判例。如北宋時,壽州有人殺妻之父母昆弟數口,州司認定為「不道」,因此妻、子要連坐。案件上報到中央,刑曹駁道:「毆妻之父母,即是義絕,況其謀殺。不當復坐其妻。」(《夢溪筆談》卷11)很明顯,這是對「舉輕以明重」的運用。

「輕重相舉」有別於類推和比附

不過,上引趙冬曦的言論似乎也反映出「輕重相舉」法在實踐中異化的一面,或許在隋、唐時期,奸臣酷吏對「輕重相舉」法有意或無意地濫用已使得「輕重相舉」混同於類推和比附。所以,有必要釐清「輕重相舉」與類推、比附的界限。

所謂類推,又稱類推解釋,也可視為一種適用法律的技術。刑法學意義上的類推「就是以刑法明文規定的事項與無明文規定的事項之間所存在的類似性為依據,將前一事項的規定適用於後一事項的邏輯操作」。([日]關哲夫:《論禁止類推解釋與刑法解釋的界限》,《刑事法評論》第20卷)表面上看,論理解釋和類推解釋都是以「法無明文規定」為前提的。實際上,論理解釋並非是真的「法無明文規定」,而只能理解為形式意義上的「法無明文規定」。如陳興良教授認為,法的明文規定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顯形規定,二是隱形規定。(陳興良:《規範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2頁)論理解釋發生的前提指向的僅限於第一個層次意義上的「法無明文規定」,而論理解釋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和挖掘原本存在的法的隱形規定的過程。

「輕重相明」有別於類推的關鍵在於,「輕重相明」是發掘法條的題中應有之義,而類推則越出了法律條文應有的「射程」。常為日本學者提及的一個例子便是,日本《刑法》第134條「洩露秘密罪」的主體規定有醫師,而沒有規定見習助手和護士,如果認為該條亦適用於見習助手和護士,則實際上構成了類推解釋。([日]曾根威彥著,黎宏譯:《刑法學基礎》,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5頁)這與《唐律》「輕重相明」的論理解釋判為二事,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比附,為中國古代法律適用上的又一種技術。《尚書·呂刑》中「上下比罪,無僭亂辭」應當是比附制度在中國古代的最早記載。在唐代,比附之條雖不見於律目,但制度上並不禁止比附,相反,律典中多處對如何比附斷罪給予指引。如《賊盜篇》「親屬為人殺私和」條疏議中對現實中可能出現的主人為人所殺,部曲、奴婢受財私和的情況如何處置做出了解答:

奴婢、部曲,身繫於主。主被人殺,侵害極深。其有受財私和,知殺不告,金科雖無節制,亦須比附論刑。豈為在律無條,遂使獨為僥倖?然奴婢、部曲,法為主隱,其有私和不告,得罪並同子孫。

疏議一方面承認了奴婢、部曲私和主仇這種情況是律典中沒有明文規定的,另一方面卻又強調對這種危害性極大的私和行徑,必須寘之刑典,無使逃罪。而為達此目的,技術上可行的途徑便是將之比附為父祖為人殺、子孫受財私和,此即為比附斷罪運用之一例。不難看出,比附與類推比較接近,然而比附較類推更為大膽和靈活,表現為一種跳躍性的「找法」過程。

至明、清兩代,比附制度被進一步規範化。《大明律·名例》「斷罪無正條」:「凡律令該載不盡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引律比附。應加應減,定擬罪名,轉達刑部議定奏聞。若輒斷決,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論。」此條從律目上看似乎是沿襲唐律「斷罪無正條」而來,實則名同實異,是關於比附制度的規定。對此,沈家本先生早有睿見:「唐律此文(指『斷罪無正條』)……乃用律之例,而非為比附加減之用也。」(沈家本:《歷代刑法考·明律目箋一》)

綜上,作為「用律之例」的「輕重相舉」法在性質上不同於類推或比附,而更近於論理解釋。該法形象生動,易於操作,是中華傳統律學之樹上所結的累累碩果之一,彰顯了中國古人對於司法正義的獨特理解和把握,其中凝聚的法律智慧不僅可與當代法律科學互相發明,亦可為當代司法實踐之借鑑。

(本文為教育部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傳統中國治獄文化機理研究」〈項目批號N151402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相關焦點

  • 王澤鑑教授講座實錄丨民法典的制定、解釋適用與法律教育
    >1.制定完善的民法典當然重要2.訓練培養能夠正確解釋適用民法典,促進法律進步發展的法律人,在某種意義上更為重要貳.民法典的制定一、三十年民事立法的總結和民法典時代二、民法典的使命(一)私法的任務(二)法學與民法典
  • 張志銘:法律解釋的那些事 丨 中法評 · 獨家好文
    在作出判決過程中,公開陳述的解釋是證明案件判決正當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判決是法律的適用,而按照適當的解釋適用法律則是在法律上對判決正當性的證明。」「在判決制定過程中對法律規範的司法解釋,可稱之為操作解釋把法律解釋與具體個案中的法律適用和司法裁判相聯繫,是國外學者對法律解釋概念的一種普遍理解。
  • 中國古代刑事法制的歷史特點
    唐朝以國家律典的形式,在《唐律疏議》中明確指出,「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將德禮、刑罰的本用互補關係喻為「昏曉陽秋」的自然規律。康熙、乾隆也反覆強調治國應「以德化民,以刑弼教」,推行德法互補的政治法律政策。德法互補的治國思想在實踐中體現為寬猛相濟。一方面,常態下刑法應輕重適宜。
  • 《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公布
    部 長 王文濤2021年1月9日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第一條 為了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對中國的影響,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護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等有關法律,制定本辦法。
  • 商務部公布《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
    部長王文濤 2021年1月9日 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 第一條為了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對中國的影響,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護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等有關法律,制定本辦法。
  • ...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及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
    [10:00:11][王斌]: 今天我們將要發布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及典型案例,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先生。
  • 論法律解釋規則
    上海 200050  內容提要:法律解釋規則是法律解釋方法的基本構成要素,它為法律解釋提供確切的思維路徑指引,並為法律解釋過程提供精細化的操作準則。倡導法律解釋規則的適用,在於解決法律解釋方法研究的哲學化、複雜化之問題,凸顯法律解釋規則的實踐意義。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
    戴某、戴某1、戴某2申請再審稱,(一)二審裁定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駁回戴某、戴某1、戴某2精神損害賠償的起訴錯誤,應判令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1.
  • 中國法律之基石:比較法和歷史
    在通過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來發展法典的過程中,這兩種觀點再次發生交鋒。   要想在法典的解釋和適用方面實現融貫性,需要先回答一個前置性的路徑問題:應當採用歷史法學方法還是分析法學方法作為路徑。這裡的歷史法學和分析法學方法路徑具體是指它們在19世紀所被理解的那樣,以及在1900年《德國民法典》制定之後諸多現代法典被解釋和適用的那樣。
  • 「制定法」與「習慣法」,中國古代商事法律中的官法和私法
    但是在中國古代,法律制度還不是很健全,尤其是在商業領域,因為國家"重農抑商"的政策,很多商業活動中的法律,強調的是商業不能侵佔農業的權益,對於商事活動本身所應該遵行的規則,往往是忽略的。這種現實基礎之上,"習慣法",也就是古代商業活動之中常見的"行規"等私法的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 202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 刑法第300條之司法解釋可以追溯適用
    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頒布施行,對利用邪教組織破壞國家法律實施罪增加「情節較輕」的規定,設立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的量刑區間。2017年2月1日實施的兩高《關於辦理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適用解釋》)對「情節較輕」的認定標準予以明確。
  • 蔡琳:不確定法律概念的法律解釋—基於「甘露案」的分析
    例如《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中規定何種情形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的,司法解釋這樣區分:「生產、銷售金額二十萬元以上的;」「生產、銷售金額十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屬於嬰幼兒食品的;」「生產、銷售金額十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一年內曾因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的;」如此種種。
  • 關於辦理組織賣淫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7年5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16次會議、2017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6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7年7月25日起施行。
  • 準確適用法律 嚴懲毒品犯罪 - 人民法院報
    不少地方的高級人民法院經總結實踐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制定了指導轄區法院審理毒品案件的規範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十分重視毒品案件的審判調研和指導工作。2000年印發了《關於全國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制定了《關於審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標準有關問題的解釋》,2004年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的全國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也就審理毒品案件的相關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張雪樵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已於2018年3月2日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各級檢察機關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履行好公益訴訟職責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 最高法舉行適用保險法若干問題《解釋》有關情況發布會
    此外,大量侵權糾紛案件中也涉及保險合同糾紛,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多數涉及保險合同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自1995年頒布實施以來,先後經歷三次修訂,其中2009年對《保險法》保險合同章做了較大改動,推動了保險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為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 人民法院報連續犯如何適用累犯除外規定
    二審法院認為,潘某前次盜竊犯罪中的大部分行為系在成年後實施,故不符合法律關於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不構成累犯的規定,一審判決認定潘某是累犯並依法從重處罰符合法律規定,潘某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據此,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民法典來了|高聖平: 民法典擔保新規則的解釋與適用
    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的,擔保合同無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典第二百零八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民法典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 關於「直播帶貨」適用法律的思考
    這些問題與「直播帶貨」行為適用法律密切相關。從法律規範對象的角度,涉及「直播帶貨」行為的法律包括《民法典》《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等。本文擬從法律角度對監管和規範「直播帶貨」,談一些自己的看法。「直播帶貨」維權可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般而言,「直播帶貨」有兩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