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仁港導演,吳京、張譯、章子怡等主演的《攀登者》終於和廣大期盼已久的觀眾見面了。影片一開始,毫不拖沓,直接表現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經歷。可以說節奏明快,場面宏大。
而這次攀登的背景影片也做了交代,其實事關領土主權:既然中國聲稱珠峰是自己的領土,那就應該攀登上去。
在1960年這次攀登珠峰的過程中,登山隊遭遇雪崩,隊長犧牲。他在臨死前叫方五洲(吳京 飾演)接替隊長的職務,帶領剩餘的隊員繼續前進。終於,三名隊員在凌晨四點多鐘,登上了珠峰!
遺憾的是,他們的攝影機在雪崩中丟失了,他們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只是在珠峰頂上買下了印記:一個塞上國旗的手電筒。
隨後,他們帶了幾塊遠古時期的海洋生物就下山了。的確,有些地理常識的朋友都知道,珠峰是地殼運動中逐漸隆起的,那裡原來原本是海洋。
可是,沒有影像資料,成為三名登頂中國人心中永遠的遺憾,因為他們的蘇聯登山老師來信說:按照國際慣例,證明你曾經登上珠峰的證據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埋下某種東西,一個就是360°無死角影像資料。
而他們恰恰缺少這種影像資料,因為攝影機在雪崩中丟失了。當時他們被雪崩衝得七零八落,方五洲如果要救隊友曲松林(張譯 飾演),就會丟失攝影機。如果要救攝影機,曲松林就會犧牲。而方五洲選擇救回曲松林。
但無論有何種原因,他們沒有影像證據,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質疑甚至攻擊。也導致了方五洲最終沒有向自己愛戀的氣象學大學生徐櫻(章子怡 飾演)告白。同時也導致了,上級把出國學習的名額給了徐櫻,倆人自此天涯海角。
也就是說,一幫人在壓抑中,度過了十幾年的光景。而到了1975年,國家再次下達了徵服珠峰的命令,並且以方五洲為首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登山隊。
此時,方五洲和作為氣象支持專家的徐櫻再次相遇了。也就是說故事有兩條發展主線,一條是完成1960年登頂未完成的影像攝製任務,一條是方五洲和徐櫻的感情線。
而15年前曾經登頂的三名隊員再次聚首了。沒想到,曲松林這麼多年還有一個很大的心結,他其實希望當年方五洲不要救自己,要救那臺攝影機,這樣他們就可以留下影像證據給全世界看。他們也就不會在壓抑和別人的質疑中度過了這十幾年。
之後,訓練、靠近珠峰、正式攀登,可謂一波三折,好幾次都失敗了,隊員也有負傷甚至致殘的出現。其中就包括方五洲,此時作為登山副總指揮的曲松林,決定讓李國梁(井柏然 飾演)擔任隊長,李國梁原本是上級專門為登山隊配備的攝影師,目的就是留下影像證據。
但李國梁率隊在非常接近峰頂的時候,出現事故,自己割斷繩索,墜落山谷而犧牲了。此時曲松林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錯的。因為雖然這件事事關國家榮譽以及個人榮譽,但這畢竟不是戰爭年代,死人不應該是必然的。
後來,登山的最佳時機也就是「窗口期」過去了,他們依然沒有成功。方五洲無奈之下,命令總撤退。但徐櫻根據這段時間對氣象的觀察和總結,認為還會有一次短暫的「窗口期」。經過大家討論,大家決定再衝擊一次。
而徐櫻為了給前方提供實時的氣象信息,也跟了上去,但死於惡劣氣候導致的肺病。方五洲和徐櫻最終通過步話機,完成了十多年前沒有完成的告白。
最終方五洲等九名登山隊員,登上了珠峰,並且找到了當年留下的手電筒和國旗,當然還拍下了影像證據,並且以中國人的身份重新測量了珠峰的高度,這其實就是一種話語權。
自此,影片的兩條主線全部畫上了句號。而我們需要格外強調的是,作為香港導演的李仁港,導演這部電影,雖然有多條愛情線,除了方五洲和徐櫻,還有李國梁和藏族姑娘黑牡丹,以及楊光和女軍醫,但沒有陷入纏綿、拖沓的境地,從而影響主題的表達。
還有,香港導演拍攝一些大陸題材的電影,往往把宏大敘事弄得很虛無,比如吳宇森的《太平輪》,把解放戰爭弄得好像只是造成了男女主角撕心裂肺的別離。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最後讓人感覺這莫非是一部可笑的反戰電影?
而李仁港的這部《攀登者》,主題無疑是向世界證明自己、證明中國、宣示中國的領土主權。為此他們不懼犧牲,但又珍愛生命。
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卻又不是無源之水,他們因為登山而分開,又因為登山而相聚,最後也是因為登山兩顆心終於碰撞在了一起。也就是說,宏大主題和個人情感在影片中完成了有機結合。
方五洲雖然帶隊成功登頂,但也離不開徐櫻為首的氣象團隊的具體指導,這是妥妥的集體英雄主義而非個人英雄主義。雖然方五洲頻頻在危險來臨時施展類似於武打片中的功夫技巧來救人、救設備,但無論如何,他們的成功屬於集體,而非個人。
總體因此,一位香港導演把這個題材的電影拍成這樣,實屬不易。《攀登者》總體氣勢恢宏,可為國慶假期觀影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