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一哥
編輯|歆彤
圖源|ZXGRO
史書並沒有詳細記載過張飛在追隨劉備之前的具體職業,只不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可能為了便於在民間流傳給張飛安了個屠戶的身份,所以眾多與張飛殺豬有關的典故流傳至今。
不過,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我們姑且委屈一下張翼德,把他的光榮殺豬史拿出來聊聊。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於張飛長坂坡大戰那喝的橋斷水倒流的一吼印象深刻,而在民間傳說中,張翼德驚人的肺活量來自他多年的殺豬史。
張飛殺豬的時候,不是用砍刀,而是用使用方法類似於矛的殺豬刀。因為豬死後要去毛,而去毛則需要保持豬皮的緊繃,所以張飛通常先用鐵釺從豬的後蹄一直捅到腹部,抽出後用嘴往豬的肚子裡吹氣,由此才有了氣震山河的一吼。
民間還有一個關於張飛賣肉的歇後語,叫張飛殺豬——一刀切,後人使用這個歇後語的時候通常會把它當做貶義的表達,通常是用來指做事魯莽,做事不細緻,對所有事物不加區分的對待。
但也有可能這個歇後語其實是對張飛刀工的表揚,比如是說他心中有秤,善於肉眼執衡,客人想買多少斤兩的肉,他一刀下去可以做到不差毫釐,所以當然只需要一刀,不需要畫蛇添足,畢竟客人也不是要買餃子餡。
說白了,這個歇後語的姐妹可能還是張飛繡花——粗人幹細活。
不過,後一種解釋顯然並沒有流行開來,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對於一刀切這個詞的理解早已經固化,不再有周旋的餘地。
易中天在評宋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
所謂「青苗法」,說白了,就是由國家替代富戶來發放這種「抵押貸款」,即在每年青黃不接時,由官府向農民貸款,秋後再連本帶息一併歸還。所定的利息,自然較富戶為低。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摧兼併,濟貧乏」,既免除農民所受的高利貸盤剝,也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這當然是兩全其美的事。至少,在王安石他們看來,農民向官府借貸,總比向地主借好(靠得住,也少受剝削);農民向官府還貸,也總比還給地主好。還給地主,肥了私人;還給官府,富了國家。農民沒有增加負擔,國家卻增加了收入,這難道不是好辦法?
可怕的是,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給全國各地都下達了貸款指標,規定各州各縣每年必須貸出多少。這樣一來,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攤派了。當然,層層攤派的同時,還照例有層層加碼。於是,不但貧下中農,就連富裕中農和富農、地主,也得「奉旨貸款」。不貸是不行的,因為貸款已然「立法」。你不貸款,就是犯法!
這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一刀切的典型,不管你是窮鄉僻壤還是富庶大都,有錢的貸款,沒錢的也要貸款,貨幣的「流動性」倒是跟上了,該吃不上飯的還是吃不上。
神宗沒成功,徽宗也沒好到哪去。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記載了一則宋朝的時政故事,宋徽宗崇寧年間,朝廷幾項重大舉措,由中央到地方強行推廣,且作為地方官員的考評標準,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其一州郡建學;其二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其三大興土木建神霄宮。
其實徽宗的初衷未必不好,尤其是居養院等機構的設置對於救濟貧苦百姓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只是凡事不經細研,作為標準來強行推廣,這種做法也是用腎上腺素做事的典型。
12月17日,第十九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出席論壇並發言,他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特別害怕中國出現一刀切的各種各樣的模式。最近北京發生了三件事情,我相信從上面的領導本意是好的,希望北京更安全,希望藍天更美,也希望北京的天際線更美,但是從下往上的管理模式直接導致了下面執行的時候既沒有考慮到現實情況,也沒有考慮到對老百姓情感上的關注。
我們的很多企業政策和未來發展政策也是這樣。我有一個建議,政府應該給民間逐步探索的餘地。
放手讓民間力量探索,有的時候民間力量其實更加能形成和政府的合力。有的時候政府要允許一段時間的混亂存在。中國有古話:亂中取勝。不顛覆社會發展的基礎,我覺得背後隱藏的其實就是某種活力。允許突破的道路,一旦有突破和創新提高,最後惠及的不是個人,而是整個中國大眾和中國的社會。
話說的很清楚,不需要解讀。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條新規:停播的節目一律不得復播,被批節目一律處理,處理節目全網禁播。
其實就算不明說,各大衛視恐怕也早已經心照不宣的達成了默契,畢竟要生存,就算忍痛割肉,也不能眨巴眼睛,還是小命要緊,哪怕一刀剁到前列腺上去了,忍著不喝水也就是了。
當然了,也有可能是最近參過過《中國有嘻哈》的部分人員行為出格,遭到了各大官媒痛批,所以為了避免此等鬧劇重蹈覆轍,乾脆來個省心省力的,也不用個別情況個別處理了,一律封封封。
像《銀星秀》《鏗鏗必有我師》這樣說「胡」話的節目,一封了之最為妥當,實為「上上上策」。
《周易·既濟》有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這句話呢本來是說人應該有憂患意識,可是放在今天怎麼咂摸怎麼不對勁,思患之道本應國之為民,而不是國之為己,主語變的面目全非,大意也更難持其貌了。
要是在「豫防之」在前面加上「一刀切」三個字,這句話就可以入新世紀厚黑學之精選了,簡答粗暴,「行之有效」。
所以我們今天看張飛當年幹殺豬這活兒,發現張飛還真不是個做事不經過大腦的莽夫,去毛時捅而不切,這是巧勁兒,賣肉時一刀免秤這是專業性和精準度,可惜今人殺豬卻大多失其真傳,既沒有耐心也沒有技巧,只會掄著刀一通猛剁,就再好的刀,刀刃焉能不捲?
唐代顏師古在《漢書》中說道「一切者,權時之事,非經常也。猶如一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
大意就是一刀切下去,只考慮整齊,難免會導致長短縱橫相去甚遠。
這一刀和張飛的一刀可是天壤之別。
生存與生活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