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餓死好還是做強盜?

2021-01-07 帶你讀書

「周圍都是醜惡。自己也醜惡……面對周圍的醜惡,活著就是一種痛苦的事。」看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代表作品《羅生門》後給我們很多追問:生而為人,為生作惡,可否原諒?餓死好還是做強盜?好死真不如賴活?要知,人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中間只隔著一扇羅生門。

1.「這是一個人還不如狗的世界,誰要不自顧就活不成。」

書中說由於各種自然災害,京城已經一片凋零。有人竟把佛像佛具劈了當柴燒,其實這就暗示著此時人心中已無信仰。人心中沒有了信仰,罪惡就像是雜草一樣,在人們心中叢生。

作品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示的是恐怖與荒涼的場景:淫雨肆虐下的黃昏,羅生門下,狐狸作窩,強盜築巢,死屍遍地,頭頂上盤旋的是啄食腐屍的成群烏鴉。一個無家可歸、長著紅腫化膿的面瘡的家將(有譯本譯作家奴),正一屁股坐在那茫然等待雨停。

可是,即使雨停下來後,他又能去哪呢?因為主人已經把他辭退了!他現在正在為生計而發愁,所以他一直心裡在鬥爭:

既然為無計可施之事想方設法,就無暇顧及手段。若要顧及,便只能餓死在泥牆下或者大路旁,進而被人拖到這門上,像棄死狗似的扔下。

家將判斷自己的形勢,要想活下來,只能「不擇手段」,隨之而來的便是「餓死好還是做強盜好?」此時,他還有一點善念,邁不出這決定自己人生作惡的一步,不敢輕易打開這扇羅生門,因為門外他還是個人,門內他將變成惡魔。

2.「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接下來發生的事,完全是他想像不到。就在家將自以為都是死人地方,除了他就不會有第二個人,就此想應付到天亮,卻意外地發現羅生門的樓上竟然還有火光。他暗暗地想:「敢在這個雨夜、這羅生門上點起火光,必定不是個尋常的人。」

看到這時,家將如我,非常緊張,心提到喉嚨眼了,心中滿是疑惑:這個地方怎麼會有人,她到底是人是鬼,她會是誰,又在這幹嘛?!

此時家將只能硬著頭皮,按著腰間的素柄長刀,躡手躡腳地爬到樓頂,眼前死屍橫七豎八地躺在哪,「幾乎令人懷疑他們是否曾生而為人。」

這對家將也是很大的刺激,他心裡想:自己有朝一日,會不會也會成為他們中間一具?

還沒讓他想多久,眼前的驚心動魄的一幕發生了,此時他被「六分恐懼四分好奇所左右」:一個矮小乾癟、頭髮花白、身穿松樹皮般血褐色和服的老嫗,正端詳一具女屍,就像「老猴給小猴捉蝨子一般,在一根根地拔起那長發。

當時,家將心中的恐懼被嫌惡所代替,如果現在讓他選擇「餓死好還是做強盜好」,他會毫不猶豫在選擇餓死。

此時心中正義感大增,他想在這個雨夜之下,拔死人頭髮便是不可饒恕的惡行。此時,他提起素柄長刀,就想一刀結果了她的性命。

這裡,我們看到家將就像是一位仗劍天涯,心存善念、維護正義、替天行道的英雄俠客。

但接下來,等她完全控制住那個老嫗,老嫗的話,讓他吃驚:老嫗說她拔頭髮是為了做假髮,被他拔的女屍生前也不是好人,被拔也是活該。

她曾經用蛇幹冒充魚乾,賣到軍營,深受官兵好評。老嫗認為她與這個女人這樣做事,並不缺德,因為她們不這樣做,就得餓死。

剛才,家將還是為「餓死好還是做強盜好」這個命題作何選擇還在猶豫不決,現在答案在心中就不言而喻了。

他一把抓住老嫗的衣襟說:「那麼,我剝了你的衣服,你也不會怨我吧?不這麼幹,我也要餓死了!」

家將一個晚上都是做「餓死好還是做強盜好」的命題選擇,說到底也是善與惡之間作出選擇。而無意中遇到「老嫗拔頭髮」事件,卻幫他作出了選擇。

家將打開了這扇羅生門之後,他將走上一條不歸的罪惡之路。為了生存,他要不擇手段去毀滅更多的人!書中結尾一句耐人尋味:家將的去向,無人知曉!但他又能去哪呢?

3.「到底是社會的惡摧殘了人的善,還是人的惡滅絕了社會的善。」

兩年前網上報導一則新聞觸目驚心:肯亞一名19歲的女孩患上愛滋病後決定報復社會,喪心病狂地蓄意將HIV病毒傳染給至少2000名男子,3個多月就導致了324名男子染病。因為這個女孩子無意被人感染,心理非常委曲、無助與憤怒,所以她選擇這樣極端的手段。

但如果被她感染的這324名男性,也像她這樣同樣的手段去報復社會,那麼這個社會就是人間地獄了!所以,我比較喜歡馬丁·路德·金曾經說過:「道德宇宙的弧線是漫長的,但它會偏向正義。」

這個社會不是我們的「出氣筒」,你怎麼對待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就會怎麼對待你!有時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書中的羅生門,位於都城正中,它既是城內與城外,中心與周邊的劃分空間,又是秩序與混亂,善與惡,生與死,正義與非正義完全對立的分界線。人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中間只隔著一扇羅生門。

小說的深刻之處就在於,把善惡放在一個「生與死」的兩難境地。當一個社會突變,人的生存已經成為問題,平時那些禮義廉恥、道德與人性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時窮節乃見」,我們生而為人,就不應當只是披著人衣的禽獸。不能因為外界的不公,變成我們作惡的理由。越是在大的災難面前,越是體現我們善良的人性。

羅生門外,我們善良,能夠拯救無數的人;羅生門內,我們的惡只會讓社會變得惡貫滿盈。當家將把老嫗的衣服扒走那刻,他有沒有想過她今後怎麼活?

生而為人,不同於禽獸,任何時候都要有所敬畏,正所康德所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

最後,我們自己為了生存又怎能剝奪別人生存的權利?要知,人一旦打開了這扇羅生門,我們怎麼也回不去的,就像是打開潘多拉魔盒一樣,我們內心中的惡魔已經釋放出來,又怎麼能夠輕易讓它回得去?

相關焦點

  • 《羅生門》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應該選擇向惡還是從善?
    這是一個人不如狗的的世界,誰要不自顧就活不成 ————《羅生門》那是個天災人禍,生靈塗炭的年代,一位被東家辭退的家將無容身之處,在京都朱雀大街南端的羅生門下避雨。薄暮時分,羅生門下除了這位家將,還有那些腐爛的死屍和想啄死人肉的烏鴉。家丁反覆斟酌,實在想不出來辦法,來熬過這漫長的時光。他想,是餓死還是當強盜呢?當強盜還得有勇氣才行啊。
  • 《羅生門》:去處不是去處,歸途也不是歸途
    似蓮非蓮便已是蓮,似地獄非地獄便已是地獄,羅生門便是這樣的存在,芥川龍之介在自己的世界裡造出了這個地獄一般的門,幾萬個字便能從中看出所謂人間地獄的模樣。在他筆下的人間地獄是經過各種災難後的日本京都,各種死屍堆積在羅生門前,"於是趁這荒涼的好機會,狐狸來往,強盜來往。"
  • 《羅生門》:生性本善的人們,到底是如何走向邪惡的?
    人生,你願意糊塗並快樂,還是痛苦卻清醒?今天,有書君就來和大家講講芥川龍之介經典作品《羅生門》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日本平安時期,當時的京都可以說是是各種天災人禍,什麼地震、龍捲風、大火、饑荒,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罪惡也開始恣意生長。
  • 【短篇小說推薦】羅生門
    羅生門正當朱雀大路,本該有不少戴女笠和烏軟帽的男女行人,到這兒來避雨,可是現在卻只有他一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數年來,接連遭了地震、颱風、大火、飢懂等幾次災難,京城已格外荒涼了。照那時留下來的記載,還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將帶有朱漆和飛金的木頭堆在路邊當柴賣的。京城裡的情況如此,像修理羅生門那樣的事,當然也無人來管了。在這種荒涼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強盜來乘機作窩。
  • 《羅生門》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麼地方?
    因為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同名電影,「羅生門」這個詞被從那些註定遭歷史廢棄的詞彙堆裡撈了出來,浴火重生,有了永恆的生命力。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對事實進行表述,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註定就此籠罩上迷霧,這就是「羅生門」。但我要說的並不是黑澤明的《羅生門》,而是它的原著作者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
  • 電影《羅生門》揭示了比強盜疫病荒年火災戰亂更加可怕的東西
    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開頭展現了一間破殿,外面下著大雨,三個人避雨聊天。樵夫和僧人心事重重,最後僧人說:「像剛才那樣可怕的事,今天還是第一次遇見呢,這可比什麼強盜,疫病,荒年,火災,戰亂都更加可怕。」
  • 《羅生門》:在道德算什麼的成年人中,生存是需要的
    你一進入地獄和世界,不管你是作者還是讀者,只要你進入這個環境,我真的很擔心你會因為好奇而不小心下地獄。世界上沒有邪惡,善念只是一念之間。羅生門也是如此,就像每天在城門下漂浮的人流一樣,每一個人都是一種原型,只是時代背景的演變變成了行屍走肉。
  • 讀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當你走投無路之時,你會選擇做個不擇手段的強盜?還是選擇做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呢?都說,善惡只在一念之間。讀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羅生門》,作者清楚地為你講述了一個僕人從善人演變成惡人的過程,讀來讓人毛骨悚然。故事發生在一個傍晚,一位僕人來到羅生門前避雨。
  • 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羅生門》羅生門背後的抉擇是對人性的考驗
    小說的結局是這樣的:當家丁聽完了老婦人道出的實情後,他的內心頃刻間發生了變化,一道選擇題赤裸裸地跑了出來,是要挨餓還是要做強盜?老婦人毫無疑問是在這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做個強盜便能暫時度過舉步維艱的艱難歲月。
  • 小說《羅生門》講的是另一碼事
    提到《羅生門》,大家想到的幾乎都是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它成功地讓日本電影走向了世界。電影講的是武士金澤武弘被殺後,強盜、妻子、自訴是死者附體的女巫和目睹兇案的樵夫都分別作出了不一樣的供詞,也讓案件顯得撲朔迷離,也讓大家都摸不著頭腦。
  • 人間通往地獄的大門——羅生門
    在這裡想稍微解釋一下,《羅生門》首先是一篇短篇小說,其次是包含了《羅生門》《鼻子》《地獄變》《竹林中》《橘子》等代表作品的短篇小說集也命名為《羅生門》。而大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則是取材於《竹林中》、《羅生門》。
  • 《羅生門》中「火」的象徵意義:善變的人性,搖曳的善念
    芥川龍之介在執筆《羅生門》時曾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我覺得善與惡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關連的。喜愛『善』的話也理應喜愛『惡』」。可以說《羅生門》中惡念的代表是那滿嘴胡說的老太婆,對這一點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所做的一段辯解了。她用理所當然的態度說道「她幹那營生也不壞,要不幹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幹嘛。你當我幹這壞事,我不幹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
  • 網紅書——《羅生門》到底講的是什麼?
    一個無家可歸的家將,一個走投無路的老婦人,相聚在羅生門,為了活命,各自做出了自認為正確的事,這便是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中所講的故事。最初對羅生門的了解來源於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但是電影《羅生門》的主要情節卻是取材於芥川的另一重要作品《竹林中》,電影中只借羅生門的個別情節和地點,來為整個影片渲染恐怖、陰森的基調,烘託整部影片想表達人性中惡的恐怖。
  • 《羅生門》觀後感
    有些電影表面上是《羅生門》,實則裡面的主要內容是《竹林中》。《羅生門》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同名短篇小說。也許是因為羅生門這部短篇小說體量小,只有短短的三千多字,內容也比較簡單不足以支撐一部一百多分鐘的電影,所以電影中主要訴說的是小說《竹林中》裡的故事。
  • 【文學】芥川龍之介:羅生門
    雨是圍住了羅生門,從遠處瀝瀝的打將過來。黃昏使天空低下了;仰面一望,門頂在斜出的飛甍上,支住了昏沉的雲物。因為要將沒法辦的事來怎麼辦,便再沒有工夫來揀手段了。一揀,便只是餓死在空地裡或道旁;而且便只是搬到這門裡來,棄掉了像一隻狗。但不揀,則——家將的思想,在同一的路線上徘徊了許多回,才終於到了這處所。然而這一個則」,雖然經過了許多時,結局總還是一個「則」。
  •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可怕的利己主義
    對於《羅生門》這篇微小說,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如今,它已是「利己主義」的代名詞了,而小說要諷刺的,正是這種可怕的「利己主義」。今天,我們要聊的,正是《羅生門》與它的「利己主義」。在了解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它的作者一一芥川龍之介。
  • 天天都在說「羅生門」,那麼到底什麼是「羅生門」?
    當芥川還是8個月的嬰兒時,媽媽就精神失常去世了。爸爸生活窘迫,就把芥川當成皮球一樣踢給了妻子的娘家。芥川的外婆家是一個極其封建的大家庭,孩子眾多,什麼都輪不到他。在外婆家,芥川就是一個沒爸疼沒媽養的孩子,但好在家族富裕,芥川不需要擔心吃穿,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上學的時候,孤獨的芥川就對文學產生了巨大的興趣。讀大學的時候,芥川開始發布自己的短篇小說,漸漸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 淺談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分析短篇小說《羅生門》
    此時,倘若有人問他剛才在門洞裡思及的是「餓死」還是「當強盜」,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餓死」,他嫉惡如仇的內心也如老嫗的火把一樣,愈演愈烈。當然,他不知道嫗為何要去拔死人的頭髮,不能簡單將此歸結於善惡是非。但就月黑風高之夜在城門上拔死人頭髮這一點,也已經是罪不可恕。當然,他已將剛才打算做強盜之事拋至九霄雲外了。
  • 張愛玲小說免費閱讀羅生門
    藝術特色5作品的影響6工作評估7關於作者編輯在戰爭時代一個僕人被主人趕走我在做強盜和餓死之間掙扎。這時 我碰巧走到一個充滿屍體的地方。叫做羅生門他鼓起勇氣,想進去找一些東西。結果是, 他發現一位衣衫agged的老太太正在從一名年輕女子的屍體上拔頭髮。他衝上去,說你不人道,即使是屍體也不放過。
  •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什麼意思?可是一般人只知其意思. 卻不知其典故.每次碰到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新聞,主播都會說:"有如羅生門",不過,我很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知道這典故是哪來的什麼叫「羅生門」?電影「羅生門」裡主要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強盜和樵夫等四個人,事件真相是強盜見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佔為己有,於是編了一套說詞騙武士說某地有一處寶藏,邀武士一起去尋寶,武士就把妻子放一旁,跟隨強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