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中「火」的象徵意義:善變的人性,搖曳的善念

2021-01-07 文化的理想國

關於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三好行雄指出:「毫無疑問,這篇小說的主題是要揭示出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和剝光老太婆衣服的僕人在故事最後發現的『人生哲理』,即為了生存是可以不擇手段的這種過於直白的利己主義」。從全文來看,這個揭示過程是以僕人的行動及心理變化為中心,以與老太婆的相遇為契機,以老太婆的自我辯解為關鍵點而形成的。因此,說僕人和老太婆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小說整體的完成不僅需要主角,還需要配角。《羅生門》中,除了僕人和老太婆還有蟋蟀、膿包、大刀、火光等配角存在。為什麼芥川龍之介會將它們安排在作品中呢,也就是說這些配角在小說中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這裡以《羅生門》中出現的「火光」為焦點,探討「火光」在《羅生門》中擔任著什麼樣的角色。

《羅生門》中,「火光」曾經多次出現,《新明解》中解釋到所謂「火」是指「強熱、色澤明亮的燃燒物」,由此可見火具有能發熱、照明、摧毀可燃物的特徵。關於火也有許多神話和傳說。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從統治神宙斯的手中盜取火送給人類;日本古代神話中,女神伊邪那美生下了火神。

另外,在佛教中還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說法,並且中日都有利用火來達到除魔淨化效果的習俗。不論在神話還是傳說中,火都被看作是神聖的,但是火的出現就一定會帶來好運嗎?《日本神話入門》中曾提到「正是火神的誕生帶來了世間的兇惡。《古事記》在這一事件後轉換了敘事風格,開始在本來和諧、繁衍興盛的世界中加入了對立與死亡。」而希臘神話中宙斯將盜火的普羅米修斯用鎖鏈鎖在高加索山上,並將一個裝入了所有惡念的潘多拉的盒子送入了人間。另外,對於鳳凰來說火不僅是它唯一解脫的道路也是它痛苦的源頭。而日常生活中火雖然能加熱食物溫暖身體,但是稍不小心就會燒毀森林或者引發爆炸。總之,「火」是一把雙刃劍。

那麼,小說中的火和普通的火有哪些相似點呢?《羅生門》中的「火光」首次出現在下面這個場景中:「樓上漏下火光,隱約照見這人的右臉,短鬍子中長著一個紅腫化膿的面疤」。雖然這只是一點「漏下」的火光,但它「隱約」照到了僕人一直都很在意的右臉頰上而吸引了僕人的注意力、挑起了他的好奇心。於是,僕人窺視著樓上,發現了幾具屍骸以及「右手擎著一片點燃的松明,正在窺探一具屍體的臉」的老太婆。

從這一點來看,小說中的「火光」作為普通的火的作用是照明工具,而根據「小心翼翼地向樓房望去」的僕人的觀察,「火光」「這兒那兒地在移動」著,「模糊的黃色的火光,在屋頂掛滿蛛網的天花板下搖晃」,「火光照到的地方挺小」,「朦朧的火光」讓「低的部分,黑漆漆地看不分明」。

從這些描寫中,可以明顯看出作為照明工具小說中的「火光」並不強烈,顏色也不明亮,搖曳不安。另外,根據小說情節,照明用的「火光」最初是在老太婆手中,最後又回到老太婆手中,似乎和另一個主角僕人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麼有「火光」的火把一直拿在老太婆手裡,這樣的設定有什麼特殊意義嗎?而「火光」真的和僕人沒有任何關係嗎?為了解答這兩個問題,首先就要分析「火」與老太婆的關係。

「火光」登場時,被握在老太婆的手中,接著老太婆就把火把「插在樓板上,兩手在那屍體的腦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蝨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著頭髮」,由此燃燒著「火光」的火把就開始充當旁觀者,一直見證著僕人和老太婆的對峙、交談。

芥川龍之介在執筆《羅生門》時曾在給友人的信中這樣寫道:「我覺得善與惡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相關連的。喜愛『善』的話也理應喜愛『惡』」。可以說《羅生門》中惡念的代表是那滿嘴胡說的老太婆,對這一點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她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所做的一段辯解了。她用理所當然的態度說道「她幹那營生也不壞,要不幹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幹嘛。你當我幹這壞事,我不幹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樣都沒法子,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關於這一段,菊池弘也指出「這一段是老太婆道德認識的核心部分。她把用蛇幹當魚乾來賣的女人的行為說成是為了生存而不得已為之的事情從而也美化了自己的行為,即一邊承認自己行為是『惡』的,一邊又在行動中淡化這種『惡』的意識。」。

那么正如芥川龍之介所說的「善」與「惡」是相關聯的,如果「惡」是老太婆的話,那麼「善」的代表就應該是一直在老太婆身邊的「火光」了吧。要證明這個觀點,必須弄清「火」和僕人有什麼關係,這是因為《羅生門》中,如果說有或者說曾經有過善念存在的話,那麼就應該是曾經拿不出勇氣去當強盜,曾經覺得老太婆的行為噁心的僕人了。換句話說,「火光」和僕人之間理應是有所聯繫的。

在行為上,「火光」與僕人並沒有任何接觸,但在小說的文脈上卻並不是毫無關聯的。小說中,雖然只有一處作者直接寫道:「他的惡惡之心,正如老婆子插在樓板上的松明,烘烘地冒出火來。」將僕人的「惡惡之心」即他的善念形象地描寫為「烘烘地冒出火來」,但從小說整體來看,還有其他的地方顯示了僕人的心理變化和「火光」的關聯。

僕人被主人趕出來流浪到羅生門下走投無路時,他「一邊不斷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樣過———也就是從無辦法中求辦法,一邊耳朵裡似聽非聽的聽著朱雀大路上的雨聲」,雖然他在思考過程中也認為「要從無辦法中找辦法,便只好不擇手段」,但結果他「想來想去結果還是一個『倘若』。」對於以後要去幹的「走當強盜的路」,當然是提不起積極肯定的勇氣了,這表明了僕人當時的心理狀態處於猶豫不決,迷茫的狀態。

接著,僕人想要走到羅生門樓上避寒而發現了「火光」的存在。這時的「火光」並不明亮,色澤暗淡,搖曳不安。隨著僕人進一步向樓上窺探,他發現老太婆正在拔死人的頭髮,本來這時僕人因為四處飄散的惡臭而捂住了鼻子,而看到這一幕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感情,奪去了他的嗅覺」,「一種生理性的厭惡中斷了僕人關於『倘若』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好奇心和恐怖感。」

而這時,燃燒著「火光」的松明本來在老太婆的手中,隨後被插到了地板上。當僕人繼續看著老太婆拔死人的頭髮時,他覺得「恐怖也一點點消失了,同時對這老婆子的怒氣,卻一點點升上來了——不,對這老婆子,也許有語病,應該說是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了」,這時如果再問僕人是願意餓死還是願意當強盜的話,「大概他將毫不猶豫地選擇餓死」,因為他毫不猶豫地認為「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髮,單單這一點,已是不可饒恕的罪惡」。

小說發展到這裡,僕人的心理狀況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正如菊池弘指出的那樣,僕人「對這個老太婆個人的厭惡已經升華到了對所有的『惡』的厭惡。換句話說,他並不思考『惡』究竟是什麼,而是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上判斷了老太婆的行為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感情波動」,此時,燃燒著的「火光」的松明雖然插在地板上,但火勢就如同僕人對「惡」的厭噁心一般高漲。

從小說情節來看,到這裡以外就沒有明顯描寫「火光」與僕人心理變化的地方了,「火光」就如同旁觀者一般見證老太婆和僕人的對峙與交談,而這個過程中僕人的心理變化還在進行著。首先,當他意識到老太婆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他的手裡時,他感到一種工作圓滿完成時才會有的得意與滿足,隨後他聽老太婆敘述了是在拔頭髮這種「普通」的理由時,又對老太婆感到「一陣失望,剛才那怒氣又同冷酷的輕蔑一起兜上了心頭」,最後當他聽完老太婆的辯解時,「他的勇氣就鼓起來了。這是他剛在門下所缺乏的勇氣,而且同剛上樓來逮老婆子的是另外的一種勇氣。

他不但不再為著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問題煩惱,現在他已把餓死的念頭完全逐到意識之外去了。」最後僕人立即將這種想法付諸行動,扒光了老太婆的衣服,留下燃燒著「火光」的火把,獨自消失在黑夜中不知去向了。

所以,「火光」和僕人的關係就十分明顯了。僕人從主人家被趕出來,擔心著明天怎麼度過,想到了餓死還是去做強盜時,他的心裡雖然有不擇手段的想法,卻拿不出做強盜的勇氣,他的內心是不安、迷茫的,正如稍後吸引他注意力的「火光」一樣是搖曳不安的。但僅此還不能確定這「火光」到底是他的善念還是惡念。接著,僕人看到老太婆驚人的舉動以後,對她的厭惡,對世間所有惡的厭惡,即他的善念一下子就洶湧起來,正如同插在地板上的松明燃燒的「火光」一樣。

之後,隨著僕人的心理活動由得意變成由失望帶來的厭惡、蔑視,再變成拿出變成強盜的勇氣,這一連串的變化已經不是善念,僕人與「善」漸漸遠離,最終他心中的「善」被「惡」取代,正如「火光」由暗淡、搖曳不安變得火勢熊熊,最後被僕人拋在腦後一般。另外,《羅生門》中也有不少關於時代背景、環境的描寫,無一例外都給人恐怖、黑暗的感覺,而唯有老太婆的照明工具——松明上的「火光」給人以光明的形象。

老太婆代表著「惡」,而與老太婆在一起的「火」代表著僕人的「善」的一面,搖曳不安。「善」與「惡」是共存的,有惡的存在才能體會到「善」的可貴,有「善」的存在才能了解「惡」的可惡,「善」與「惡」在僕人心中天人交戰,最後「善」敗給了「惡」,僕人也消失在黑夜裡,走上了強盜之路,而火把被留給了老太婆,在漆黑的夜裡,還殘存著一點火光,是黑暗中的光明。

【參考文獻】

吉田精一:日本文學鑑賞辭典,東京堂出版社。

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國語辭典,三省堂出版社。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羅生門》:在道德算什麼的成年人中,生存是需要的
    《羅生門》的短篇故事是芥川龍之介,整個故事很簡單,但故事生動,背景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天災人禍,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只剩下殘破的佛像,沒有修復羅生門。單詞「羅生門」在日語中的意思是「人間與地獄之界門」。在這裡,《羅生門》最初只是一個普通門,但後來被世人更多地稱為地獄之門。
  • 羅生門:真實的意義
    《羅生門》是日本最好的電影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最好的電影之一。像我們所熟知的《尼羅河慘案》這一類的偵探電影,都有一個繁瑣且縝密的推理過程,然後一步步抵達最後的真相。《羅生門》全然不是這樣子的。它只是將各種撲朔迷離的解釋客觀地展現出來,甚至影片中根本就沒有表現「審判者」這一形象,對每種解釋也沒有給以肯定或否決。可以說《羅生門》是對一個故事多個版本的表現,但它又不同於《羅拉快跑》。
  • 羅生門引發的人性猜想
    羅生門意思是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目的,對不利於自己事情,而採用隱瞞或篡改事件部分事實真相的公開表述,最終導致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的情況。後來人們將這種情況稱之為羅生門事件。羅生門的意義在於告訴人們,無論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還是處於當事人的角度,對事實的陳述都會採取本能的利己反應,而這一點有於實用主義表述的觀點相似,真實的人性就是本能反應。
  • 日本小說《羅生門》,魯迅稱讚並翻譯,對人性的探索值得深思
    《羅生門》最初於1915年11月登載在《帝國文學》上,並於1918年5月收錄在芥川的第一本創作集《羅生門》的卷首。主要講述的是平安王朝末期的某個傍晚,一個被主人辭退,無處可去的下人在羅生門下躲雨。出於生計考慮,他決心作強盜,但是他力弱膽小,並且總是有些有愧於心。當他向城牆上走去時,竟然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子的死屍頭上拔頭髮。
  • 《羅生門》:即使是謊言的世界,依然要相信人性光輝的永恆
    如今「羅生門」成了謊言的代名詞,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出各種謊言,往往用一百個謊言來圓一個謊言,令事實真相被扭曲、被模糊,炮製了一個又一個「羅生門」事件。電影《羅生門》是根據日門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的,裡面糅合進了芥川的另一部同名小說《羅生門》的部分內容。
  • 讀芥川龍之介短篇小說《羅生門》羅生門背後的抉擇是對人性的考驗
    風雨之夜,這個家丁孤零零地在羅生門前飽受悽風冷雨和飢腸轆轆的折磨,在百無聊賴之時,他向通往門樓的朱漆樓梯望了一眼,結果那朱漆樓梯背後的黑暗和陰森吸引了他,他邁向了那道門樓,在堆滿死屍的廢墟裡,他發現了陰森與黑暗中的那點亮光,以及那個滿頭白髮的偷竊死人頭髮的小老太。
  • 《羅生門》的真相迷霧:在渾濁不堪的時代下,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這部電影在黑澤明的導演生涯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核心主題是人性,外在表現是一個謀殺案,影片從一個看似簡單的謀殺案入手來剖析案件中以及案件外那複雜多樣的人性,將人性的湮滅與復甦都集中在一個與案件息息相關的小人物身上,既彰顯了人性的複雜,同時也揭示了人性變化的三個階段。
  • 《羅生門》:一樁命案,四種真相,解構謊言背後人性的複雜與陰暗
    23年後,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選取芥川龍之介的兩部知名短篇小說《竹林中》與《羅生門》,進行雜糅改編,以小說《羅生門》中的場地與故事背景,講述了《竹林中》的一樁撲朔迷離的殺人案件,構建自己享譽世界的電影《
  • 真相與人性——那些「羅生門」式的電影
    真相與人性——那些「羅生門」式的電影芥川龍之介的一部短篇卻創造了類型電影中的一種,即羅生門式的電影,從表面上看來,此類電影似乎應該被納入懸疑犯罪類,可與典型的懸疑電影有所不同的是,他揭示了人性之中那些不可窺視的部分。
  • 被好萊塢導演史匹柏奉為神作的電影《羅生門》,究竟有何魅力
    它既象徵著《羅生門》世界的荒蕪,同時也象徵著人性的昏暗與可怖!先來聊聊劇情 ↓ ↓ ↓一個破舊的牌匾之下,站著兩個眉頭緊皺迷茫無助的人,羅生門外,大雨傾盆,一道身影從雨中穿梭而至,衣衫襤褸的僕人到場,故事就此開始。故事的核心是一起竹林殺人案。
  • 《羅生門》:餓死好還是做強盜?
    此時,他還有一點善念,邁不出這決定自己人生作惡的一步,不敢輕易打開這扇羅生門,因為門外他還是個人,門內他將變成惡魔。2.「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接下來發生的事,完全是他想像不到。就在家將自以為都是死人地方,除了他就不會有第二個人,就此想應付到天亮,卻意外地發現羅生門的樓上竟然還有火光。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羅生門》是一本短篇小說集。在日本,「芥川龍之介文學獎」是現代最有權威的文學獎,也是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獎。這個獎項,是本書作者,芥川龍之介去世7年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從中我們便可看出作者在日本文壇的霸主地位。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他慣於在細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性的利己本質,無情鞭撻著人世間的醜惡現實。
  • 網紅書——《羅生門》到底講的是什麼?
    一個無家可歸的家將,一個走投無路的老婦人,相聚在羅生門,為了活命,各自做出了自認為正確的事,這便是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中所講的故事。最初對羅生門的了解來源於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但是電影《羅生門》的主要情節卻是取材於芥川的另一重要作品《竹林中》,電影中只借羅生門的個別情節和地點,來為整個影片渲染恐怖、陰森的基調,烘託整部影片想表達人性中惡的恐怖。
  • 天天都在說「羅生門」,那麼到底什麼是「羅生門」?
    而今天我們講述的《羅生門》,就是一個關於善惡的故事。《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的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羅生門》,是後期再整理的作品,全書一共218頁,本書收錄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藥粥》、《河童》、《侏儒的話》7篇廣為人知的經典名篇。
  • 張藝謀電影《歸來》中的幾個象徵意義
    張藝謀電影《歸來》中的幾個象徵。陸焉識和馮琬瑜是四十年代的一對恩愛夫妻。由於陸焉識出身不好,文革開始就被抓到西北一個農場勞教。十多年後,陸焉識實在無法忍受思念,從農場逃回上海,想看看妻女就自首,眼看兩人要不想卻被女兒丹丹舉報。
  • 齊亞玲《夢中的象徵》07:兔、龍鳳、麒麟的象徵意義
    在佛經裡面曾經記載,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經為兔王。為使佛法能久住於世,兔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再不吃肉。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微細的物質現象,比方說:「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引自《佛經中的動物》) 下面給大家看一個有關兔子的夢例。
  • 張愛玲小說免費閱讀羅生門
    儘管這些作品是基於舊主題的歷史小說,但是有一定的意義,描述了為生存而頑固掙扎的社會底層的人們,這不是純粹的歷史小說。它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家庭奴隸跨界的主題,那就是超越人性的各種界限,靈魂深處發生了本質的轉變。羅生門在這樣的陰鬱中 潮溼, 乾枯, 殘酷墮落的場面事實上, 這是秋田川龍之介的內在寫照,他說不清這是一件痛苦的事,它還湧出了我內心的困惑和焦慮。在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靈如何找到居住的地方?
  • 處處都是「羅生門」,你還能相信什麼?
    像這種爭論不休、互推責任,但還是真假難辨的事件,我們經常把它們叫做「羅生門事件」。 在我們大多數人潛意識裡,「羅生門」這個詞好像就是代表了「真相與假象」的對立。 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 《羅生門》為何一直屹立不到,「羅生門事件」又是什麼意思
    羅生門是黑澤明導演的作品,要知道黑澤明的成就是世界認可的。這部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過不要被誤導了,其實他改編的是以《羅生門》命名的短篇小說集裡的一篇,名字叫《莽叢中》。其實影片的故事就是那麼點,影片所反映的道理才是最有意義的。無外乎兩個字,人性,為了自己的生存什麼都可以做的出來。同時幾乎所有的評論都在講自私自利,人性的陰暗,然後進行深沉的批判和反思,同時表達對善良美好的追求。但是小編只想說錯了,你們都錯了,自私是固然的,黑澤明不是為了讓你看到這些。他的目的是讓你反思這些,自私,為什麼會自私,是人性嗎?
  • 艾略特《荒原》象徵意義
    因此詩人向佛陀籲請,要讓焚燒物的火來掃盡情慾,拯救人類:「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來/主啊你拯拔/燒啊」。第四章「水裡的死亡」寫人慾橫流帶來的死亡。艾略特筆下的海既是情慾的象徵,它奪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煉獄,它讓人認清自己生前的罪惡。實際上艾略特是要現代人正視自己的罪惡,洗涮自己的靈魂。最後一張「雷霆的對話」寫吠陀經裡的說教,規勸人們要施捨、同情、克制,這樣才能得到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