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曲家的第一部交響樂——黃自為愛人所作

2020-12-20 騰訊網

黃自,字今吾,是中國三十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04年3月23日出生於江蘇川沙縣,父親黃洪培是黃炎培的堂兄,是當地經紀毛巾廠的經理,辛亥革命後參與地方政事,1923年被選為川沙縣議事會副議長和交通局副局長。母親陸梅先,又名開群,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知識婦女。

兩人均為知識分子,愛國思想濃烈,反對滿清腐敗政治,在這樣家庭長大的黃自,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影響。

1916年,黃自考入北京清華學校。

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入學後的他積極的參加了學校音樂社團的活動,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在校學習鋼琴和聲樂,還成為了清華園內「大名鼎鼎之音樂家」。

(清華歌唱團,後排右4為黃自)

192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赴美公費留學,先入俄亥俄州歐柏林大學攻心理學,兩年獲文學士學位。

這時,他的留學未滿,可以繼續選修自己喜歡的專業。他選擇了轉攻音樂理論,1928年進入耶魯大學音樂系,翌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懷舊》序曲。

他靠這部作品獲得了耶魯大學音樂學時學位,並在畢業音樂會上公演。

同年八月,他回國在上海當音樂教授,身兼多職,為中國音樂教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留學期間,黃自認識了一位同樣是來自中國的女留學生,也在學習鋼琴,名叫胡永馥。

同在海外同愛音樂,兩人情投意合,不久就建立了愛情關係。

兩個感情篤深,但總是事與願違,胡永馥在先黃自歸國後,不幸心臟病突然發作,與世長辭。

還在海外的黃自得知此消息後痛苦至極,他便是懷著這種痛失愛人,悲痛至極的興趣,以「懷舊」為主題寫下了中國作曲家的第一部交響樂,《懷舊》。

這部交響樂在音樂語言上繼承了19世紀歐洲浪漫派的傳統,是一首抒情性序曲。

曲風情深意切,真摯動人,無論是個性還是特點,這首交響樂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親自指揮本院學生和新哈文交響樂隊合作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

《懷舊》是我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也是第一部被外國樂團演出的中國作品。

回國之後,黃自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同時還兼任音專教務主任。

在這裡,黃自培養了許多中國近代音樂先驅,其中就有江定仙、陳田鶴等人。同時他還從事創作與著述,寫下了交響音樂、室內樂、鋼琴復調月、清唱劇等各種體裁樣式的音樂作品共九十四首。

(與學生合影)

黃自對抒情歌曲的創作也展現了很高的水平,影響較大、傳播較廣的有《玫瑰三願》,其次還有《思鄉》、《春思曲》等等作品。

他能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詩歌內涵和意境,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古詩詞水乳交融,錦上添花。曾為《點絳唇》、《南鄉子》、《花非花》、《卜算子》等等這些古詩詞配過曲。

20世紀前期,西方文藝思潮紛亂湧入,一時間對於西洋音樂、中國音樂存在兩種極端認知。

一方認為,應該打倒「舊樂」,以西樂代之,另一方則是復古「舊樂」,排斥西樂。而在這種浪潮之中,黃自站出來倡導以西洋樂技融入民族特色,提出「我們現在所要的是學西洋好的音樂辦法,而利用這辦法來研究和整理我國的舊樂與民謠,那麼我們就不難產出民族化的新音樂了。」

人民音樂家賀綠汀談起黃自時曾說道:

「他是第一個系統、全面地向國內學子傳授歐美近代專業作曲技術理論,並且有著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抱負的音樂教育家。沒有黃自先生教導,我在音樂創作上也不可能有什麼成就。這一點是所有受過他的教導老一輩音樂工作者都有深切體會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自與音專師生組織」抗日救國會「,赴浦東等地宣傳抗日並為東北義勇軍募捐。

黃自作詞譜曲創作了我國最早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後由韋瀚章填寫了第二段歌詞)。同年11月9日,《抗敵歌》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並由勝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黃自又創作了四部混聲合唱《旗正飄飄》(韋瀚章詞),於10月8日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旗正飄飄》成為抗戰前後音樂會中的保留。

1932-1935年,黃自受商務印書館委託,和應尚能、張玉珍、韋瀚章等人,一同編寫音樂教材《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全國採用),由教育著手,穩住了中國音樂發展走向。這部教材從1933年至1936年期間,續印本多達11版之多,對當時音樂教育有重要影響。

1933年3月底,黃自率領音專師生在杭州舉行了兩場「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並親自主持報幕,音樂會以《抗敵歌》、《旗正飄飄》為壓軸曲目。

現在,有關黃自個人生活的資料留下來的很少,這可能與他的英年早逝有一些關係。1938年5月9日,年僅34歲的黃自病逝於上海紅十字會醫院。

臨終前,他對夫人汪頤年女士說:「你快去請醫生,我不能就此死去,還有半部音樂史沒寫完呢!」然而一代宗師並未等候到那雙能夠拯救他生命的雙手,星光散滅,黯然逝去。

(黃自一家)

相關焦點

  • 交響樂之父|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莫扎特、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的老師,被譽稱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之父。 之後的十年,對他來說是非常艱難的十年,為了養活自己這十年裡他從事過許多工作,當過當時義大利的作曲家Niccola Antonio Porpora的隨從。工作之餘,他依舊努力學習音樂,以補足自己專業知識上的空缺,並寫出了第一部四重奏和第一部歌劇。 在這十年裡,海頓音樂上的造詣逐漸提高。
  • 芭交大型原創交響樂作品《交響京津冀》首演 用交響樂講述中國故事
    正如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在音樂會致辭中所說:「對長期以來致力於演奏芭蕾以及專題音樂會的中芭交響樂團而言,這無疑是在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中又邁出的堅實一步。」中央芭蕾舞團音樂總監、著名指揮家張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用交響樂的語言去講述中國故事,這是我們每一個音樂從業者的職責。」
  • 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病逝,享年95歲,他讓中國交響樂發出自己的聲音
    除了《唱支山歌給黨聽》《打得好》等耳熟能詳的革命歌曲,朱踐耳還曾為《和平萬歲》《龍鬚溝》《海上風暴》《偉大的土地改革》等影片配樂,創作了《翻身的日子》等電影插曲,花甲之年開始創作第一部交響曲,之後每年交出一部風格迥異的交響曲,先後創作10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交響曲,還完成了交響詩管弦樂曲以及鋼琴、室內樂等音樂創作。
  • ...宣晶|交響樂|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郝維亞|中國頌|姜方|葉辰亮|衛中
    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這四部作品初試啼聲,於陽《中國頌》、楊帆《父輩》、賈達群《逐浪心潮》、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在「餛飩皮」完成首次排演。值得一提的是,委約四個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作曲家共寫時代強音的創意,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提出。
  • 十部中國著名交響樂品鑑——下
    皮仙森小課堂——十部國內外都熟悉的中國交響樂昨天我們說了十部國內外都熟悉的中國交響樂的上半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五首。今天我們把其餘的五首講完。皮仙森小課堂——十部國內外都熟悉的中國交響樂昨天我們說了十部國內外都熟悉的中國交響樂的上半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五首。
  • 中國交響樂的魅力密碼
    作者:陳乾(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  交響樂是隨著16、17世紀聲樂與器樂的發展而形成的。這一源自歐洲的音樂形式隨近代社會變革生根華夏,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在音樂家曾志忞、蕭友梅、馬思聰、鄭志聲、林聲翕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管弦樂隊。這一具有「拓荒」意義的嘗試,為中國交響樂的發展種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 四部力作初試啼聲,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共譜時代強音
    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這四部作品初試啼聲,於陽《中國頌》、楊帆《父輩》、賈達群《逐浪心潮》、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在「餛飩皮」完成首次排演。值得一提的是,委約四個出生於不同年代的作曲家共寫時代強音的創意,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提出。
  • 武瑋第一交響樂完成 獲索菲亞交響樂峰會作曲比賽大獎
    今年年初,她的第一交響樂作品,又名《日出地交響樂》完成,其中第三樂章《編年史》參加保加利亞索菲亞交響樂峰會作曲比賽,獲得評委會一致褒讚,將於今年8月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首演。屆時,她的這個樂章將由保加利亞國家交響樂團演奏。
  • 中國原創交響樂作品如何破局
    核心提示 西方經典交響樂作品對於一支樂團的生存發展來說非常重要,但仍然不夠,中國樂團還要用交響樂講好中國故事,讓交響樂接中國地氣、服民族水土; 中國原創交響樂的發展,受到作曲家觀念、觀眾欣賞習慣、資金等的制約; 振興中國原創交響樂
  • 中國交響樂70年黃鐘大呂之美,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在滬舉行
    東方網記者鬱婷藶11月27日報導: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上海音樂會」第二場昨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當晚音樂會由指揮家林大葉攜手上海愛樂樂團,為觀眾帶來中國當代作曲家鄒魯創作的《交響狂想曲》、陳強斌《繡賦》、周龍《弦樂四重奏與管弦樂協奏曲--唐詩二首》、王德龍《冰雪丁香》、方可傑《熱巴舞曲》、郭文景《交響變奏曲--祖國》等優秀交響樂作品。
  • 第四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精彩開幕
    4月12日電 (記者 高凱)4月11日,由國家大劇院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交響樂之春」拉開精彩序幕。首先在本屆「中國交響樂之春」奏響曼妙交響的是由我國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執棒的北京交響樂團。這支締造了7次旅歐巡演奇蹟的樂團,在開幕音樂會上先後奏響了張千一、德沃夏克、普羅科菲耶夫的中外交響名曲。  2008年開始,國家大劇院通過四屆精心打造的「中國交響樂之春」為國內各大交響樂團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力推中國交響樂作品、中國青年指揮家與演奏家,為推動中國交響樂事業發展不遺餘力地貢獻力量。
  • 朋友圈師生情 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昨舉行
    「我的父親鄒魯自己也沒聽過幾次為慶祝國慶10周年所做的《交響狂想曲》,60年來,這也不過是與第四個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所以,今天我們全家都來了……」昨晚在上交音樂廳上演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之前,鄒魯的兒子、同樣也是作曲家的鄒向平深情回憶。
  • 外國名曲中的唐詩基因,李白王維等詩人與作曲家的穿越千年之作
    有一首負有盛名,經久不衰的交響樂名曲《大地之歌》,喜歡交響樂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創作者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然而這首著名的外國名曲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音符裡跳動的中國血統,因為這首曲子的創作素材來自我國的唐詩。
  • 揭秘:「中國最好作曲家」的悲慘故事
    ---「中國最好作曲家」——王西麟的悲慘故事 王西麟(1937- ),被譽為功底最紮實、思想最深厚的中國作曲家之一。1936年生於河南開封一個國民黨中層官員之家。1963年利用中央廣播交響樂團的民族音樂資料創作出第三部作品《雲南音詩》,時隔15年後於1978年首演,其中的第四樂章《火把節》已成為最膾炙人口的,世界上演奏最多、最受歡迎的中國交響作品之一。
  • 著名作曲家王黎光出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11月12日,著名作曲家王黎光出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中國音樂學院是一所新中國成立後,在第一代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下建設起來的集音樂理論及藝術創作全學科的高等學府,凝聚了一大批中國音樂大師級教師隊伍並培養了一屆又一屆的優秀指揮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尤為突出的是在民族聲樂教學及實踐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體系,目前活躍在中國樂壇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幾乎都畢業於該校。
  • 古典音樂發燒友必聽的10部交響樂
    2、柏遼茲《幻想交響曲》——夢想家的狂放不羈法國浪漫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柏遼茲直接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又力圖將文學中所描寫的生動而具體的形象,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使器樂表現更具感染力。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位生活上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完成了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4部交響曲,其中《第一交響曲》甚至被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用心體會這部交響曲中糾錯壓抑的痛苦感情,我們不難挖掘到他隱忍而又深沉的責任心。勃拉姆斯最終用理智克制了對克拉拉的感情,他用空間隔絕的方式把自己的愛埋葬在絕望的思念裡,這是一種更加偉大的感情,源自一顆感恩的心。
  • BBC紀錄片《交響樂的故事》
    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連結,還可以看到前幾周推薦的8部BBC歷史紀錄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一併收藏。這部由BBC拍攝、演員兼音樂史學者西蒙·羅素·貝爾講解、指揮家馬克·埃爾德和BBC交響樂團傾情演繹的《交響樂的歷史》,回顧了從為王公貴族服務的一小群宮廷樂師,發展到大型音樂會上超過一百人的現代交響樂團,跨度超過250年的交響樂的發展歷程,以眾多著名的作曲家及重要作品為主線,闡述交響樂如何從古典時期、浪漫時期過渡到現代主義時期並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足跡遍及德、奧、法、英、美、
  • 訪著名作曲家葉國輝 | 讓世界「聽見中國」
    這是中國作曲家在阿比路錄音棚錄製的第一張個人交響樂作品專輯,五首曲目為管弦樂《晚秋》,女高音與樂隊《望大陸》,管弦樂《樂舞圖》,小提琴與樂隊《又聽江南》與管弦樂《中國序曲》。2013年東方藝術中心首演大型編制交響樂作品《唐朝傳來的音樂》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最基本主題,都與中國文化更確切的說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關聯。我覺得作為一個作曲家,最好的狀態是能夠結合自己擅長的,最感興趣的點進行創作。
  • 他的《曲水流觴》讓老外迷上王羲之 看葉國輝如何用交響樂解讀中國...
    ,並在晚宴上為寫出《蘭亭序》的王羲之乾杯;有感於《京劇印象》,外國作曲家們紛紛加入他主導的「聽見中國」項目,並譜出了風味各異的《空城計》;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任職期間,他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並帶他們去到上海戲曲學院和那裡的學生組隊創作……他就是葉國輝——中國著名作曲家,上音作曲系教授,立志用交響樂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使者。
  • BBC 重磅推薦,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樂!
    1884年在萊比錫首演之後,成為布魯克納第一部攀上歐洲樂壇的名作,作品充滿靈光乍現的時刻,最吸引人的是精彩的結尾部分,閃閃發光的琴聲和史詩般的號角湧動,直至歡快地結束。《第七交響曲》不僅表現了人類對幸福生活的終極嚮往,也生動的呈現出貝多芬一生努力,所追求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