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字今吾,是中國三十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04年3月23日出生於江蘇川沙縣,父親黃洪培是黃炎培的堂兄,是當地經紀毛巾廠的經理,辛亥革命後參與地方政事,1923年被選為川沙縣議事會副議長和交通局副局長。母親陸梅先,又名開群,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知識婦女。
兩人均為知識分子,愛國思想濃烈,反對滿清腐敗政治,在這樣家庭長大的黃自,思想上受到很大的影響。
一
1916年,黃自考入北京清華學校。
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入學後的他積極的參加了學校音樂社團的活動,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在校學習鋼琴和聲樂,還成為了清華園內「大名鼎鼎之音樂家」。
(清華歌唱團,後排右4為黃自)
192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赴美公費留學,先入俄亥俄州歐柏林大學攻心理學,兩年獲文學士學位。
這時,他的留學未滿,可以繼續選修自己喜歡的專業。他選擇了轉攻音樂理論,1928年進入耶魯大學音樂系,翌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懷舊》序曲。
他靠這部作品獲得了耶魯大學音樂學時學位,並在畢業音樂會上公演。
同年八月,他回國在上海當音樂教授,身兼多職,為中國音樂教育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二
在留學期間,黃自認識了一位同樣是來自中國的女留學生,也在學習鋼琴,名叫胡永馥。
同在海外同愛音樂,兩人情投意合,不久就建立了愛情關係。
兩個感情篤深,但總是事與願違,胡永馥在先黃自歸國後,不幸心臟病突然發作,與世長辭。
還在海外的黃自得知此消息後痛苦至極,他便是懷著這種痛失愛人,悲痛至極的興趣,以「懷舊」為主題寫下了中國作曲家的第一部交響樂,《懷舊》。
這部交響樂在音樂語言上繼承了19世紀歐洲浪漫派的傳統,是一首抒情性序曲。
曲風情深意切,真摯動人,無論是個性還是特點,這首交響樂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耶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親自指揮本院學生和新哈文交響樂隊合作演出,獲得很大的成功。
《懷舊》是我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也是第一部被外國樂團演出的中國作品。
三
回國之後,黃自先後在上海滬江大學音樂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同時還兼任音專教務主任。
在這裡,黃自培養了許多中國近代音樂先驅,其中就有江定仙、陳田鶴等人。同時他還從事創作與著述,寫下了交響音樂、室內樂、鋼琴復調月、清唱劇等各種體裁樣式的音樂作品共九十四首。
(與學生合影)
黃自對抒情歌曲的創作也展現了很高的水平,影響較大、傳播較廣的有《玫瑰三願》,其次還有《思鄉》、《春思曲》等等作品。
他能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詩歌內涵和意境,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古詩詞水乳交融,錦上添花。曾為《點絳唇》、《南鄉子》、《花非花》、《卜算子》等等這些古詩詞配過曲。
20世紀前期,西方文藝思潮紛亂湧入,一時間對於西洋音樂、中國音樂存在兩種極端認知。
一方認為,應該打倒「舊樂」,以西樂代之,另一方則是復古「舊樂」,排斥西樂。而在這種浪潮之中,黃自站出來倡導以西洋樂技融入民族特色,提出「我們現在所要的是學西洋好的音樂辦法,而利用這辦法來研究和整理我國的舊樂與民謠,那麼我們就不難產出民族化的新音樂了。」
人民音樂家賀綠汀談起黃自時曾說道:
「他是第一個系統、全面地向國內學子傳授歐美近代專業作曲技術理論,並且有著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抱負的音樂教育家。沒有黃自先生教導,我在音樂創作上也不可能有什麼成就。這一點是所有受過他的教導老一輩音樂工作者都有深切體會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自與音專師生組織」抗日救國會「,赴浦東等地宣傳抗日並為東北義勇軍募捐。
黃自作詞譜曲創作了我國最早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後由韋瀚章填寫了第二段歌詞)。同年11月9日,《抗敵歌》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並由勝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黃自又創作了四部混聲合唱《旗正飄飄》(韋瀚章詞),於10月8日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旗正飄飄》成為抗戰前後音樂會中的保留。
1932-1935年,黃自受商務印書館委託,和應尚能、張玉珍、韋瀚章等人,一同編寫音樂教材《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全國採用),由教育著手,穩住了中國音樂發展走向。這部教材從1933年至1936年期間,續印本多達11版之多,對當時音樂教育有重要影響。
1933年3月底,黃自率領音專師生在杭州舉行了兩場「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並親自主持報幕,音樂會以《抗敵歌》、《旗正飄飄》為壓軸曲目。
現在,有關黃自個人生活的資料留下來的很少,這可能與他的英年早逝有一些關係。1938年5月9日,年僅34歲的黃自病逝於上海紅十字會醫院。
臨終前,他對夫人汪頤年女士說:「你快去請醫生,我不能就此死去,還有半部音樂史沒寫完呢!」然而一代宗師並未等候到那雙能夠拯救他生命的雙手,星光散滅,黯然逝去。
(黃自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