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克氏:恐懼

2021-02-12 妙寂恆悅




恐懼


 

問:我曾經有過吸毒史,但現在已經完全擺脫了。為什麼我總是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很害怕?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會被恐懼佔據著,我幾乎無法離開我的床。我害怕走到外面去,也害怕待在家裡。這種恐懼就像突然降臨到我身上一樣,致使我一整天都會流汗、焦慮不安,一天下來我幾乎精疲力竭。只有很少的時候,當幾個親密的朋友或家人陪著我時我不會有那種恐懼感,我會感覺安靜、快樂而且很放鬆。今天我開車過來時我就很害怕見到您,但當我下車並走進這扇門時我的恐懼感突然消失了,現在我坐在這個安靜的房間裡,感覺很高興,我甚至在想我當時到底在害怕什麼。現在我沒有恐懼,我可以微笑並且真誠的說:「我非常高興見到您!」但我不可能在這裡永遠待下去,我知道一旦我離開這裡恐懼的烏雲會馬上又把我吞噬。那就時我所要面對的問題。我曾經找過國內外的很多精神病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但它們只關心我童年的記憶——我受夠了,因為恐懼更本沒有離開過!
     

克:讓我們忘卻童年的記憶和那些謬論並回到現在來吧。你現在在這裡,你說你此刻沒有恐懼,感覺很高興,而且很難想像曾經經歷的恐懼。為什麼你現在沒有恐懼感呢?是不是這個安靜、整潔、和諧、有著不同品味的的房間和友好的氣氛讓你有那種感覺呢?是不是因為這個你此時就不恐懼呢?
    

問:有這方面的原因,也是因為有您。我在瑞士聽過您的演講,又在這裡見到您,我感覺到那對您深深的友誼。但我不想依靠好的房子、友好的氣氛和好朋友來讓我擺脫恐懼。當我去父母家時我同樣有這種感覺,但在家裡卻是蒼白的,家人們那有限的活動圈子、他們的爭吵、帶著粗話的無聊高談,還有他們的偽善。我受夠這一切了。可是當我到父母那裡,我馬上能感覺到那種溫暖,那一刻我沒有了恐懼。精神病學家無法告訴我那恐懼是什麼。它們把它稱之為「漂流恐懼」(floating  fear)。這是一個黑暗可怖的無底洞。我花了很多的錢和時間來治療,但根本沒有用處。那麼我該怎麼做呢?
     

克:是不是由於過於敏感你才需要那樣一個庇護所,一種安全感呢?是不是因為找不到這樣的地方你就很懼怕這個醜惡的世界呢?你敏感嗎?
     

問:是的,我想是的。也許不是你所說的那種方式,但我確實很敏感。我不喜歡時下生活的嘈雜、匆忙和粗俗,不喜歡人們總拿性對你所做的一切開涮,不喜歡為了一個無恥的小職位就傾力追求。我很懼怕這些,不是我不能為自己爭取到那個職位,但它帶來的恐懼讓我噁心。
     

克:大多敏感的人都需要一個安靜的庇護所和一個溫暖友好的環境。要麼它們會自己創造這樣的環境,要麼就靠別人帶來的這種環境,比如家庭、妻子、丈夫、好朋友。你有這樣的朋友嗎?
    

問:沒有,我害怕有這樣的朋友。我害怕依靠他。
     

克:所以就有這樣一個問題,由於敏感,你就需要一個這樣的庇護所,並且依靠他人來給予你這樣的保護。敏感和依賴,這兩者總是走到一起來。而且依靠他人往往就怕失去他,所以你依靠的越多你的恐懼就越多。這是個惡性循環。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問什麼要依賴?我們依賴郵遞員、依賴感官享受等等,很簡單;我們因為生理需要而依賴別人和很多東西以便我們能很好的生存下去;這很自然也很正常。我不得不依靠我們稱之為機構化的社會,但我們也需要心裡上的依賴,這種依賴通過安慰滋養恐懼。為什麼我們心裡上也需要依賴呢?
    

問:您現在談的是依賴,可我到這裡來是談論恐懼的。
     

克:讓我們來好好看看這兩者吧,因為我們能看見它們是互相關聯的。你介意我們同時談論這兩者嗎?剛才我們談到依賴,什麼是依賴?為什麼一個人在心理上依賴另一個人?難道依賴不是對自由的否定嗎?把房子、丈夫、孩子和所有的財產拿開——如果這些都沒有了,那麼這個人會是怎樣?他自己會感覺空虛失落;所以他的恐懼的就來自這空虛,他依賴財產、人們和信仰。你很確信如果你所依賴的東西,一旦失去了那將是不可想像的——家人的愛和溫暖;但恐懼還再繼續,所以我們必須明確,任何形式的心裡依賴都不可避免地會滋生恐懼,儘管你所依賴的東西看起來是那樣的堅不可摧。恐懼發自內在的不足,貧乏和空虛。所以你看,我們現在有三個問題了——敏感、依賴和恐懼。這三者相互關聯,先看敏感:你越是敏感你就越是依賴(除非你知道如何在保持敏感的情況下不去依賴或在脆弱的時候不痛苦);再看依賴:你依賴的越多那種厭惡感和對自由的渴求越多。這種對自由的渴求慫恿著恐懼,因為這種渴求是一種反作用,而不是擺脫依賴。
     

問:您也會依賴嗎?
     

克:當然,在生理上我依賴食物、衣服和住所;但在心裡上、在內在裡,我不依賴任何東西——不依賴上帝、社會道德、信仰或是大眾。但這個問題與我是否依賴並不相關,讓我們繼續吧,恐懼即是意識到內在的空虛、孤獨和貧乏,並且不知能對此做些什麼。我們涉及的只是這個滋養依賴的恐懼,並且它會因依賴而加劇。如果我們理解恐懼我們也就理解了依賴;所以為了理解恐懼必須要讓「敏感」去探索,去弄明白它是怎樣形成的。如果一個人非常的敏感,他會意識到他特有的內在空虛——一個無底洞,不能寄希望於粗俗的藥物和教堂或社會上的消遣來填滿它,沒有什麼東西能填滿它。知道了這種恐懼是在增長的,這使你更加依賴,而這種依賴使你更加麻木,知道情況是這樣後你就開始害怕了。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一個人如何才能超越這種空虛和孤獨——而不是怎樣使一個人變得自足,不是怎樣讓一個人永遠地掩飾這種空虛。
     

問:為什麼您說這不是一個怎樣變得自足的問題?
     

克:因為當你變得自足後你將不再敏感,你會變得自鳴得意、冷漠且固步自封。沒有依賴或超越依賴並不意味著要變得自足。頭腦能不能面對生存在這種空虛裡而不向任何一個方向逃跑嗎?
    

問:要讓我生活在這種空虛中,我想我會發瘋的。
     

克:任何離開這種空虛的運動都是一種逃離。這種對事物的遠離,對「什麼是」的遠離就是恐懼。恐懼就是對一些事物的遠離。什麼不是恐懼?這種遠離正是恐懼,就是它讓你發瘋,而不是空虛本身。那麼這個恐懼、這個孤獨是什麼呢?它是怎樣出現的呢?它其實來自於度量和對比(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不是嗎?我把自己同那些聖哲、大師、偉大的音樂家、萬事通和到達彼岸的人比較,在這種比較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的:我沒有天賦,我是劣等的,我還沒有實現……,我不是……而那個人是;因此在這種比較中就出現了那空虛的巨大空洞。而遠離這個空洞就是恐懼,並且這種恐懼阻止了我們去了解那個無底洞。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神經症。同樣,這種度量、這種比較就是依賴的核心。所以我們又回到了依賴這個惡性循環上來了。
     

問:我們經歷了這麼些討論,問題已經清楚多了。依賴,有沒有可能不依賴?嗯,我想有的。還有恐懼,有沒有可能完全不去逃離空虛?那意味著不會通過恐懼去逃離。嗯,我想這也是有可能的。那意味著我們只剩空虛了。當我們不再從空虛裡逃離我們可能去面對它嗎?是的,我想這也是有可能的。那麼最終有沒有可能不去度量、比較呢?因為我們已經走到這一步了,是的,我想我們是走到這一步了,只有這個空虛還在,並且看到了這種空虛是比較的結果,看到了依賴和恐懼是是空虛的結果,所以就是比較、空虛、恐懼和依賴。我真的能生活在沒有比較和沒有度量中嗎?
    

克:當然,要想把毯子鋪在地上先得量一下。
    

問:是的,我的意思是我能生活在沒有心理比較的情況下嗎?
    

克:當你的一生都習慣於去比較——在學校、在比賽中、在大學、在辦公室,如果你要生活在沒有心理比較的情況下,你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嗎?一切都是比較的。沒有比較的去生活,你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嗎?那意味著沒有依賴,沒有自足,沒有追求,沒有詢問,因此這就意味著去愛。愛沒有比較,所以愛沒有恐懼。愛意識不到自己就是愛,因為文字無法表達它。

推薦

什麼是不實際?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1 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會有恐懼,直白點說,恐懼就是害怕。 有的人是害怕那些存在的特殊的物體,比如害怕蛇、蟲子; 而更多人是對預期的想像的情境存在不合理的恐懼,比如害怕說話表達、害怕孤獨、害怕失去死亡等。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恐懼呢? 首先可能與你的經歷有關。
  • 真正令我們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也就是說,他完全是被自己的恐懼嚇死的。就如羅斯福所說的:「真正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藏著恐懼,每個人都會害怕。套用一個知名的心理學家的話:有時你所不願意面對的事物,藏著內心的真實恐懼。我們可以選擇直面恐懼,與之起舞,也可以放縱恐懼支配人生。其中,漢娜就是不願面對自己的文盲身份,放縱恐懼,從而引發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 直面恐懼,才能最終克服恐懼
    最近在讀希阿榮博堪布的《次第花開》,裡面有一章是寫關於克服恐懼的話題。「恐懼」 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自己仍然清楚的記得,在過去的這幾年中我也曾無數次深陷在焦慮和恐懼的漩渦中抽不了身,那種狀態真的可以用煎熬來形容。
  • 「你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練習這個魔法的時候,面對哈利.波特的博格特變成哈利最害怕的攝魂怪,當時盧平對哈利說:「你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這讓我想起了一段讓我終身難以忘懷的經歷:我7歲那年坐哥哥的摩託車出去玩,結果不小心把腳攪進了行進中的摩託車輪子裡,我右腳的小腿被生生地扯下了一大塊皮肉,血淋淋的傷口可以見到森森的白骨。恢復的過程也不順利,傷口總是不癒合,每一次換藥我都痛得發抖。
  • 有勇氣,並不表示恐懼不存在,而是敢面對恐懼、克服恐懼
    一個人有勇氣,不等於恐懼就沒有了,而是要敢於面對恐懼並且克服恐懼。有勇氣跨越成功的障礙,戰勝恐懼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我們應該給生命注入勇氣,然後無所畏懼地去嘗試,雖然嘗試的結果不一定是理想的,但勇敢的人生一定是輝煌的。
  • 唯一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我開始有些負面思考,也開始在體驗恐懼。我有很多的恐懼、擔心、害怕,我也會擔心家人、擔心未來、害怕很多東西。當我們在體驗到恐懼的時候,不需要悶在心裡,其實是可以跟家人、跟朋友分享的。我就告訴我太太,我體驗到很多恐懼的情緒和能量,她就說,記得賽斯老師曾經講過一句話,就是:唯一真正令我們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
  • 【影評】哪裡恐懼?為什麼是「一級恐懼」? ——解讀美國電影《一級恐懼》(上)
    【影評】哪裡恐懼?為什麼是「一級恐懼」?
  • 生命教育‖不是恐懼什麼,而是恐懼本身!
    我們恐懼這個,恐懼那個,總認為是外面的人事物讓我們有著各種的恐懼,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恐懼那些我們所恐懼的嗎?我們恐懼分離,但真的分開了,我們不一樣還是要接受分離的這個事實嗎?我們恐懼被挨罵,但真的被罵了,我們不一樣還是要承受著被罵的狗血淋頭嗎?我們恐懼被人背叛,但真的被背叛了,我們不一樣傷心欲絕的接受嗎?我們恐懼付出得不到回報,但真的沒有回報了,我們不一樣要接受就是沒有回報嗎?
  • 為什麼說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然而,這個看似土味的短視頻為何能夠戳中大眾的敏感神經,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或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正被各樣的恐懼所困擾—— 對疾病的恐懼、對升學的恐懼、對婚姻的恐懼、對工作的恐懼….. 我們太需要一種能量,支撐我們應對這些不安與焦躁。
  • 如何面對恐懼?
    當我們開始來面對恐懼的時候,每個人問問自己:我有多深的恐懼?有多少的恐懼是我沒有去面對的?或是我面對了,可是我是用恐懼的心情來面對的? 舉例講一個現實的恐懼婚姻的例子。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個案,她從結婚之後就不斷地擔心她的先生會有外遇,甚至她先生對她很好,她還是會擔心。
  • 當我們恐懼的時候讀讀下面的文章,幫你克服恐懼
    我可以放下恐懼,想想讓我內心平靜、安寧的想法和情況。每次這樣做,我都是在選擇平靜地放棄恐懼,越是選擇平靜,平靜就越是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通過練習,我可以更好地轉移注意力。我學會更少地專注於恐懼。我越來越善於選擇健康、積極的想法,放棄恐懼思想。我抽時間讓自己放鬆……與內心深處永遠平靜的那一處重逢。
  • 《小丑回魂》的恐懼
    片中的小丑代表著恐懼,一開始七個主角各有各的恐懼,所以他們戰勝不了小丑,最後他們克服了心中的恐懼,所以贏了。當然這劇情比較常規比較套路,但其中主角的恐懼卻是真實的,第一主角比利的恐懼是他的弟弟,而女主貝弗利的恐懼是那一撮撮從下水道裡伸出來的頭髮,麥克的恐懼是他父母被燒死的情景,艾迪的恐懼是那個麻風病人。不過他們的恐懼都是現實的一種投射,比利失去了他的弟弟。
  • 杏仁核與「恐懼」
    每當這時,我就會想,人為什麼會產生恐懼,是什麼在支配著恐懼,恐懼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於是這些疑問驅使著我去探尋有關「恐懼」。直到有一天Watson再次將小白鼠放在了Albert的面前,這一次他並沒有敲擊鐵棒,可小Albert還是一看見小白鼠就想逃,恐懼產生了。接下來,Watson想進一步探究Albert對小白鼠的恐懼會不會延展到其它類似的物體和動物上。他將一隻小白兔放在了小嬰兒面前,一見到兔子Albert就開始不可控制地大哭起來,對這些毛茸茸的東西,他已經有了不可逆轉的恐懼。
  • 社交恐懼症:內心恐懼探測儀,測測你內心最恐懼的是什麼?
    答案就是內心的恐懼。2恐懼從何而來?恐懼有許多種類型,有的人害怕死亡,有的人害怕被拒絕、失去、遭受背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的存在讓我們本能地對一些可能受到傷害的情況提前進行規避,以保護生命。
  • 《小丑回魂》恐懼
    開始的那幾天,關上燈、閉上眼之後,好多有形的、無形的恐懼一股腦地湧上來:有的是柯南裡的場景,有的是幻想的躲在房間裡的怪獸,還有的,就是抽象而零散的恐懼的片段。嚇到難以忍受而睜眼,卻什麼也沒有,只看到黑暗裡桌椅的輪廓。平緩片刻,再次合眼,那些恐懼卻又重新浮現,我只好命令我的大腦想一些有趣的東西,比如蠟筆小新粗粗的眉毛和晃動屁股、神奇寶貝裡火箭隊的「就是這樣,喵~」。
  • 小艾爾伯特的恐懼
    再隔一周後,當研究者將白鼠呈現在小艾伯特面前時,他露出了恐懼的情緒,開始躲避白鼠。  隨後,研究者把白鼠換成了白兔、猴子、狗等其它動物,用同樣的方式讓小艾爾伯特分別對它們產生了恐懼。然後將動物換成了聖誕老人面具、白色毛皮大衣等,也用同樣的方式讓小艾爾伯特對這些東西產生了恐懼。需要說明的是,在進行實驗之前,小艾爾伯特對這些動物與東西是喜歡的。
  • 人群恐懼≠密集恐懼
    這世上的恐懼症千奇百怪,例如密室恐懼症、恐高症、或是電梯恐懼症等等類似如此,還有一種人群恐懼症和密集恐懼。可能你聽說過這兩種恐懼症,但你能區分開嗎?人群恐懼≠密集恐懼  人群恐懼症,顧名思義是對人群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的心理。
  • 恐懼犯錯、恐懼困難,姜囡囡:除了喊「奧利給」,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們遇到什麼困難,也不要怕,微笑著面對他,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 以下為姜囡囡演講節選: 關於恐懼,我想講一個案例,就是今年席捲全球的疫情。 一場疫情打亂了很多東西,整個的疫情發生期間,全國人都被恐懼籠罩著。但同時,也有許多人克服恐懼,勇敢前行。
  • 實用心理學丨人為什麼會恐懼,怎樣克服自己的恐懼心理?
    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恐懼的事物,在很多情況中都會生出恐懼的心理,雖然恐懼的對象不同,但是恐懼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情緒。恐懼的情緒通常是人們深陷於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擔驚受怕的情緒體驗。
  • 恐懼是一種什麼感覺?
    你經歷過「恐懼」嗎?這裡說的是一種深度恐懼,和看恐怖片不是一種概念。既然這樣,我就給大家強化一下「恐懼」的概念。未知恐懼「恐懼」和「恐怖」區別在哪?首先從語法上講,「恐懼」是一個名詞,雖然一種心理狀態,但它是存在的概念。而「恐怖」是個修飾詞,一般都是形容某些東西很恐怖,所以它不會獨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