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與「同均三宮」的基本理論
「同均三宮」由黃翔鵬先生首次在其論文《中國傳統音調的數理邏輯關係問題》中提出,原載於1986年10月第3期《中國音樂學》。在十二律中,每一個七聲調式的宮音都可以形成一個「均」,均首音為調式的首音。在一個七聲音階內,以雅樂「正聲」為龍頭。例如C均,其上方純五度(G宮)構成清樂「下徵」七聲、再往上純五聲(D宮)構成燕樂「清商」七聲,每一個均都可以分出三對形成「宮—角」關係的大三度。同均三宮(180調)中的清樂、雅樂、燕樂都按照各自的五度相生關係以純五度循環,將「正聲」、「下徵」、「清商」三種宮調式,也進行依次排序。在雅樂、清樂、燕樂三種七聲調式中,每個均內都含有3個大三度形成的七聲調式,12(十二律)中,經過合併同類項,除去重複性的大三度,一共存在5種大三度形式:C--E(宮)、F--A(清角)、G--B(變宮)、D--#F(清商)、和bB--D(清羽)(或曰「閏」)。12(律)x 5(大三度)= 60調。七聲調式還分為「清雅燕」三類音階,例如,C宮七聲調式就有雅樂七聲、清樂七聲和燕樂七聲三類音階,60 (調)x 3(清雅燕)= 180調。換言之,將清雅燕三類七聲調式放置在十二律當中,就是3(清雅燕) x 12(律)= 36(調)。後面處於輪轉中的、以能夠形成大三度開始音的商、清角、徵、清羽等各個調式也是如此組成,一共5組大三度,一組36調 X 5組 = 180調;或是:3(清雅燕)x 5(大三度)x 12(十二律)= 180調。以C宮十二律為例的5對大三度及其每一對含有的三類(清雅燕)七聲調式。除去一個重複的D音,這個C均按照從低到高重新排列,其實就是一個清雅燕俱全的九聲音階。上述含有5對大三度的「九聲音階」,假如被我們限制在七聲音階的同均中,每3對大三度就可以涵蓋、形成一個七聲調式(儘管只有6個音高)。其中宮、商、徵(音級1、2、5)可以形成雅樂七聲(補上A);宮、清角、徵(音級1、4、5)可以形成清樂七聲(補上D);宮、清角、清羽(音級1、4、7)可以形成燕樂七聲(補上G)。每個均內有一個宮,十二律中共有36個宮。清樂、燕樂系統再在十二律(12個升降號)中循環一遍,這樣就形成36(宮) x 3(清雅燕調式)=108(調)。同均三宮,在十二律中七聲調式按照五度循環形成108調。雅樂七聲的3個大三度發生在音階的第一、第二、第五音級上。
清樂七聲的3個大三度發生在音階的第一、第四、第五音級上。
燕樂七聲的3個大三度發生在音階的第一、第四、第七音級上。
由於在中國調式理論中組成七聲音階的每一個音高在其同宮系統內部,都可以輪轉式的形成新的調式命名,而偏音不能作為獨立的調式主音,因而七聲調式就有5個骨幹音經過輪轉後形成新的調式稱謂。比如,C宮七聲調式系統內各調式按照五個骨幹音形成的5個七聲音階。
每一個同宮系統內的調式都可以自由地轉換到同宮的另外調式,相當於一級近關係之間的循環滾動。但由於宮商角徵羽調式色彩的不同,旋律色彩的變化也十分顯著。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同宮系統內的「調式輪轉「這是中國調式區別於西方調式理論所獨有的現象。同宮調式交替180調:分5個正聲雅樂、5個下徵清樂、5個清商燕樂。
在同一個宮系統內,可以形成清樂、雅樂、燕樂三種不同的調式音階。三種調式不僅分布在中國不同的地域音樂語言中,也調劑了調式之間的色彩變化,更可以進一步擴大對於音調認知的視野。假如將這三種七聲音階視為一個九聲音階,四個主要的偏音可以靈活隨機地出現,但需要注意音階內音高的走向,避免西方式的小二度解決的進行。即,「旋法」關係。《均》,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c.2016 )
作品說明
此作品在嘗試寫作一種五聲性的現代音樂風格。作品以均、律的音響結構為基礎,試圖探索旋宮引導下的多聲部音響場。在繼承傳統音樂理論、演繹「同均三宮」的同時,弘揚一種未來五聲性音樂的音響與精神。YUN, for Cello and Piano (c.2016)
在C均上,分別採用「清角為宮」、「變宮為角」的上行五度的運行方式。 第一主題在悠揚徐緩的情緒中,唱出一首以四五度為主的自由旋律: 第二主題活躍而俏皮,在輕巧的節奏襯託下,營造出一種羽調式的旋律色彩。「我們可以說,中國當代音樂非但不是有調的原野已經走完的問題,而根本上仍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如果說,大小調體系在十二律中以二十四調可以全部囊括其調性天地的話,中國音樂在十二律中則有同均三宮的一百八十調之多,其間實無一種存在調性的重複。中國式的《前奏曲與賦格》就必將以七倍乃至八倍於巴赫二十四調的數量來從事寫作了」。[1]
同均三宮在創作中最具有實踐價值,既有調式「多釋性」的特點,又有三種七聲音階清樂、雅樂、燕樂在同一均組織中的各顯風採,也是中國民族調式在民歌、戲曲、舞蹈音樂中應用最廣的調式特質。180調中的很多調尚未被完全開發出來,需要今後大量的作品予以認證,對此一定要做進一步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
[1] 黃翔鵬《中國傳統音樂一百八十調》譜例集,《前言》第IV頁。
姚恆璐,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1990年獲英國利茲大學(Leeds University)音樂學院作曲專業音樂碩士學位(MMus),1994年獲作曲專業哲學博士學位(PhD),為該院首位。自1990年以來創作音樂作品百餘首(部),在國內一些重要的音樂刊物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百餘篇。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二十餘年,先後教授本科、碩士學位的作曲專業課及碩士、博士學位的音樂分析課。其著作《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音樂技法綜合分析教程—作曲技術理論綜合課程》《作曲的基礎訓練》《樂海探象:姚恆璐音樂學術論文選》等,已經被中央音樂學院 、上海音樂學院等列為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的指定參考書目。創作的音樂作品涉及室內樂、鋼琴、管弦樂、交響曲、民族器樂和藝術歌曲等領域。2000年獲選國家教育部第二批藝術類學科「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音樂類唯一入選人);2009年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分析學會副會長。(1)《升華:姚恆璐音樂作品典藏》CD,2009年版;(2)《原始的音跡:姚恆璐鋼琴音樂作品選》CD+曲譜,2010年版;(4)《穿越五聲:姚恆璐獨奏、二重奏音樂作品選》,2014年版;(7)《無詞韻:姚恆璐室內樂作品選》(手稿版,20世紀90年代的創作回顧),2016年版;(8)《華夏民族的的『小宇宙』》—中國童謠鋼琴小品24首,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9)《童心集》,為青少年而作的鋼琴作品,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10)作品總譜出版第一交響曲《升華》、為大型管弦樂而作《虹》,彈撥樂器合奏《一枝花》、阮族合奏《落盤珠》、胡琴合奏《跋涉》,山東友誼出版社,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