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862字,閱讀約4分鐘
曾以為情損梵行,入山恐出全城。
世間無道不負如來,無道不負大清。
相信喜歡浪漫主義文學的朋友一定對倉央嘉措這個名字不陌生。與其他浪漫主義詩人不同,倉央嘉措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自幼被迫做牧童,對底層民眾有很深的了解。
由於童年生活更加貼近自然,倉央嘉措深受當地民歌和文化的影響。因為父親信仰佛教,倉央嘉措15歲就參加了轉世靈童的認定,被認定為六世達賴喇嘛。此後,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接受名師教育,涉獵佛教和文學。
雖然已退入空門,但久居居民之中的倉央嘉措始終沒有忘記塵世的日子。因此,倉央嘉措來到布達拉宮後,創作了許多關於風土人情的詩歌,其中以愛情詩居多。時至今日,後人已從其詩詞中精選出60餘首具有代表性的佳作,彙編成冊,流傳於世。
在青燈古佛的世界裡,倉央嘉措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雖然退到了空門,但他並沒有退避三舍。在塵世中,他也是一個敢於追求真愛的奇人,被譽為「世界上最純潔的男人」。在文學世界裡,他更是出類拔萃。倉央嘉措創作的情歌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縱觀倉央嘉措的作品,多為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的詩歌。因此,後人常將倉央嘉措的大部分作品稱為「倉央嘉措情歌」。由於原文是用藏文寫成的,許多精通藏文的作家都參與了這本詩集的翻譯工作。如今,我們看到的各種版本都有不同而微妙的差別,這是因為譯者太多了。
在所有的中文譯本中,印刷最多的是曾先生翻譯的那本。相比之下,其他譯者翻譯的作品更接近藏文原文,在閱讀過程中缺失了一些美感。與其他翻譯家相比,曾封先生在藏文譯成文言文方面有著獨特的做法。雖然,從語義上看,曾封先生的原文翻譯面目全非,與藏文原文大相逕庭,卻別有一番韻味,更容易解讀。
隨著這個譯本的日益普及,它逐漸成為中國古代譯本中最著名的一個。
曾封,四川敘永人,謹言慎行,一個聖字。19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黃侃。他在古代文學和詩歌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北京大學畢業後,在蒙藏委員會任職。倉央嘉措情歌是在他任職期間,從民間情歌中搜集整理,翻譯成藏文的。
他自雲:
「民國十八年(1929年),餘衝到西康搜集康藏文獻,求所謂情歌,久未得,借友人,以道泉譯讀之,以平實之語應用之,餘深病不作,以七字潤色之。」
不過,筆者不妨將兩個譯本進行比較,以顯示曾先生翻譯的獨到之處。這裡以「天下平安圓滿,如來不負清」為例(譯文為曾封先生譯)。在另一位藏族語言學家於道全的作品中是這樣表述的:「欲遊空谷,違少女心。」
顯然,曾先生的這句話雖然偏離了原文,但在意境上卻更勝一籌。若非如此,這句話就不會成為流傳至今的情感名言,被戀愛中的男青年和姑娘們所傳誦。
現代人讀到這句令人驚嘆的名句時,往往會驚嘆於倉央嘉措的文筆。但大多數人忽略了,這句話並不是藏語的原版,而是語言學家提煉再創造的句子。
從其他譯本的內容來看,大多數譯者選擇直截了當地把譯本寫成白話文。結果,譯文在結構和語感上都陷入了下乘。相反,曾先生的七言絕句卻是精妙絕倫。既繼承了作者的情感觀,又將句子打磨成更符合中國讀者習慣,更具美感的七言詩。
可以說,倉央嘉措的情歌能有現在的流行,離不開曾先生的功勞。也正因為倉央嘉措的知名度太高,很多現代人誤將其他藏文作品誤認為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比如大家熟知的一句「看就看」:
你看見我了,還是你沒看見我
我就在那裡
沒有悲傷就沒有快樂
你聽不懂我說的話
愛就在那裡
別來,別走
你到底愛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無增減
你跟著我,或者你不跟著我
我的手握在你的手中
不要放棄,不要放棄
投入我的懷抱
或
讓我活在你心裡
保持沉默,彼此相愛
沉默,歡樂
作者原為扎西拉姆多多,原名《班扎古魯巴馬的沉默》。作者不是藏族,而是土生土長的廣東姑娘。這幅作品曾被認為是倉央嘉措大師的作品。我國某知名雜誌也轉載了這部作品,並在文章開頭署名倉央嘉措。之後,雜誌社已澄清此事,並在後續雜誌上致歉。
除了本作被誤傳外,倉央嘉措還有不少作品被誤傳,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一些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背後,往往有很多讀者不知道的細節。事實上,我們在閱讀這些經典著作時,往往只記得寫出這些傳世篇章的作者,而忽略了作品背後的東西。
比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曾先生,他在讀者中的知名度很低,但他的作品中所展現出的文學魅力卻是不可否認的。因此,我們在閱讀這些傳世名著時,在肯定原作者的同時,一定要抱著一顆客觀的心,對譯者懷有感恩和敬佩之情。
這裡是《大司馬大智慧》,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