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一個人應該是一座孤島

2020-09-03 宋雯婷

去年,有一部華語電影的成績非常矚目,但當時我沒看。

今年看了之後,我一直覺得它應該被隆重地分享給大家。北京今天突然下雪,就今天來隆重地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個片子。

這部令我完全不吝讚美的電影是——


《大佛普拉斯》

豆瓣 8.6分

《大佛普拉斯》用了一種非常迷人的方式來講述神與人的世界。


這種方式叫,冷眼旁觀。

首先,《大佛普拉斯》這個電影在建立電影結構的時候,就「作弊式」地加入了一個正常語境下,我們很容易忽視卻又放在心裡的力量:佛。

要談論佛,寫本書讀寫不完,這裡我就套用之前看過的一個段子來把佛的抽象感與諷刺意味做一個鋪墊吧。

那個段子說啊,我們人呢,一旦做了什麼好事兒,總盼著佛能知道,然後賞我們些什麼;而一旦做了什麼壞事兒呢,又總盼著佛不知道,然後待我們如初,依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所以你看,佛也不好當。

所以佛,除了「冷眼旁觀」之外,也不好做些什麼。《大佛》的導演就是這樣抓住了人佛之間的詭秘關聯,創造了一個意趣深長、值得玩味的語境。

三位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悲劇的主角

我所謂的這種「冷豔旁觀」,主要被導演用「旁白」的方式做了深刻的表現。


很多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我們都可以聽到旁白,這些旁白就是「畫外音」,是後期配上去的,它通常的作用是是介紹和過渡,它們被用來交代攝影機難以拍攝的內容。

在《大佛普拉斯》中,黃信堯導演親自配了很多旁白。


他說:

「我是始終如一的導演,阿堯。請大家慢慢看,需要的時候,我才會出來。」

故事竟然就在這樣一片漆黑中展開了。

菜埔(莊毅增 飾),是一座廟裡的警衛員。他夜間在工廠(葛洛伯文創藝術中心)當差值警守廟,白天則幫著廠裡做些兼差。


他工作賺的一點點錢,幾乎都用來給母親看病用了。

左邊是菜鋪,右邊是他年邁的母親, 需要觀眾注意的是,母親是在摩託車上自己舉著輸液杆輸液的

菜埔的老闆叫黃啟文Kevin(戴立忍 飾),他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大善人,他正在修繕一座寺廟。

導演介紹黃啟文的時候,配的畫面很幽默

肚財(陳竹昇 飾) ,是菜埔的好朋友,他以撿垃圾為生,生活極其窘迫。他平時的一大樂趣是夾娃娃。

阿堯在旁白裡說,「真的很想問他,一個中年男人為什麼那麼愛夾娃娃」,話音未落,肚財就朝著鏡頭說出了答案:

「夾娃娃很療愈啊。」

說完繼續夾。好像若無其事的樣子。

肚財的話聽著就像一個孩子說出來的,「為了樂趣」,而不像大人,做什麼都是「為了利益」。但是從電影技巧上說,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有兩點:


第一、他在這場戲中,肚財打破了我們在戲劇理論中常說的「第四堵牆」(在大多數傳統戲劇中,演員需要假裝觀眾不存在,而觀眾則需要假設與演員之間有一堵真實存在的牆,臺上臺下沒有互動),他與隱藏在攝影機背後的導演進行了直接對話,他讓觀眾感覺到有些「驚訝」和「出戲」,但這樣刻意的鏡頭,也是格外容易引起回味的,因為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會開始透過肚財這個角色感受到大佛的佛性。

第二、觀眾需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人才需要療愈?」

答:受傷的人。


什麼樣的人才會受傷?這個大家自己看,自己想。


總之,雖然肚財是個撿垃圾的人,但他是有點特別的。

撿垃圾的肚財

菜埔和肚財都活在臺灣土地上,被遺忘的角落裡;他們是「相依為命」的朋友。

一天晚上,肚財買了點簡陋的宵夜跟菜埔一起享用,肚財說要打開電視看看,解悶兒,菜埔邊吃邊不屑地說,「現在的電視,都是拿行車記錄器來做新聞的。」

菜埔的話,啟發了肚財,他想起菜埔的老闆啟文的奔馳車上也裝了行車記錄儀(一般是為了解決行車糾紛,存儲證據安裝的),便攛掇菜埔把行車記錄儀拍到的視頻拿出來看看老闆平日裡是怎麼風流的。


菜埔有點猶豫,但是人類普遍的好奇心和窺私慾,戰勝了他們的道德修養,他們還是打開了行車記錄儀觀看。


行車記錄儀裡的畫面始終是啟文老闆的奔馳標誌,這種具有玩味的符號性設計在本片中無處不在,慢慢跟大家說。有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到這個鏡頭的時候,電影畫面變成彩色了。

而肚財和菜埔的世界還是黑白。肚財漫不經心地,說出了導演的用意和這個世界的真相:

「有錢人的人生你看,果然是彩色的。」

導演說,行車記錄儀的對話,就是車裡的對話。

行車記錄儀會把記錄到的影像按照不同的時間分成很多個段落,肚財和菜埔雖然也覺得不太禮貌,但還是看(聽)得很「長見識」,不過也分情況,有些很枯燥,有些就很勁爆。


其實「勁爆的」,現代人似乎大多也見怪不怪了。


比如說,有一天下大雨,肚財來找菜埔看錄像,他們就行車記錄儀裡聽到了啟文老闆與女孩Gucci的對話。


「碰到你就變硬了。想不想要?」 「想要。 「想要什麼?」 「想要你幹我。」

肚財和菜埔聽得瞠目結舌。老闆的生活真刺激呀。


但就在啟文老闆和Gucci親熱的時候,葛洛伯工廠外有一個女人在等啟文。


這個女人一直在給啟文打電話,不停打,不停打。眼睛裡亮晶晶的。

這個女人是葉女士,啟文老闆的老相好。肚財和菜埔在以前的行車記錄儀裡也聽到過她愛啟文老闆愛得「死去活來」的聲音。


現在啟文老闆有了新歡Gucci,正親熱著,但葉女士卻堅持不懈地用電話轟炸他,這讓啟文老闆很惱火。

但不知道葉女士在電話裡說了什麼,啟文老闆竟然讓Gucci下車,去「老地方」見他了。


到了「老地方」,肚財和菜埔聽到葉女士很激動,她在控訴啟文老闆:


「我已經四十好幾了,黃啟文,你自己摸著良心講,我們在一起那麼多年,哪一次你想要的時候,我沒有出現?」「我有小孩,你也不讓我生,要我拿掉,我也照做」「要分手?可以,那就拿錢來補償我」.......

很快葉女士就沒有說話了,反而啟文老闆把車開回了廟裡。

那個時候,廟裡的大佛還沒有修好,頭和身子懸著,啟文老闆把車停下來,上前拜了拜,似乎在禱告著什麼。


突然!


渾身是血的葉女士從車裡費力地爬了出來。她想逃。

啟文老闆發現了葉女士,他立刻就忘記了剛剛那個跪在佛祖面前的、虔誠的人,他抓起葉女士的頭就往自己的奔馳車上撞,毫不留情。


葉女士踉踉蹌蹌地掙扎著,她甚至一把抓下了啟文老闆的頭髮——原來啟文老闆一直帶著假髮。


可是她還是沒能逃過自己命裡的劫數。

那天晚上,啟文老闆連夜趕工,把葉女士的屍體藏進了未完成的佛像身體裡,他因此漆好了佛祖的頭與身,隱藏了這個秘密。


當時肚財和菜埔還不知道這個秘密。可是知道了之後,他倆卻被嚇得驚慌失措,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原來,啟文老闆做過這樣的事情。他...

「我們要不要報警?」菜埔的良知使他問出了一個兩人都在想的問題。

「你是忘記你還要老母嗎?工作不要做了嗎?」肚財阻止了菜埔,隨後又自言自語到,「幹,你不知道警察和法院都是有錢人開的嗎?」

那天晚上,肚財和菜埔一直在保衛室坐到了天亮。佛,什麼啟示也沒有給他們。

第二天,他們在臺灣的鄉下去找了好幾個廟祭拜,試圖再次藉助佛祖的力量,來換取一些安寧。


但是他們似乎沒注意到,啟文老闆做的罪惡,就發生在佛祖面前,就隱藏在佛祖自己的身體裡,佛祖也沒有管,他在想什麼呢?


肚財和菜埔心裡不停地敲鑼打鼓。

就在他們各回各家的時候,這天晚上,啟文老闆來到了肚財的保衛室裡。

啟文老闆突然的噓寒問暖,讓肚財嚇去了半條魂,但他還是只能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啟文老闆繞了半天,終於說到了正題,他摘下了自己的假髮,問菜埔,「你有看過我這樣嗎?」

菜埔低垂著頭,支支吾吾,使勁搖頭。


啟文老闆直接告訴了菜埔,他說自己知道保衛室發生的一切,知道肚財,知道行車記錄儀拍下了他殺害葉女士的證據。


菜埔嚇得混都要掉了,啟文老闆的語氣還是那麼溫和,他說希望菜埔能「懂事一點」,希望他「注意安全」。然後戴好假髮,走了。


老闆走後很久,菜埔都在顫抖,他沒遇上過這樣的事,不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出這樣的考題給他。


那天晚上,肚財來找了菜埔,但他卻一直站在門外不敢進去。很多觀眾這裡理解起來是有難度的——


為什麼啟文老闆會知道保衛室發生了什麼?


答案藏在故事開始時的幾個鏡頭裡,你們仔細看看這個保衛室。

在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導演就給出了很多線索:保衛室的外面是一尊小的佛像,佛像的右側掛著一塊牌子,牌子上寫:

「監視錄影中」。

這裡導演的用意很深。


一則,在葉女士的家人發現葉女士失蹤,報案,啟文老闆被傳訊之後,讓啟文老闆透過錄影可以知道菜埔和肚財發現了這一切——也給了他隱藏真相的機會,讓故事得以繼續發展。

二則,它意味著,佛祖無處不在,佛祖什麼都知道。


禪意濃稠,但又悲愴入骨。

沒隔幾天,肚財的屍體就在陰溝裡被發現了。那條路上,灑滿了肚財撿到的破爛和垃圾。

肚財是從來不喝酒的,但是警察卻在他身上驗出了高酒精值,表示他應該是喝醉出車禍的。

至於肚財根本沒錢喝到不省人事的客觀事實,根本是沒有人關心的。

是啊,他不過是一個流浪兒而已。


在我們這遼闊無垠的華夏土地上,真要統計起來,誰又能數的清有多少人是在這熟悉的地方成為一座孤島的呢。

或許肚財現在死了,也並沒有什麼不好?不知道。

只是在肚財死後,菜埔總覺得不對勁,但又全然找不到線索,使不上力。於是他去了肚財家。


從來沒有人去過肚財家。菜埔也是第一次來。他來到肚財家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了解肚財。


肚財居然在自己的家裡做了一個飛碟(UFO),飛碟裡擺滿了他抓到的娃娃和從雜誌上剪下來的美女。

菜埔坐在肚財的飛碟裡,他覺得肚財好陌生,原來在肚財的世界裡,有一片這樣的宇宙。

你看,即使在現代,人們去月球去宇宙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但我們還是那麼地不了解我們朝夕相處的朋友,我們還是如此難以探索他人內心的宇宙。


因為,我們不在乎那些。


我們真正在乎的,還是啟文老闆的奔馳車標,是Gucci小姐奢侈品藝名裡透露出來的欲望味兒。

就這樣,現代社會,人類可憐的共鳴,一點點兒的,越來越走向「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這就是廖一梅說的,

「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孤獨成為了現代人的魔咒,似乎只有愛情才是解藥。

所以這世界,肉眼可見的飛蛾撲火,肉眼可見的雄心勃勃倒因此顯得有些美好。畢竟,當你愚蠢而中二地唱出,「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時


——你正在迎來你人生中最疼痛的時刻,也是你最年輕的時刻。



更多文章,公眾號:宋雯婷

相關焦點

  • 【英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兩個地球兩端的人, 會在彼此的命運裡有所關聯嗎? 極慢上漲的海平線, 會對深居內陸的人造成影響嗎?
  • 當我一個人絕望的像一座孤島的時候,你在哪兒(扎心句子)
    你們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明明就是剛認識不久的的一個人,她身上就有著那種屬於你的熟悉感,當你看她的眼睛,感覺不是相遇,而是久別重逢。所有的告別裡,我還是喜歡明天見,但我們算了吧!終有一天你會靜下心來,像個局外人看著自己的故事,笑著搖搖頭。
  • 《禁閉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島
    這無人願意了解的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就是普通人心中的一座孤島,意識到它的存在時,會發現那是一片風暴海,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廣闊。在這座孤島中,大部分都是私人的,有些是不願意分享的,甚至還有自身都不敢觸碰的。
  •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即使孤獨也需要陽光的照耀!
    慢慢地我們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別人進不來,自己出不去,活在封閉的世界裡除了生存別無他法!我們長大了,不會再去抱怨沒人理、沒人陪,遇到喜歡的東西時不會再去撲到父母懷裡撒嬌而輕而易舉得到、不會受到委屈時蒙著被子一哭就是半天!
  • 《繼母與女兒的藍調》即使我們是一座孤島
    於是每一個人都成了一座孤島,封閉自己,也拒絕別人,卻做出天高雲淡的假象。所以才會有這樣那樣看似狗血的劇吧。因為人與人的交往,本身就很狗血,我們是在充分了解一個人以後才去決定要不要和他交朋友的嗎?至少我不是這樣。整部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宮本問我奶遙為什麼會答應這麼荒唐的請求。我奶遙說,因為有一次看到一本很好看的漫畫,忍不住想熬夜把他看完,結果最後一頁卻寫著作者因故去世,本漫停刊。「真是寂寞啊!」
  • 草堂讀詩|賞析:約翰·多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裡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 電影《熱血安全官》: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所以,想為這部電影寫幾句話,而落筆時寫下的第一句竟然是: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電影裡就有一座孤島:瑪澤島。瑪澤,是「母親」英文單詞的讀音,本來,這是東南亞附近海域的一座荒島(虛構),沒有名字,但被一個人命名為瑪澤島。這個人是誰呢?野狼。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盛裝歸來
    美國作家海明威說過:「誰都不是一座孤島,自成一體。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要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我們無需驚羨他人,我們只為自己過活即可!就像李敖所說:「作弱者,多不得好活;作強者,多不得好死。
  • 約翰 · 多恩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一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如果海水衝掉一塊歐洲就減小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十七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的著作。
  • 人生是一座孤島,學會讓自己獨處
    之前在知乎看到這樣的一個帖子「你是不是時常覺得自己活的像個孤島」引發了網友共鳴。評論區裡,有人說沒有人是永遠的孤島,總會有人來溫暖你。也有人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座孤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管是你的家人、朋友、甚至你的愛人,都沒人真正理解你。其實誰有何曾不是一座孤島呢,我們生存在這個陌生人的社會中,生命中有朋友、同事和家人,但是他們不能一直的陪伴你,每天總是不斷地重複著別離與相逢。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繪本《不是我的錯》中的校園欺凌角色類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刷,歐洲就會失去一角,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一座莊園,無論是你的還是你朋友的。無論誰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所以,當我們談論「校園欺凌」這個話題時,我們應該深切地意識到,沒有誰是這個事件的幸運兒,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事件的參與者。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一周互動
    局長想說的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但局長其實還想說,這些事件發生,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應該感到羞愧,因為,我們正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毒奶粉裡的三聚氰胺很多是奶農加進去的,虐童事件裡扎針、餵藥片的也是保育老師.現實中,連菜農賣的菜和自己吃的菜都分開。很多時候,我們是在相互加害!所以,我們與其抱怨這個社會利益薰心、世風日下,不如從自身做起,不賣黑心商品,不收紅包,不坑蒙拐騙。
  •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又是一束星光
    原創首發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在自己的生命之島上自生自滅。你的所思所感,所困所惑,所作所為,所傷所痛,都是你一個人的事,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擔,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你是自己這座孤島上的國王。孤島是常態,接受,還是不接受,它都是那樣存在著。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又是一束星光。這束星光既照亮了自己,又照亮了別人。即使是很微弱的星光,對於他人來說,亦是一種慰藉,一種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人能夠不依靠別人而獨立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共同體,我們人類也是一個共同體。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困境是真正的絕望
    文 | 心之助特約作者 白查理潮水洶湧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是孤島。每個人都在被潮水圍繞,而有的人的命運卻在悄然間發生了改變。時代一粒灰,個人一座山還記得前幾天傳播十分廣的視頻嗎?一位河北的老爺爺在人人足不出戶的情況下,戴著口罩走街串巷賣糖葫蘆。
  • 世界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其實無人為孤島,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坎坷,他人的溫暖會是非常治癒的力量。溫暖可以是一句話,可以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也可以是輕輕拉你的一把手,哪怕只是一小下,哪怕只有一次,也會給人重生的希望,它也會改變人一生的選擇,也會讓人終身難忘。是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沒有鼓勵,就沒有力量;沒有鼓勵;就沒有希望;沒有鼓勵,就沒有信心。
  • 《教授與瘋子》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嗎?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孤島也各不相同。試想一下在喧鬧的晚會上,衣著光鮮的人們在社交場合遊刃有餘地攀談,屋子裝扮得富麗堂皇,交響樂時而悠揚時而淡雅,這是獨屬於名利場的狂歡。但這樣的熱鬧背後,我卻看到人們背後的孤寂。明明是同樣的身份地位,但那些豐富又獨立的個體背後也暗含獨屬於自己的天地。
  • 埃姆朗·薩羅希:我是一座孤島,處在相思之水中,隔絕我通向你
    我是一座孤島,處在相思之水中,四面八方,隔絕我通向你。一千零一面鏡子,轉映著你的容顏,我從你開始,我在你結束。——埃姆朗·薩羅希沒有經歷過的不能夠被稱作經驗,沒有體驗過得不足以感嘆人生,沒有一個人不會因為另一個人而對生活有了新的觀點,只不過這一段是經驗、是體驗還是人生,沒有人能夠以足夠篤定的口吻,去描述未來的一切不確定,當下發生的一切是未來的過去,卻是最精準的現在,不巧的是每一個人的現在其實都有些孤獨。
  • No Man Is An Island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感覺100天之後,應該在體型上會有一點收穫的吧?我的西語也會有不少進步吧?按照世界這樣洶湧的趨勢,我感覺呆在家裡是比較符合現實的。No, 我們現在,有可能,只是,中場休息而已。。。誰都不願意這樣,但做好最壞的打算,讓自己有心裡準備。最初中國疫情蔓延的時候,有少部分外國人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現在世界特別是歐洲和美國成了疫情中心,我們也有少部分人對他們幸災樂禍、各種嘲諷。
  • 宅就像是一座孤島,如何改變孤島這種狀態?你應該這樣做才對
    因此,多數時間裡一個人呆著心理感覺更舒服。其實,孤立者並不是說就是喜歡獨居、不喜歡社交的人,它不是一味的逃避與消極抵抗,而是基於一種內心對獨處的渴望和需求,唯有「入世」,方能「出世」,這是相輔相成的,孤立者的內心是平和充盈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對其而言是極其珍貴且有價值的,而出於逃避和消極的自我孤立則常常伴隨著懊悔、空虛和羞恥的情緒。
  • 「來了就是深圳人」,但在深圳,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我相信這是大多數漂泊在深圳奮鬥者的現實縮影,時間久了,便終於明白梭羅說的那句:「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地生活的地方。」作為移民城市,如今的深圳2000萬人口中有1500萬是外來人口。無數奮鬥者在這裡奉獻青春、實現欲望或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