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篆刻,用肚顛勺:斷臂後,七人在藝術中重生

2020-11-19 澎湃新聞

編者按:因為童年變故,因為礦井作業,因為工地事故,因為疾病,七個人失去手臂。他們用口與腳篆刻、繪畫、寫書法,並義賣自己的作品。最終「七子」教學樓在雲南山區建起。被利刃斬斷的肢體,並未破壞他們藝術上的健全。

和志剛用肩膀推開窗簾,窗外陽光明媚。他轉身將放在床腳的衣服一件件用嘴叼起,放到平整的床中間,準備開始穿衣。黃色襯衫T恤搭配紅色線衣背心,這套很能應和雲南明朗天氣的上裝,似乎也很適合重要的聚會。無論是「無臂七子」的相會,還是與學生們見面,和志剛都常如此現身。

紀錄片《無臂七子》海報

「無臂七子」是金行徵導演鏡頭中的藝術家「男團」,由七位斷臂的男性「維納斯」組成。他們義賣自己的書法、篆刻、繪畫作品,用得來的資金捐助貧困山區的學校建設教學樓,希望以此來回饋社會。影片是通過七人的麗江聚會結構起來的,在義賣、飲茶、釣魚、聚餐等團體活動間,穿插講述每個人堅韌的人生故事,記錄他們生動的生活現場。

依傍著麗江詩意的山水景色,七人圍桌而坐。「氣氛製造者」石曉華站起身,用腳趾夾起酒瓶,依次給六位哥哥倒上了黃酒。哥兒幾個咬住酒杯,豪爽地一飲而盡。來自天南海北不同城市的七個人,因為相似的苦難和才華興趣相聚。席間,七人給唯一沒結過婚的王新德支招找對象,還討論著會按什麼順序喝各家孩子的喜酒,彼此打趣談笑,不亦樂乎。

雲南人和志剛是這次聚會的「地主」,從小在玉龍雪山下長大,兒時對世界抱持著強烈好奇心,卻不想一次好奇引發了災難。和玩伴們外出尋牛的路上,和志剛被路邊的變壓器吸引了注意力,爬上去一探究竟。結果眼前一黑,失去意識,像電影轉場般,生活從此發生巨變。起初,小小的和志剛還沒有雙臂盡失,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用斷臂綁著筆苦練寫字。因為會寫字才能繼續上學讀書,父親說那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可上天似乎鐵了心要考驗他「從頭再來」的勇氣與能力。四個月後殘臂開始腐爛,骨膜炎不斷地向上侵蝕,最終為了保命,他不得不再次接受手術,徹底地捨棄了雙臂。

沒有了手臂的殘障人士,需要依靠嘴巴、肩膀和腳來實現握持、揉搓、點按等原本由手負責的施力工作。儘管偶爾能藉助外部人力和工具,但更多時候還是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和長久的訓練,才能適應和生活。

對健全人而言輕鬆得不以為意的寫字能力,無臂人士不知要咬壞多少只筆才能練就。失去殘臂之後的和志剛,必須重新練習用牙齒咬住筆來寫字。訓練是酸痛的,在最初的幾個月裡,他每天都會寫到沒有力氣張嘴吃飯。當然,訓練也是值得的,寫字不僅讓他重回學校,更重要的是幫他找回對人生的掌控。倔強不服輸的強大生命力,他後來又在殘運會的田徑和遊泳比賽中屢屢證明。老照片裡,年輕的和志剛胸前掛著滿滿的獎牌,意氣風發。如今藝術水平早已得到認可的和志剛,仍然保持著像健身一樣的訓練習慣,他會咬著毛筆,站在水中,對抗著水的阻力練習寫字。筆尖划過,留下力量的痕跡。

如果說和志剛最初的信心和意義感來自運動場,那麼陳偉強則是在繪畫中重新「看到」了自己失去的手臂。為了安撫他配合治療,醫生曾經許給年幼的陳偉強一個無法實現的幻象:「你要聽話,你的小手會長出來的」。他坦言,「到現在為止,我一直都還盼著小手會長出來」。小學三年級,他畫了一幅梅花圖參加縣裡比賽。作品獲了獎,卻沒人知道作者是個無臂的孩子。沒有憐憫因素幹擾的認可,給予了年少的陳偉強渴望已久的平等和力量感。「小手」從藝術裡長了出來。

陳偉強說,「生活上我們是殘疾人,但藝術上是健全人」。創作現場,無臂七子舞動身體,挪移腳步,寫下勁道的筆畫,四周總少不了讚嘆的聲音和敬佩的目光。而在生活現場,他們的獨立也從未因無臂而喪失。洗漱梳頭、刮鬍子、穿衣洗衣、做飯吃飯、接打電話、輸發消息,這些日常動作裡,處處滲透著生活的智慧。

曾經夢想成為解放軍的石曉華,同樣是在兒時觸電失去手臂的。事實上,在他的記憶中,自己一直沒有手臂。大概也因此,他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始終一致,腳的動作更是極為自然靈活,洗臉刷牙、用筷子夾菜、開門鎖、用電腦碼字、指導學生練書法,對他來說,通通不在話下。就連平日裡攜帶手機,他都有自己的妙招——裝在褲腳的口袋裡。

其實,如果近距離觀察七子的生活,不難發現這樣的妙招隨處可見。比如,為了剃鬚,陳偉強會把刮鬍刀立在特製的架子裡,變換著腦袋的角度配合;吃飯的時候先咬住勺柄盛菜,再用肩膀壓起勺子吃菜。而和志剛的褲子上則縫有一條長長的掛繩,能夠掛在脖子上,代替手臂的功能。配合著他俯身、起身、坐下、伸腳進褲筒、轉動身體等一系列動作,褲子就會在繩子牽引下被提起來。如果不夠平整,他還會低頭咬住兩側掛繩向上再提一次,整理妥當。

所謂妙招,也不都是工具。自己給臥床母親做飯的王新德,藉助的是他的左手。王新德是七子中唯一一個仍然保有完整雙臂形態的人,但一歲多罹患的小兒麻痺症,剝奪了他兩隻手臂的正常功能,還險些因此被心生嫌棄的父親掐死。所幸,在母親的頑強保護和鄰居照管下,艱難存活下來。大小臂是無法控制的,王新德就用左手勉強握住刀柄和鍋把,靠肚子或腿頂住細細的手臂,上下晃動身體來切菜、炒菜。

在這些生活的瞬間,攝影機仿佛成為了七子家中前來探訪的朋友。他們真誠地打開各自的私人空間,坦露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鏡頭的近距離觀察給予觀者的是真正認識殘障群體的機會,可以說這是一次藉助影像的對話。期望聊到情深處,觀者也許能夠作為平等交心的朋友,理解七子,也理解這個群體。

通過自己的話語七子在片中表達著:藝術上,他們是健全人。而導演對影像的捕捉和呈現,更加想要表達的也許是:情感上,他們同樣渴望和珍視家庭,需要陪伴。

胡同兩側,家具、雜物擺了兩整排,「這些都是?」麵包車司機朝著屋裡確認道。屈凡雪獨自租住在北京,搬家車來的時候他還在打包行李。從他收拾東西的熟練程度推斷,搬家應該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他要搬到通州的張家灣去。屈凡雪用小臂推了下眼鏡,喘著粗氣說道:「要命啊」。是的,對任何人來說,搬家都是非常辛苦的,更不用說一個人搬家。屈凡雪曾經歷過兩段婚姻,但都先後因為他三十歲那年意外失去的雙手而終結。繁多的生活用品中,屈凡雪最寶貝的是他寫書法用的毛氈墊,他親自抱著,向司機解釋「這是很重要的,有紀念意義」。孤獨的日子裡,是藝術撫慰著受創的靈魂。

跟單身的同僚相比,丁京華一家實在是幸福得不得了,鏡頭裡滿是暖黃色的溫馨色調。兒子清亮優美的鋼琴聲裡,妻子邊幫丁京華洗頭,兩人邊商量著要多拿些扇子到自家經營的小店,以應對五一假期的客流。嶽母看著夫妻倆的結婚照,臉上滿是寵溺的笑容。她當初正是看上了丁京華人帥心美,才「情願把女兒嫁給他」,親自做媒,成就了一樁美事。

丁京華的家庭始於嶽母的成全,趙靖的家庭則要歸功於妻子義無反顧的深情。19歲的趙靖原本是礦班班長,但不幸在排查啞炮時出了受了工商,斷了雙臂,瞎了一隻眼睛。身體殘缺的,精神是堅毅的,妻子在演講現場被他深深吸引,不惜與父母決裂,也要結為連理。背對鏡頭,妻子先幫趙靖系好衣扣、捲起袖筒,趙靖再俯身向前,成為人形拐杖幫助遭遇車禍骨折的妻子起身。生活的每一環都像買菜和炒菜,夫妻倆彼此攙扶,配合默契。

影片從七子的創作和慈善之舉進入,一步步走進他們各自當下的生活,用影像進行白描,書寫的是七人面對災難的力量,正是這種物理的和精神的力量讓他們得以獨一無二地存在於世間。捐贈教學樓賦予的是貧困山區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影片便是在啟發所有人更廣闊的生活視角,無分群體。

刻刀雕鑿石材,命運雕刻無臂藝術家的身體。有幾刀或許出了錯,但七子比刀刻過的石材還要堅硬,他們打造了自己的獨特美感。

《無臂七子》的鏡頭是自在的,撇開奇觀,也不要同情,就那樣靜靜地坐在七位朋友身邊,聽他們娓娓道來過往和願望,偶爾被可愛的互動逗笑,時常被強韌的力量所震撼。

據悉這部電影正在準備登陸院線。

導演簡歷

金行徵,浙江溫州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研究員,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與日本多摩美術大學。

紀錄電影《無臂七子》,81分鐘,獲2019年度浙江省紀錄片丹桂獎「最佳長紀錄片」、入圍第4屆西湖國際紀錄片節大會「紀錄之光」單元;紀錄電影《羅長姐》,89分鐘,獲2018年第42屆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特別表揚」獎 、獲2018年第13屆中國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年度紀錄片」、獲2017年第54屆中國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獲2017年中國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年度新銳」獎、入圍 2018年第47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等;紀錄電影《消失在黎明前》,70分鐘,獲 2016年中國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一種立場」獎;紀錄片《離開》,78分鐘,入圍 2015年第14屆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節新浪潮競賽單元、入圍2015年第26屆法國馬賽國際紀錄片節等。

十月,主題為「生·活」的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在杭州西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落幕。

本屆大會的主競賽單元「D20提名」中涵蓋了9部紀錄長片,澎湃新聞·湃客聯合凹凸鏡DOC,挑選了其中三部以中國故事作為主體的紀錄長片,聊聊西湖邊的在地故事,以及記錄之外的主創經歷。本文為「在西湖邊思考中國」系列的第三期(第一期:貧困村裡的村支書,背負著無法卸任的「秘密」 | 眼光; 第二期:被逼成神之後,一心求死的鄉村守廟人 | 眼光)

 

文 / 胃是黑洞君

點擊下方,查看凹凸鏡DOC對紀錄片《無臂七子》的導演金行徵專訪。

相關焦點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正是得益於材料的改進,篆刻藝術在明代中葉自立門戶,從此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在藝壇受到關注。 宋元以前,篆刻還不足以成「學」,只得算作一門璽印技術,操作工藝可分兩種:一種是在範母上書寫、用銅水澆鑄後稍作修改,一種是銅鑄印胚完成後直接刻字其上。當時篆刻的材料以銅為主,其質堅硬,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沒有能力參與璽印製作。
  • 篆刻藝術: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見證者!
    「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這樣的「龍章鳳篆」是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分類,和它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宗教中的「雲篆」,這是道人從天上的雲中發現的神仙文字。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篆刻印章的歷史傳承: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
  • 天涯明月刀——品讀李勇篆刻藝術
    在我認識的文人雅士裡面,李勇手裡也有一把刀,這把刀既可以快意江湖,又可以揚名天下,只是他手裡這把刀是篆刻用的刻刀。古龍筆下的傅紅雪,刀光一閃,比閃電更快,比閃電可怕,沒有人能形容他這一刀,他一刀出手時,刀上就彷佛帶著種來自地獄的力量,而李勇手裡的篆刻刀,也是神鬼莫測,刀鋒蕭瑟。庖丁解牛可以遊刃有餘,李勇的篆刻則是爐火純青。
  • 藝術與人生|第2期 趙增福:篆刻時代印記,藝術度化人生
    人修行一生,須借物而行,借物而渡。藝術於人生便是一葉扁舟,載人,渡人,方始彼岸。趙增福介紹:「藝術是幫助人養心修行的工具,我做篆刻,追求的精神通過這八個字體現:正:蒙以養正,追求正氣;嚴:治學嚴謹,自己雖然會,還要翻字典,包括印章文字的布局,不能想當然,精心體會設計;信:肯定,要讓人看得懂,一步一畫儘量不要讓人猜,文字表達要清清楚楚,要讓人舒服,舒服本身是一種審美;雄:一站一坐一走,要有雄偉之氣,好說不好表達,需要每一個線條來表達
  • 誰令騎馬客京華——孫長銘與他的篆刻藝術漫筆
    十二年的「北漂」生涯,他用飽滿的熱情探尋篆刻藝術的真諦,用精細的刀法鐫刻文化人的靈魂驪歌,沒有偽態與時尚,生存而不虛度。「中年意趣窗前草」,長銘篆刻藝術的勇猛精進,令人真切感受到來自京華的溫度。著名作家朱天文說:「創作的終極是把自己統統拿出來。」長銘用刻刀描摹的,和朱天文用文字表述的正是同一種東西:精神拷問和生命追求。
  • 87歲老兵用斷臂寫字,背後故事讓人熱淚盈眶
    是永不言敗的精神是用不屈精神創造奇蹟87歲的周全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在防禦戰中他曾在雪地潛伏三天三夜被嚴重凍傷截取四肢近日,他用斷臂寫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令網友排隊致敬△志願軍戰士們從冰雪中發起衝鋒戰鬥結束後戰友們找到奄奄一息的周全弟當時他的雙手雙腿被凍傷感染如果不馬上動手術切除就會有生命危險醫療條件緊缺在沒有進行麻醉情況下醫生用冰塊將他四肢包住在他高燒昏迷時進行截肢手術
  • 保供電.國網印吧用大眾篆刻講述電力人的抗疫故事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危難面前,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守正不移,同舟共濟,頑強抗疫。在這個特殊時期,大眾篆刻志願者沒有缺席,通過舉辦「印記·抗疫」大眾篆刻作品網絡展特別公益活動,用一枚枚精心設計的印章,記錄舉國抗疫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鼓舞人民群眾共克時艱的勇氣,表達對祖國抗擊突發疫情強大力量無比信任和鼎力支持的心聲。
  • 電影海報中的書法篆刻元素研究
    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電影也使得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電影海報;書法;篆刻;字體設計 電影海報是電影宣傳的重要視覺表現形式。早期電影海報多為手繪,在給受眾傳達電影信息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電影中表達的思想精華,側面反映了電影的藝術審美價值。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些美好的句子成了篆刻書法藝術作品,正在...
    篆刻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45×40 mm近日,這些美好又充滿鼓勵的詩句,經由日本篆刻家師村妙石的創作,成為一批篆刻書法藝術,正在杭州書畫社的公眾微信號上進行網展。本次展覽中的68件篆刻作品,15件書畫作品,待時機合適,也將於杭州書畫社藝術空間舉辦線下展覽。
  • 篆刻用金剛砂磨盤與傳統砂紙磨刀石的區別,磨盤使用及保養
    篆刻用金剛砂磨盤,是指篆刻創作中專門用於研磨印章石及篆刻刀的一種磨盤,或稱篆刻磨片。
  • 斷臂維納斯都進入了高考,提高孩子的藝術素養就用這套書!
    今年高考大幕已落,誰還記得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數學第4題,考查了斷臂維納斯的身高。」 問題這樣簡單直白,但答案卻往往並不如此,三言兩語的回答讓人覺得要麼是沒有誠意,要麼是沒有本事說清楚,長篇大論又往往讓聽者乏味,再加上許多專業詞彙,大概更讓人生厭了。
  • 蕭漢篆刻┃一刻千金 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
    這種現象在篆刻藝術承襲傳統方面是件好事。年輕人確實需要打好傳統功力的基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看過一遍工穩印展品後,你會發現,作品幾乎千人一面。沒有誰會讓你過目不忘,更不要說風格獨特了。所不同的只是技藝嫻熟上的差異。當然,工穩印幾百年來都是遵循著少有的幾種創作規律的,當今年輕人追隨的無非也是王福庵和陳巨來兩種風貌。那麼,工穩印真的就只有這兩種模式了嗎?    歷史是人創造的!
  • 【藝術對談】遊刀精刻意蹁躚——梁選鋒的篆刻世界
    在我所用的選鋒治印中最鍾情他為我的絲巾設計「HUAN·HUANG」標誌所創作的篆刻,我先邀一位設計師朋友設計了標誌的雛形,將兩個傾斜連體的字母H中隱藏一枚金剛杵,隨後請選鋒篆刻成印。未想幾日便收到,驚喜萬分,選鋒使用鳥蟲篆特徵二次創作了這個圖形,其線條流暢舒展,高古而精巧,對稱的圖形富於變化,亦圖亦字,分明像是兩個可愛的精靈在舞蹈,充滿了在時尚與文化中遊走的東方意象。
  • 構建中國篆刻書法藝術與中國茶文化交流的彩虹之橋!
    諸子百家警句,是中國最優秀的內容之一,西方人大多都了解;篆刻,這種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形式則是最恰當並具有中國符號的載體,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代表,二者結合可謂是真正的強強聯合。展覽的作品除了中國的國學經典,我還研究了拜倫、莎士比亞等人的名句,進行了創作,並在展覽中呈現。
  • 寬慄而柔立 ——吳明重篆刻作品欣賞
    藝術簡歷吳明重(鍾) 字泓谷、別署懷古軒、懷古精舍、崇德堂。祖籍湖南,畢業於西安美院國畫系。師從陳光健、劉文西先生學習人物畫,擅長工筆仕女。後授業於傅嘉儀、趙熊先生。入選「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第二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展」,第六、七屆「西泠印社篆刻展」,第三、四、五屆「陝西省篆刻展」,「秦風書韻·陝西省首屆書法篆刻展」,百年西泠「中國印」「和家園」總選拔賽,「首屆白居易書法篆刻展」,終南印社暨臺灣印社聯展,中日建交四十周年中日文化藝術交流展,金石之約全國印社邀請展。
  • 篆刻創作:篆法、刀法、章法
    在創作後常常會反覆地進行一些臨摹,臨摹與創作交替進行是提高創作水平的一種方法。所謂「模仿型」,就是指開始進行創作,或創作還未完全成熟時,摹學各家,其創作實際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別人的影子。所謂「獨創型」,就是指創作者完全成熟後其創作能表現個人藝術觀念與風格,如趙之謙、吳昌碩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們早期作品也還是「模仿型」的。篆刻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獨創」的過程。
  • 法國人的用野蠻堆積起來的藝術殿堂,現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尤其是對於義大利派的畫家,對於藝術的欣賞不同,他野蠻的損毀了一座前世的精美殿堂,卻也再造了一個新的藝術宮殿,還豪買當時大量的著名畫家精美繪畫用以收藏,其中就用達文西的傳世精品油畫《蒙娜麗莎》,現在已經成為羅浮宮的鎮館之寶,為羅浮宮「三寶」之一。
  • 好書推薦:中國篆刻聚珍(第二輯名家印·中)
    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遊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 「舞勺之年」預熱杭州大劇院建院十五周年 | 舞臺藝術和篆刻藝術的美妙碰撞
    據了解,用方寸之間濃縮的篆刻藝術來呈現舞臺藝術之美,這樣的嘗試,在國內外均屬創新之舉。整個展覽分8個板塊:芭蕾舞劇、兒童劇、音樂劇、歌劇、話劇、舞蹈、戲曲、音樂會,精選歷年杭州大劇院的經典演出劇目進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