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電視劇《都挺好》引發全民熱議,劇中父親蘇大強把家裡和兒女們的生活鬧得雞犬不寧,然而「罪魁禍首」竟是因為他患了失智症。
只有忘事才是失智症?
錯了!
隨著老年人絕對數的增長、人均壽命的延長,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專家表示:很多失智症患者並不單單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和功能喪失,還包括情緒波動、易怒、固執、妄想等情緒和人格方面的變化。
據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二科主任孫平介紹,一方面,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會損害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失智症患者患病初期會有輕度認知功能的改變,也表現為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症狀。
老年人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老年人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
一是,記憶障礙。丟三落四,說完就忘,以近記憶力下降為主。
二是,精神和行為異常。早期可有焦慮不安,易為一點小事發脾氣,也可表現為情感冷淡,性格變得自私,不知關心親人的改變,病情逐漸加重後,不知饑飽、不知自理衛生、不修邊幅等。
三是,生活能力下降。出現應用工具的生活能力即較為複雜的生活能力下降,如接聽電話、上街購物、管理錢財、烹調、洗衣、吃藥等全都一塌糊塗。
如果老年人存在上述情況,建議儘快到醫院就診。
預防失智症做好這些事
孫平建議廣大老年人及其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預防、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保持樂觀的心態。老年人對待死亡和疾病要有正確的認知,不要「諱疾忌醫」,心理上要接納生命中必然的過程。樂觀、積極、陽光、熱情、豁達地面對生活。
擁有健康的身體。適當參加戶外運動,保證合理有規律的生活。對疾病要有敏感的辨識度,早發現早就醫。另外,對身體的原發性基礎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做好預防和控制。
形成自己的「朋友圈」。老人要培養興趣愛好、勇於嘗試新事物,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子。社會各方面也要加大對老年人的關愛程度。
家人給予老人更多關愛。家人要多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生理變化,基於這些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子女更要多打電話問候,儘量抽出時間多去探望,解決老人存在的實際生活困難和心理上的問題。
另外,家人要提高對失智症的辨識度。很多人把老年人健忘、變懶、幻覺等表現看做是「老糊塗」,並不在意,導致很多患者被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家人往往是老人失智的「第一發現人」,如果家人發現老人的性格與之前形成較大反差的時候,應該提高警惕,及時送老人就醫。
記者:崔佳佳
編輯:仲良
您的在看,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