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林老五的兄弟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11月29日,我去化作鄉聳古村貧困戶林老五家走訪,老五家的院壩和往常一樣掃得乾淨。透過玻璃窗往屋裡看,床上的被褥疊放整齊,廚房內炊具擺放有序。圈舍裡,300左右斤的兩頭黑豬和一頭黃毛豬正擠在一起打呼嚕。   讓我詫異的是,貼在老五家門上的明示牌不見了。老五不在家,我撥打他電話,無法接通。當我轉身走到離老五家約200米的竹林邊時,遇到了其子林貴霖,「李伯,您來了!」小貴霖給我打招呼。我仔細問才知道,他老爸林老五從貴陽打工回到家,說23號省裡宣布納雍和其他八個縣都脫貧了,他們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索性就把明示牌摘了。

李發凱(右)幫助貧困戶打掃房屋邊溝

雖然門上沒見明示牌,但老五家如今人均純收入9470元,這個數字時刻都銘記在我心中。  實話實說,這個數字來之不易。談起對老五家的幫扶,我的感慨的確不少。  2019年8月初,根據納雍縣人民法院黨組的安排,我和另外5名同志從厙東關鄉脫貧攻堅戰場「轉戰」到化作鄉聳古村,開始結對幫扶林老五家。遠近聞名的「聳古梁子」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由於嚴重缺水,無主導產業。全村647戶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22戶。  我記得很清楚,2019年8月7日到村委報到後,原村支書王長貴對我說:「老李,你是老同志,二組、三組、四組各分兩戶給你,尤其二組的林老五家有點惱火,看你的功夫了...」。當時我很納悶,怎麼會一個村民組挑兩戶給我呢?多不方便。但轉念一想,自己是一名已有36年黨齡的老同志,對脫貧攻堅工作怎麼可以討價還價呢?二話不說接受了任務,王支書就帶我去和貧困戶見面,先去林老五家。   硬化的通組路從林老五家門前經過,他家共有兩棟房子,正房為磚混結構,底層三間,第二層只砌了部分磚牆,未鑄屋面。正房左邊是磚砌的兩間廂房,蓋屋子的鐵皮已經鏽得穿孔。院壩看起來很多天未打掃,農具亂放,雞糞遍地。做飯炒菜的電磁爐擺放在正房屋簷底下的一張舊凳子上,凳子表面凝了很厚的油垢,牆上釘了幾顆水泥釘,電源插座掛在釘子上。走進屋裡,照明線路亂成蜘蛛網,隨時有「碰電」的危險。地上垃圾不少,床上被褥很亂,沒有衣櫃,也無餐桌,一張舊柜子上的鐵鍋裡剩有半鍋熱過的包穀飯。看到這個家,我的心一陣陣難過。

李發凱(左)和同事幫林老五家換電線

支書、林老五和我三人進行了簡短的交談。我了解到,林老五家4口人,其妻楊才琴比他大5歲,其子林貴霖、女兒林敏分別在沙包鎮永安小學讀初一和四年級。  離開林老五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盤算著如何幫扶,才能使這個極度貧困的家庭脫貧?  回法院上班五天,周末該去走訪。我決定去和林老五好好談談,進一步摸清他家的貧困原因、思想觀念、技能特長等等,以便制定幫扶措施。不巧,到了他家,只有女兒林敏在家,問後才知,林老五生病到縣城新立醫院住院了。  我拔通他的電話,問了住院的科室和床位。回到縣城,我自掏腰包帶上禮品去新立醫院看望他,我們倆談了一個多小時。交談中得知,林老五文化低,只讀過小學,脾氣直、性格犟,衛生觀念差。但老五有一技之長,會騎摩託車,會開犁土機。其妻楊才琴吃苦耐勞,餵雞、養豬、養牛是能手。  這次見面,我和林老五談得相當融洽,他給我講了許多內心話,我也認定幫扶他家是緣分。我倆當場決定,從此以兄弟相稱,他教孩子稱呼我「李伯」。  老五患的是肺炎,住院幾天,開了些藥就出院回家了。  接下來的走訪中,我循序漸進,重點突破,做實事、出實招,逐步推進對老五兄弟家的幫扶。  首先,讓老五本人及妻子兒女儘可能多地知曉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幫助他們轉變觀念。我每次走訪,都設法找機會、擠時間和老五或楊才琴擺談,列舉實例,講民族平等,講黨的好政策,講改善環境衛生,講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和他的兒子、女兒「交朋友」,讓孩子的「小手」牽父母的「大手」,共同把家庭環境衛生搞好。幾次走訪後,全家人都能接受和配合我的工作。   其次,下大力幫老五家整治家庭環境衛生,添置家庭生活必需用具。我自己掏錢從縣裡買了銅芯線、公牛開關、插座,請幫扶的同事協助,把老五家做飯、炒菜、照明的用電線路全部更換、重新布置,把放在屋簷底下做飯的電磁爐撤了,自掏腰包300元錢補助老五買石棉瓦將漏水的鐵皮換下,把夥房蓋好,並幫他買了一張厚油布鋪在夥房的炕上,使樓上的灰塵和雜物不往下掉落。老五愉快地把廚具搬到廚房裡,規範地在廚房做飯炒菜,廚臥徹底分開。此外,我還給老五家買了木質三開衣櫃一個、廚櫃一個、餐桌一張、凳子四個、床一間,當場安排全家老小把衣物等件分類收拾,合理陳放。又買了兩個四件套,把兩張床上陳舊的床單、被套換了,加之村委會給老五家送了電視機、安了淨水器,家裡面貌煥然一新。

李發凱(左)和同事幫助貧困戶打掃房前衛生

第三,鼓勵老五夫婦繼續發展養殖業、種植業,餵牛兩頭、豬3頭、雞30多隻,今年8月份賣一頭母牛收入24800元,三頭肥豬到年底可望收入近兩萬元。還種了包穀、洋芋、大豆等作物,將收穫的糧食製成飼料餵養牲口。  第四,幫助老五聯繫務工,增加收入。老五今年開犁土機為村合作社犁土,就獲得工資一萬多元,楊才琴幫別人家採摘櫻桃、挖洋芋、收包穀也收入2000多元。  第五,關心關愛老五之兒子、女兒的學習和健康成長。幫扶老五家以來,三個學期我都給兩個孩子買筆和本子,今年春節前,我給林貴霖兄妹各發了100元的壓歲錢,囑咐他們好好學習。由於全家人對我的信任,一次,老五把其子準備從鍋圈巖鄉帶姑娘來做媳婦的事告訴了我。我聽後很震驚,這樣做不僅觸犯法律,還會耽誤孩子前程,兩個十幾歲的孩子組成家庭能承擔什麼呢?在我依法耐心地說服疏導之下,老五放棄了接「兒媳」的打算,小貴霖也表態安心讀書。  一年多來,我和林老五從相識道認兄弟,我真心真情幫扶,他和妻子實幹苦幹奮鬥,他們家終於擺脫了貧困,值得欣慰。同時,我幫扶的另外五戶,有一戶搬遷到縣城利園社區,其餘四戶也如期高標準脫貧。直犟的老五兄弟主動把自家的明示牌摘下,在我看來是自強不息的思想轉變。有了脫貧的堅實基礎,今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加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瑞梁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楊勇和貧困戶合影火把村平均海拔1750米,曾是姑開鄉的深度貧困村,典型的少數名族聚居村落,苗族彝族人口佔了70%以上,2014年貧困發生率44%,脫貧攻堅任務重。
  • 「我的扶貧故事」怯弱女生變身「扶貧小能手」|納雍縣昆寨鄉宋家溝...
    時光荏苒,我已在宋家溝村待了4年多,從扶貧特崗到村支部書記,從怯弱的小女生到」扶貧小能手」、宋家溝的「百事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我叫陳疊,2016年5月到納雍縣昆寨鄉宋家溝村擔任扶貧特崗,開始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爺大娘口中的「小顏」丨納雍縣市場監管...
    2020年2月29日上午,在納雍一安藥業辦公室,我的幫扶對象彭丹、彭青和她們的母親把一面寫有「愛心資助、築夢鑄人」字樣的錦旗送到該公司負責人秦先生手裡。這讓我感到欣慰,也讓秦先生百般感動。我叫顏婷,是納雍縣市場監管局的職工,同時也是一名結對幫扶幹部。在我結對幫扶的6戶貧困戶中,彭丹、彭青一家就在其列。
  • 納雍縣化作鄉:青年志願者開展禁毒知識宣傳活動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從共青團納雍縣委獲悉,為進一步加大禁毒宣傳教育力度,唱響全民自覺抵製毒品「主旋律」,拉響全民禁毒「大警鐘」,5月20日,納雍縣化作鄉團委聯合鄉婦聯在化作街上開展禁毒知識宣傳活動。同時,點亮青年志願者志願服務最靚的青春底色,為創建綠色無毒化作鄉貢獻青春力量。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韋倩編輯  覃淋編審  李坤
  • 「我的扶貧故事」帶富鄉親是我的理想|納雍縣勺窩鎮沒天地社區黨...
    我叫胡方應,現任納雍縣勺窩鎮沒天地社區村支部書記。   90年代,因家庭貧寒,我選擇了外出務工。在外打拼五六年,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我於2012在浙江省奉化市方橋鎮開辦自己的方應塑料加工廠。當時的農村普遍貧窮落後,群眾生活水平低,增收渠道狹窄。為了造福家鄉,我毅然選擇返鄉創業,帶動父老鄉親一起發展。2015年,我參選沒天地村「兩委」選舉,當選為村幹部,2018年1月被任命為社區黨支部書記。
  • 納雍縣化作鄉抓實村務監督 護航群眾利益
    為深入推進村務(民生)監督工作,強化基層「最後一公裡」的末梢監督作用,今年以來,納雍縣化作鄉紀委結合實際,從抓陣地建設、抓人員配備、抓能力提升、抓跟蹤落實等方面入手
  • 奔向小康生活——納雍縣化作鄉大營村貧困戶黃登貴的務工自傳
    2020年2月20日黎明時分,我帶著倆孩子披著晨曦,迎著朝陽,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進入了納雍縣客車站的候車室。我們將坐客車去省城高鐵站,然後乘專列去浙江務工。看著身邊工作人員忙碌身影,耳邊傳來他們維持現場秩序的聲音:「維新鎮的請到1號通道排隊領取物品,龍場鎮的請到2號通道排隊領取物品,化作鄉的……」。
  • 「我的扶貧故事」圈裡圈外丨納雍縣曙光鎮猴兒關社區扶貧特崗羅友旭
    大考後的工作群特別安靜,安靜得有些寂寥,我生怕自己手機出問題,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網絡。突然,一個叫李無邊的扶貧幹部寫的一篇扶貧日誌瞬間席捲著整個曙光扶貧圈,工作群炸開了鍋,大家紛紛探討,「十一月六日,晴,無事」。乾淨利落又包羅萬象的幾個字像一把打開心酸之門的鑰匙。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畏艱辛保健康 翻山越嶺助脫貧丨納雍縣豬場鄉彎...
    2020年11月5日,我所包保的納雍縣豬場鄉彎子村成為脫貧攻堅工作評估村。當然,我們給工作組交上了一份脫貧攻堅工作的完美答卷。我叫黃帥,是納雍縣豬場鄉衛生院的一名醫務工作者,同時也是彎子村的健康幫扶幹部。
  •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舍小家為大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期脫貧了,我明年結婚咯丨納雍縣沙包鎮水淹壩村扶貧特崗陳靜
    2016年5月,通過考試,我來到畢節納雍縣沙包鎮水淹壩村做了1名扶貧特崗,開始我真正意義上的扶貧工作。水淹壩是沙包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距縣城24公裡,鎮政府12公裡,基礎設施薄弱,乾旱缺水,石漠化嚴重。群眾居住在散落於山間的幾個壩子上。 初到水淹壩,由於當時村裡沒住處,只能暫住在鎮政府。騎著一輛舊電瓶車,我來往於兩地間,常常「兩頭黑」。
  • ...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落下丨納雍縣勺窩鎮水溝社區結對幫扶幹部龍雲
    3年多的脫貧工作,點點滴滴、種種經歷、所見所聞,都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也為我的人生留下了難忘的一頁。我叫龍雲,是畢節市納雍縣勺窩鎮教育管理中心的職工。根據勺窩鎮黨委、政府的安排,2016年8月,我結對幫扶水溝社區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第一次到村去貧困戶家走訪,我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發現,他們對我沒有信心,心裡多少有些失落。回來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同時也梳理了他們存在的真實困難。我通過全面了解後,就開始思考他們的脫貧之法。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在法治扶貧的第一線丨從江縣司法局西山司法...
    我叫梁輝龍,2004年警校畢業,2005年參加工作,先後在公安、司法行政一線奮戰,一幹就是15年。2016年9月,我調任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西山司法任所長。2019年6月底,按照縣委組織部的統一安排,我被選派到西山鎮頂洞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任網格員(兼任副所長)。
  • 中國「隱秘」的角落,貴州納雍縣,隨便一個網紅景點都讓遊客瘋狂
    特別是在畢節市的納雍縣,這個小縣之前對我來說一無所知,也是通過親身體驗對它有了一些了解,原來這個默默無聞的小縣,有著許多非常優質的旅遊資源,因為貴州山多交通不便和信息閉塞宣傳不到位,所以大家對它感到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幸福的微笑,洋溢在每一個貧困戶的臉上丨荔波縣...
    通過挨家挨戶的走訪,我了解到福利村雖然交通便利但在福利與玉朝大道之間群眾種植有一百多畝的密柚和砂糖桔因為沒有通路,果子成熟季節都是靠肩挑背駝增加了群眾的成本,我將情況和大家商量後,形成統一意見,我向街道領導反映情況並寫了修建福利更亞到玉朝大道的通村公路報告,該項目於當年七月份經縣交通部門審批通過並要求儘快實施,可在項目落實過程中遇到很多難題,因修建這條通村公路涉及到要佔用十多戶群眾果園地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下好「繡花功夫」 做好精準扶貧丨天柱縣白市鎮...
    我叫楊永清,是天柱縣市政局工作人員,2018年4月初,我被安排到白市鎮北嶺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擔任第一書記。楊永清為群眾送去慰問品北嶺村辦公條件差,我就和扶貧幹部們多渠道籌資2萬元購置辦公室設備配備,添置了印表機、電腦,檔案櫃等,切實保障了辦公設施及用品的配置,為村委辦工繡出了一朵朵鮮花。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我的扶貧故事」讓更多的人脫貧致富是我的驕傲|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2017年底,我剛參加工作,組織便將我安排到忠信鎮山巖村擔任扶貧專幹,開展脫貧攻堅任務,我的扶貧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也就是這一幕,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還是要幫他們渡過難關的責任。  讓我揪心的是,這樣的家庭條件居然沒有納入低保戶,更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回到村委會後,跟村支兩委的幹部們協商過後,我提出應該把這戶按程序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相關的扶貧政策。
  • 「納雍縣勺窩鎮向陽山下」「黑轉綠」傳奇:從一片桑葉開始
    5月27日早上7點半,家住納雍縣勺窩鎮沒天地村的33歲村民盧翠安排好兩個孩子的早餐後,便迎著朝陽騎著電動車出門,20分鐘後,她到達位於黃河社區的納雍縣瑞慧桑蠶養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瑞慧桑蠶公司),開始一天的工作。在盧翠看來,這家成立於2019年3月的公司和自己一樣年輕,充滿激情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