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蚵仔煎

2021-02-17 佛曇文化研究會

漳州是沿海的地兒。出海鮮。尤其是漳浦。牡蠣特別多。總是說「物以稀為貴」,這物不稀,對我這喜新厭舊之人就不為貴了。不知為何,打娘胎裡出來就不喜歡吃蚵仔,味道太腥,蚵仔肚太白,長得太醜,都成了我從小到大躲避吃它的理由。母親覺得蚵仔蛋白質含量高,常買,煮完夾給我吃。我一般總是嫌棄地撤開碗,而只有一個不會拒絕,那就是蚵仔煎,最喜歡看母親煎蚵仔煎的樣子。那個圍著有些油漬的碎花圍裙的女人,在小小的廚房裡和冰箱間走來走去,垂下的劉海和手臂彎曲著同樣的弧度,即使是高難度的翻面也有條不紊。

準備材料的時間最多。母親會先輕輕地把軟軟的蚵仔一遍一遍的洗乾淨,以防吃的時候被零碎的殼卡到喉嚨。瀝乾。加上切好的蔥丁、胡蘿蔔丁、胡椒粉,輕輕地用筷子攪勻實了,不能太過用力。每次我搶著要做這道工序,母親總不允許,「什麼時候你下手輕點就給你攪,現在嘛,先看著點。」最後母親總會神聖的拿出外婆親手曬的番薯澱粉,與蚵仔攪拌在一起。

即使還沒下鍋,五顏六色的看著實在誘人。這時我就在一旁幹著我最拿手的事,打蛋。用筷子周而復始地攪拌著蛋液,塑料筷子和瓷碗碰撞,發出一點一點特有的聲音,突然有種胡蘭成所說的那種「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感覺。

接著,開火,熱油,倒料,過了一會兒從鍋邊淋入事先拌好的蛋液,翻面,出鍋。

圓圓的蚵仔煎,勻實地平鋪在白色圓盤。白色,紅色,灰色,綠色,黃色,誘惑著我的眼睛,噴香的胡椒味刺激著我的味蕾,手邊的筷子也忍不住開動起來。輕輕撕下一小塊送到迫不及待的嘴裡。煎蛋的脆,蚵仔的嫩,澱粉的滑,胡蘿蔔的清甜,在一剎那間湧進嘴裡配上一口白飯,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也難怪《轉角遇到愛》的男女主角會因為一口蚵仔煎在一起了。

這幾年住到學校,食堂也經常有蚵仔煎。那蚵仔煎,連蚵仔都難看見幾顆,只有寡淡的麵粉和韭菜,味道太淡太腥,哪能跟母親做的比呢。有時候會突然想起母親,就到食堂裡點一份,那味道實在令我沮喪。以至於每每回家都心心念念地跟母親撒嬌說要吃蚵仔煎,後來竟也變成一種默契,每次回家在門口就能聞到蚵仔煎的香味。

打開門,抬頭看看正在廚房裡忙來忙去的媽媽,有種滿足的感覺。

恩,我該去打蛋了。

(該作品已發表於《廈門日報》2016.11.5.CN並獲得當期人氣文章)

楊森婷

女,漢族,2001年出生,漳浦縣佛曇鎮人。

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

她熱愛閱讀與文學創作,現為漳州市開發區小作家協會會員,原廈大附中觀瀾文學社文編部副部長。曾在《中國校園文學》《創新作文》《作文通訊》《中學生天地》《帥作文》《讀寫月報》《廈門日報》《閩南日報》等CN級報刊雜誌發表文章12篇,在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創新作文大賽網絡賽區決賽分別獲特等獎和一等獎,還獲過第十八屆「語文報杯」作文大賽省級三等獎、十二屆「葉聖陶杯」全國作文大賽現場總決賽二等獎,第三屆「小作家杯」全國寫作大賽一等獎。

投稿內容:漳浦東北部各鄉鎮古風古蹟、姓氏淵源、名物小志、文化藝術、海外鄉音等,文章題材不限。入選作品將發布於「佛曇文化研究會」「佛潭資訊」公眾號、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百家號、新浪頭條等各大網站平臺!優秀作品還有精美禮品等著你,快快加入吧!

投稿請附作者簡介(百字內)及照片(橫拍)。

投稿郵箱📪www.ftwhyjh@qq.com

公眾號聯繫人:楊肅鴻

聯繫號碼:15960686973

請關注公眾號及時了解採用情況。

來搞10天未用可另行投稿。

文章已經發表,請註明發表刊號。

相關焦點

  • 蚵仔煎
    在沿海地區有一道菜非常有名,在南方被稱為蚵仔煎,北方叫煎牡蠣。
  • 蚵仔煎的秘密
    這樣的紅薯粉色鮮而白、手捻成末,正是蚵仔煎的絕佳選材。蚵仔煎若全是海蠣和紅薯粉,難免太過於腥羶和單調。若是能搭配上時令的蔬菜,增添的可不僅僅是一縷縷小清新了。雖是到了冬至,南方以南的詔安,菜蔬依然豐富,但白菜仍是最好吃的一種。
  • 轉角遇見蚵仔煎
    蚵仔煎的「蚵仔」就是牡蠣。它的發音念作"哦啊煎",不過輸拼音的時候並不能直接打出來. 也許就是讀音的關係,蚵仔煎一開始並不是一道廣為人知的小吃。可以說它的流行因為一部2007年(暴露年齡的時候到了)播出的電視劇《轉角遇見愛》。
  • 臺灣美食「蚵仔煎」
    蚵仔煎並非臺灣特有小吃,在閩南語系地區(閩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見的家常菜。有人認為蚵仔煎是臺南安平的傳統點心「煎食追」的變形,但我認為不是,因為從我對臺灣與福建兩地小吃的了解,「煎食追」比較接近「蚵嗲」。而蚵仔煎比較接近潮汕的「蠔烙」。
  • 閩南名小吃---蚵仔煎
    蚵仔煎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泉州,是閩南、臺灣等地的經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裡攪拌入蚵仔、蛋、蔥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 蚵仔煎:貧苦精神的象徵!
    蚵仔煎 中國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 據說,蚵仔煎的發源地在中國臺灣鹿港天后宮前的一個露天的大排檔,有一郭姓人士,是日據時代退伍下來的阿兵哥,擺攤做海鮮小吃生意,由於蚵仔的帶有較重的海腥味,他就無師自通發明了蚵仔煎的吃法
  • 笑傲小吃美食江湖——漳州蚵仔煎
    到漳州一定要品嘗的就是蚵仔煎很多人從臺灣美食節目裡知道蚵仔煎的作為閩南經典美食的蚵仔煎
  • 蚵仔煎(閩臺潮特色小色)
    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蚵仔的學名叫牡蠣,瓣鰓綱,異柱目,牡蠣科,牡蠣屬,屬食用貝類。殼多為三角型,厚薄因種而異,分布於熱帶和溫帶。牡蠣的營養價值豐富,被人比喻為「深海牛奶」。廣東人稱牡蠣為「蠔」,而在閩南潮汕及臺灣一帶稱之為「蚵仔」。
  • 臺劇「標配美食」蚵仔煎的前世今生
    導讀: 蚵仔煎(閩南話為ǒu ā jīan),是臺灣夜市裡相當普遍的一道小吃。在眼花繚亂、口味眾多的臺灣小吃中,蚵仔煎依然以它獨特的美味及其蘊含的文化傳統,成為臺灣夜市上最為風光的小吃。起源 對很多大陸遊客來講,蚵仔煎並不陌生。事實上,臺灣的蚵仔煎和韓國的「炸雞配啤酒」一樣,也是被偶像劇席捲的一種美食,被賦予一種戀愛的味道。
  • 泉州特色美食---蚵仔煎(海蠣煎)
    蚵仔煎蚵仔煎發源於泉州
  • 嬌嬌廚藝團 只要你看過臺灣偶像劇就不會不知道臺灣小吃蚵仔煎了
    講起臺灣,好多人反應過來的第一個小吃就是蚵仔煎啦,但是關於蚵仔煎的起源你又是否清楚呢?
  • 非遺美食之旅專題十二:蚵仔煎
    蚵仔煎(讀做ô-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閩南)一帶,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經典的地方小吃。
  • 閩南特色小吃-蚵仔煎
    蚵仔煎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臺灣地區,廣東潮汕的經典小吃。
  • 舌尖上的海洋 | 臺味小吃——蚵仔煎
    關於蚵仔煎的起源,有一則民間傳說流傳甚廣。相傳,1661年,荷蘭軍隊佔領臺南,鄭成功意欲收復臺灣,與荷蘭軍隊大戰。鄭成功率領的軍隊從鹿耳門攻入,攻勢猛烈,大敗荷軍,卻在此時遭遇了缺糧的困境。鄭成功軍隊中的士兵急中生智,就地取材,將當地盛產的蚵仔用番薯粉等包裹,做成煎餅,用以果腹,取名為 「煎食追」。用以代替糧食的 「煎食追」 流傳至今,成了風靡臺灣的小吃蚵仔煎。
  • 蚵仔煎——臺灣小吃,你吃過嗎?
    臺南悠久的歷史造就許多傳統,有五十幾年的「石精臼」就保留著傳統蚵仔煎的老滋味。石精臼的蚵仔煎除多了肉燥香外,淋上用番茄醬與醬油調出的獨家醬汁,也是獨門口味。好吃的蚵仔煎,醬料很重要,一定要趁熱吃,才能品出蚵仔及菜、蛋香。
  • 冬日美食配啤酒: 蚵仔煎&仰望波特
    ,讓蚵仔煎一度聲名大噪,亦使得不少影迷將蚵仔煎與浪漫愛情建立了緊密聯繫。色香味俱全的蚵仔煎與浪漫愛情很搭蚵仔煎也是筆者自小在秋冬之際時常心心念念的家鄉點心,筆者的老家臺南安平可以說是全臺最負盛名的蚵仔煎勝地。在臺灣,蚵仔煎一般不會被當作正餐,而將它作為點心時,南臺灣的炎熱天氣又會讓人不斷想要吃冰。
  • 潮汕蠔烙PK臺灣蚵仔煎
    曾經因為偶像劇《轉角遇到愛》,臺灣小吃蚵仔煎被一些人所了解,蚵仔煎的美味引得觀眾口水直流。
  • 臺灣夜市名小吃蚵仔煎,原來是這麼做的
    從夜幕降臨到太陽升起,都有熱鍋熱灶在吞吐煙火氣要說在臺灣最常見、最受歡迎的是一種叫蚵仔煎的小吃,好多人可能不知道怎麼念,可以念做kēzǎijiān,當然了,這是普通話的發音,在臺灣,閩南語的發音叫做ǒu ā jīan(哦啊煎),聽起來有木有很帶感?
  • 閩南小吃丨鮮香細膩蚵仔煎
    蚵仔煎(讀做ô-ā-jiān,普通話譯作「海蠣煎」),發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經典的漢族小吃。起源是沿海地區人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為閩南語,指牡蠣(或稱海蠣)。福建閩南、臺灣、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內餡香滑。
  • 來龍洞,教你正確吃蚵仔煎的方法!
    潮汕人雖寫作「蠔烙」,卻讀作「ô lok」,與蚵的閩南語讀音「ô」一致,可見兩者的淵源關係。  蚵仔煎怎麼做? 首先,淋點油在平底鍋上後放入蠔仔,新鮮飽滿的蠔仔在油的加熱下滋滋作響。捲心菜和紫甘藍帶來的清爽口感讓你有種在吃水果沙拉的既視感(放心,只要沒人看見就是0卡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