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桑園峽,是誰打敗了江東之虎孫堅

2021-02-13 隴史薈

 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戰場上,孫堅無疑是位悲情英雄。無數讀者將他和諸葛亮列為「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典型。這幾天,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三國》,再次勾起了人們對那個英雄時代的嚮往。曹操、劉備、孫堅等人成為媒體和觀眾討論的熱門話題。

  在1800多年前,悲情英雄——孫堅卻在蘭州桑園峽兵敗而回。桑園峽是黃河東出蘭州後遇到的第一道峽谷,這裡峭壁聳立,最窄處僅僅有7.5米。在漢代桑園峽名叫葵園峽。明肅王遷蘭州後,在葵園峽南岸開闢桑園,人們就把這裡叫做桑園峽。也有一說,這一帶峽谷極其狹窄,如同人的「嗓眼子(咽喉)」,時間長了人們依其諧音,稱為桑園子峽。

  

 公元185年11月,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在苑川河谷下遊到桑園峽一帶拉開帷幕。一方是周慎、孫堅率領的東漢政府軍,一方是韓遂、邊章率領的羌漢聯合起義軍。為擊敗韓遂孫堅想出一計,誰知漢軍沒有使用,卻被韓遂、邊章用上輕鬆擊敗周慎、孫堅率領的3萬漢軍。

  

  孫堅想出了什麼計謀呢?如此精彩大戰,為何羅貫中沒有寫入《三國演義》中呢?

  

  周慎孫堅率部,沿阿幹河而出,直逼苑川河谷

  

  孫堅是江南吳郡人,為東漢末年的名將,曾被封為破虜將軍,故而人們稱孫破虜。《三國志·吳書》第一篇就是《孫破虜傳》。千餘年來,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的許多故事,隨著《三國話本》、《三國演義》的傳播,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了。但孫堅「兵敗桑園峽」卻鮮為人知。

  孫堅為何會到蘭州來呢?這件事說來話長。184年,河北等地發生黃巾起義,波及到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一時間,天下大亂,東漢政府派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硃俊率軍鎮壓,孫堅利用這個機會,四處招兵,最後聚攏千人,形成一股勢力,被硃俊推薦為佐軍司馬,在戰鬥中孫堅嶄露頭角,引起了張溫等人的關注。

 

 由於黃巾起義軍吸引了東漢政府軍主力,西北各族也乘機醞釀一場規模更大的起義。184年11月,隴山以西至河湟一帶發生了規模空前的羌漢人民第五次反漢大起義。起義軍以北宮伯玉、李文侯為首,挾持金城豪強韓遂、邊章主持軍事。起義軍殺了護羌校尉、金城太守等人,並將金城郡治所搬遷到了易守難攻的榆中縣,勢力達到了10萬人。第二年,也就是185年3月,起義軍兵分兩路東進,一路進攻漢陽郡,一路進攻三輔(西安及其周圍)。

 而東漢政府則派皇甫嵩、張溫、袁滂、董卓等率10萬軍隊前來鎮壓。不久,皇甫嵩被調走,中郎將董卓則多次被起義軍擊敗。這時,朝廷令司空張溫以車騎將軍主持對義軍作戰,張溫上奏,請朝廷任命孫堅「與參軍事」。雙方相持到11月,董卓等利用義軍軍心浮動的機會,擊破韓遂、邊章。張溫派周慎、孫堅率軍3萬,從美陽(今陝西法門寺)追擊北宮伯玉指揮的韓遂、邊章羌漢義軍。韓遂、邊章一路西撤,過隴山後,丟失隴右,一直退到黃河邊,最後撤入了榆中縣城(在今榆中苑川河下遊一帶)。

  周慎、孫堅則緊追不捨,一路追擊而來。據考證,當時周慎、孫堅率軍,沿阿幹河谷北而來,直逼榆中縣。

  

  孫堅獻計,在桑園峽截斷義軍糧道,卻被拒絕


  韓遂、邊章無路可退,指揮義軍拼死抵抗,雙方僵持不下。此時,孫堅建議,韓遂、邊章軍無「宿谷」(意為存糧),主動要求帶兵截斷起義軍的糧道,迫使義軍向羌中撤退。然而周慎拒不採納孫堅的計謀,卻指揮軍隊從東面包圍榆中縣城。周慎的這一招,被韓遂、邊章識破,他們借用孫堅計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事先派軍隊在縣西面屯守葵園峽(今桑園峽)。其時,周慎所部的糧食從金城縣(在今西固一帶)運送。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漢軍的糧道被截後,很快就軍心不穩,陷入混亂。義軍乘勢攻擊,周慎、孫堅大敗而回。

  孫堅兵敗桑園峽是個很精彩的故事,可惜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筆墨重點放在曹、劉兩家上,對孫堅的刻畫遠遠不夠,甚至在弱化孫堅,比如在後來「反董卓」大聯盟中,董卓部下驍將華雄,本為孫堅所殺,誰知羅老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卻採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寫成了關雲長溫酒斬華雄。

  再說「斷糧道」的計策。漢末三國時,斷糧是十分常見的計謀,曹操就是攻破袁紹的烏巢大營,燒了糧草,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因而,孫堅這個計策算不上有多高明,但卻非常實用。正如孫堅的性格一樣:「性闊達,好奇節。」

  周慎、孫堅兵敗而回,董卓的日子也不好過,董卓被起義軍圍困在天水,他也使了一計。不過董卓的計謀要比孫堅的高明。董卓被困無糧可吃,就派士兵在渭河邊築圍堰捕魚,起義軍沒有在意,結果圍堰越修越大,借著圍堰的掩護,董卓成功將被困士兵撤過渭河,等起義軍發現追擊時,董卓下令挖堰放水隔斷追兵。

  

  桑園峽之戰,後果很嚴重,涼州成軍閥的舞臺

 

  孫堅撤到關中軍營後,就和董卓發生了衝突。董卓這個人野心很大,屬於桀驁不馴的一類。再加上當時任中郎將,雖說打了幾次敗仗,但實力尚存,對總指揮張溫不怎麼搭理。孫堅建議,按軍法處斬董卓。張溫認為,不能斬董卓。後來董卓作亂,孫堅曾嘆息說,如果當年張公聽了我的建議,哪裡會有現在的麻煩呀!

  韓遂、邊章擊敗周慎、孫堅後,面臨的生存危機解除了。但內部存在已久的矛盾再次激化,韓遂設計,殺了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成功奪得了這次羌漢起義領導權,起義軍就此成為地方軍閥韓遂的武裝力量。此後,韓遂整編部隊,直接出兵隴西(治襄武,今隴西縣東南五裡),隴西太守獻城投降。這樣,東漢政府徹底失去了對涼州的控制權,河西、隴右、金城成為軍閥混戰的場所,直到214年,曹魏控制隴右,那些叱吒在隴右的軍閥們才謝幕離場。

  亂世是梟雄的舞臺,他們在舞臺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劇。而百姓則流離失所,百不存一。曹魏控制金城郡後,金城郡戶不滿500。

  

  孫堅兵敗桑園峽後的第五年,他在和劉表的攻佔中遭射殺而亡,年僅37歲。後來他的兒子孫權建立了吳國,三分天下。


相關焦點

  • 江東三代雄主,一虎、一霸王和一犬
    赤壁之戰,江東軍是主力,若非周瑜打敗了曹操的大軍,後面的三足鼎立根本不會存在。 荊州之戰,如果沒有江東軍背盟,偷襲江陵,關羽或許當真能夠打下中原,三國強弱之勢便可逆轉。
  • 江東之虎孫堅為什麼與太監關係密切?
    一、十常侍究竟是誰?《三國演義》裡的十常侍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太祖(曹操)及袁紹等皆為校尉,屬之。張讓、趙忠是十常侍最重要的成員,《後漢書·宦者列傳》把他倆並為一傳就是明證。趙忠少小的時候就任給事中,後為小黃門、中常侍,因有功封都鄉侯,趙忠與張讓同為大長秋(內宮總管),趙忠還兼任車騎將軍,甚得靈帝寵幸,靈帝常說:「張常侍(張讓)是我公,趙常侍(趙忠)是我母。」
  • 三國6奇才:一龍一鳳、一馬一鬼、一虎一麒麟,虎和麒麟說的是誰
    那麼「一龍一鳳、一馬一鬼、一虎一麒麟」究竟是哪些人呢? 郭嘉出生於公元170年,他也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也許他的名聲沒有諸葛亮響亮,但是他的能力相比諸葛亮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 在演義裡挺牛的華雄,他究竟是死於何人之手?不是關羽還能是誰?
    當諸侯起兵的消息傳到董卓帳下,呂布是第一個挺身而出的人,可是這時候卻有一個陰沉的聲音在後面念了一句成語:「割雞焉用牛刀?」這話是有出處的,出處便是那儒家的大聖人孔子。話說孔子曾來到一個叫做武城的小地方,聽到了弦歌之聲,原來正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治理著那個地方。孔子就笑了,說殺個雞還用得著牛刀嗎?
  • 孫策為什麼如此「犀利」,僅用6年時間就能平定江東?
    (圖)孫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三國時期孫吳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中綽號「小霸王」。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後脫離袁術,統一江東。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二是利用父親餘威,獲得大家擁護。為
  • 三國除了臥龍與鳳雛,還有「一馬一虎、一鬼一毒」,分別是誰?
    事實上,在小說中有很多極具特色的人物,後人將六位能人異士,歸結為「一龍一鳳、一馬一虎、一鬼一毒」,都是誰呢?你不一定知道。三國人才輩出,如果真要一決高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六位奇才及其事跡,幾乎撐起了整部小說。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江東」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
    三國時期,小霸王孫策在父親孫堅死後,率舊部過江襲擊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吞併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了霸業。連曹操也聽聞孫策的驍勇,稱讚他為「獅兒難相爭」。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年幼的小將軍成為一方主帥。
  • 三國六大和猛虎有關的外號:霸氣的是虓虎,可怕的是冢虎
    其實呂布外號不少,除了這個令他急眼的「三姓家奴」之外,他最早的外號其實相當令人敬畏:呂布是九原人,他在并州刺史丁原屬下的時候,因為并州靠近草原遊牧民族,所以呂布需要經常與之交戰,和公孫瓚一樣,呂布縱橫草原威震塞外,所以當時他的外號很霸氣被稱之為「九原虓虎」。關於虓虎這個外號,《三國志》中也說呂布有「虓虎之勇」,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呂布都當得起虓虎這個威猛的外號。
  • 性格即命運:孫堅孫策的魯莽輕率導致英年早逝,功業成夢
    夜讀《三國》,看到孫堅、孫策父子二人英年早逝,霸業難成,嗟嘆之餘,不由得更加堅信「性格即命運」這句話。孫堅、孫策父子二人,英勇善戰,在戰場上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對手,但卻死於匹夫宵小之手,父子倆命運是如此的相似,簡直是孫家的宿命! 孫堅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
  • 三國異士「一龍一鳳、一馬一虎、一鬼一毒」都是誰?你不一定知道
    事實上,在小說中有很多極具特色的人物,後人將六位能人異士,歸結為「一龍一鳳、一馬一虎、一鬼一毒」,都是誰呢?你不一定知道。三國人才輩出,如果真要一決高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六位奇才及其事跡,幾乎撐起了整部小說。
  • 英雄孫堅、霸主孫策、帝王孫權
    也許大家都應該清楚,江東的帝王都是赫赫有名的,威鎮四方,尤其是「江東猛虎」的孫堅;號稱「小霸王」的孫策;「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的孫權,哪個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
  • 孫堅和孫策打仗都很厲害,為什麼「孫十萬」打仗卻總是輸?
    老爸孫堅就不用說了,堪稱那個時候的絕代猛人,在西涼的時候就敢和董卓對著幹,董卓對西涼韓遂、邊章的戰役是屢戰屢敗,孫堅不一樣,打一仗贏一仗,而這也給後來的董卓留下了心理陰影,討董聯盟之時諸侯聯軍不敢存進一步,只有「長沙之虎」孫堅率領自己的本部人馬浴血奮戰甚至斬殺了董卓的前鋒,董卓被他打的都怕了;而兒子孫策也繼承了他的優良傳統,年僅20餘歲,就靠著從袁術這借來的三千兵馬愣是一刀一刀打出個
  • 袁術手下先有孫堅,後有孫策,為何影響力不如袁紹
    提前袁紹,喜歡三國的朋友估計都不陌生,魏、蜀、吳三國的奠基人,都曾把他當作過「帶頭大哥」,「官渡之戰」中,袁紹雖然敗給了曹操,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在當時的地位。而反觀他的兄弟袁術,雖然曾經也「擁有」過孫堅、孫策父子,但和袁紹相比,他的影響力顯然要略遜好幾籌,那麼同是出自「四世三公」之家,為何倆人的差別會那麼大呢?
  • 如果孫策沒有早死,他和兄弟孫權,誰能立足江東?
    而孫氏父子,原本是袁術的部將,又是怎樣在江東立足的?建立吳國的孫氏本是浙東地區一個地位一般的豪族,孫堅以吳郡司馬的身份在募兵平定會稽許生起義中發跡。黃巾起義爆發後,孫堅大顯身手,最終獲長沙郡太守一職。在群雄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孫堅積極響應,投入袁術門下。在袁術進攻劉表時,孫堅被黃祖部下射死。孫堅死後,他的大兒子孫策繼承了他的勢力。孫策在孫堅出徵時,在江淮之間結交名流,如周瑜等人。
  • 三國嘉話之孫堅
    董卓手下胡軫、呂布等得力幹將等都曾敗於孫堅,「斬華雄」在歷史上也是孫堅的戰績。他的這個「破虜將軍」,不像袁紹的冀州牧是糊弄來的,不像袁術的後將軍是被人捧出來的,他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含金量極高。孫堅一定深知,能幹事、能幹成事,這大概是自己與很多世家子弟的不同,也是他生存於亂世的立身之本。 二是無瑕疵。
  • 劉表麾下一員大將,曾擊殺孫堅,最終是什麼下場?
    在漢末三國時期,黃祖作為江夏郡的太守,不僅擊殺了孫堅這位諸侯,還和孫策、孫權兄弟展開了長期的較量。一首先,黃祖(?-208年),東漢末年將領。劉表任荊州牧時,黃祖出任江夏太守。彼時,江夏郡位於荊州和揚州的交界地帶。因此,對於黃祖來說,自然承擔了抵擋江東勢力的重任。 陳壽在《三國志·孫破虜傳》中記載: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
  • 三國之孫權繼位:保江東,圖荊州,卻比曹操慢了一步|三國史話連載09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三國史話》連載09,歡迎收看。當袁紹在河北、曹操在河南擴充地盤的同時,孫策在江東也不斷發展勢力。孫堅被朝廷派為長沙太守,先後鎮壓了三郡起義,被封為烏程侯。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孫堅也起兵北上,行至荊州,殺刺史王叡,行至南陽,殺太守張諮,一路上誅鋤異己,力量逐漸強大。但也因此引起士族大家的懷恨,不得不依附於袁術。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那麼歷史上的「江東」是現在的哪裡呢?
    三國時,小霸王孫策在其父孫堅死後,率領其父的舊部過江襲取江東,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等人,兼併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業。甚至曹操在聽說孫策的驍勇後,稱讚「獅兒難與爭鋒」。在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年紀輕輕的小將軍成了一方霸主。
  • 暑說三國人物|孫堅的咆哮:是老子斬了華雄!
    曹操劉備表現平平,真正大出風頭的還是孫堅。袁紹號召各地州郡之官,共同起兵討伐董卓之時,孫堅很贊成,卻沒有能夠帶兵到懷縣與酸棗,參加那個以袁紹為領袖的同盟。他與袁紹的堂兄弟、雄踞南陽的袁術,倒頗為接近。袁術於董卓剛剛得勢之時,看清了洛陽不可久留,立即帶兵佔了魯陽一帶。袁術歡迎孫堅由長沙北上,討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