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韓小韓
穿著圍裙,大大的紙箱抱在胸前,喘著氣,額頭微微冒汗,步子緩慢但卻有力。雪莉姐穩穩噹噹卸了貨,轉過身,露出的淡淡的笑容,而一股濃濃的臺灣腔,讓我瞬間有種被臺劇女主附身的錯覺。店鋪外,只掛著一塊不足1平米的店標,著實不那麼起眼。
「我楽煮,你楽吃」 一句簡介明了的介紹,卻彰顯著小店的經營理念。
麵店裡,100平方米的房間被隔出一部分改成廚房。
就餐區簡簡單單,而置物柜上,花花綠綠的臺式飲料,卻讓人挑花了眼。
煮麵端盤,總能見到雪莉姐忙碌的身影。
有人打招呼時,雪莉姐總是笑容滿面。
搬遷以前,麵店開在慈谿市觀海衛鎮,它的前身是一個早餐店。
「我是『一不小心』開了麵店啦,沒想到這麼受歡迎。」談起開店經歷,她覺得是巧合也是機緣。
2016年,雪莉姐從臺灣來到慈谿,從事箱包、飾品等進出口貿易工作。然鵝,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快速發展,臺灣進口的優勢被逐漸削落。
正好要租房的她,就連帶著早餐店一起租下了整套房子。
樓上用來住人,樓下卻被閒置起來。
「那後來我是真的想了很多,最後才決定說,那就做我最熟悉的、從小吃到大的東西——鍋燒意面。因為我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在哪裡,這樣我才會比較有把握,給客人最真實的南部口味。」
於是,下定決心,接下麵館,雪莉姐就這樣轉行當起了麵店老闆。
一碗麵條、一份配方,有想法、人勤快,加上臺灣人的標籤,麵店很快成了「網紅」。
在「小紅書」等線上社交平臺的傳播下,打卡吃麵的客人絡繹不絕,排隊等位更是成為常態。
從進出口外貿代理到餐飲行業,是「一不小心」的「跨界轉行」;而藏在小麵店背後的大能量,我看到的,是她的用心耕耘,與夢想共生。
雪莉姐來自臺南。
說起臺灣,似乎鮮少會有人提起臺南。
然而,作為臺灣歷史和文化故事的起步點,臺南雖然不似臺北那樣現代化,卻是全臺傳統底蘊最濃鬱的城市。
「提起臺灣美食,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一般都是臺北。」雪莉姐說。一碗「鍋燒意面」,是一個在寧波慈谿的臺灣人思鄉的味道。
「因為麵條柔軟易嚼,在我們臺南,不管老小,三餐都喜歡吃這個。」雪莉姐告訴我,意面不是義大利麵,是炸過的雞蛋麵條。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集油香、蛋香、面香為一體的麵條背後,還有一個小小的傳說。
傳說中,一位清代官員伊秉綬為了方便招待來訪的文人、賓客,就命人把麵粉摻雞蛋製成麵條後再經過油炸增加保存時間,以便客人一到府上就能直接料理。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款面稱為「伊府麵」或「伊面」,到了臺灣後被更名為「意面」。除了意面,香菇、柴魚片、蝦皮、雞骨架、魚乾、蝦乾等海鮮食材,搭配沙茶醬,以及一顆半熟蛋,一同貢獻著這碗面的鮮美滋味。
1200公裡,14天。
「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臺南味道,我們的意面都是漂洋過海,從臺南來到的慈谿。」不僅如此,意面新口味的開發會根據慈谿當地人的口味進行適當調整,墨魚腸、粽香米腸、甜不辣、魚卵腸等各類特色小吃,也是她親自調試,多次改良。
「我不喜歡給別人講說,原來我做的不是臺灣的東西,只是我自己在講而已。所以有些食材雖然是在大陸這邊做的,可是它的口味真的就跟臺灣是一模一樣的。」作為一個餐飲行業的入門者,她獻之真心,報之熱忱。
每當被問到「轉行」後的感受,雪莉姐的直接坦誠讓人覺得可愛。
言語之間,滿是欣喜。
而隨著交談的深入,我卻逐漸感受到藏在笑容之下的艱辛與不易。
短短一年間,她面臨過原麵店租約到期、房東不再轉租、招不到全職員工、疫情影響而暫時閉店的困境,也會在回歸老本行和繼續開麵店之間糾結。
雪莉姐堅定的說。
談到店鋪未來的規劃,我看到的,是一個朝氣蓬勃、閃閃發光的臺灣姐姐。
「改造之後,客人來吃麵就不用等位啦,當然,我也希望能吸引到更多新客人的光顧哦。」這條逐夢之路,雪莉姐走得穩穩噹噹。
「你好,一共88元哦。」臨走前買單,發現人均消費不足五十。
「2月21日」
是雪莉姐的「生日」啦!
雪莉姐說
2月21日生日的朋友(憑身份證)
當天來麵店
由雪莉姐請吃麵哦!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信任~
(註:部分圖片來自小紅書,圖侵刪)
● 「後記」 ●
2016年5月,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去臺灣。
跑過桃源馬拉松,看過臺北101,搭著捷運遊走於臺灣的各個大學,也傾心於淡水的黃昏、日落和慢生活,以及我在墾丁,天氣晴。
(我的臺灣遊記:遊記 | 臺灣:那些你很冒險的夢)
卻唯獨略過了臺南。
也許正因為如此,冥冥之中總會有人突然出現,填補空缺,也造就遺憾。
如果還有機會去臺灣,那我一定去臺南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