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寓言故事17則

2021-02-08 語文楊哥兒

1、屠龍之技——做事脫離現實一場空

 


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於是,就到支離益那裡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裡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於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莊子·列禦寇》)


解析:學習必須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如果脫離了實際,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


2、隨珠彈雀——考慮不周,得不償失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寶珠。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原文:「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讓王》)


解析: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否則就算做成一件事

 

3、鵬程萬裡——堅持夢想不怕冷嘲熱諷


遠古有一種鳥叫作鵬。大鵬鳥的背像泰山那樣高,飛起來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彩。有一次,大鵬鳥向南海飛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擊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裡。


它向高空飛去,捲起一股暴風,一下子就飛出九萬裡。它飛出去一次,要過半年才飛回南海休息。當它飛向高空的時候,它的背靠著青天,而雲層卻在它的下邊。


生活在窪地裡的小安鳥雀,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麼高,這麼遠,很不理解,就說:「他還想飛到哪裡去呢?我們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了,我們在蓬蒿飛來飛去,也算是飛到邊了。大鵬鳥究竟想飛到什麼地方去呢?」


解析: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遠者的追求的。戰國時期的商鞅說,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要成就大事,不應該去聽從身邊人的意見或者建議。


成大事者不謀於眾,這一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人商量。因為謀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搜索。就像鳥雀不能理解大鵬的志向一樣。


 

4、望洋興嘆——人切忌自滿 


秋天來到,天降大雨,無數細小的水流,匯入黃河。只見波濤洶湧,河水暴漲,淹沒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邊的窪地,河面陡然變寬,隔水遠望,連河對岸牛馬之類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麼壯觀啊,河伯以為天下的水都匯集到他這裡來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隨著流水向東走去,一邊走一邊觀賞水景。他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水天相連,不知道哪裡是水的盡頭。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陣子,才轉過臉來對著大海感慨地說:「俗話說:'道理懂得多一點的人,便以為自己比誰都強。'我就是這樣的人啦!」


解析: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渺小的。望洋興嘆字面意思是為因偉大事物抬頭嘆息,引申義為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


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5、魯侯養鳥——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從前,有隻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裡,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辦事不看對象,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好心也會把事情辦糟。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這隻鳥是被他嚇死的。


6、老漢粘蟬


孔子前往楚國,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術非常嫻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沒有一個能逃脫的,就好像信手拾來一樣輕而易舉。孔子驚奇地說:「您的技術這麼巧妙,大概有什麼方法吧!


駝背老人說:「我的確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時候,如果能夠在竹竿的頂上放兩枚球而不讓球掉下來,粘的時候知了就很少能夠逃脫;如果放三枚不掉下來,十隻知了就只能逃脫一隻;如果放五枚不掉下來,粘知了就像用手拾東西那麼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這裡,就如木樁一樣穩穩噹噹;我舉起手臂,就跟枯樹枝一樣紋絲不動;儘管身邊天地廣闊無邊,世間萬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裡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麼東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響不了我對知了翅膀的關注,怎麼會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聽了,回頭對弟子說:「專心致專,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啊!」


解析: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幹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古人說的精誠專一,確實是我們做事的

 
 7、匠石運斧——學會合作


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沾了一點白泥巴,這層白泥巴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請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揮動斧子,只聽見一陣風響,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乾乾淨淨,鼻子卻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


那個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點兒也不感到害怕。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後,就把工匠石叫了來,說:「你再削一次讓我看看吧!」工匠石說:「我的確是會削的,但是,那個敢讓我削的人已經死去很久了。」


解析: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好的搭檔。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搭檔,要把本領發揮出來便很難。

 

 8、猴子逞能


吳王坐船在大江裡遊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荊棘叢中了;唯獨有一隻猴子,卻洋洋得意地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飛箭接住了。吳王下令左右的侍從一齊放箭,那隻猴子被射死了。


吳王回過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誇耀自己的靈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驕傲,以至於這樣死去了。


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耍驕傲呀!」顏不疑回去以後,就拜賢人董梧為老師,盡力克服自己的驕氣,遠離美色聲樂,不再拋頭露面。過了三年,全國人都稱譽他。


解析:不管有多大的本領,也不可當作驕傲的本錢。謙虛謹慎,才能獲得人們的敬重。


 
9、邯鄲學步——人不能妄自菲薄


趙國都城邯鄲的人,擅長行走,不僅步子輕快,而且姿態也非常優美。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裡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式。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原文:「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解析: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生搬硬套別人的經驗。不僅學不到別人的優點,反而會丟掉自己的長處。現在我們的社會上,邯鄲學步的事情隨處可見。看到西方的東西好,馬上去學,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卻不去問津,甚至以之為過時的迂腐教條,豈不是邯鄲學步嗎!


10、防凍手的藥——要用不同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宋國有個人善於配製防治凍手的藥,他家祖祖輩輩都用這種藥塗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過日子。有一個外鄉人聽說了,請求收買他的藥方,情願出一百兩黃金。


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塊商量說:「我們家祖祖輩輩幹漂洗棉絮的活兒,能夠得到的不過幾兩黃金;現在出售這個藥方,一下子就可賺取一百兩黃金,就賣給他吧!」


那個外鄉人得到了藥方後,便拿去獻給吳王,並向吳王誇讚這種藥的用處。這時,正趕上越國有內亂,吳王便派他領兵討伐越國。冬天,他們和越國軍隊進行水戰,把越國軍隊打得大敗。


吳王很高興,就割出一塊土地來封賞給了他。這藥能夠使手不皸裂,功用是一樣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賞,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幹漂洗棉絮之類的苦活,這都是由於用法不同的緣故啊。


解析:同樣的東西,由於眼光和見識不一樣,它所發揮的作用也就不一樣。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11、東施效顰——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西施長得很美麗,即使是心口痛的時候,緊鎖著雙眉,附近的一個醜女見了,仍感到她的樣子很漂亮。醜女回去以後,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捧著心口,皺著眉頭,想讓別人誇她漂亮。


誰知道鄉裡的富人看她這個樣子,趕緊關閉大門不出來;窮人見了,也拉著自己的妻子兒女遠遠地躲開。這個醜女只知道皺著眉頭的樣子美,卻不知道為什麼皺眉的樣子美。


解析:做事情,如果不考慮自己的條件,盲目地模仿別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12、觸蠻之戰 ——爭來爭去,蝸角之利


戴晉人對梁惠王說:「您知道有一種名叫蝸牛的小動物嗎?」梁惠王回答:「知道。」晉人又說:「蝸牛的角上有兩個國家,左角上的叫觸國,右角上的叫蠻國。


這兩個國家經常為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每次戰爭後,總是屍橫遍野,死亡好幾萬人;取勝的國家追趕敗軍,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來。」


惠王說:「呀!這都是您瞎編的吧!」晉人說:「請允許我來為您證明。您的想像在無廣闊的宇宙中有邊界嗎?」惠王說:「沒有。」晉人說:「您的想像在宇宙中任意馳聘,而一回到現實中,您能夠到達的地方卻只限於四海九洲之內。拿現實的有限與想像的無窮相比,豈不是若有若無,微不足道嗎?」惠王說:「你說的對。」


晉人說:「在我們所能夠到達的領域裡有一個魏國,魏國遷都大梁後才有梁國,有梁國才有梁王。梁王與蠻氏,有什麼不同嗎?」惠王想了想說:「好像沒有什麼不同。」魏晉人走了以後,梁惠王情緒低落,好像丟失了什麼。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們都是很渺小的。我們在珍惜生命,珍惜我們這個世界。

 

13、朝三暮四


 有一年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他的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


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


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解析:朝三暮四闡述了這樣一個哲學道理,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人們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


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14、庖丁解牛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譁譁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


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雖然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解析:庖丁解牛能夠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應處處小心,還要保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順其自然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15、楚王聘莊子為相

 

楚王聽說莊子很有學問,特意派了兩個大夫(官名)去聘請他為相。兩大夫在談水找到正在釣魚的莊子,說明來意。

 

莊子聽了,頭也不回,答道:「我聽說楚國有個神龜,死了三千年,枯骨龜甲還被楚王珍藏著,你們說這個畜性多幸運呵!」兩大夫還不太懂這個意思,還以為人說的是楚王敬賢之意。

 

不料莊子冷笑道:「我呢,卻寧可拖著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為至少還活著,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願意讓楚王供奉珍藏。」兩個大夫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16、呆若木雞——深藏不露,動靜以時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雞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訓好雞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還是那麼顧看迅疾,意氣強盛。」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紀渻子,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掉頭就逃跑了。」周宣王高興極了,立即帶著這隻雞去鬥雞了。


解析:莊子認為,真正有大智慧、有著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應該是藏而不露的,他們的表現也許是愚鈍,笨拙和膽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人冷靜、沉著,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闡述了道家的辯證思維,即「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


17、與惠施論魚

 

莊子與惠施在濠上觀魚。莊子說:「魚遊來遊去,多麼快樂呵」

 

惠施是邏輯論辯的專家,馬上抓住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一笑,以同樣的邏輯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懂魚的快樂呢?」

 

解析:在邏輯學上,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說在邏輯上莊子有些詭辯。但實際上這說的是另一回事:莊子告訴惠施,不要把你的學說強加於人,因為你不能代替別人。惠施古稱博學,出行時隨帶五車之書跟在後邊,靠雄辯博學博取功名,所以莊子有此一說。


相關焦點

  • 莊子的寓言故事
    一鍵關注文 | 張真先生圖片 | 來自網絡   按   先做個預告,先生開始為女兒講   莊子寓言,接下來寓言陸續會在 「張真炮莊」平臺上發。為女兒張若講解莊子的寓言故事。聽莊子寓言,得先了解一下誰是莊子?他是幹嘛的?為什麼要學習他的寓言?寓言又是什麼言?若兒啊,你得知道,世界其實並不是我們耳朵聽到、眼睛看到、手可摸腳可踏的樣子。我們降生在無邊宇宙中的一個小球之上,當我們仰望星空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美麗的星河朗月,同時還有孤單。
  • 不到二百字的寓言貢獻了五個成語,莊子真牛
    諸子百家,若論誰的學問最大,恐怕難有定論,但若論誰最逍遙,當屬莊子。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變化無端,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淺嘗,可深研,令人愛不釋手。《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內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不過今天說的這則寓言卻出自於外篇,故事不到二百字,讀起來卻令人回味無窮。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 莊子寓言故事18則,用智慧滋養人生
    (《莊子·讓王》)解析:做什麼事,都得講究得失輕重。為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而丟掉十分寶貴的東西,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考慮成本,一定要考慮代價。否則就算做成一件事 這則寓言,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騖遠,那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實在要不得。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莊子寓言故事10則,人生大智慧!
    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像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雖然故事極其短小,但由於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莊子此時借惠子的客觀思維,腦筋急轉,「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發起反詰: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的這一反詰是以牙還牙,借力發力,展示出了莊子辯論的機智與靈活。
  • 莊子:社會人,讓我給你講一個猴子炫技被射死的故事!
    2020-12-27 17:57:33 來源: 好玩的國學 舉報
  • 對莊子的熱愛,是知識的導向性,還是莊子自己的影響籠罩自己
    《莊子》「十九寓言」,充滿了智慧的故事。大鵬與小雀,莊生夢蝶,庖丁解牛、望洋興嘆,等等等等,無一不讓人神思縹緲,意興飛揚,喜一回嘆一回。但其中最代表莊子哲學的,我想是關於大樹和大葫蘆的。惠子得到魏王之賜「大瓠之種」,種出來居然有五石之大,用來盛水太重難以カ舉,用來作瓢,就沒什麼可以裝的。惠子說,這東西大是夠大的,「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我沒法用只好把它砸了。
  • 《莊子》名言30句,句句不陌生!
    ;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 莊子寓言故事19則,用智慧滋養人生
    原文: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氵並氵闢糹光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氵並氵闢糹光,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
  • 《活用莊子》:國學經典與心理學擦出的智慧火花
    寓言是說故事的文體,可用散文或詩句,務求運用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啟發心智和情感,說明某種有用的智慧或道德精神。為此,寓言往往敘述動物、植物、人造的東西以及大自然的反應,把它們擬人化。所以樹與草可以對話,大象與小鼠可以遊戲等。
  • 莊子寓言 大瓠之種
    據說莊子的學問大到無所不知,而惠子讀過的書,則可以裝滿五輛車子。惠子是魏國的宰相,莊子是個打草鞋的。有人說他們是朋友,我看不像。一天,宰相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了一粒大葫蘆的種子給我,畢竟是王的恩寵,寶貝啊!所以我就更加特別地精心培育它,終於有一天葫蘆長成了,結出了一個的巨大葫蘆,足足有有五石重,要知道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的一個葫蘆有六百斤重吶。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你發現了嗎,寓言是童年時代最大的騙子
    《伊索寓言》的結尾總是帶上一句「這就是說……」,以一種近乎蠻橫的方式將意義灌輸給讀者。當一則寓言所指涉的寓意是可移易甚或可反轉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將之視為一種真理的載體?本文選自臺灣作家張大春的《小說稗類》,將目光集中於寓言故事的指涉,以《伊索寓言》與莊子為例,為大家指出一條真正理解寓言的路徑。▲ 張大春,臺灣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東濟南。
  • 《莊子》中「朱泙漫屠龍」的故事,是否是「聖人無名」
    《莊子》中「朱泙漫屠龍」的故事,究竟有多少種含義承接上一篇的論述,想要弄清楚「屠龍」之事是否存在,首先需要確認的一點,就是在莊子所創作的作品中,是否允許「龍」這種生物的存在。圖片來源於網絡在《莊子·列禦寇》篇中除了「朱泙漫屠龍」也有另一則關於龍的故事: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 韓非很會寫寓言故事,你知道嗎?
    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一樣,韓非寓言亦是如此。韓非在創作寓言的手法上尚巧以求美,使其在文學視野下有闡發不盡的表現力。韓非寓言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看似漫不經心地描繪,其結構卻能做到完整豐潤、圓滿得體,且讓讀者有鑑別選擇餘地。情節是展示人物關係及事件發展之過程組合,其對於寓言,絕不可缺少。創作寓言若僅照實直錄世俗生活,將流於平淡。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莊子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無跡可尋的寓言和比喻。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文學價值較高。在說理方面則缺乏基本的論證。即使有,也是天馬行空式的口若懸河,雖然不乏一些思想的光輝,但總體上沒有基本的邏輯可尋。
  • 【止於至善】莊子的影像:契友惠施
    莊子這般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而只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麼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他們在認識的態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於美學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度,是由於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 法治文化 | 莊子的法治精神
    這個300多字的寓言故事揭示的內涵十分豐富。泥鰍有泥鰍居住的標準,猿猴有猿猴的生活標準,麋鹿、蜈蚣、貓頭鷹、烏鴉有自己的喜好,人有人評價美醜的標準,萬物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是老子「道生萬物」思想的延續,但不言而喻,也是法之源。法家認為,法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是實踐和社會變革。
  • 唐人警世的寓言故事——讀柳宗元《蝜蝂傳》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寓言專著,但我們還是可以在類似於《莊子》、《孟子》、《韓非子》及《戰國策》等文獻中發現許多有文學價值、有哲理品思的寓言故事,而且很多也為我們所熟知,例如《扁鵲見齊桓公》、《鄭人買履》、《狐假虎威》等等。散落的文學佳作即使未單列成集,但並不妨礙它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更無法阻擋它在中國古代文學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 莊子《逍遙遊》賞析
    我們首先驚訝於莊子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裡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裡,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作者為什麼要創造一個如此巨大的藝術形象呢?首先,莊子是一個大思想家,這樣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賞的。其次,創造大的形象,也是為了與小的形象進行對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鯤鵬,還有冥靈、大椿、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