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沒有任何軍職,1955年卻被授上將軍銜,只因做出的這些貢獻

2021-01-12 騰訊網

在那場持續幾十年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中,多少革命先輩付出了青春和熱血,雖然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按照貢獻大小進行論功行賞的,元帥、大將、上將,都是有一定的評選標準的,對於十大元帥、大將這樣的大人物大家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們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詳。

但是要說到上將的話可能大家就不能全部的都很熟悉了,因為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共有55位將軍得此殊榮,排名先後順尋也是有講究的,那麼你知道最末的一位上將是誰嗎?你了解他的事跡嗎?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位特別的上將的與眾不同的革命經歷。

趙爾陸上將,最特別的地方不在於他是最後一個上將,而是他沒有軍職,這在所有的將軍中是個特例,因為既然是將軍肯定要在軍隊中任職,或者在軍校擔任重要職務,但是他全都沒有,卻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本身就是一個亮點。

趙爾陸,山西原平人,民國時期就在西北參加了革命工作,1927年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可以說是比較老牌的革命者了。此後他一直活躍在革命鬥爭的戰場上,跟隨毛主席參加井岡山鬥爭,後來和林彪、粟裕一起在紅四方面軍的28團任職,他當時和粟裕的職務相同,都是連級的黨代表。

但是當時的革命不但需要有人帶領部隊在前線戰鬥,還要有人在後方提供軍需,當時中央領導一致推薦趙爾陸做軍需處處長,我們都知道晉商自古以來就是非常有經營頭腦的,出身在山西的他也同樣具備著優秀的經營才能,所以這份工作也是他非常擅長的。

從1931年開始,趙爾陸就一直擔任著紅軍的後勤保障工作,長徵結束的時候他也曾對自己的工作表示抗議過,因為不能上陣殺敵很不過癮啊,為此他還找到了毛主席,但是毛主席對他進行了教育和開導,最後甚至還下了最後通牒,問他是自己接受黨的安排呢?還是要領導親自下命令?

可見他真的是個很稱職的後勤部長,否則不會連毛主席都不願放他走啊。就這樣在別的將軍都在前線指揮戰鬥的時候,趙爾陸始終沒有機會親自上陣,一直負責著八路軍的後勤保障工作,雖然革命工作的重要性沒有差別,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幹的革命事業有些窩囊了。

新中國成立後,趙爾陸擔任工業部部長,負責的還是他最擅長的發展經營工作,後來被授上將軍銜,但是他的貢獻在革命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沒有沒有充足的後勤保障,前線的將士們哪裡能安心踏實的打仗呢?

相關焦點

  • 閻紅彥:沒有參加長徵,授銜時已無軍職,為何主席執意授他上將?
    其實授銜的方案,國家早就決定了,只是因為韓戰的原因,被推遲到了1955年。這次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大授銜。按照主席的說法,已經不再軍隊系統中工作的將領,不授軍銜,這大大減輕了參與授銜工作的人員的負擔。但是其中閻紅彥將軍例外,在授銜的時候,他已經沒有軍職,但是主席還是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這是為何?
  • 1955年,主管授銜工作的四位負責人,分別是什麼軍銜?
    引言1955年,我國針對一些在戰場上做出特殊貢獻的將領舉行了授銜儀式。授銜儀式完畢後,有人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了,也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軍銜高了。不管怎麼說,大部分將領都是很滿意的,因為是根據很多方面綜合評定的。
  • 他本該授中將,因在一九五五年做的貢獻之大,後授予上將軍銜
    我國在一九五五年的時候,對在戰爭中做出貢獻和立下戰功的戰士們進行授軍銜的儀式,以此來感謝和肯定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軍銜的授銜是按照軍功和貢獻來評級的,但是有兩個人,他們被偉人親自提升,今天我們介紹的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戰鬥十分勇猛,不怕危險,是偉人十分相信的人物,那麼他是誰呢?他就是「旋風司令」—韓先楚。他一九一三年出生在人稱中國第一將軍縣的紅安縣,這裡有無數的英雄兒女參加革命。出了二百二十三個將軍。將軍縣的稱號名副其實。
  • 抗美援朝三大「楊姓」司令,1955年都被授開國上將,並稱「三楊」
    並在1955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那麼,他們是誰呢?他們都有過哪些經歷呢?這三位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楊成武將軍、楊得志將軍和楊勇將軍。對於他們的經歷,我們接下來一一介紹。楊成武將軍,1914年出生於福建,他年僅十五歲就加入紅軍,還參加過土地革命,並跟隨紅軍進行長徵。抗日戰爭爆發後,率領部隊在華北地區同日本侵略者作戰。
  • 1955年授銜時,他覺得軍銜高了申請下調,毛主席並沒有同意
    1955年初,軍委發布了將軍授銜方案,不久,毛主席收到了一個人的信,在信中,此人極力的請求降低他的軍銜,本來是要授予他上將軍銜的,但是他請求授予他中將軍銜,對此,毛主席叫來了送信的楊成武,他對楊成武說:此人不可不授上將。毛主席說的人,正是抗日英雄董其武。
  • 我軍除三個主力師外,還有九個留守警備團,團長授什麼軍銜?
    1955年被授予什麼軍銜呢?警備一團的團長是賀晉年,是陝西安定人,陝北紅軍創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警備二團團長是周仁傑,湖南茶陵人,曾歷任紅軍班長、連長、副營長等職,1955年被授中將軍銜。
  • 魯南軍區的政委授上將,副司令員授中將,司令員為何沒授軍銜?
    確實,之前他就是新四軍皖南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後調魯南軍區任政委,後任魯中南區委第一副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魯南軍區除傅秋濤授上將之外,還有一位副司令員也被授予中將軍銜。他就是郭化若。
  • 盧漢為雲南解放貢獻巨大,為何1955年沒被授銜?資歷太深不敢授!
    繼任後,盧漢也沒有大告天下,而是繼續保持低調謹慎的作風,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最終成功帶領雲南起義,投奔新政權。但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猛將,1955年卻沒有得到任何授銜,教人疑惑。傳奇人生,跌宕起伏盧漢出生於1895年雲南昭通的一個奴隸主家族。十六歲時,盧漢和兄弟龍雲、鄒若衡一同外出收購木材時,因丟失貨物不得不另謀出路。
  • 1955授什麼銜?
    1955年,李天佑授上將銜,萬毅授中將銜。2縱從一開始,司令員就是劉震,一直沒有改變,1949年1月改成39軍。劉震授開國上將銜。3縱就是叱吒東北的「旋風部隊」,其軍事主管變化比較複雜,最早的司令員是程世才,後來是曾克林,最後是韓先楚。
  • 他是紅軍師長,卻只授大校軍銜,搭檔師政委成開國上將
    毛主席根據《新中國首次軍銜制實錄》, 1955年9月,我軍共授予大校軍銜1266人,上校軍銜4439人,中校軍銜8139人,少校軍銜20799人,因此,校級軍官共計34643人。另外,由於當時晉升退休制度不完善,有些人校官職務上去了,軍銜卻一直停滯,例如某大校已經升軍長了,但軍銜還是原來的,沒有跟進。為了解決六十年代那一大撥正軍大校,所以有了那時候晉升少將的操作。很多1955年的大校都晉升少將了。例如周時源,1955年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
  • 許光達為何能授大將?只因他打的這一仗,太重要了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有十名將領,被授予大將軍銜,這十人中,有兩人,還是有點爭議的。一個是大將徐海東。他在1940年1月就病倒了,之後一直處於養病、休養狀態,在授銜前,他也沒有具體工作。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十二位師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在長徵中,他們浴血搏殺,與反動軍隊展開了一幕幕生死較量,為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偉大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那麼這十二位師長都是何人?在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紅一軍團由林帥擔任軍團長,聶帥擔任政治委員,共下轄1、2、15三個師。紅一師師長李聚奎,是跟隨彭老總參加平江起義的革命元勳。
  • 開國上將洪學智之子洪虎:父親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我父親等55位戰功卓著的軍隊高級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周恩來總理為他頒發了授銜命令,這一年,父親42歲,時任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參謀長。後來,我國實行軍銜制度改革,國家取消了軍銜制度。
  • 「紅色大管家」葉季壯,1945年被授中將銜,1955年被授了什麼銜?
    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曾有許多戰功累累的將軍,被授予了相應軍銜,他們無一不是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立下了卓越功勳的將軍。然而在1945年9月,我軍便有一人被中央軍事委員授予了中將軍銜。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從未摸過槍,也沒有上過戰場,那麼這人是誰?
  • 二戰日軍「元帥」是最高軍銜?從元帥府職能看,它只是個榮譽稱號
    比如二戰末期日本人為了籌劃所謂的「本土決戰」,在日本國內將原來的東部軍、西部軍升格為第一和第二總軍,兩個總司令就都是授予了元帥稱號的陸軍大將,分別是「元帥陸軍大將」杉山元和「元帥陸軍大將」畑俊六,也包括日本海軍的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他後期的稱謂則是「元帥海軍大將」。元帥也沒有專屬的軍銜標誌,而是在大將軍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帥徽」和手持元帥杖。
  • 軍媒回顧我軍九十年軍銜制度沿革:必將強化軍銜的基本功能
    紅軍總司令朱德穿著和士兵一樣的軍服,沒有任何等級標誌。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中國軍網 圖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部隊編制、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誌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並且,按照國民革命軍的軍銜等級,給各級幹部都授了軍銜。
  • 1955授銜時,他說要把軍銜掛在狗尾巴上,主席聽聞說了句話
    早些時候,許世友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藝,後參加紅軍,在土地革命時期已是軍級幹部,解放戰爭期間任華野九縱司令,1955年受命為上將。對於自己的軍銜,許世友有些不滿,他認為自己的軍銜太低,於是找了周總理,說至少也應該給自己評個大將軍,周總理說蕭克也是將軍。聽到這個消息,許世友不再吵鬧了,因為他知道蕭克的履歷比他更深。
  • 八路軍6個正副師長,其中5個都被授元帥軍銜,為何他只是上將?
    在1940年,他帶領軍隊經過了14天的激烈戰鬥,擊退800多名日軍和黃皮軍,甚至還擊落了一架日軍的戰鬥機。 在解放戰爭時期他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48年5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創建了華北軍政大學還出任該校的副校長。
  • 當年他是連長他是排長,29年後連長授少將,排長授大將
    他是我軍開國少將中資歷最深的一位,以他的能力和資歷完全可以授予大將,最差也應該是中將,因為那些在他手下當過兵的人,在1955年的時候大部分是中將,不過也有大將。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位少將和大將的故事。這位少將叫袁也烈,而那個大將則是許光達。
  • 1955年大授銜,解放軍軍銜同外國軍銜等級對比,有什麼不同?
    1951年2月15日,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解放軍評銜的指示文件,明確表示要根據「德、才、資」來評定軍銜,做到客觀公平公正。經過幾年的努力,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銜制度正式實施,十位開國元帥、十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