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撿的百舌鳥為何總生病和死亡?烏鶇雛鳥救助餵養方法新手指南

2020-12-21 鶇龜先生

烏鶇是一種廣布於我國西北及黃河以南各省區的留鳥,其常見程度,大概只有麻雀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如此,在每年春夏繁殖季節(3-7月份),撿到從樹上掉下來的烏鶇雛鳥也是司空見慣。然而並不是每一份「愛心」都值得稱道,在撿幼鳥「救助」這件事情上,很多時候我們是「好心辦了壞事」

這是因為,一方面並非所有雛鳥都應該撿(或救),錯撿(或錯救)就是害了它(如出窩學飛的幼鳥);另一方面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很多人之前並沒有飼養經驗,匆忙之中撿回家通常沒幾天就養死了。就算僥倖養大了,由於是人飼養出來的,沒有任何野外生存經驗,放生即為殺生,通常很快就會死掉。沒辦法,大自然就是這樣殘酷,人工養大、未經親鳥訓練的雛鳥,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力。

然而話雖如此,可總有些朋友不以為然。他們在強烈「愛心」支配下,將本不該救助的雛鳥給救回了家。由於沒有飼養經驗,每年因此而被養死的小鳥不在少數,至於生病的則更是常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被(錯)救回家的烏鶇雛鳥,應該如何正確飼養,以減少生病或死亡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一、烏鶇雛鳥的分類及人工救助策略

烏鶇雛鳥在親鳥撫養下,生長速度非常快,出殼15天後即可離窩學飛。據此,我們可以將其簡單分為兩類。一是出殼15天以內的,還沒有飛行能力,需要一直呆在鳥窩裡生活,可以稱為窩雛;二是出殼15天後,具備了初步飛行能力,開始離窩生活,此時可稱為飛雛(即學飛階段的雛鳥)。區分出了窩雛和飛雛後,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來考慮是否需要救助掉到樹下的烏鶇雛鳥了。

窩雛由於要依靠鳥窩生活,掉到樹下都是被迫的。例如,可能是因為鳥窩過於擁擠而被其他雛鳥擠掉,或因狂風暴雨等被吹落下來。不管是什麼原因掉下來的,窩雛並不具備生存能力,沒人救助的話很快就會死掉。因此,窩雛是需要人為救助的,但最好的救助方法並不是直接撿回家。如果檢查沒有明顯傷口,條件許可的話,最好能重新送回鳥窩,次之是送到鳥類專業救助機構,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時,才可以撿回我們家中飼養、救助。

而飛雛則不同,它們落在地上其實是正常現象。剛開始學飛的雛鳥,就如人類跌跌撞撞、蹣跚學步的孩子,並沒有相應的飛行技巧,方向也掌握不好,再加之體力也不濟,因此經常會出現在飛行中掉落地面的現象。結果被不少朋友誤以為不會飛,於是「愛心」大發而將其帶走「救助」。殊不知幼鳥「只會跑、不會飛」只是暫時現象,基本休息一會也就可以重新飛走了,而且親鳥一般就在附近觀察著。此時將其「救助」,其實是非常不妥當的。

雛鳥在出窩後的三四周內,親鳥一方面要教飛行技巧,另一方面要訓練其獨自生存的能力(如覓食、覓水、識別危險和天敵等)。人為將其撿去「救助」,希望「養養再放生」,就是人為阻斷了親鳥的教學過程,其實是害了它。且不說貿然撿回家能否養活,就是僥倖養活了,也沒有任何野外生存技巧,放生後基本就是個死,放生即殺生。

綜上所述,對於掉在地上的雛鳥,是否需要人為救助要看大小。對於沒有生存能力的窩雛,可以人為救助;而對於飛雛,則沒有必要救助。如果發現其處在危險環境中(如道路中央、附近有流浪貓等),設法將其放置於高處即可,人離開後親鳥會將其帶離。當然,無論是窩雛還是飛雛,由於很多朋友分辨不清,每年被錯撿回家「救助」的都不在少數。那麼,被我們撿回家的雛鳥,又應該如何來餵養呢?

二、烏鶇雛鳥救助回家應該如何飼養?

烏鶇雛鳥被撿回家以後,人工飼養要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用什麼食物來餵養,二是如何餵養,即食料和飼養方法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通常就會帶來飼養失敗,其結果就是雛鳥死亡。那麼有哪些食物可以用來餵食烏鶇雛鳥,以及要如何餵養呢?

1、哪些食物可用來餵食烏鶇雛鳥?

在自然界中,烏鶇是一種以食蟲為主的雜食性鳥類,主食是蚯蚓和各類昆蟲,輔食是各類植物漿果。親鳥餵給雛鳥的主要是蚯蚓,以滿足幼鳥快速生長的需要。因此,我們餵食雛鳥最好的食物當然也是蚯蚓。有條件的,建議每天都能餵幾條蚯蚓給雛鳥。但如果沒有蚯蚓的話,又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餵食呢?

人工飼養烏鶇雛鳥,常用的食料可以用無添加劑的雞飼料+煮熟的雞蛋黃,加水調成軟硬適中的軟食,餵給雛鳥即可也可以購買八哥、畫眉、鷯哥、點頦等成品鳥食,加溫水調和後餵食。當然,由於很多朋友撿鳥都是偶然行為,家中不一定都提前備好了上述雞飼料或鳥食,此時建議去菜市場或超市購買一塊大豆腐,切成細丁或搗成泥狀餵給雛鳥。

就如人類的嬰兒期,烏鶇雛鳥也是相對脆弱的一個時期,不能亂餵食物,否則極易造成生病或死亡。烏鶇是食蟲鳥,不是食谷鳥,因此像小米等穀物是不能餵的,不消化。烏鶇親鳥在自然界中無法捉到的食物,例如麵包蟲、豬肉、牛肉、雞肉、鴨肉等等各類肉食,都應少餵或不喂。除了蚯蚓外,如果想給雛鳥補充肉食,建議可以選用菜青蟲、蟋蟀、蝗蟲等野外能捉到的食物;也可以選擇鮮活的淡水小魚蝦,將其捏成肉泥餵食即可。魚蝦肉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不會出現「上火」現象,可以長期飼喂。

綜上所述,烏鶇作為雜食性鳥類,可以吃的食物還是非常多的。但雛鳥由於較為脆弱,不可亂餵食物,以防生病。有條件的建議以蚯蚓為主食來餵養;沒有條件的,以無添加劑的雞飼料+雞蛋黃,或八哥、畫眉等鳥食來飼養。那麼,有了食物以後,我們應該怎樣來餵養雛鳥呢?這因窩雛、飛雛而不同。

2、烏鶇雛鳥應該怎樣來餵養?

窩雛和飛雛,雖然都屬於雛鳥,但它們的飼養方法並不相同。窩雛,特別是出殼10天內的幼鳥,還處於懵懂狀態,對人並沒有警惕性,餓了就會「喳喳叫」向人乞食。因此,相對來說,窩雛的飼餵沒有太大難度,只要準備好食物,在雛鳥乞食時餵給它即可。在保證食料新鮮、營養均衡、飼餵次數正常的情況下,一般都能養活。

但飛雛就不同了,雖然還不會自己吃食,但對人的警惕性高,一般不會主動乞食。撿到這樣的鳥,餵食相對麻煩些。幼鳥不會主動張嘴乞食,放食物在旁邊自己又不會吃,常常會因此而活活餓死。遇到這種情況,如果鳥沒有受傷,最好是在哪裡撿的就儘快送回哪裡去,親鳥自會照顧幼鳥。如果執意要留下飼養,那麼就只能扒開嘴強制填喂,一般一兩天後,基本就能主動開口乞食(如仍不乞食,就要一直填餵下去,直至死亡或會自己吃食)。

三、烏鶇雛鳥人工飼養中常見問題(疾病)與解決方法

與其他鳥類相比,烏鶇雛鳥較為皮實,不容易生病。但很多朋友撿鳥「救助」基本都是臨時起意,並不具備相應的飼養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因飼養不當造成雛鳥生病,甚至死亡。總結起來,人工飼養烏鶇雛鳥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溫不善致使雛鳥凍死

飛雛羽毛已經長出,一般不怕冷。但窩雛,特別是身體沒有羽毛或剛長出羽毛不久的,非常怕冷。一旦做不好保溫工作,雛鳥很可能就會生病或死亡。一般來說,鳥類體溫偏高,約為40℃左右,拿在手中可明顯感覺到暖熱。如果用手感覺不到溫度,或明顯見到雛鳥身體發抖,那麼就說明溫度偏低,需要做好保暖。

窩雛無法站立,要藉助鳥窩生活。建議用碗狀容器,例如小碗、紙盒、小花盆等,做一個人工鳥窩,讓鳥趴在裡面。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雛鳥腿腳生長發育的需要。窩雛階段的雛鳥,腿腳無法支撐身體站立,趴在窩裡更有利於腿腳發育如果將雛鳥直接養在平坦的容器內,後期容易導致腿腳發育畸形,甚至無法站立。同時,人工鳥窩也有助於保溫,周邊可用廢舊布料等填充,晚間可以用布覆蓋保暖。有些朋友喜歡將雛鳥養在電熱毯上,以此來保溫,此時應注意不可過於乾燥(溼度要在50-60%以上)。過於乾熱的環境,輕則使鳥皮膚乾裂,羽毛無法正常生長,重則可能會因脫水而死亡。

(2)因缺水而使雛鳥渴死

雛鳥體內水分的來源是食物,渴了也不會自己喝水。如果食料過幹,就可能產生缺水現象,特別是天氣較炎熱時。處於缺水狀態的雛鳥一般沒有精神,頭耷拉著,眼睛緊閉,也不再張嘴乞食,就如同快要死了一般。很多朋友不明白個中緣由,以為鳥是生病了,於是開始找各種藥給鳥吃。折騰之下,雛鳥可能很快就死了。其實遇到這種情況,發現及時的話,緊急餵水通常就可緩解症狀。但若發現不及時,或發現了但處理失當(當生病來治),雛鳥很可能就直接渴死了。

為了避免烏鶇雛鳥因缺水而渴死,解決方法也十分簡單,建議在每次餵食前,先用乾淨的毛筆、無針頭注射器或手指等,先餵兩三滴水,然後再給食物即可。

(3)飼餵不及時而餓死

烏鶇雛鳥生長迅速,出殼15天即開始離窩學飛,在此之前每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這需要大量食物作為前提。自然狀態下,從天亮到天黑,親鳥幾乎一刻不停歇的去尋找食物餵食雛鳥。人工飼養下,每隔30分鐘左右就要餵食一次,每日至少要餵食8次以上,才能保證雛鳥正常生長。雖然一天早中晚餵食三次,也不能說一定就不能養活,但餵食次數少,雛鳥通常會營養不良,生長狀況很差,體質弱,容易生病和死亡,這也就是很多朋友反映「養著養著就死了」的原因。

因此,在決定救助雛鳥前,請考慮好自己的時間,要量力而行,而不是單憑「愛心」。沒有充足的時間,請不要隨意撿鳥「救助」,那樣是害了它。你不撿,雛鳥還有可能在親鳥的救助下得以存活,撿了不會養或沒有時間養,等待雛鳥的基本就是死。

(4)飼養不當而使雛鳥生病

與親鳥餵養相比,人工飼養下,食物來源單調,且很多朋友沒有經驗,烏鶇雛鳥容易因飼養不當而生病。除了上述凍死、渴死、餓死等情形,以下狀況也需要特別注意:

①營養不良:多為飼料單一且「過素」,或餵食次數過少所致。表現為雛鳥瘦小,體弱無力、羽毛不順滑,生長緩慢或停滯,容易生病。長期營養不良,往往會帶來雛鳥死亡。解決方法是保證餵食次數,多餵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有條件的話,建議經常餵些蚯蚓、小魚蝦等鮮活肉食。

②腿腳癱瘓:人工飼養下,造成雛鳥癱瘓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如上文所述,沒有使用人工鳥窩飼養窩雛,致使腿腳發育畸形;二是雛鳥不再趴窩後,沒有及時上架,站槓時間過晚,導致腳爪發育畸形;三是營養不良,導致缺乏鈣質、微量元素或維生素D。以上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鳥站不起來。

解決方法是窩雛要放在人工鳥窩裡養,飛雛要及時上架。同時要保證食物營養充足,飼餵及時,早晚陽光不強烈時建議給雛鳥曬曬太陽。如果已經出現癱瘓站不起來的症狀,建議在食料中添加煮熟的雞蛋黃、蚯蚓和新鮮淡水小魚蝦肉泥,並用西紅柿汁拌食,一般連餵一兩周即可重新站立起來。

③傷風感冒:雛鳥怕冷,遇到氣溫突變,溫差較大時,也容易出現感冒現象。症狀是流鼻涕、打噴嚏,嚴重的也可能會咳嗽(上呼吸道感染)。

解決方法是將雛鳥放在避風的地方飼養,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做好保溫,避免受涼感冒。生病以後,要及時治療,藥物可用鴿子藥、雞用藥或兒童感冒藥,根據雛鳥體重,參照說明書使用即可(切記不要過量用藥,雞用藥量可減半使用,以免藥死)。

④口舌生瘡:即俗稱的「上火」,原因多是單一大量餵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所致,例如麵包蟲和豬肉等。口舌生瘡輕則影響雛鳥進食,重則會引起死亡。在飼餵過程中,要注意食物均衡,不可單一飼餵某種肉食。特別是窩雛,不建議飼餵麵包蟲,這種蟲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過高,幼鳥很難消化,就算是成鳥,餵多了也容易出問題。

⑤拉稀(拉肚子):雛鳥飼養過程中,拉稀也是一種常見現象,但並不一定就是病態。造成雛鳥拉稀的原因,其一可能與食物改變過大有關,如突然換食就可能會出現拉稀。一般建議換食要循序漸進,在舊食料的基礎上,逐漸加大新料的含量,直至完全改為新料。其二餵食不新鮮或變質的食物,也可能會造成雛鳥拉肚子。食料最好是現拌現喂,至少要上下午各拌食一次,以防變質影響雛鳥健康。很多朋友有將吃不完的食料放入冰箱冷藏的習慣,但再次飼餵時如果沒有緩溫,直接將冷食餵給雛鳥,也容易造成拉稀,需要恢復到室溫再喂。其三保溫不善,致使雛鳥受涼,也容易出現拉稀現象,特別是窩雛要做好保溫

雛鳥出現拉稀時,注意觀察精神狀況。如果吃食、精神狀況和活動正常,就沒有必要過度擔心,一般無需用藥,繼續觀察即可如果出現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現象,此時一般為病態,考慮為腸炎。可有針對性的餵食腸道消炎藥,症狀輕微時也可以給雛鳥餵食大蒜水(將大蒜搗碎後泡水,取澄清液給雛鳥滴服,或拌入食料餵食),其原理是利用大蒜中所含有的大蒜素殺蟲、殺菌作用。

四、結語

本文雖然談論的是烏鶇雛鳥的救助問題,但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建議人為救助,或者說不救助其實更好,特別是那些抱著「養幾天再放生」、「等會飛了就放生」等心態的「救助」。烏鶇雛鳥出殼15天後就會飛,但至少要在出殼30天後才會自己吃食。也就是說,親鳥在雛鳥會飛後還要繼續餵食兩三周的時間。因此,「養幾天」、「會飛了」就放生,也就是放的時候是活的,不久就會餓死,因為它不會自己吃食。

更為重要的是,出窩學飛至離開父母獨立生存,這短短的幾周時間,是鳥生中唯一的一次受到系統野外生存訓練的時期。親鳥在這段時間內,要教會雛鳥飛行、覓食、尋找水源、躲避危險和天敵等各方面的生存技能。而人除了能提供給雛鳥食物,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養出來的只能是「傻鳥」,放生以後,大部分會因為沒有生存技能而死亡。

所以,鳥真不能隨便撿,切莫讓自己的愛心害了鳥。對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愛心」,執意要將雛鳥撿回家的那些朋友們,建議撿了就要對鳥負責,如果沒有專業救助機構收養,那麼就作為寵物鳥飼養吧,負責它一生的口糧。如果想放生的話,建議至少要養一個月以上,等雛鳥完全會自己吃食了再放生。而且放生的環境也有要求,不是說從陽臺上直接拋出去完事。最好是能選擇有烏鶇出沒,周邊有樹林和水體的地方,這樣放生以後,雛鳥可以向野外的烏鶇學習生存技能,活下去的機率會更大一些。

鶇龜先生,分享簡單靠譜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實操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幼鳥如何餵養?淺談雛鳥的飼養方法!
    相信很多人對於鸚鵡雛鳥的飼養不陌生了,所以咱們今天來說一下野雛的餵養方法!一、保持飢餓感,前提是在不影響發育的情況下假如一隻幼鳥,索食的頻率是一小時一次,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延長20分鐘進食。當人餵雛鳥的時候,在它眼中,你就是它的親人,它的心思都在怎麼向你索要食物,是沒有心思去思考其它的。我們總看它餓得張嘴時恨不得一口吃個大胖子,只要稍一張嘴就要喂,千萬不要這樣。這對幼鳥的消化也不好,容易導致嗉囊炎。人們對待孩子也是會保持一定的飢餓,不是人們常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 餵養鸚鵡小秘方+雛鳥養育+健康營養
    在這篇文章裡,將介紹一些比較方便、簡單且安全的幼(病)鳥飼養法,也統合了許多鳥友的經驗,整理出這篇大篇幅的介紹與詳細講解,以幫助剛入門的養鳥新手,並在眾多幼鳥飼養方法中可以找到一個比較簡單且廣為人接受的方式統整,最重要的是能用最少的花費達到最好的效果,減少幼(病)鳥因人為疏失而傷亡的機率。
  • 想手養一隻鸚鵡雛鳥?這些問題你是否能扛得住
    現在對於手養鳥已經屢見不鮮,手養鳥既起到觀賞效果,還能和主人互動,給主人增添了很多樂趣,也因此不少朋友嘗試從雛鳥開始餵養。雖然現在雛鳥餵養的技術很成熟,市場上面也可以很容易買到餵養所需的食物和工具,但是對於新手們來說養活一直雛鳥還是非常的不易。
  • 冬季了烏鶇還不愛叫?那可能是母鳥,把握3個變化特點輕鬆辯公母
    但對於飼養烏鶇的朋友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耳朵開始享受的季節。到了冬季,也就意味著到了烏鶇的鳴叫期。從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春夏季,我們的耳邊總能縈繞著烏鶇那優美動聽的鳴叫聲。不論是當年的雛鳥,還是養了多年的老鳥,此時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烏鶇都應該一展歌喉,在放聲歌唱。當然,以上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養的必須是一隻公鳥。因為烏鶇母鳥不會叫、不願意叫。
  • 怎樣餵養畫眉鳥雛鳥?
    餵養雛鳥最好使用方籠,開始一籠可放2隻,以便互相嬉戲爭食,長大後再分籠。雛鳥的飲食特別重要。 雛鳥食的配製是用250克去骨去皮的新鮮鱔魚肉(沒有鱔魚用別的魚也可以)或純瘦牛肉,斬成肉泥。雛鳥在餵養過程中,可經常在室內外放鳥出籠讓鳥嬉戲。每隔2-3天要洗一次澡,天酷熱時要一天洗一次。
  • 怎樣才能養出一隻全翅全尾羽毛烏黑油亮的烏鶇百舌鳥?關鍵有幾點
    烏鶇雖然善於鳴唱,但生性膽小神經質,經常撞籠、反生,因此在寵物鳥界又有「養不熟的白眼狼」之稱。當然,這種說法其實是對烏鶇的誤解,鶇龜先生在《被誤解的烏鶇:百舌鳥並非養不熟的白眼狼,烏鶇撞籠反生另有原因》一文中已經作了專門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連結查閱。
  • 烏鶇幼鳥險成家犬美餐
    救下烏鶇鳥「你這也不像是貓頭鷹啊?」民警現場觀察,這並不是一隻貓頭鷹,後聯繫動物保護協會的工作人員確定該鳥是一隻幼年烏鶇鳥,又名百舌鳥,被稱作是鳥中的「口技大師」。報警群眾張先生稱自己飯後帶著自家的三條狗散步,突然三隻狗猛地向路邊追趕起來並狂吠,張先生立即上前將狗拉住,發現一隻小鳥在路邊。「看著不像普通的鳥,我以為是貓頭鷹,又不知道怎麼處理就報警了。」
  • 被烏鶇鳥屎攻擊了怎麼辦?烏鶇襲擊人的原因真相、方式和防範對策
    那麼如此膽小的烏鶇,為何會去攻擊人呢?難道它真的像蜜獾那樣,是鳥中「平頭哥」?事實並非如此。烏鶇攻擊人確實存在,但它和蜜獾不同,並沒有普遍性,將其稱為「平頭哥」實際是一種不了解真相的汙名化。烏鶇攻擊人的真實原因,其實更令我們欽佩。今天就來談談這方面的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 談談百靈雛鳥的餵養與訓練
    (去年的照片和視頻) 1、雛鳥在沒餵食的情況下,你在籠子外邊晃手或敲擊籠子 、這時你看到雛鳥張著嘴吱吱的叫,選擇的目標是 嘴張的大、叫聲亮、脆而連續這是首選,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 在首選的前提下 ,有的鳥在籠子的遠端 從其他鳥身上爬過來或拼了命的擠過來,向你張著嘴叫的你一定拿下(這個鳥膽大與人的親和力強 ,保公他的這種行為是在孵化窩裡就形成的,它是窩裡的頭鳥,爭搶食習慣了)。
  • 張天林丨百舌鳥
    每到春季,百舌鳥便會落在高高的樹梢上,施展她那婉轉嘹亮、悠遠多變的歌喉,盡情歌唱春天,迎接春天的到來。愛鳥的人都想把它養在鳥籠裡,殊不知,這種鳥有一個特點,成鳥是養不活的,老人們都說百舌鳥氣性大,有烈性,寧死不屈,只要把它關進鳥籠後,它會不斷地用頭撞向鳥籠,直到撞死為止。懂鳥的人為了能養活百舌鳥,會在百舌鳥雛鳥期便開始餵養。
  • 「窩雛」畫眉鳥的餵養方法!
    另外它們是雜食性很強的鳥兒,除了吃一些昆蟲之外,還吃草籽和一些野果,容易飼養,深受廣大養鳥朋友們的喜愛。古代就有詩人歐陽修讚美畫眉的詩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對於靠鳴唱而出名的鳥兒,如果比較親近人那就更完美了。所以對於手養雛鳥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很多養鳥愛好者喜歡從人工繁殖者那裡拿雛鳥回去飼養。對於那麼弱小的「窩雛」畫眉鳥我們如何餵養呢?
  • 怎樣餵養畫眉鳥雛鳥?,您絕對不知道的秘密
    餵養雛鳥最好使用方籠,開始一籠可放2隻,以便互相嬉戲爭食,長大後再分籠。雛鳥的飲食特別重要。 雛鳥在餵養過程中,可經常在室內外放鳥出籠讓鳥嬉戲。
  • 烏鶇繁殖過程:從修建鳥窩到產蛋全記錄,百舌鳥營建鳥巢和產鳥蛋
    烏鶇,因雄鳥善於鳴唱和學舌,又稱百舌鳥,是一種其貌不揚的黑鳥。雄鳥擁有一身黑色羽毛,橙黃的喙(鳥嘴)和眼圈。烏鶇每年的繁殖期為春夏季,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為3-6月。基本過程為修建鳥窩-產蛋-孵蛋-孵化-育雛-出飛。下面的圖片,詳細記錄了烏鶇修建鳥窩到產蛋的過程。
  • 好心救雛鳥,可別幫倒忙
    撿了幼鳥一定是幫它嗎?《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實施以來,撿鳥救鳥的求助電話增多了。不過,北京護鳥小隊隊長席爾瓦說,這裡面不少「求助」比較尷尬,比如,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有四起都是居民誤撿了正在學飛行的雛鳥。(7月3日 《北京晚報》)前兩天,石景山區五裡坨派出所民警打來電話,說市民撿到一隻鳥,不知如何救助。
  • 寶寶輔食餵養指南來了!這些輔食誤區你還在犯嗎?
    《嬰幼兒輔食添加營養指南》提出:寶寶應進行純母乳餵養到6個月,且在孩子健康時添加輔食。所以,寶媽知道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時間了嗎?在一般情況下不建議提前給寶寶添加輔食。據美國兒科學會2012的母乳餵養報告稱:純母乳餵養大於四個月,但在六個月前就添加輔食的嬰兒,患肺炎的機率是純母乳餵到六個月後的嬰兒的4倍。
  • 畫眉雛鳥如何馴養
    養雛鳥可謂是大家的一個好選擇,不僅容易培養出親近的感情可以自由放飛,方法得當還能夠培養出好的唱將。但是雛鳥的馴養並不容易,一不小心便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毛病(畫眉雛鳥易出現仰頭、不洗澡、咬尾、翻跟頭等不良習慣),更有甚者會因為方法不當導致雛鳥中途夭折。為了解決大家的這些問題,今天來談談畫眉雛鳥的馴養。
  • 手養小鸚鵡指南,新手也能不死鳥!
    小編家的黃桃牡丹鸚鵡02飼養鸚鵡雛鳥所需物品及注意事項當我們選定好品種後可以從各種愛鳥人士或商家那裡得到鸚鵡雛鳥(最好別再冬季進行交易3.餵食工具常見的餵食工具有餵食勺、針管等(參見我們另一篇推文),我們最推薦新手的是用專用勺子餵食,安全。針管會出現危險,新手不適宜使用。4.鸚鵡奶粉鸚鵡奶粉是伴隨小鳥從寶寶到青年的必備物品,推薦凡賽爾的鸚鵡奶粉。商家贈予的奶粉顆粒比較粗糙可能會對於體弱的鸚鵡造成不適。
  • 烏鶇為什麼能對藍貓有的放「屎」?這段愛恨情仇可能我們都想錯了
    可是,在烏鶇面前,似乎都是浮雲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會指向一個答案:烏鶇實在是太兇了。它們完全可以做到欺軟欺硬!「出於保護雛鳥,它們和誰都吵架。」陳水華說。烏鶇雛鳥對,烏鶇如果發現巢穴、雛鳥受到威脅或者遭到破壞,它們會與everyone戰鬥,毫無畏懼,持久戰。有的放「屎」繼續講藍牙的戰事。
  • 畫眉鳥雛鳥難得,學會這招讓你年年都有成窩的雛鳥
    畫眉鳥分打鳥和唱鳥,無論哪種畫眉都有無數的鳥友衷心追捧。比起其他鳥類畫眉鳥的名堂也比較繁多,有老山,老鬼,原毛,窩雛等等。有很多鳥友養畫眉都喜歡從雛鳥開始餵養,因為雛鳥比較容易親人,從小餵大會對人產生依賴感,甚至可以在主人的手上或者肩膀上盡情的鳴叫。
  • 虎皮鸚鵡繁殖越多,雛鳥成長期間體型拉開的差距越大!
    9隻同窩虎皮鸚鵡雛鳥體型差距對於這種情況,野外環境中的虎皮鸚鵡親鳥八成會捨棄其中幾隻晚出殼的雛鳥或者體質較弱的雛鳥,這便是淘汰弱者的自然法則,當然,如果飼養者人工餵養的虎皮鸚鵡那便不同了,飼養者可以幫它們準備籠舍放在室內可以遮陽避雨,飼養者還會為它們準備足夠量以及營養充足的食物和零食,在這種條件下再加上母鳥母性不差,那麼虎皮鸚鵡親鳥費些力氣餵活這麼多雛鳥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