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1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專班工作人員聯合縣公安局給搬遷群眾發放愛心包裹。
專班工作人員羅松卓瑪為搬遷點兒童整理頭髮。
專班工作人員、技術人員實地研究耕地地圖。
搬遷點群眾參加卡孜鄉中心雙語幼兒園開展的親子活動。
搬遷點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在做遊戲。
卡孜鄉衛生院醫護人員為搬遷群眾義診。
專班工作人員、民警把患者拉瑪次仁送到醫院救治。
專班工作人員為搬遷點群眾授課。
「這裡的幼兒園特別舒服,不僅有很多好玩的玩具,還有很多好吃的,現在每頓午餐我都吃兩大碗米飯。放學的時候,老師還會給我們發零食,我特別喜歡這個新家和幼兒園。」家住林周縣卡孜鄉「三巖」片區安置點6歲的多吉拉姆興奮地說。
林周在藏語中意為「天然形成的地方」,這裡山水毓秀,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著「拉薩的後花園和糧倉」的美譽。如果說林周的夏天是一幅絢麗多彩的油畫,冬天的林周便是一幅黑白相間的水墨畫。
記者跟隨林周縣卡孜鄉「三巖」專班工作人員來到「三巖」片區的安置點。走近村民白瑪次鄧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精緻的二層藏式小別墅,乾淨整潔的小院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一家6口正在寬敞的客廳裡喝茶聊天,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幸福的笑容。
林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跨市易地搬遷工作,自2018年11月昌都市芒康縣戈波鄉的57戶465人(2019年12月新增6戶)搬遷群眾到來這裡後,林周縣第一時間成立了以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副縣長為組長、精通昌都話的幹部為成員的工作專班。自搬遷群眾入住後,專班成員一直堅守在搬遷點,以搬遷點政策對接、政策宣傳、法制宣講和民生工作為重點,以實際行動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各種困難,以高度的責任感引導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林周縣的生活,教育幫助搬遷群眾轉變觀念,消除「等靠要」的思想,鼓勵搬遷群眾積極就業,用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林周縣卡孜鄉「三巖」專班在各級各部門領導的指導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傳承「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優良傳統,聚焦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能力,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專班幹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基層察民情、訪民意、解難題。在林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卡孜鄉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搬遷群眾的耕地、飲水、吃住、小孩入學、就業等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在日常生活中,專班成員為搬遷群眾提供了貼心的服務,及時看病就醫、籌集衣物送溫暖、千方百計促就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為搬遷群眾解決了實際問題,受到了搬遷群眾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搬到這裡一年多後,「三巖」片區搬遷群眾白瑪次鄧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拉薩話了,他告訴記者,自從他們搬遷到林周后,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孩子上學和家人工作、就醫都十分方便。去年,他們一家6口人還分到了12畝耕地,家裡的經濟收入也提高了,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現在一家人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我的拉薩話是在村子裡上夜校時學的,現在我和本地的村民交流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專班工作人員和本地的村民都十分照顧我們,讓我們在第二故鄉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白瑪次鄧說。
為妥善解決卡孜鄉「三巖」片區安置點群眾的耕地問題,林周縣委、縣政府先後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在卡孜鄉黨委政府和縣扶貧辦的協助下,依規做好了「三巖」片區搬遷群眾的耕地分配工作。從耕地地塊指認到具體分配到戶,專班工作人員主動作為,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協調技術人員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原則幫助搬遷群眾分配耕地,先後完成了第一批57戶465人的930畝耕地和第二批6戶46人的92畝耕地分配工作,並認真做好了備案登記。
林周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為63戶搬遷群眾安排了領導幹部結對幫扶,縣所有副縣級以上領導和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按照結對幫扶的形式,一對一地幫扶搬遷戶,在幫扶過程中積極宣傳民生政策和法律法規,讓搬遷群眾知道惠從哪來,懂得感黨恩。經常為幫扶戶宣講就業政策,以思想教育轉變搬遷群眾的傳統觀念,解決幫扶戶實現就業問題。通過結對幫扶工作,已有多名搬遷群眾如願實現就業。
「去年9月23日的晚上,我騎電動車回家的途中不慎翻車,造成腿部受傷,當時我和家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一家人正在發愁的時候,專班工作人員來到我家,他們立即將我送到鄉衛生院就診,鄉衛生院檢査後建議送往縣醫院進行救治,因得到了及時的治療,我的傷口很快就恢復了。真的很感謝專班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他們,我的傷情不可能處理得那麼好。」搬遷群眾次仁拉姆感謝地說。
昌都市芒康縣戈波鄉隨遷工作人員米瑪普赤告訴記者,她在戈波鄉人民政府工作3年了,2018年她和「三巖」片區搬遷群眾一同來到林周縣,遷入搬遷點後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從芒康縣到戈波鄉騎摩託車需要一天的路程,由於戈波村8個組的村民居住的很分散,所以8個組中只有5個組的村民家裡通了電,5個組的供電也得不到保障。還有,因各村離幼兒園較遠,孩子入學率也很低。每次到南格村走村入戶,因為路不好走,只能騎馬,來回需要7天的時間。自從搬遷到卡孜鄉後,村民們住進了新房、孩子們實現了就近入學,根本不用擔心就醫、用電、用水問題,如果誰家有了困難,專班工作人員和民警就會幫助解決。
「對我來說,以前從單位回老家日喀則需要坐飛機、坐車,路上就需要5天的時間,假期都用在了路上。現在我回趟家,只需要5至6個小時的時間,特別方便。」隨遷工作人員米瑪普赤高興地說。
搬遷群眾家中無論出現了什麼困難和問題,「三巖」專班工作人員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並提供最優質、最貼心的服務,以赤誠之心對待搬遷工作,撲下身子貼近群眾,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創造著不平凡的業績。
(圖片均由記者 央金 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