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孜鄉「三巖」片安置點:走出大山溝 搬進「幸福園」

2021-01-13 澎湃新聞
卡孜鄉「三巖」片安置點:走出大山溝 搬進「幸福園」

2020-01-31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專班工作人員聯合縣公安局給搬遷群眾發放愛心包裹。

專班工作人員羅松卓瑪為搬遷點兒童整理頭髮。

專班工作人員、技術人員實地研究耕地地圖。

搬遷點群眾參加卡孜鄉中心雙語幼兒園開展的親子活動。

搬遷點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在做遊戲。

卡孜鄉衛生院醫護人員為搬遷群眾義診。

專班工作人員、民警把患者拉瑪次仁送到醫院救治。

專班工作人員為搬遷點群眾授課。

「這裡的幼兒園特別舒服,不僅有很多好玩的玩具,還有很多好吃的,現在每頓午餐我都吃兩大碗米飯。放學的時候,老師還會給我們發零食,我特別喜歡這個新家和幼兒園。」家住林周縣卡孜鄉「三巖」片區安置點6歲的多吉拉姆興奮地說。

林周在藏語中意為「天然形成的地方」,這裡山水毓秀,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有著「拉薩的後花園和糧倉」的美譽。如果說林周的夏天是一幅絢麗多彩的油畫,冬天的林周便是一幅黑白相間的水墨畫。

記者跟隨林周縣卡孜鄉「三巖」專班工作人員來到「三巖」片區的安置點。走近村民白瑪次鄧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精緻的二層藏式小別墅,乾淨整潔的小院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一家6口正在寬敞的客廳裡喝茶聊天,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幸福的笑容。

林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跨市易地搬遷工作,自2018年11月昌都市芒康縣戈波鄉的57戶465人(2019年12月新增6戶)搬遷群眾到來這裡後,林周縣第一時間成立了以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副縣長為組長、精通昌都話的幹部為成員的工作專班。自搬遷群眾入住後,專班成員一直堅守在搬遷點,以搬遷點政策對接、政策宣傳、法制宣講和民生工作為重點,以實際行動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各種困難,以高度的責任感引導搬遷群眾儘快融入林周縣的生活,教育幫助搬遷群眾轉變觀念,消除「等靠要」的思想,鼓勵搬遷群眾積極就業,用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林周縣卡孜鄉「三巖」專班在各級各部門領導的指導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傳承「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優良傳統,聚焦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能力,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專班幹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基層察民情、訪民意、解難題。在林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卡孜鄉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搬遷群眾的耕地、飲水、吃住、小孩入學、就業等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在日常生活中,專班成員為搬遷群眾提供了貼心的服務,及時看病就醫、籌集衣物送溫暖、千方百計促就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為搬遷群眾解決了實際問題,受到了搬遷群眾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搬到這裡一年多後,「三巖」片區搬遷群眾白瑪次鄧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拉薩話了,他告訴記者,自從他們搬遷到林周后,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孩子上學和家人工作、就醫都十分方便。去年,他們一家6口人還分到了12畝耕地,家裡的經濟收入也提高了,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現在一家人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我的拉薩話是在村子裡上夜校時學的,現在我和本地的村民交流起來一點問題都沒有。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專班工作人員和本地的村民都十分照顧我們,讓我們在第二故鄉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白瑪次鄧說。

為妥善解決卡孜鄉「三巖」片區安置點群眾的耕地問題,林周縣委、縣政府先後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在卡孜鄉黨委政府和縣扶貧辦的協助下,依規做好了「三巖」片區搬遷群眾的耕地分配工作。從耕地地塊指認到具體分配到戶,專班工作人員主動作為,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協調技術人員嚴格按照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原則幫助搬遷群眾分配耕地,先後完成了第一批57戶465人的930畝耕地和第二批6戶46人的92畝耕地分配工作,並認真做好了備案登記。

林周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為63戶搬遷群眾安排了領導幹部結對幫扶,縣所有副縣級以上領導和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按照結對幫扶的形式,一對一地幫扶搬遷戶,在幫扶過程中積極宣傳民生政策和法律法規,讓搬遷群眾知道惠從哪來,懂得感黨恩。經常為幫扶戶宣講就業政策,以思想教育轉變搬遷群眾的傳統觀念,解決幫扶戶實現就業問題。通過結對幫扶工作,已有多名搬遷群眾如願實現就業。

「去年9月23日的晚上,我騎電動車回家的途中不慎翻車,造成腿部受傷,當時我和家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一家人正在發愁的時候,專班工作人員來到我家,他們立即將我送到鄉衛生院就診,鄉衛生院檢査後建議送往縣醫院進行救治,因得到了及時的治療,我的傷口很快就恢復了。真的很感謝專班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他們,我的傷情不可能處理得那麼好。」搬遷群眾次仁拉姆感謝地說。

昌都市芒康縣戈波鄉隨遷工作人員米瑪普赤告訴記者,她在戈波鄉人民政府工作3年了,2018年她和「三巖」片區搬遷群眾一同來到林周縣,遷入搬遷點後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從芒康縣到戈波鄉騎摩託車需要一天的路程,由於戈波村8個組的村民居住的很分散,所以8個組中只有5個組的村民家裡通了電,5個組的供電也得不到保障。還有,因各村離幼兒園較遠,孩子入學率也很低。每次到南格村走村入戶,因為路不好走,只能騎馬,來回需要7天的時間。自從搬遷到卡孜鄉後,村民們住進了新房、孩子們實現了就近入學,根本不用擔心就醫、用電、用水問題,如果誰家有了困難,專班工作人員和民警就會幫助解決。

「對我來說,以前從單位回老家日喀則需要坐飛機、坐車,路上就需要5天的時間,假期都用在了路上。現在我回趟家,只需要5至6個小時的時間,特別方便。」隨遷工作人員米瑪普赤高興地說。

搬遷群眾家中無論出現了什麼困難和問題,「三巖」專班工作人員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並提供最優質、最貼心的服務,以赤誠之心對待搬遷工作,撲下身子貼近群眾,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創造著不平凡的業績。

(圖片均由記者 央金 攝)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粵滇扶貧協作|一步跨千年,而今從頭越,怒江安置點裡的幸福故事
    自2016年對口幫扶怒江州以來,廣東省珠海市將幫助怒江州建設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為重點,先後投入超過2億元援建了6個易遷安置點,這些配套完善的新社區為深山居民打開了融入現代生活的一扇窗。一步跨千年,而今從頭越,如今,安置點裡,直過民族群眾們正努力適應和趕上新生活節奏,開啟人生乃至民族的新篇章。
  • 安順市:搬出大山奔小康 走向幸福新生活
    據市生態移民局數據統計,我市「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84個安置點,計劃搬遷8202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181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所有項目全面竣工均達到搬遷入戶條件,搬遷入住8210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6413人),全面完成安置點建設及搬遷入住任務。
  • 從山溝溝搬進城擁抱幸福生活
    從山溝溝的平房搬進了城裡的樓房,我們全家高興極了。我們的舊村山高坡陡,基礎設施較差,全家靠種地生活,有時候在村裡打些零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我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挪窮窩,斬窮根,奔富路。小區裡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都有,很方便。小區周邊配套有文體廣場、農貿市場、停車場、衛生室、學校、金融服務網點等,小區外還有公交車。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住新房,推豆花,講故事,重慶南川安置點的「幸福宴」
    河沙村村民在安置點推豆花。攝影:馬君如6月30日,重慶南川區太平場鎮河沙村河沙安置點的村民們一早便忙開了。清晨6點,住在2棟的趙興學泡好了10斤黃豆,開始推豆子、準備點豆花。河沙村村民在安置點推豆花。攝影:馬君如河沙村安置點去年年底交房,目前安置點的人員全部入住,共有39戶73人。「住慣了以前的房子,搬新家有個適應過程。」河沙村黨委第一書記郭三輝說,此次「住新家、推豆花、講故事」活動是為讓大家適應小區生活,融洽鄰裡關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幸福洋溢安置區:彝良縣發界安置區採訪記!
    毫無疑問,彝良發界安置區是彝良最大安置點,是彝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一個耀眼的亮點。寒來暑往,脫貧入住戶搬進新居一年多來,他們究竟生活得怎麼樣?帶著這個問題,我和趙昱進行了入戶採訪。老公彭高貴,25歲,漢族,角奎鎮拖腳村廟子溝子組人,現在浙江寧波餘姚家具廠打工,月工資 6000多元。說起丈夫彭高貴,小安一臉幸福,「他是一個有愛心,很有家庭責任感的人,努力打工掙錢就是為了這個家」。搬進新居前,安成榮在浙江寧波餘姚電子廠打工,製作電腦元件,月工資4000多元。夫妻倆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兒子彭大林2歲,女兒彭大菲8個多月。
  • 【你笑起來真好看】搬進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昭通貧困...
    老兩口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讓他們告別了貧窮困苦,開啟了幸福小康的好日子,這一定要感謝黨和政府。點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看到幸福日子招手彝良縣鐘鳴鄉麻窩村兩紅巖村的村民劉正堂,也由衷地點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目前搬到靖安安置區惠民社區的劉正堂,曾因為家庭貧困放棄上大學。
  • 樂山峨邊茗新村:搬進移民安置點 點亮美麗新生活
    據悉,茗新村是一處移民安置點,村民全部是來自大小涼山8個縣區的自主移民;2017年11月,這一移民安置點正式批准成立建制村,是峨邊縣成立時間最短的一個村;2019年,茗新村順利脫貧「摘帽」。2020年7月,茗新村被評為「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從「什麼都沒有」到「什麼都有了」,茗新村正用它的故事詮釋著脫貧攻堅的內涵。
  • ...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走出藍家坡大山的母親 | 胡春國
    2月24日  第1334期  保康微信平臺  走出藍家坡大山的母親
  • 樂山峨邊茗新村:搬進移民安置點 點亮美麗新生活-國際在線
    據悉,茗新村是一處移民安置點,村民全部是來自大小涼山8個縣區的自主移民;2017年11月,這一移民安置點正式批准成立建制村,是峨邊縣成立時間最短的一個村;2019年,茗新村順利脫貧「摘帽」。2020年7月,茗新村被評為「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從「什麼都沒有」到「什麼都有了」,茗新村正用它的故事詮釋著脫貧攻堅的內涵。
  • 林周縣卡孜鄉農牧民運動會上「秀」拼搏
    為進一步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健身意識,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近日,日喀則市林周縣卡孜鄉舉辦了第三屆農牧民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來自全鄉6個行政村的農牧民代表隊積極參加,在賽場上一較高下,展示了新時代卡孜鄉農牧民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 四川蒼溪縣:「三園」融合 建設幸福美麗新農村
    交融的基調是望不斷的蒼溪綠,是「三園」綠秀的蒼溪範兒——現代田園、生態庭園、文化公園三園融合,共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農村。□農民日報記者 鄧俐  現代田園:讓農民錢袋鼓起來  夕陽照射下的獼猴桃園一直延伸至目光觸及不到的遠方。橘紅色的光影中,讓人感覺仿佛是誰有意把即將豐收的宏大場景一直鋪排到彩雲裡。
  • 門源:易地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門源縣浩門鎮西南角,一排排整齊漂亮的新樓房拔地而起,「惠澤園」小區內綠意盎然,停車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不是縣城的普通小區,而是泉口鎮後溝村和沈家灣村兩個村437戶農戶的易地搬遷新居。這裡承載著1587名群眾新的希望,這裡蘊含著黨的暖民安民的好政策,這裡展示著新時代農牧民的新面貌。
  • 大涼山:雲端上走出幸福路
    原標題:大涼山:雲端上走出幸福路(報告文學)   【決戰貧困·中國扶貧十二章⑤】   跟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許多民族一樣,彝族人也崇拜鷹。   傳說在遠古時期,彝族最偉大的英雄支格阿魯就是鷹的後代。
  • 走出大山越過大海的呂梁山護工
    每一期呂梁山護工走出大山都會舉行熱烈的歡送儀式。育兒月嫂悉心呵護。養老陪護專業耐心。家居保潔認真細緻。照料病患盡心盡力。圍著鍋臺轉、圍著老公轉、圍著孩子轉,呂梁山上的農村婦女曾被社會戲稱為「三轉婆姨」。大意是這個群體思想觀念保守、專業技能差、就業意願弱。搭乘脫貧攻堅的政策東風,成千上萬的「三轉婆姨」走出大山,一技傍身闖天下,實現一次次蛻變,活躍在全國各地的家政大市場。呂梁山護工已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家政勞務品牌。
  • 搬出山溝溝,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
    比如縣異地扶貧搬遷小區2號樓入住儀式「十三五」時期,比如縣計劃在城東、城西、南岸、布曲河4個搬遷點安置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627戶2618人,其中,南岸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安置一走進搬遷點,記者就被挖掘機的轟鳴聲所吸引,原來搬遷點正在進行二期工程綠化帶建設。寬闊的道路、嶄新的樓房、太陽能路燈、地下停車場,令記者感嘆搬遷點的現代化標準化,感慨牧民過上城裡人的好生活。
  • ...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傾聽·算算脫貧帳)
    住進新樓房,就業有門路,上學不用愁……苗族貧困戶龍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這麼有奔頭。住房寬敞了——從60平方米的磚瓦房到120平方米的樓房龍忠英的老家在納雍縣昆寨鄉治溝村,所在的村民組有110多戶,其中80多戶是貧困戶。
  • 雙流:加快安置小區建設 構築宜居新生活
    近年來,雙流縣在加速經濟發展的同時,將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動安置小區建設,力爭為每一位群眾構築宜居新生活。   搬進新房過大年 安逸   難得的冬日豔陽,讓協和街道三江悅府的住戶楊世英的心情很是舒暢。她和老伴兒一起將剛做好的香腸臘肉晾了出來,這麼寬敞的陽臺,這麼給力的太陽,過不了幾天就能下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