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禪師是師兄弟,一起外出行腳。從前的出家人肩上都背著一把鏟子。鐵鏟有兩個用處,一個是可以隨時種植生產,帶一塊洋芋,把洋芋切四塊埋下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用化緣了。另一個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把他埋掉。
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念聲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兩樣,究竟哪個對呢?
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為人死了最後都是變泥巴地,擺在上面變泥巴,擺在下面也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埋也對,不埋也對,取也對,舍也對。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捨得也好,取捨也好,不是你在權衡了各種利弊得失之後,作出的一種判斷,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間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種隨意的「舍」。
這種舍,是捨棄了你視為珍重的、費盡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這個層面的東西。如果「舍」掉「取捨」,比判斷後作出的取捨境界更高。世人無法忘掉取捨,便應該找到正確的捨得方法,以利你我他眾生。
一者,捨棄眼前的小利,取當下的大義。世人講捨生取義,這不是我的用意,舍利取義是真的舍。此時的捨得,不是不顧自己的吃喝住行,一味把自己餓死了也要關照別人的生產生活,而是要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正道,不去謀取損人私利,要謀取利我他的大利。
你在一個公司工作,談生意的時候收取回扣報酬就是私利,如果對方不給回扣,你就放棄做這筆生意,傷害的便是大義。此間的取捨,關乎個人道德的好壞與思想的成熟,換做是你,你該如何做?
二者,舍玩樂而圖進取。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瓶酒給你的是麻醉,是糊塗;一杯清水給你的是清醒和甘甜,世人寧選酒而不選凊水,直如本末倒置。
三者,舍掉煩惱而圖歡喜。生老病死苦。常人的眼中,死亡是最不能避免也是最可怕的苦。
當你即將知道死亡的時候,你會選擇終日惶惶不安,不等閻王取命時候,便自己嚇死自己?還是會選擇在最後的時光陪伴家人、陪伴朋友,多做好事,多走些路,多去一些你過去不曾走過的地方?面對一些煩惱,與面對死亡的道理相同,只看大家如何以心對治。
四者,舍掉敵人而圖朋友。能幹的人,不是將一切的敵人消滅,而是將一切敵人變成朋友。面對一切對你而言不利的人事物,你能舍瞋、舍怨、舍利益,化敵為友,你將比捨得之後得到的更多。
當我們分清周圍的一切哪些更重要,才能領悟捨得的真意。少生慢心,多生警惕心,實為當下最要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