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電影《花木蘭》於9月11日在之中國內地正式在電影院大屏幕上與大家見面了。該片取材於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故事,而相關的文學作品在民間的傳頌度十分高。
作為迪士尼籌備已久的大手筆作品,該片的陣容也十分豪華影片聚集了劉亦菲、甄子丹、李連杰、鞏俐幾位超級重量級演員,這自然也備受期待。影片從籌備到宣傳片再到上映每一步都備受期待。
然而當這部備受期待的作品真正與大家見面之後卻把大家雷了個外焦裡嫩,網友大呼上當,豆瓣評分直接掉到4.9分。放眼網絡,幾乎全都是罵《花木蘭》的文章。而主要罵的幾點無外乎《花木蘭》不尊重原著,史實錯位,演員服裝雷人,臺詞糟粕。
其實花木蘭已籌拍筆者心中就已經有點底了,西方人拍中國題材的電影,除了《末代皇帝》和《功夫熊貓》之外有拍的好的麼?當年《功夫之王》就已經是前車之鑑了。
不過我覺得一部電影出來了,好了誇,壞了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喜歡或者不習慣這都因人而異,很正常。但既然要噴,就應該噴在點子上。也沒必要逮著什麼都一通狂噴,緊急計較。
其實我挺煩看到有些人看完電影後整體胡扯這個不尊重史實,那個不符合原著什麼的。我們覺得花木蘭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題材,但現在是老外在拍,導演是西方人,那拍的也就是西方人理解中的花木蘭,也是導演理解中花木蘭。中西方文化本來就有差異,憑什麼用中國人的標準要求一個西方人呢?對於文化,首先我們要自信,人家對這個題材感興趣,不正是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吸引力的體現麼?電影是另一種形式演繹,演繹不是不是Copy,沒必要要求這要求那的。心態寬鬆點,淡定點,沒必要那麼玻璃心。
況且《花木蘭》這片子,中國市場是一部分,但迪士尼的主要市場還是在北美,人家得照顧大家的口味,人家也不是為了迎合中國觀眾的而拍攝的。
在一個除了將經典情節呈現在銀幕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再創作。《花木蘭》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了,開頭和結局大家都知道,這就讓故事本身沒有什麼懸念性,而懸念性恰好就是吸引觀眾最好的東西。所以這就需要在原故事的結構上加以補充,讓故事的情節更加豐滿。借鑑和抄襲是兩回事,每個導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印記,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將別人創作的故事直接原文照抄搬到大銀幕上去。
就像西遊記是吳承恩的作品,但是說到改編《西遊記》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話西遊》,《大話西遊》是周星馳的作品,有周星馳強烈個人風格的東西,這就是很成功的改編。改編不是胡編,也不是亂編,但是否是胡編和亂編,這不是某個人單方面的強詞奪理就能夠定義的。
最後,希望《花木蘭》能夠做一個開端,期待外國市場能夠有更多優秀的中國題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