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走正道,此心光明(醍醐灌頂)

2020-12-24 至聖聊國學

離卦上(3)

做一個有涵養的人

一個人光有知識,沒有涵養,有什麼用?離卦卦辭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有高尚品德之人,知識越多越能造福社會。

《彖辭》「離,麗也」。

告訴我們,當火燃燒得很美麗的時候,是因為有物質讓它燃燒。物質越是堅實,火就可以燃燒得越久越亮。當那個物質消耗光的時候,火就熄滅了。

我們現在救火用的就是離這個卦。用再多的水來救火,它也會把水蒸發掉,所以我們就把它隔離開。使得不蔓延到周圍。

其實有點殘忍,但是也是無奈之舉。我們要知道火雖然美麗,但是當你燃燒完了燒的東西,所有的美麗都不見了。

《彖辭》「日月麗乎天」。

太陽,因為有天空才能夠東升西落,循環往復。就是有天空襯託著它,它才有作用。月亮也一樣。

一般人只看到了太陽和月亮,但是就是沒有看到後面更有功勞的天空。

《彖辭》「百穀草木麗乎土」。

百穀與草木都是因為有那片土地,才會成長起來。人們感嘆「這裡的桃李樹很多」,但是從來沒有看到土地的功勞。

這樣大家就會知道,凡是有功勞的人,都是被人忽略的。所以你才要忍辱負重。

《彖辭》「重明以麗乎正」。

光明如果不能持續,還不如沒有光明。所以你要走正道。你開車路邊有路燈,就是在告訴你車子要往那邊走。路燈如果搞錯了,那你就衝出去了。

光明,指引人走上正道,才叫光明

《彖辭》「乃化成天下」。

要透過教化來促進天下昌明。這種光明才是有用的,才是合乎正道的。

《彖辭》「柔麗乎中正,故亨」。

離卦只有兩個陰爻,分別居於上下卦的中位。它們都居中得正,一切都很合理。所以才會「亨」。

《彖辭》「是以畜牝牛吉也」。

人家不了解你,你要耐心地跟他說明,而不是看不起他。有像母牛一樣的德性,那你的光明才是吉祥的。

謝謝大家!

元亨利貞,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在臨終終極,在向世人表達什麼?
    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然而仔細分析,實際上王陽明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希望的狀態,而不是說自己的修行境界。
  •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王陽明在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八點左右去世,臨終之際王陽明留給周積一句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多人都覺得,這是王陽明說自己修心功夫已經到了高級境界,沒什麼可說的了。然而仔細分析,實際上王陽明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希望的狀態,而不是說自己的修行境界。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隨著王陽明的循循善誘,大盜低頭嘆服認罪。 連大盜也有可覺醒的良知,何況其他人?人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是成聖賢之道。 「致」即「正心」,通過提高道德修養過程,去掉不良雜念「人慾」「不假外求」「求諸內心」。
  •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要有什麼樣的結局,才能無憾?
    他是「心學」的創始人,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著名理念。他不僅在學術上,成就顯著,在領兵打仗上,也頗有造詣。比如,在平亂剿匪,他巧用計謀,以極少的代價,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大獲全勝。
  • 此心光明,此身光明,此生才會光明
    走不下去的時候,才會想:到底是哪裡出錯了。——想不明白的時候,就歸結為:命運。命運是什麼?沒有幾個人知道。可是,這並不妨礙人們相信它,有一個解釋總比沒有好。然而,命運無常,人生本苦。你很容易相信這種說法,因為你也有同感。
  • 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陷入「精神傳銷」的「偽國學」爭議。據媒體報導,有受訓女員工曝出,該機構在學習會場公開宣揚「女性應該完全服從男性」等女德思想,侮辱了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但也有企業負責人稱,該機構傳播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正能量。」
  • 致良知三部曲之「致真誠」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文東茅教授,在2015年3月15日第一次邂逅致良知四合院,邂逅陽明學。對於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可謂「刻骨銘心」。文老師說,那一天是他的人生打假日——打掉從前被蒙蔽的「假我」,開始找尋真正的自我。 學習致良知,文老師最大的體會就是「至誠」——最最誠心,最最誠懇。
  • 書劍飄香:光明此心
    此為該專著的主題旨求和文字風格。 徐德徵同志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任突擊隊長與戰友們合影 光明此心(代序) 人生繁複,但一定要此心光明。將個人榮辱嵌入到民族興衰的字裡行間,把報國作為第一選擇,在國事蹉跎時義無反顧地站出來,才可謂是心靈之光或為人要旨。自我欣慰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共和國南疆狼煙的多事之秋,毫不猶豫地投筆從戎,發出血誓,舍下身家性命,奔赴到戰火紛飛中,為共和國飲馬西南,喋血邊陲,那是一段慷慨悲歌又無怨無悔的歲月!
  •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陽明一生探索「良知」,尋求「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新道路,他的心學在當時的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但也遭到了無數的攻訐和毀謗。就是在掛冠歸鄉的路上,他也不能無後顧之憂,因為他上疏辭官,還沒有得到朝廷的批准,可能功業未報,新的誹謗和處罰又將隨之而來。然而陽明剛走到江西,突然病情加劇,當他想到自己將像一個不幸的流浪者一樣死於道路時,他會心懷歉然還是忿忿不平?
  • 心想生:「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篤行」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也就是說「博學」是學什麼——學「誠意」,「慎思」思什麼——思「誠意」,「審問」是問什麼——問「誠意」,「明辨」是辨什麼——辨「誠意」,「篤行」是行什麼——行「誠意」,「誠意」就是良知光明。所以如果說你「篤行」,你就是良知光明的行動,就是知行合一的行動。
  • 國學天地 是非之心:良知的正義感
    正義感作為一種「感」,乃是一種內在感受,它產生於良知這種直覺判斷能力的實際運用情境之中。這就是說,「是非之心」或正義感乃是良知這種能力的「發用」,王陽明謂之「致良知」(《傳習錄下》)。孟子說「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這種「自賊」,包括缺乏正義感,是一種「心中賊」,所以後來王陽明提出「破心中賊」(《與楊仕德薛尚謙書》),為此而提出「致良知」。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易經》為五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陽明先生與《易經》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精通《易經》,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為「玩易窩」。在《玩易窩記》中,陽明先生記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
  • 《天下正道》浙江橫店熱拍 吳卓翰李彩樺主演
    《天下正道》浙江橫店熱拍 吳卓翰李彩樺主演 2015-09-28 16:16: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只有把知與行完全徹底地融合於生活實際,我們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堅實穩重。2致良知中國人主張做人做事要講良心,這個良心即人的先天德性感受,也就是說,人先天就具備一定的道德本能,他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如果做了不應該做的事,他的良心就會被自己和社會同時所譴責。
  • 王陽明電視劇28集何為良知
    《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所以還是得說回到心學的起點,你這個人必須得本心光明才能按照良知行事。比如曾國藩,他利用聲色貨利,出淤泥而不染,立下了豐功偉績,也成就了自己。但是如果人品出了問題,你的良知被惡念遮蔽了,那麼就不能再致良知了,而現實中,恰恰是大多數人人品出了問題。人本身就有求生欲,色慾,利慾等各種欲望。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的天性。
  • 王陽明:良知即是非之心
  • 心易學
    【易道全息】良知就是《易》。由此可知:研究陽明心學,若不精通易道,則難以抵達王陽明所言「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之境;若不通易道而講陽明心學,或如霧裡看花,或屬自說自話,或是齊東野語,皆不入陽明心學之命脈。「致良知」是明代大儒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若未達「致良知」境界,便不能抵達「知行合一」之境。那麼,什麼是「良知」呢?
  • 海澱教師說文化:我心光明 其來有自
    以上是打開廣闊空間、「乾坤萬裡眼」造就的大氣象,相應的還有打開時間之隔的「時序百年心」。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此外,陽明先生的大氣象與他「心有主宰」關係極大。 他堅信「致良知」,心中有主見有定力,外物難侵,「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任你八風吹來,我自巋然不動。看陽明先生《中秋》一詩: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 王陽明:此心不動,方能萬事從容!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 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 很多信奉王陽明心學之人,就是這樣在快樂中生存的,有道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