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鋒》:一名神秘男子,十年之間,追尋人生意義的生命體驗

2021-02-16 求心內佛


看完了毛姆的《刀鋒》。之前,看過他的《月亮與六便士》,寓意人生的理想與現實,原型是高更。

 

這本書的結構,感覺與《月亮與六便士》的結構差不多,都是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在敘述,在觀察,並融入其中。

 

到了《刀鋒》這本書,只是作者直接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毛姆,或許是為了更添加一種真實性,以及自己也能夠更好的融合到這本小說的生命體驗之中。

 

有人說,《刀鋒》中拉裡的原型是哲學家維根斯坦,真偽不得而知,不過到了後半部分,的確有很多關於哲學、宗教的討論在裡面,即使作者本人一直強調自己不想說這些奧義。

 

《刀鋒》,主要以男主人公拉裡的兩條線為線索。一條是情感線,一條是他追尋人生意義線。

 

拉裡出差的時候,22歲左右,準備與未婚妻結婚,他自己認為一年有3000法郎收入,完全夠用。但是未婚妻並不這樣認為,直白地告訴他,自己想要想要享受各種物資的快樂,想要買各種能夠自己帶來快樂的東西,還要有車。拉裡滿足不了她這些欲望,兩人談崩了,分了。

 

拉裡與未婚妻分手後,消失了差不多10年時間。期間,他還與一名叫蘇珊的女人有過一段情感。他並不愛她,那是一種憐憫。蘇珊在走投無路,帶著一個女兒的情況下,拉裡帶著蘇珊,去鄉下小住了一段時間。這段日子,蘇珊覺得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但是她也感受到了拉裡並不愛她,只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裡面。

 

後來,拉裡還與一個索菲的女子結婚,可是索菲最後卻由於自己的墮落逃避了這段婚姻,讓人唏噓。

 

如果說,拉裡的情感線是他的肉體生命的話,那麼他追尋人生的意義的線可謂是他的精神生命的線。

 

很多人都覺得拉裡很怪,但是為什麼會這麼怪,書中也是浮光掠影地做了交代。在鄉下小住,拉裡就曾告訴蘇珊,之前有一個比他大幾歲的人為了救他而犧牲,他一直揮之不去、耿耿於懷。

 

隨後,拉裡去了印度,追尋人生的意義。插一句,之前賈伯斯也曾踏上過這片土地,不過賈伯斯最終是沒有找到什麼的,一直到最後信了禪宗。

 

拉裡去印度之後,第一次露面,見到毛姆的情景,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怪異。當時,毛姆都不能夠認出他來了,打扮像一個乞丐一樣。他告訴毛姆,自己剛剛從印度回來。

 

隨後,拉裡用意念、催眠的方式,神奇的治好了他之前未婚妻的老公,這讓毛姆都大為吃驚。只是,拉裡說,這其實不神奇,他只是自己治好了自己,他只是接受了我的想法而已。神奇。

這有點類似於《夢盜空間》裡面,把自己的想法,輸入別人腦中的感覺。

 

拉裡對毛姆說,自己一直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並且,與毛姆探討了很多關於哲學與宗教的觀點,包括並不限於成長、平衡、衰退、解體、再成長,那好像就猶如大海裡面的一滴水,蒸發後,入雲朵,下雨落大地,進河流,再併入大海一般。

 

人生何嘗不是,父母的結晶,成長,結婚,生子,變老,這或許就是人生的意義,生命的體驗。人生,終歸是大自然的一種生命體,終歸是要遵循一種自然規律的。

誠如《刀鋒》的書名,刀鋒,腳踏在刀鋒走過,方能解脫,但是何其難,所以,人生的意義,生命的體驗,一切種種,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一種生命成長的體驗。

 

那是一種,冷熱自知,苦樂自渡。

相關焦點

  • 毛姆筆下的男女—《尋歡作樂》與《刀鋒》
    《尋歡作樂》和《刀鋒》是毛姆晚年的作品,一本關於女人,一本關於男人及人生的意義。
  • 【主題】得救之道,不在刀鋒--毛姆《刀鋒》讀後
    然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動他們去找答案。這些少數人中的少數人,有可能找到答案。拉裡就是這樣的人。他在一戰時參加了在法國的一個飛行中隊(就是電影《Flyboys》裡那個飛行隊),在戰鬥中目睹親密戰友犧牲,他那時是18歲左右,不能明白為什麼一個好好的人,一下子就死了,好像從來沒活過一樣。他開始想:人活著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人生是為什麼?死亡為什麼那麼醜惡?
  •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這是毛姆為《刀鋒》書寫的引言,也是全書的主題。《刀鋒》是毛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創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文學成就。何謂刀鋒?即是剃刀的邊緣。這部小說講述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裡·達雷爾,因為戰爭的變故而對人生產生了迷惘的思考,於是他放下愛情、財富,甚至將死生置之度外,去尋求生命的意義。
  • 大多數人不想要的成功 |《刀鋒》毛姆
    毛姆自己在《刀鋒》的結尾承認,自己無意間一不小心寫就了一部以「成功」為題材的小說。思考到底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到底什麼人才夠資格被稱為「人生贏家」? 現在不是流行說:「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度過一生」嗎?
  • 毛姆《刀鋒》:其實我們都不是拉裡,我們都是伊莎貝爾
    他想確定究竟有沒有上帝,想弄清楚為什麼有邪惡存在,也想知道靈魂是不死的,還是身體的死亡就是終點,他想弄清楚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他想要尋找生命大哉問的答案。他密集地閱讀,他四處遊歷,他向所有他能找到的有可能有答案的人請教,他開展各種各樣的生活實驗。他不想像其他人一樣上大學,找工作,然後掙錢。
  • 張海燕 | 什麼,佔據了你的人生C位 ——《刀鋒》裡的選擇與命運
    C位這個詞,讓我突然心有所動,人的一生處在不斷的選擇與被選擇的過程中,你現在過的人生,是過去所有選擇與被選擇的結果;你未來的人生,是你現在的選擇與被選擇的結果。選擇,英文是choice,你選擇了讓什麼佔據你的人生C位,center位置上沉澱的主流,就決定了你將有什麼樣的生活。毛姆的《刀鋒》被稱為是富有哲思的深度著作,關乎終極價值,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偉大作品。
  • 毛姆的20條金句,句句道盡愛情與婚姻的真相
    今天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毛姆逝世55周年,毛姆的人生應該是充滿色彩的,他做了太多人不敢做的事情,在毛姆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人性的各種諷刺,在這種諷刺的面具下,卻是對人類的同情,今天小K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毛姆作品中的句子吧!1、愛情是個很不幸的水手,你坐一次船,它就憔悴了。
  • 從《面紗》到《刀鋒》,看女性在感情和物質欲望中的掙扎和突圍
    從《人生的枷鎖》到《月亮和六便士》,我們無一例外地發現毛姆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性深處的秘密。而《面紗》與《刀鋒》作為毛姆晚年時期的兩部作品,分別深刻地揭露了女性在面對情慾和物質的困境中,如何讓心靈與現實和解的心路歷程。
  • 探秘:北大推薦的50本書之《追尋生命的意義》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追尋,可是又有誰知道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追尋我們想追尋的,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情,本書就是一本讓你在困境中去堅持下來,去獲得巨大努力的一本讀物。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Frank.V.E.,1905-1997),醫學博士,維也納醫科大學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共出版了39部作品,並被翻譯成34種語言。
  • 毛姆早年作品100磅稿費都沒人要出版,改名後卻成為經典暢銷書
    毛姆一生中出版過很多戲劇,如《拓荒者》、《一個體面的男人》,很多部長篇或短篇小說,如《刀鋒》、《月亮與六便士》,然而,這些作品都沒有其中的一部來的特殊,它就是《人性的枷鎖》。其實毛姆的長篇小說大多都帶著幾分「自傳」的性質。如果硬要給《人性的枷鎖》歸類的話,那麼這一定是一本成長小說。它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幼年喪失雙親,由伯父撫養長大,在特坎伯雷皇家公學讀完中學後,放棄了考取大學的機會,執意去德國學習。後來去巴黎做了一年的會計,又不顧家人的反對學了藝術。嘗試了不同的職業之後,他選擇成為一名醫生。
  •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當我們談論作用時,一定會涉及到兩個事物,因為作用無法在一個事物上發生;也就是說,事物的作用(意義)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使用者的意志。人類是由誰創造的呢?如果你是一個無神論者,你肯定會說人類的存在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而不是被誰創造出來的。所以,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毛姆的小說,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月亮與六便士》,而本人更喜歡的是他的自傳體小說《生命的枷鎖》。
  • 人生就是一部平凡的世界
    上刀山做自己    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對自己的人生充滿困惑,我迫切地需要交流與探討,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毛姆的《刀鋒》,認識了拉裡,我知道了閱讀的真正意義——和相似的靈魂對話,超越時間和空間,我有了摯友毛姆作品最吸引人的一點是,他筆下時常會有一個人物,這個人總是試圖追尋某種真諦,他可以拋棄一切,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刀鋒》中的拉裡讓人想起了毛姆的另一本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拋棄妻兒,去實現自己的畫家之夢。其實這些作品都是在探討一個很大又很現實的問題,人該怎麼活著,這是個永不過時的主題。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其時他剛完成《人生的枷鎖》,或許正是大溪地、巴拿馬、伊瓦和馬提尼這等島嶼上的生活、熱帶獨特的風景,土著們原始又簡單的生活方式——讓毛姆感受到了高更數十年前激情迸發後殘存的餘溫,希望能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緬懷已逝故人。和高更捨棄凡人眼中「成功人生」、選擇遵循內心呼喚的真實生命經歷類似,毛姆走的也是棄醫從文之路。
  • 毛姆:從婦產科醫生到「故事聖手」不停的戀愛80歲依然對情愛痴迷
    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是世界級名著《人生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刀鋒》的作者。作為一個作家,毛姆的生平可謂精彩至極,甚至比他的小說更加精彩。毛姆的一生與乏味無緣,絢麗的情感生活是使他快樂的興奮劑。他這樣描述自己:「我幾乎不停地戀愛,從15歲到50歲。」
  • 在詩意的世界裡,追尋生命的意義
    在中轉站的這些年,他對自己的過往隻字不提,他常常嚮往其他逝者認為無聊又空洞的生活,嚮往平平淡淡的婚姻和家庭,因為無論這些是好是壞,他都從未體驗過,因此他也無法找到渡自己上岸的回憶。年長的總是經歷了太多,供選擇的素材庫太龐大,以致連回憶都變得很困難;而年輕的人尚未嘗遍人生百味,用有限的素材和簡陋的道具,無法拍出一部令自己心滿意足的錄像帶,因為更精彩的還沒來得及經歷。
  • 毛姆:被不愛的女人騙婚,把一生過成了寂寞
    這時候,西裡爾已經和丈夫分居,她每日周旋於不同的男人之間來獲取奢侈的花銷。但是她面臨一個困境,就是她的丈夫隨時會提出離婚,但沒有一個富有的情人提出要娶她。西裡爾就打起了有錢有身份有地位的毛姆,但毛姆對她只是玩玩而已,把她當情人而已,根本就不可能和她結婚。
  • 張愛玲偶像毛姆:棄醫從文,靠寫作賺十幾億,源於他對肉體的著迷
    ——王朔張愛玲作為中國文青的「祖師奶奶」,同樣有自己青睞的偶像,他就是外國作家毛姆。毛姆作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著有《月亮與六便士》、《面紗》、《刀鋒》等代表作。1892年,18歲的毛姆成為了一名實習醫生,在此期間,毛姆接觸了無數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在此期間,結合他們的生活狀況,毛姆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隨著小說的走紅,毛姆選擇了棄醫從文。
  • 英國知名大作家毛姆,為何會有「厭女症」?讀者:擱我也會這樣!
    而英國知名作家毛姆,就被認為有厭女症傾向?這主要是從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來的。毛姆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英國籍作家,全名叫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毛姆出生在大都市巴黎,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習成績也一向靠前,之後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就讀。
  • 毛姆靠寫作狂賺十幾億:我的吸金能力,全是來源於我對肉體的痴迷
    而毛姆的之所以能寫出這麼多吸金的作品,也是來源於他那豐富的生活閱歷,還有對肉體的著迷。在國內,毛姆受到眾人的追捧,在80年代的時候,日本人評選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第一名是莎士比亞,第二名就是毛姆。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欣賞的作家之一,喜歡看張愛玲的作品的網友也能從中找到毛姆的影子,可見毛姆對文學界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 毛姆的標籤多到讓人忘了他的作家身份
    毛姆一生的經歷超級豐富多彩,精彩到讓人忘了他的本職。還有人調侃說,如果把毛姆的一生寫成故事,會比他的小說精彩100倍。調侃歸調侃,這句話說的其實不無道理。因為,毛姆很多小說的創作靈感,都來源於他的生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