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調和說「酸醋」

2021-01-12 中國民航雜誌

抗疫非常時期,消毒殺菌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其實除了酒精外,酸醋也具有消毒殺菌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醋。

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醋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醋其實是先民繼釀酒之後的另一項成就,或者說是釀酒的一個副產品。在英語裡,醋被叫作vinegar,它是來源於法語的vinaigre,即vin(酒)與aigre(酸)兩個詞合在一起,本義就是釀酸了的酒。在釀酒時,醋酸菌侵入,酒就變成了醋。

醋在中國烹飪史上誕生得晚一些,但酸早就是調味中的五味之一了。《呂氏春秋·本味篇》中說:「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jì,通劑,指搭配的比例)甚微,皆有自起。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齁。」古人對調味的要求還是挺高的。中醫五行學說裡也有酸、甘、苦、辛、鹹的五味說,而今人也會用「酸甜苦辣」來形容生活中的各種境況,酸味似乎在五味中處在數一數二的地位。

在醋沒有誕生之前,古人用梅來調酸味。《尚書》中說:「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後人注曰:「鹽鹹梅醋。羹須鹹醋和之。」鹽與梅搭配,做出來的羹一定好吃,所以「鹽梅」後來在漢語中表示和諧、調和,成語「鹽梅相成」就是從這個本義衍生出來的。

商周時期稱醋為「醯」(xī),周王室還專門設有「醯人」一職,是專管制醋的官,說明食酸在帝王日常飲食生活中已佔有重要地位。《論語》中有向鄰居「乞醯」的記載,可見春秋時期醋並不是家家都有。《梁書》中記載「(劉)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又記載「(南北朝官員沈崇傃)治服(指辦理喪事)三年,久食麥屑,不啖鹽酢」。父母死了,不食醋、醬以示其孝,說明直到南北朝,醋這種調味品還算是奢侈品。

從周朝到唐朝,陝西、山西一帶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釀醋業的中心。直到今天,山西人仍然以酷愛吃醋、善於釀醋聞名天下。過去北京人謔稱山西人為「老西兒」,其實這個「西」並不是指山西,而是指愛吃醋的「老醯兒」。過去閻錫山的部隊就有「繳槍不繳醋」的故事,可見山西人嗜醋如命。

大概從漢朝開始,作為調料的醋被稱為「酢」。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有「作酢法」,自註:「酢,今醋也。」《說文解字》裡收錄了「酢」字:「酢,醶(yàn)也。」又說:「醶,酢漿也。」「酨(zài),酢漿也。」段玉裁註:「漿、酨、醶三者同物。酢本酨漿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謂之酢。」

《說文解字》中也有「醋」字:「醋,客酌主人也。從酉昔聲。」說明漢朝的「醋」是酬賓的意思,與酸味無關。梁朝的字典《玉篇》裡也說:「醋,報也。進酒於客曰獻,客答主人曰醋。」

在隋朝,醋仍用「酢」字。《隋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句民謠:「寧飲三升酢,不見崔弘度(隋朝著名酷吏)。」大概從南北朝開始,表酸的「酢」字漸漸被「醋」字代替,而「酢」字反而具有「醋」字原來的意思了。《玉篇·酉部》中記載:「酢,酸也,醶也。今音昨,為酬酢字也。」說明在南北朝時期,「酢」在表示酸醋的同時已經具有酬酢的含義。

清人邵瑛在《群經正字》中寫道:「醋,今經典作酢。今俗以醋為醬醋字,而《說文》醬醋字作酢。」北宋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中也說:「酢,今人以此為酬醋字,反以醋為酒酢,時俗相承之變也。」這種情況稱為詞義互易,在漢語史上並不多見。我們今天說的「酬酢」,「酬」表示主人向客人敬酒,「酢」表示客人回敬主人,已經沒有酸醋的含義了。而在日本,食用的醋至今還被寫作「酢」。

漢語中「酸」的發音與其他許多語言中「酸」的發音相似,是不是在造詞時各民族的不約而同?有語言學者研究過,很多語言中的「甜」和「蜜」都是以m音開頭的,如「甜」:愛爾蘭語milis、希伯來文matok;「蜜」:梵文madhu、阿姆哈拉語mar——人們在嘗了美味之後往往會下意識地捫緊雙唇發出m音,而強烈的酸味會使人呲牙而形成s或z的口型。英語sour、匈牙利語savanyu、日語sui等都是以s音開頭來表示酸的(參考支順福《釋名析義》)。

過去讀書人常常被稱為「酸文人」,滿嘴「之乎者也」的人被貶為「嚼酸文」,可見酸總是一種不舒適的感覺。英語acid(酸)與acute(尖)在詞源和語義上均有聯繫,共同點在於給人一種不舒服的刺激,漢語中也有「尖酸刻薄」的用法。英語sour temper,與漢語「臭脾氣」一個意思。西班牙語cara de vinagre(醋臉)在西-英詞典裡被譯為sour face(酸臉),意思就是垮臉。漢語用「吃醋」來形容男女感情上特別不好受的一種心理反應,出典於房玄齡夫人寧願喝「毒酒」也不願意唐太宗給房玄齡納妾的故事。

其實在唐代還有另外一個吃醋的故事。任迪簡在軍中任判官,一日軍使設宴招待下屬,倒酒的軍吏粗心,誤將醋倒給了任迪簡。任深知軍使李景略生性嚴酷,怕罪及軍吏,便勉強將一觥醋喝下,最後吐血而歸。軍中將士聽說此事都很感動。後來李景略死,軍中便推任迪簡為主帥,最後官至節度使。他的升官起因於喝醋,所以被稱為「呷醋節帥」。

古人對醋一直推崇有加。北宋筆記小說《清異錄》中說:「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作者在調味品中把醬列為第一,醋列為第二。李石的《續博物志》中也說:「仙家謂醋為華池左林。」

中國釀醋史上的名醋甚多,漢朝至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黃河流域便有大酢、神酢、千歲苦酒、烏梅苦酒、蜜苦酒、糟酢等數十種,唐朝有醇酢、桃花醋,宋朝有千裡酸,元朝有杏花酸、苦蘇酸等,可謂名醋輩出。最著名者莫過於自清朝以來形成公論的中國四大名醋: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福建永春醋、四川保寧醋。山西老陳醋和鎮江香醋名氣最大,眾人皆知。保寧醋是四川閬中的傳統名產,以麩皮為主要原料,採用藥曲發酵而成,味酸而醇厚,有獨特芳香氣味。福建永春醋又稱烏醋或福建紅曲老醋,以粳米為主要原料,採用紅曲發酵而成,不澀而甜美,芳香醇厚。在永春,流傳著「男人不吃醋,感情不豐富;女人不吃醋,家庭不和睦;老人不吃醋,越活越糊塗;小孩不吃醋,學習不進步」的順口溜。

醋在古代除了作為日常調味品外,還具有不可忽視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米醋、糯米醋、粟料醋、小麥醋、大麥醋、餳醋、糟糠醋等多種配方。清人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更是明確了醋的醫學功效:「醋溫,開胃、養肝、強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氣、闢邪、解魚蟹鱗介之毒。」近年來,醋漸漸遍及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殺菌、美容、保健、飲料——人類似乎越來越離不開醋了。

審核:曹慎慎

相關焦點

  • 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間,共存與相生,百味人生現
    受社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樣,但是有一點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煩惱和快樂共存,痛苦和幸福相生,都幾乎有一個五味雜陳的複雜人生。物各有性,水至淡,鹽得味。水加水還是水,鹽加鹽還是鹽。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
  • 五味調和 品嘗百味人生(2019年江蘇卷:根據文言文材料寫作文)
    酸甜苦辣鹹,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猶是,人亦然。」生活是由每個獨立的個體組成的,就是把這些獨立的個體揉在了一起,揉出了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滋味,不一樣的色彩,這就成了生活。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看似沒有什麼關聯,但卻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本性不同的一切碰撞出了絢麗多彩的生活,碰撞出了人生百味,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酸甜苦辣鹹。
  • 酸為什麼是「五味」之首?解構中國人的酸食DNA
    如果把五味全部用上,說一個人心情複雜時,就是「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不知是何滋味」,酸是要排在頭一位的。可見酸味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份量。酸在中餐調味中,是一個極其特殊的角色,可與各種味道複合,酸甜、酸辣、鹹酸,均可成美味。中國地域廣大,不同人群飲食習慣各有其俗,對味的追求自然各有特點。但是無論何方人士,對酸這個口味,都是能接受的,雖然喜愛程度不一。
  • 鹿九州鹿業:識藥性,正確認識中藥材的「五味」
    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藥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與味顯示了藥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藥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藥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藥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和使用藥物。什麼是五味?酸、苦、甘、辛、鹹為五味。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中的五味到底是哪五味?不是酸甜苦辣鹹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出自周朝的一本叫《酒規》的書,是一部周朝用來說喝酒時候禮儀的書前一句「酒過三巡」。「巡」是指在座之人斟滿酒,三不一定真的是三次,也會是更多次,在這裡是虛指。所以指給所有人加過三次酒了,但是並不是指敬過三圈。
  • 五行五臟五色五味,自然與人體奇妙的融合
    木,五臟中對應肝臟,五色中對應青色,五味中對應酸味,五官開竅於目。食物中例如:五穀中的綠豆,水果中的獼猴桃,蔬菜中的菠菜,所含的營養都有利於肝臟健康。火,五臟中對應心,五色中對應紅色,五味中對應苦味,五官開竅於舌。平日中我們常說到「上火」,體內的「火」確實多反應在人體上焦,例如舌尖生泡多與心火相關。
  • 【美食直播】大川麻辣魚 五味蝦
    五味蝦這道五味蝦,相對比較簡單一些哦。1、熱鍋熱油,下沼蝦油煎,2、與此同時,調醬汁。鹹甜酸辣麻五味,分別是蠔油、白糖、老陳醋、幹辣椒和青椒粒。先將蠔油、白糖、老陳醋調和,攪拌均勻後加適量的黃酒和生粉;3、蝦煎好後,倒掉多餘的油,加薑末和蒜末翻炒;4、加五味中的麻味和辣味,也就是青椒粒和幹辣椒到鍋中,繼續翻炒;5、最後,將之前調好的醬汁倒入鍋中,炒入味之後,這道五味蝦就完成了。
  • 四氣五味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這是最早對中藥性味進行概括的文字敘述,大致意思就是每味中藥都有自身獨特的四氣五味和不同的治療作用。| 全文約1600字,閱讀約需3.5分鐘| 中藥的性能是古代中醫以人體為觀察對象,根據用藥後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這也是中藥在本質上不同與西藥的地方,西藥的作用是以化學成分作為基礎,而中藥則是以四氣五味為基礎,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等。所以,在使用藥材之前我們肯定要先了解藥材的性味!
  • 南懷瑾、馬星野演繹五味和鄉愁佳話
    麥浪鋼筆畫  溫州街巷風情畫——《千年五馬街》中所繪五味和店貌。鄭家清畫  說起五味和,老一輩的人依稀記得該店自產的豆沙糖、冰雪酥、五色香糕.......  留下了一席佳話  「清朝王羲之」題寫《五味和》  五味和,始創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
  • 中藥四氣五味的認定依據
    知母二、 五味的認定依據五味是指藥物酸、苦、甘、辛、鹹五種基本的味自《神農本草經》提出了「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並將其作為藥性以來,歷代本草均遵循之,並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補充和發展,逐步完善了中藥五味。《呂氏春秋》記載:「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靈樞·邪氣藏腑病形》云:「水谷皆入於胃,其味有五。」說明五味的起源多與烹飲食有關。
  • 蘇南地區的蘇錫常喜歡吃甜,為什麼鎮江人喜歡吃酸醋呢?
    一說起鎮江你會想到什麼?我想到的是鎮江的醋,在蘇南地區,蘇錫常的人們喜歡吃甜食,炒菜也要放糖,為什麼鎮江人喜歡吃醋的酸味呢? 鎮江是江南名城,長江、京杭大運河流經鎮江,與周圍城市喜歡吃甜不同,鎮江人喜歡酸醋的味道。
  • 「五味」指的是哪五味?它們從何而來?
    關於「五味」我們經常聽到一種流行甚廣的說法,它跟舌頭有關。這種說法大致將舌頭分為五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可以感知或者品嘗出一種特定的味道。然而,流傳得廣不代表它就是對的,事實上,舌頭上的味覺分布圖早已經「過時了」,或者說,它是錯的。
  • 藥補不如食補」:五味養生方法!
    因此,五味與人體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調配得當,則可增進健康,有益於人們預防驅除疾病。但若五味過於偏嗜,也可誘發疾病。 並認為,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覺口有酸甜苦辣鹹,分別表示肝心脾肺腎有病起。 那麼他們與我們的身體健康到底有怎樣的聯繫呢?如何選擇五味才可讓我們延年益壽呢?
  • 您知道,食物的四氣五味,是如何用於美容的呢?
    中醫學認為,食物之所以能夠美容,就是由於其與藥物一樣具有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鹹五味。 針對機體的不同狀態,恰當運用食物的四氣、五味,來調和陰陽,補益氣血,調整臟腑,使面部肌膚紅潤光澤,眼神充滿生機
  • 讀過黃帝內經之謹和五味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 五味鴨,哪五味?酸甜酒辛鹹,酒是重要的一味
    草草啖鹽說蜜——說天地美食,談家鄉風味有三杯雞,就有五味鴨,中國人對於烹飪的智慧,單就一個數字就能體現。至於三杯和五味,全是調味,也就蘊含著烹飪的無窮變化。,哪五味?大眾所熟知的五味是:酸甜苦辣鹹。有這麼一句耳熟能詳的話「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什麼意思?酒飽飯足唄,吃過了飯桌上的所有味道的菜,那不飽才怪。老祖宗是玩數字的高手,其實三和五都是虛數,三杯和五味都可以泛化出無窮的味道。江西的三杯雞已經有了另一個版本的臺灣三杯雞。
  • 中醫來源於生活,古人大智慧,通過五味就能知道這藥能治啥
    五味對應五臟,五味如何影響五臟呢,日常中中藥的味道和主治有什麼關係那?生活處處是中藥,因為中藥來源於生活,是古人生活中總結的科學!辛味的藥物主發散,酸味的藥物主收斂,甜味的藥物主緩和,苦味的藥物主堅燥,鹹味的藥物主軟堅。肝為青,甜味中藥可緩急!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3:謹和五味,骨正筋柔
    五穀五味養五臟,安身立命食為天。精神元氣先天有,後天養生自修煉。五臟六腑藏精氣,五神五志通五官。十二經脈十二律,十二時辰自循環。五調五色合五行,五味酸苦甘辛鹹。天陽地陰育五穀,飲食五味養容顏。流光溢彩身外物,需求有度不可貪。私慾過盛精氣衰,陰陽失衡必生患。藥物不治心理病,扶正祛邪自康健。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 菜過五味,又是哪五味?原來是這樣!
    我們常常說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便是道別之時了。那麼酒過三巡到底是喝了多少酒?菜過五味,又是哪五味呢?酒過三巡,這表明宴會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麼實質性的問題可以開始談了,或者說宴會已經接近了尾聲。我們來說第一巡講究的是點到為止,再到第一杯酒時,一般是涼菜上來的時候,大家都會點到為止,客客氣氣的開始喝第1杯,小酌幾口,胃口大開,全身都放鬆下來,思維也開始變得活躍,那種初見時的尷尬與隔閡已經慢慢融化。
  • 初中美術《色彩的調和》說課稿
    但是將所想到的轉化為所表達的,對於他們還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對辨識出其中的色彩調和關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具體引導,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三、說教學目標對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有了一定的把握,因此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色彩調和的概念、分類和表現方法,能對不同的美術作品和色彩現象進行色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