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索終南山道士生活:與世隔絕背後的隱居秘密!

2021-01-17 蠻蠻帶你遊

深入探索鍾南山道教生活:與世隔絕背後的隱逸秘密。

天下修道,終南為冠,自古以來,終南山就是修行的聖地,群山和適宜的氣候成為隱士的首選,秦嶺七十二谷修行者眾多,那麼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

清晨,地平線上有輕微的薄霧,鳥兒啁啾,清朝的和尚們在地上醒來,裹著被子做『早課』,一個個背著書,一個個念經,一個個默讀,在附近的懸崖壁龕的某個地方,有寫有道教祖先的文字的石碑,分別供著"道德天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純陽祖師"等道教聖祖的字樣牌位,這是終南山某天的一個平常開始。

然後起床穿衣,打柴,做飯,做木工,看他們明顯的不同,好像沒什麼區別,男女都是穿包子,更在乎修行。上午10: 30後,清僧們去拜訪——大師的高僧,做功課。

苦功包括練道教最傳統的武術:木頭人堆,輕功(把沙袋放在腳上或者用DIA走路),太極,練劍,最基礎的是腰腹功(高強度仰臥起坐),扎馬,平衡(踩胎)。還包括靜修、誦經、冥想等,後一項大概每天在4個小時左右。

他們的生活很規律,三四點開始,每天八九點睡覺。有的只吃一頓,有的吃兩頓,吃的很簡單,包括顧家珍和麵條,條件有限的話,鍋裡煮點白菜蘿蔔土豆,食物不加油、鹽等香料,以契合自然,逐漸達到身心淨化,有洞穴、小屋和磚瓦房。

問問他們最初的內心,「出於一種對生活的探索,這兩年對我來說很有意義。」「有時候回想起來還是懦弱,不願意面對工作和社會。在這裡,我可以和師父一起學習,不用擔心或考慮社會問題。」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來去,受訪者中有放棄百萬年薪工作,在此生活三年,後在安徽省破禪寺出家的,也有帶著孩子上山,上國學課,教和尚孩子射箭、三字經、針灸的。

賈島有一首詩叫《尋隱者不遇》,在這裡,你遇到的更多情況,是不肯讓你拍照,或者和你聊天的那些,接受採訪的永遠是少數。更多時候尋訪者能看到的,只是山與嶺之間連綿的寂靜、空靈。

相關焦點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
  • 5萬假道士橫行終南山,工作人員無奈漲房租,反倒逼走真道士
    說到隱居,從古至今去深山野林隱居的例子不在少數。古有陶淵明南山下採菊,鋤禾種地,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今有李子柒居於鄉野,養花種地,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 他們選擇隱居的原因大多是想要躲避凡塵世俗,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被外界困擾。
  • 終南山上的道士為什麼這麼多了?當地人:說出來可能都不相信!
    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是道教的聖地,很多人都覺得在在終南山更加有利於道家修行,就算是在古代的時候也有非常多的名人在此隱居修行。隨著中國旅遊業的不斷發展,終南山也漸漸的成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景區,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來到這裡欣賞美麗的自然景觀。當然很多人也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終南山上的道士也越來越多,很多當地人也對此紛紛表示:說出來可能你都不相信。
  • 隱士深居躲債,道士心懷鬼胎,終南山還是那個「天下修道之冠」?
    瓶中鄠縣酒,牆上終南山。」由可以此猜測,終南山的風景,一定是天下一絕。說到終南山,它可是中華宗教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天下修道,終南為冠」,古時候老子,姜子牙,張良,王維,王陽明這樣的歷史人物都曾經在終南山隱居過。同時,它又是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孝文化與壽文化的發源地。人文氣息非常的濃鬱,稱其為天下第一山也不為過!
  • 他天天清水白菜,隱居終南山30多年,初衷竟是外國人寫書「蠱惑」
    一間草屋和一畝田青,獨來獨往,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他們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懷抱著詩和遠方。直到現在,也仍有那麼一群人,選擇隱居終南山,把燈紅酒綠化作松濤白雲。終南山的隱居傳統,從隋唐以來就從未斷絕。二十年前,這裡就住著幾百位隱士,據說現在已經增長到了五千多人,而侯大師便是其中的一員。
  • 為什麼終南山上的道士越聚越多?當地人:真實你可能不相信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的古國之一,自古以來就非常神秘,悠久的歷史文明總是吸引無數人的探索。 特別是我國繼承了很多宗教文化,至今道教和佛教依然盛行,很多人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經常去有名的宗教景點掃香,很多人看到紅塵,與世無爭,以隱居方式修行,知名度最高的是南山。
  • 終南山上的「隱士」為何越來越多?老道士:大多「心中有鬼」
    陶淵明的"飲酒",因其隱居田園的逍遙心態而流傳千年,成為眾多文人的嚮往。21世紀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喧囂的塵世、世俗的壓力與挫折,讓一些人厭倦了都市的繁華,他們開始逃離,想要尋找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過一種隱士般的生活。而這些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終南山,這個金庸筆下的武俠之地,這個充滿道教傳奇的地方,讓無數懷著歸隱之心的人接踵而至。
  • 終南山隱士:萬人「隱居」的背後是逃避工作,一場大雪就原形畢露!
    但中國在千萬年的歷史發展中,總會有不少人不堪忍受世俗的紛擾,或是只想研究學問,從而隱居於深山之中。他們中有不少人是想尋求心中的一方寧靜,一些人則是想治學,尋得自己的大道。成為隱士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無一例外都有無比強韌的心志,有獨立的人格,耐得住寂寞,追求思想境界的提升。自古以來,人們認可的隱士都有著寧折不屈、不趨炎附勢、且擁有傑出的才華和學識之人。
  • 那個隱居終南山的年輕人,怎麼樣了?
    很多人會對我有一種符號化的想像,以為我需要燒柴、穿布衣,我覺得這種符號化是非常糟糕的,我不是去出家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把隱居生活弄的很浮誇。」 2014年,因借山而居火爆網絡的青年詩人、畫家張二冬,在終南山的小院兒裡詩意地棲居七年了。為什麼借山而居的七年裡,張二冬把隱居變成了長居?近日,新聞晨報·周到記者聯繫到了張二冬,聊起了他在終南山的隱居生活。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在如今如此複雜的社會,有這麼一位「陸地神仙」做到了,他視金錢為糞土,生活清貧,一心向善,教化眾人,還成功預言了仙逝之日,最終流芳百世。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
  • 冬子:隱居終南山裡的大V
    「專注讓時間變得有質感」,山裡的生活是非常慢的,因為專注。「比如,下雨天就可以坐在門口看雨滴從房簷上落下在積水上形成的漩渦,天晴就可以坐在躺椅上曬太陽慢慢睡著。」這兩天他發在朋友圈的,上午是在吊床上晃著,終南山是他的後花園。下午是在草地裡找到一窩蛋,屬於某隻小母雞的秘密基地。山靜日長,到晚上9點,炒一盤蒜泥茄子配饅頭,悠然地吃完晚飯,更新下公號。
  •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隨著現在社會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快節奏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喜歡通過旅遊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或者說是工作壓力,順便還能一睹自己喜歡的風景,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環境來讓自己度過餘生,這就導致了終南山上有非常多的隱居的人。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他就是著名的終南山隱者,隱居修行70年,並且預言自己將於104歲時羽化離世的張至順道長。道長的成就登峰造極,讓人望其項背,可要談到他的少年生活,卻很不幸。開始祖上還留了許多家產,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變故,突然就窮困潦倒,家徒四壁,只能要飯。在別的村子裡要飯過程中,有一次趕上唱大戲,演的是《湘子傳》,裡面講了韓湘子出家成道的故事。從那以後,張至順便有了出家的念頭。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道教一直以來是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因為道教講究的隱居生活。在深山中獨自承受孤單跟寂寞,從自然中去感悟簡單的生活,甚至在寂靜中去靜下來,認真地思考生命的真諦,這才是道教的精髓。安靜能夠使人思考,也能讓我們對內心深處的疑惑精心一次了解,這就是人們在面對疾苦的時候,從來都是冷靜的原因。
  • 26歲小夥隱居終南山,遭到父親嚴厲反對:不是每個人都是陶淵明!
    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男子獨自隱居在終南山,拋開世俗的眼光,過著連自己父母都無法理解的隱居生活。終南山吸引不少隱居人在我國西北部陝西省有一座大山,一直以來都因隱居被廣泛關注。古代的不少文人學士選擇在那裡過著世外桃源的隱居生活,現如今的人們也漸漸對這種寧靜美好的舒適生活憧憬。年輕人衝動選擇隱居,遭到父親反對不少富有的人群,都會將終南山選做本人的隱居之地。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道教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大多數人或許都認為道教的世外高人都是與世隔絕的。卻有這樣一個人,終生清修,將畢生所學貢獻於世,被弟子信徒稱為「陸地神仙」。少時因緣拜師修行張至順道長生於1912年,當時正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7歲時張至順因家庭貧困,以乞討為生,見遍了黎民水生火熱的生活。幼年的貧苦使得後來的張至順道長有著一顆普救世人的仁愛之心。
  • 李菁丨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
    隱居在終南山的璧人文丨李菁—1—隱居終南    心有蓮花清晨,終南山被掩在一片雲霧中,氤氳山氣如流蘇,恍若與天相接,空氣中四處漫溢著洋槐花的清香。她與丈夫梵山、小女兒子蘭一起隱居在終南山,他們的家坐落在翠華西岔半山腰上,是一個租來的院子。院子別致獨特,是她與丈夫初來時一起改造的。門是她親自砌的,牌匾是梵山撿回的木板,她找朋友題字塗鴉,寫上「如是醫庵」四個字。她精通中醫,時常有病人從遠方來此地看病。丈夫用廢棄的瓦片在院子裡鋪了一條小路,她在小路兩旁種了山丹丹、含羞草、海棠、紅豆杉、百日紅、石榴、玉簪、梅花。
  • 終南山裡的道觀:廁所名為「解憂所」,乾代表男廁,坤代表女廁
    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本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起了歸隱山林的心意,還沒來得及看透人世間的滄桑,就自覺領悟了生命的流殤,前輩眼中他們是職場社會的朝氣,可他們自己想要的反倒是佛系。
  • 婚姻樹洞:老公百萬投資失敗,打算去終南山過男耕女織的隱居生活
    投資失敗加上壓力在肩,老公變得挺消沉的,我雖然經常安慰他可沒什麼效果,最近他突然像想通了一樣,說不再想這些爛糟糟的事兒了,想去終南山修行,過那種低欲望的簡單生活,還讓我帶著孩子也跟著他去修行。我說你瘋了吧?孩子要上幼兒園,我也要上班,一家人都不工作跑那去喝西北風?
  • 晚清時代罕見道士老照片:圖1仙風道骨,儀態不凡
    老照片揭秘終南山隱居的道士,個個仙風道骨,儀態不凡 仙風道骨沒錯了,一組百年前隱居深山的道士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