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10直升機的發展背景
在冷戰時期,蘇聯研發的各類重型武器經常需要在廣大的國土上進行機動運輸,而當時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運輸直升機了,相對於陸運與運輸機運輸,運輸直升機具有機動靈活,對於場地要求不高的特點,所以當時的蘇聯研發出了Mi-6運輸直升機,但是Mi-6運輸直升機在當時運輸貨物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運輸貨物尺寸過大無法運輸和自身重量與載荷之間不均衡的問題,因此為了運輸Mi-6直升機無法運載的重物,在1958年2月20日開始研製一種專用的起重直升機,這個項目的最終產物就是本期武器大講堂的主角-蘇聯米裡設計局的Mi-10直升機。
問世之後創造多項世界紀錄
Mi-10直升機原本的計劃是用於運輸大型的貨物而設計的,主要用於吊運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當時軍方提出的設計需求是載重量為12噸,能續航250千米,米裡設計局根據需求,在當時最大的單旋翼直升機Mi-6直升機基礎上進行優化改進。
原型機於1960年首飛成功,並在1964年正式開始批量生產,但是在量產之後並沒有進入軍方服役,因為當時的軍方對這種直升機失去了興趣,認為米-10運輸直升機在低速飛行時震動過大,在起降過程中穩定性不足等問題會存在不少隱患,更多的是軍方當時已經有別的計劃了,因此拒絕使用它來吊運飛彈,最終米裡設計局對其進行優化之後,全部投入了民用領域。
當時量產的Mi-10直升機長32.86米、旋翼直徑35米、高9.8米、空重27.3噸,整體的設計非常的高,這主要是為了運輸貨物而設計的。
機身結構的設計可以看成是上下兩部分,其中上部分是直接從Mi-6直升機的機身進行改造而來,保留了Mi-6直升機的旋翼、變速器和動力裝置,因此Mi-10在機艙窗線的上方幾乎跟米-6的設計是相同的,但是刪除了Mi-6上機身設計的短翼。
機身機艙窗線的下方則做了優化,將機身的厚度做了大量的縮減,使得機身腹部變得更加的平坦,並且一直延伸到機尾形成一個整體的平面,整體的機身都做了加長,用於提供更大的空間用於運輸與儲存燃油。
機身採用傳統的全金屬鉚釘半硬殼式結構,機頭部分設計有駕駛艙,駕駛艙內可容納4名機組成員,其中兩名為飛行員,另外兩名為機械工程師和無線電操作員。
在駕駛艙下方設計有一個凸出的舷窗,用於提供向下的視野,畢竟是屬於吊運直升機,駕駛員需要對直升機的位置進行觀察使用。
在駕駛艙的後部則是一個大型的貨倉,貨倉內可用於貨運或運輸人員,在運載貨物的時候內部這個貨倉可以容納3噸的貨物,也可以通過沿側壁安裝的28個自卸式座椅運輸28名人員。
為了滿足西伯利亞惡略環境下使用,米-10的機艙內配備了加溫設備和氧氣設施,在較寒冷或者是空氣稀薄的情況下可以保證機內成員的安全,內部貨倉基本上可以滿足當時人員運輸和貨物運輸的需求。
動力系統方面,Mi-10直升機承襲了Mi-6的動力系統,採用兩具Soloviev D-25V渦輪軸發動機,單臺能輸出5500匹馬力,這兩具引擎驅動直徑為35米的5槳葉主旋翼提供動力輸出,並且引擎的安裝位置在旋翼軸前。
進氣口在駕駛艙上方排氣口在旋翼軸側前方,並且為了防止旋翼軸機構過熱,在旋翼軸前部還額外的設計了第三個進氣口,這個進氣口主要用於導入冷空氣冷卻內部旋翼軸機構使用。
在機身內部有一個內部燃油箱,在機身兩側還有額外的兩個外掛油箱,這些油箱的總載油量為9000升,當然如果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在機艙內附加兩個輔助油箱用以提升續航裡程。
這套動力系統可以讓米-10直升機實現335 km / h的最高速度,一般情況下巡航速度為180 km / h,燃油可以提供430 km的續航裡程。
起落架方面,Mi-10為了運載大型貨物,將起落架做成了四個很長的起落架,垂直安裝裝有雙輪設計。
起落架之間有巨大的空間,這樣的話就可以在機腹下掛載大型的貨物了,例如在起落架中間加上一個大型金屬平臺後,可以用來吊運大型車輛或裝備。
當時的最大外部吊掛重量可以達到8噸,而使用大型金屬平臺可以達到15噸的最大掛載重量,這個實力在當時堪稱是極強的存在之一。
Mi-10直升機的實力在當年,比當時美國同時期研發類似設計的CH-54空中吊車要強不少,無論是載重能力還是適應性都更加出色。
在滿載的時候機腹離地間隙為3.75m,機組成員需要通過起落架上的梯子爬到駕駛艙入口進出駕駛艙,機尾安裝有一對平尾用以調節姿態,尾漿為4槳葉設計,用於對直升機航向起穩定作用。
這基本上就是Mi-10的主要結構設計了,當然其內部的自動駕駛儀和導航系統可以幫助進行全天候執行任務,並且機身下還設計有一個攝像頭用以觀察貨物安裝情況,不過這個攝像頭的解析度非常差,幾乎就是個擺設,所以後來升級的版本將其取消了。
當時公開展示之後,原型機創造了一系列世界紀錄,打破了渦輪動力直升機的高度和有效載荷飛行記錄:直升機吊運15噸載荷爬升到2200米高空的世界紀錄,並在後續1965年陸續刷新6項世界紀錄。
雖然具有不錯的實力,但是Mi-10存在起降過程中穩定性欠佳,機身下的液壓夾具設計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
再加上軍方的需求改變,最終未能進入軍方服役,而米裡設計局將起落架長度縮短,並在機鼻下方增加了可以控制直升機狀態的吊運觀察艙之後,推出了短腿的民用版Mi-10K投入民間使用。
Mi-10K直升機在當時西伯利亞地廣人稀交通不發達的地區非常有用,進行基礎建設和勘探作業裝備運輸的有利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