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合院: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學問|世界讀書日

2020-12-22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

陪伴你成長的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俗話說「開卷有益」,然而並不是所有開卷都有益。

根據2019年數據,中國每年出版圖書就超過45萬種,要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書籍中選出適合自己的書本來閱讀,何其難哉。況且,莊子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因而,一位智者說,讀書要讀經典書籍。陽明心學、道德經、論語、孟子、易經、黃帝內經、孫子兵法等等就是我們生命的精神滋養。

1521年,陽明先生做《象山文集序》,開篇首句:「聖人之學,心學也」。陽明先生說,聖人之學就是心學,是研究心的學問。

陽明先生作為儒學的集大成者,其思想被稱為陽明心學。陽明心學作為中華文化的切入點之一,是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

作為企業經營者,業績問題、模式問題、團隊問題,所有問題的背後,都是心的問題。心是文化的核心秘密。中華文化,就是解決這些重大問題的文化。

若是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好,不是聖賢經典不好,不是中華文化不好,是我們後人沒有學好。

「心-道-德-事」四部曲

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深刻領會中華文化的精髓。

根據「心-道-德-事」四部曲,心決定道、道決定德、德決定事。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德是事的根源,厚德才能載物。

這就是「心-道-德-事」四部曲最根本的邏輯。心,是身之主宰。陽明先生說,心就像一個天淵。中華文化在精妙絕倫處都是在探尋心的奧妙。

心體現在起心動念上,起心動念決定了意識、語言、身行(身體、行為);意識、語言、身行決定了事,所有的事匯集起來就是人生。

既然,心是事事物物源泉的源泉。我們真正下功夫的原點就是這顆心。回到原點,重新出發,我們才能把丟失的那顆真心找回來。

每個人都有一顆心,由於心的層面不同,因而至少可以劃分成五個層面。其實何止五個層面,可以劃分成五十個層面甚至更多。下面,我們先大體上描述五個層面:

士人之心:腳踏實地、忠於職責

讓他做一件事情,他會踏踏實實地做好:

在公司裡面,

基本上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高管;

要創業的話,

基本上可以做一個相當不錯的企業。

總之,腳踏實地、忠於職責,

值得信任、值得託付。

能人之心:德才兼備、志存高遠

這樣的人所成就的事業,

基本上在行業裡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因此,成為行業的領跑者、領軍者。

君子之心: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這樣的人所創造的事業,

在社會上擁有極好的口碑,

也會成為人們生命當中的榜樣。

賢人之心:自利利他、胸懷天下

聖人之心:無我利他、化育天下

孟子曰:「人皆可為堯舜」。

陽明先生講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心中有仲尼」,意味著,原本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聖人之心,但是被遮蔽和障礙了,因而呈現出來的可能是君子之心、能人之心、士人之心、也可能是庸人之心。

為了便於理解,暫且將心的層面,大體上做了以上五種描述。但是,心的層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靜止的。

以能人舉例:一位能人,大體有80%左右是能人之心,10%左右是君子及以上層面之心,10%左右是士人及以下層面之心。

一般而言,我們的心所處的層面,80%左右是比較穩定的。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不在心靈深處建設內心,一個人基本上這一生不會有太大變化。

道,是每個人的境界和格局。

我們每個人都有道,並非只有陽明先生有道,並非只有聖人有道,無非他們擁有的是聖人之道,作為普通人,我們擁有的是普通人的道。一個士人,擁有的是士人之道;一個能人,擁有的是能人之道。

道是有層面的。道,體現為一個人的境界和格局,表現為一個人的氣象、氣質和氣魄,不太容易描述。境界和格局綜合起來,就反映了一個人道的高低大小。

境界決定事的高低優劣,

格局決定事的大小規模。

德,是心的善用和妙用。

德的根本是道,德是比較容易判斷的。例如:這個人愛國還是不愛國、敬業還是不敬業、誠信還是不誠信。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仁愛、智慧、胸懷、能量、中庸、謙和、真誠、忠誠、乾淨、擔當、儉樸、嚴厲、勤勞、勇敢等等這些都是德。

事,是人生方方面面的結果和狀況。

事的根源是德,德的厚薄決定了事的高低、優劣、大小、多少。

事包括事業、功名、財富、快樂、幸福、自在、圓滿、崇高、見解、信譽、修養、氣質、經驗、方法、百工、技藝、學問、婚姻、家庭、朋友等等。

在創業初期,沒有達到事業峰頂以前,在事上努力,是很有成效而且是很必須的。從零開始創業,我們每天全力以赴地做事情,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當事業達到他所處事的層面峰頂後,繼續在事上用功,可能會很好地保持事業現狀,讓我們不至於衰落。但是對於超越事業的原有層面,則成效有限。

假如,我們的事業已經遇到瓶頸,此時,每天多工作一個小時,給客戶多打一個電話,或者是成本上多控制一些,的確會取得一些成效,但是都不會有太大效果。

接下來,我們要在德上、道上,乃至於在心上下功夫。

在德上用功,例如,你對客戶的愛增加3倍,毫無疑問,你會更快拿到訂單。或者,當我們達到了事業的峰頂,只要提升自己德的層面,就可以突破瓶頸。

在德上用功,

提升能量智慧,事業成效尚可。

在道上用功,

提升境界格局,事業成效明顯。

在心上用功,

提升心的層面,事業成效卓著。

例如,一位擁有士人之心的青少年,他通過建設心靈品質,就會實現心的層面階梯式提升,三五年時間,即能實證能人之心,之後再持續用功三五年時間,會進一步實證君子之心。哪一位父母,不渴望自己的子女實現成長呢?

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能助推孩子在短短三五年的時間裡,人生上升一個大的臺階,我們作為父母,使命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也許這個孩子仍然很年輕,經驗還不豐富,在社會上也不是馬上就能做出很多事情,但是他有了這個心靈品質,他的品德,會隨著在工作實踐當中的磨鍊和錘鍊,不斷地呈現出來,因而會成就與其相應的事業、家庭和人生。

建設心靈品質的兩大功夫

何以讓心靈品質得以提升?就是把心上的不明去掉,把心上的貪慾去掉。

一、明心功夫,去除不明。

不明是指沒有明白和體證人生真相,所導致的淺知淺見、偏知偏見、錯知錯見等不當知見。這些不當知見必然會左右自己產生不好的起心動念,不好的起心動念又會左右自己產生不好的意識、語言、身行。最終,傷害自己、他人和社會。

所以,去除不明,是建設心靈品質的必要條件。去除不明,需要明心的功夫——持久地、深入地明白和體證人生兩大真相:

1. 人生重大秘密:心中擁有無盡寶藏;

2. 人生重大真理:行為作用與反作用。

通過不斷地、深層地去除心中的不明,從而主宰越來越好的行為作用,開發越來越多的心中寶藏。

二、淨心功夫,去除貪慾。

貪慾,是指對自己、他人和社會不好的過度的欲望。不好的過度的欲望,必然會左右自己產生不好的起心動念,不好的起心動念必然導致不好的意識、語言、身行。最終,傷害自己、他人和社會。

佔有,即被佔有。佔有一樣東西,就會被這樣東西佔有,人生的幸福快樂可能就沒有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美好人生的嚮往、夢想和追求不是貪慾。

去除貪慾,需要下淨心功夫——持久地、深入地觀照、反省、引導,在起心動念處淨化心靈,在心靈深處淨化心靈,不斷地、深層地去除心中的貪慾,主宰越來越好的行為作用,開發越來越多的心中寶藏。

要持久地、深入地、不斷地、深層地去除我們心中很多不好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不能停止,我們不僅要有方法論,而且要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彼此相互砥礪,通過明心和淨心兩大功夫不斷地去除不明和貪慾,整個心靈品質就會得以提升:

心靈品質提升到了士人之心,

則呈現士人之道,就妙用實用的智慧。

心靈品質提升到了能人之心,

則呈現能人之道,就妙用圓融的智慧。

心靈品質提升到了君子之心,

則呈現君子之道,就妙用深遠的智慧。

心靈品質提升到了賢人之心,

則呈現賢人之道,就妙用通達的智慧。

心靈品質提升到了聖人之心,

則呈現聖人之道,就妙用無量的智慧。

智慧不是憑空而來,智慧是從心底裡流淌出來的。智慧是一種德,而德是心的妙用——有什麼樣的心,才能有什麼樣的智慧。

明心淨心,建設心靈品質,提升境界和格局,智慧能量也就會隨之提升,如此才能夠擁有真正的成功。

真正的成功是以健全的心靈品質,依道而行,達成目標,同時,擁有幸福自在乃至圓滿崇高的人生。

深深地祝福各位閱讀中華經典,

與偉大靈魂對話,讓心中大我舒展!

相關焦點

  • 視點|推崇糟粕「女德」的「致良知四合院」,真有良知嗎?
    近日,「致良知四合院」陷入「精神傳銷」的「偽國學」爭議。據媒體報導,有受訓女員工曝出,該機構在學習會場公開宣揚「女性應該完全服從男性」等女德思想,侮辱了自己多年接受的教育。但也有企業負責人稱,該機構傳播的「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是正能量。」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與《易經》的因緣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易經》為五經之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之一。陽明先生與《易經》有著不解之緣,他一生精通《易經》,在貴州龍場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為「玩易窩」。在《玩易窩記》中,陽明先生記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
  • 致良知三部曲之「致真誠」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文東茅教授,在2015年3月15日第一次邂逅致良知四合院,邂逅陽明學。對於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可謂「刻骨銘心」。文老師說,那一天是他的人生打假日——打掉從前被蒙蔽的「假我」,開始找尋真正的自我。 學習致良知,文老師最大的體會就是「至誠」——最最誠心,最最誠懇。
  • 「致良知四合院」女人的哲學
    如何實現心靈成長,如何永葆青春姿態,如何擁有舒展人生?簡而言之,女人的哲學是什麼?在剛剛過去的「3·8」婦女節,方子老師藉助自己人生的體驗講述了「女人的哲學」,其中包含如下四個要點。陽明先生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生重大的秘密,就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男女雖有性別之分,心中寶藏卻都是一樣的不可限量。真誠相信,真誠開發,必能逐漸得以開發!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聽聽王陽明穿越500年分享的六堂人生課吧!第六堂課:品德修為「致良知」 「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這是「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的一番肺腑之言。
  • 致良知四合院:一位法官的醒悟:絕不把不明與貪慾傳給兒子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貴州一位法官有臨,今年46歲,碩士研究生畢業,妻子是大學老師,兒子就讀於國防科技大學。這原本應該是一個人人稱羨的榜樣家庭。沒錯,人生苦時方學道啊!有臨想起了在四合院學習的明心淨心功夫。這一次,他認真做了一次深刻的反省。反省看三代。有臨追溯自己的家族史,自己的父親也特別貪玩,很多頑劣品質,自己都複製了下來。而自己的頑劣品質也正在遺傳給兒子。兒子讀高三那麼緊張的階段,還沉溺於遊戲之中,這種貪玩不自律,不就跟自己一模一樣嗎?
  • 致良知四合院:幸福路上,十個深坑。看清越過,一路順平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俗話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人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哲人言:存在即合理。值得欣喜的是,曾經讓曉東牽腸掛肚的孩子也走上了人生大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 「家庭出現問題,90%是女人的原因」婚姻中,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都是ta惹的禍,都是對方不好。
  • 致良知四合院:陽明先生在此破山中賊,建和平縣 - 如今怎樣?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十家牌法,一直延續至今,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們還是幾家人家住在一起,從同一個大門進。鄉約裡的內容,我們還一直延續著這個傳統。陽明先生留下的這些文化,幾百年來一直在我們這裡運行著。」
  • 致良知四合院:「幫助100個像你這樣的人」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今天,是「百日成長計劃」第67天。在過去的60多天中,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們分享了自己生命的成長故事。數萬人共同在線上參與每天28分鐘的學習。本月31日,App全體會員第一次線上學習會將鄭重舉行。在這裡,將有更多人共同分享感動瞬間。今天,在「525」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為大家帶來一位曾在App上分享自己生命成長的在讀大學生的故事,再次重溫「百日成長計劃」學習的精彩。我叫嵇草,來自江蘇淮安,90後,是一名在讀大學生。
  • 世界讀書日在即,推薦十本好書陪你共度春光
    春暖花開日,讀書正當時。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為你精選十本好書,陪你共度春日,共同成長。《與領導幹部談歷史》《世界需要良知》作者在多個國際學術論壇上,通過講述一個歷史故事,介紹一部中國典籍,或者闡釋一個古老漢字,徵引一句中國成語,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闡述中國傳統智慧的當代價值,表達中國人參與世界文明發展的積極精神。辨析良知與工具理性的關係,文明生活的目的,不是讓物慾侵佔心靈,讓技術操控人性,讓功利驅逐道德。否則,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將帶來更大風險甚至更多災難。如何發現良知?如何傳承良知?書裡有答案。
  • 陳耀忠致良知家書: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最近,看到一則報導:美國馬斯克立志解決人類重大的根本性問題,為此,他啟動了兩個劃時代的創業項目——特斯拉和SpaceX。啟動後,風雨無阻,篤志力行,最終取得了可喜成果。 其實,人類、社會、社區、家庭和個體都有其重大的根本性問題。作為從事社區服務業的我,深感任重而道遠。
  • 心學的三個要點: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無物
    1知行合一知道並不能完成對世界的認識,知道的多,學問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傳播開來,發揚光大後運用到現實的人和事中,這才真正算牛。知行合一是一以貫之的人生準則,是為人做事趨善避惡的良策。2致良知中國人主張做人做事要講良心,這個良心即人的先天德性感受,也就是說,人先天就具備一定的道德本能,他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如果做了不應該做的事,他的良心就會被自己和社會同時所譴責。在中國文化文學中,有很多描述做錯事感到良心不安的例子,而在古人那裡,安頓自己,不讓自己的良知受到汙染,也是人生至高的目標追求。這說明什麼?
  • 【世界讀書日】成為遇見生命的朗讀者
    閱讀是認識世界第一塊基石 節日起源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 世界圖書日」。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倡多讀書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央、省、州、市關於「倡導全民閱讀,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部署。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學問一定是能解決你自己的問題 《田一可說弟子規》新書發布會反響...
    而田一可把這本書與企業經營、社會發展、人生幸福結合起來,同時對書中不合時宜的部分做了轉換,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創新。發布會上,田一可老師談到他講《弟子規》的起源。這個世界上,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決定著80%的人的命運,他們一定具有那80%的人所不具備的思維方式,而這些智慧都可以通過讀《弟子規》領悟到。學問一定是能夠解決問題的,研究學問,至少應該能解決你自己的問題。讀書是能夠使人快樂的,人所有的煩惱都能從書中找到答案。近百年中國最大的缺失就是把中國文化給斷掉了,現代中國人失去了敬畏心,所以梁漱溟先生才會發出:這個世界會好嗎?
  • 高健龍 |「心中的良知」需要「頭頂的星空」
    良知可謂中國特色的學問,在西方、伊斯蘭世界和印度的傳統理論中,「良知」遠沒有取得像在中國的人文傳統中那樣作為萬物之源、眾善之本的地位,它本身是在神學的觀照之下,並非有自在的根據,從目的來說,也是受到了限制的。中國從先秦儒學到宋明理學,再到第三期儒學,良知學或言心性儒學是這一傳統的命脈和靈根。王陽明認為:聖人之學,即是心學。他描繪了這一心學的道統:孔子-孟子-宋周程二子-陸象山。
  • 有一種人生大樂,叫「孔顏之樂」!|第二期百日成長計劃畢業典禮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收錄於話題#論語8個本文字數:2476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翻開《論語》,第一篇就是學習,一般人都理解為「讀書、做學問」。其實,在儒家思想中,學習不光指讀書、做學問,也指學習如何做人——學以成人,並時習之。學會如何做人,這即是真學問。孔子一生所致力於從事的事業,即是教誨弟子如何「學以成人」。
  •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編輯:指尖花花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四時讀書樂春元·翁森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 「我的UGC」世界讀書日,談談「藏在生活中的書單」
    從讀書推廣的角度來看,這個書單是詳盡高端的,找不出什麼問題,可是,作為一個讀者,該怎樣從這洋洋上億字的書單上選擇自己的閱讀書目,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裝修自己的靈魂家園?對於這些問題,願借世界讀書日之機,與大家分享一些粗淺的體會。
  • 世界讀書日|樊登讀書進警營,閱讀分享蕩警心!
    為迎接「4.23世界讀書日」,進一步活躍警營氛圍,豐富警營文化生活,培養分局民輔警閱讀興趣,使大家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緩解精神壓力,放鬆身心,在閱讀中重塑自我,在分享中敞開心扉,分局組織開展「樊登讀書進警營,閱讀分享蕩心靈」主題讀書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