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是Netflix出品華語劇集,由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領銜主演,林心如特別出演。該劇目前在豆瓣上評分8.1,是Netflix投資的幾部臺劇中分數最高的,有近80%的網友給出四星或五星的好評。
作為一部懸疑犯罪劇,除了懸疑、驚悚、探案,這一次,題材更新穎、現場尺度更大、畫面更血腥。
短短8集,就為觀眾精彩推理了一個連環兇殺案的後果與前因。本劇的重點並不是找到兇手,而是找出被害者是誰。
該劇以社會弱勢群體為背景,刻畫了人性的複雜和迥異,通過一系列的連環命案和他們之間的死亡遊戲,構建出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同時引發了對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拷問。
除開道德層面,我們能從這幾個人物角色身上觀察到,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悲慘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可以借鑑裡面的慘痛教訓,從而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該劇的英文名為「The Victims' Game」即為犧牲者的遊戲,體現了本劇的精髓所在:所有的死者,既是被害者,也是施害者本人,更是自己心願的犧牲者,這一系列的連環命案就是他們之間的死亡遊戲。
本劇裡面的所有死者,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心願而選擇用生命換取。每一個犧牲者在看到自己的心願被上一個犧牲者實現後,又用自己的死亡曝光來實現下一個犧牲者的心願達成。
犧牲者們的遺願清單:
遊誠皓希望自己被社會公開承認女性身份;蘇可芸作為昔日明星希望重獲社會關注;張聰健希望公眾對黑心企業、血汗工廠關注;莊秉榮希望自己的藝術才華已被公眾知曉;劉光勇希望能為少年時殺人罪過而懺悔;周洋希望曝光護理院虐待老人內幕。
影片中塑造的這些人物身份以及設定的這些人性需求,反映出這個社會中,有一些極端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有著強烈社會需求,需要被社會認可,需要被社會關注。
他們都有各自的心願,說明他們心中仍然有事情想去完成,為什麼不堅持自己去實現這個願望,而用生命去作交換?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不想再堅持,因為他們內心崩潰所以絕望,最終選擇了這個「捷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脆弱不堪的內心,都會有懦弱崩潰的時候,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就會湧上心頭,佔領整個內心空間。
想融入某個圈子的時候,我們遭受歧視排擠不被接納;面對順境時的升職和逆境時的降薪,我們備受大起大落的心理壓力;時時刻刻擔心被裁員,我們承受生活的剝削與壓迫;被領導訓斥,我們身陷於毫無尊嚴的生活處境。
我們的內心需求期盼被別人關心,渴求被外界關注,面對忽視與冷漠的回應,我們會失去堅持的信念。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放棄希望更不能放棄生命,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消化和排解那些負面情緒,堅定一下內心、堅持一下信念,挺過去生活就會好起來。
《龍貓》裡有句話: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不斷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好起來了。
命案最後,策劃人李雅均自首,她是生活在社會陰暗角落的身份卑微者,沒有能力享受陽光的溫暖,看著身邊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同伴」,自私地認為死亡即是解脫,幫助別人解脫即是實現自我活著的價值。
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存在這種人,他們對生活充滿了抱怨,他們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四處宣洩,將自身的負能量強加於周邊的人身上,以激起群體對工作與生活的不滿來慰藉自己的滿足感。
他們像極了一個黑洞,不斷吞噬著你的精力與力量。
面對這一類人,我們一定要避而遠之,負面情緒就像長在身上的刺,稍不小心就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負面情緒會給一個原本樂觀的人帶來陰雲;正面情緒能夠使一個失意的人得到溫暖。
我們需要多與積極陽光的人相處,與舒服的人相處,我們的心情自然也會變得愉悅;與正面的人相處,我們的內心自然也會充滿正能量。
另一策劃人曉孟說出,所有的設計手法都是參考了父親曾經辦的案子,就是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希望父親能夠想到自己看到自己。
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類人,曾經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們,由於從小父親的缺席、父愛的缺失,在幼小的心裡狠狠地劃下了一道深深的傷口。從而導致面對後來的生活,一直伴隨著對父親的責怪與怨恨。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隨時隨處受到各種傷害,不管是曾經的原生家庭遺留造成的,還是在當下的生活與社會中所遭受的,挫折與打擊無處不在。
但是,我們不能對這些創傷一直耿耿於懷,再痛的傷口都需要癒合,再深的執念都需要放下,只有癒合,我們才不會再痛苦,只有放下,我們才不會再深陷。
我們要學會放下心中的負面情緒,學會主動地走出陰霾,學會釋懷心中的執念,學會積極面對人生。
世界很大,風景很美,人生很短,機會很多,我們不要蜷縮在一小塊陰影裡,跳出那塊陰影,大膽地朝陽光走去!
男主角張孝全,扮演的是患有社交障礙的鑑識官方毅任(阿任);女主角許瑋甯,飾演一個為了獨家新聞可以不擇手段的記者徐海茵(阿茵)。
阿任作為案件中可疑人物曉孟的父親,一直找尋線索追蹤案件的發展;阿茵作為一個無底線的記者,目的就是挖出最新資料進行獨家報導換取利益。其實她就是被利用達到曝光效應的媒體工具而已。
阿任作為一個在情感交流方面存在障礙、情緒控制能力不佳的父親,自以為離開母女倆是最好的選擇,殊不知逃避得了人群卻逃避不了為夫為父的責任。
這個角色讓我想到了作為父母的我們,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卻對自己毫無要求只會推卸責任;反而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做事,對他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不聞不問。
我們一方面想教導出優秀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原地不動或者逃避責任,自己不夠優秀又如何影響和引導孩子的成長呢!
我們需要不斷成長,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的正向引導者。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需要及時關注和處理;面對孩子的需求,我們需要耐心觀察和細心發現。當孩子真正感知到父母理解和關愛了,他們會對生活會充滿信心,對人生充滿希望。
就這樣,孩子促使我們進步,推動我們成長;我們高質量地陪著孩子長大,積極正向地引導孩子發展。
而阿茵的新聞報導更是催化了命案的發生進展,在得知被利用後,開始反思,媒體的責任是報導案件真相和事情全貌,而不是一味追求片面的最熱最新。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媒體無處不在,媒體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媒體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和複雜化。
一方面,這需要媒體人做到自我約束,懷揣著正面及善意的傳播目的,向大眾展現感動瞬間,抒發感恩之情,傳播疏導方法,傳遞正能量。
一方面,無時無刻都被媒體影響著的我們,需要過濾掉它浮躁或消極的一面,更加關注它積極向上的一面。發現報導中的真與善,欣賞報導中的美好事物,發覺報導中傳遞的正能量。
劇中的各個角色、各個人物設定,都折射出現實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同處境:
有的是處於低落情緒而內心崩潰的我們,有的是處於逆境被負面情緒困擾的我們,有的是處於傷痛無法走出陰影的我們,有的是不思進取原地不動的我們,有的是被浮躁消極信息包圍的我們。
即使我們會心煩氣燥,但陽光依然燦爛;即使我們會懦弱崩潰,但希望依然存在;即使我們會面臨困境,但生活依然美好;即使我們會遭受傷害,但人間依然溫暖;即使我們會疲憊不堪,但人生依然精彩。
無論我們面臨著哪個處境,我們都要繼續堅持地活著,滿懷正能量地活著,積極樂觀地活著,不斷進取地活著,心懷真善美地活著。
少一點悲觀衝動的負面情緒,多一點積極陽光的正面情緒,多一份理解包容的關愛,多一份引導傳播的責任,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平衡,輕裝上陣,從容一生。
積極生活,就可以找到生活藏起來的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