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誰是被害者》看殺人於無形的「負面情緒」:你該如何擺脫它?

2020-09-03 雨露之點滴

導語


《誰是被害者》是Netflix出品華語劇集,由張孝全、許瑋甯、王識賢領銜主演,林心如特別出演。該劇目前在豆瓣上評分8.1,是Netflix投資的幾部臺劇中分數最高的,有近80%的網友給出四星或五星的好評。



作為一部懸疑犯罪劇,除了懸疑、驚悚、探案,這一次,題材更新穎、現場尺度更大、畫面更血腥。


短短8集,就為觀眾精彩推理了一個連環兇殺案的後果與前因。本劇的重點並不是找到兇手,而是找出被害者是誰。


該劇以社會弱勢群體為背景,刻畫了人性的複雜和迥異,通過一系列的連環命案和他們之間的死亡遊戲,構建出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同時引發了對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拷問。


除開道德層面,我們能從這幾個人物角色身上觀察到,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悲慘人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可以借鑑裡面的慘痛教訓,從而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啟發有所幫助。




消化負面情緒,堅持就會好起來


該劇的英文名為「The Victims' Game」即為犧牲者的遊戲,體現了本劇的精髓所在:所有的死者,既是被害者,也是施害者本人,更是自己心願的犧牲者,這一系列的連環命案就是他們之間的死亡遊戲。


本劇裡面的所有死者,都是為了實現自己心願而選擇用生命換取。每一個犧牲者在看到自己的心願被上一個犧牲者實現後,又用自己的死亡曝光來實現下一個犧牲者的心願達成。


犧牲者們的遺願清單:


遊誠皓希望自己被社會公開承認女性身份;蘇可芸作為昔日明星希望重獲社會關注;張聰健希望公眾對黑心企業、血汗工廠關注;莊秉榮希望自己的藝術才華已被公眾知曉;劉光勇希望能為少年時殺人罪過而懺悔;周洋希望曝光護理院虐待老人內幕。



影片中塑造的這些人物身份以及設定的這些人性需求,反映出這個社會中,有一些極端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有著強烈社會需求,需要被社會認可,需要被社會關注。


他們都有各自的心願,說明他們心中仍然有事情想去完成,為什麼不堅持自己去實現這個願望,而用生命去作交換?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不想再堅持,因為他們內心崩潰所以絕望,最終選擇了這個「捷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脆弱不堪的內心,都會有懦弱崩潰的時候,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就會湧上心頭,佔領整個內心空間。



想融入某個圈子的時候,我們遭受歧視排擠不被接納;面對順境時的升職和逆境時的降薪,我們備受大起大落的心理壓力;時時刻刻擔心被裁員,我們承受生活的剝削與壓迫;被領導訓斥,我們身陷於毫無尊嚴的生活處境。


我們的內心需求期盼被別人關心,渴求被外界關注,面對忽視與冷漠的回應,我們會失去堅持的信念。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放棄希望更不能放棄生命,我們需要冷靜下來消化和排解那些負面情緒,堅定一下內心、堅持一下信念,挺過去生活就會好起來。


《龍貓》裡有句話: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不斷努力過後,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好起來了。




遠離負面情緒,積極就會看到陽光


命案最後,策劃人李雅均自首,她是生活在社會陰暗角落的身份卑微者,沒有能力享受陽光的溫暖,看著身邊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同伴」,自私地認為死亡即是解脫,幫助別人解脫即是實現自我活著的價值。



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存在這種人,他們對生活充滿了抱怨,他們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四處宣洩,將自身的負能量強加於周邊的人身上,以激起群體對工作與生活的不滿來慰藉自己的滿足感。


他們像極了一個黑洞,不斷吞噬著你的精力與力量。


面對這一類人,我們一定要避而遠之,負面情緒就像長在身上的刺,稍不小心就會傷害到身邊的人。


負面情緒會給一個原本樂觀的人帶來陰雲;正面情緒能夠使一個失意的人得到溫暖。


我們需要多與積極陽光的人相處,與舒服的人相處,我們的心情自然也會變得愉悅;與正面的人相處,我們的內心自然也會充滿正能量。


另一策劃人曉孟說出,所有的設計手法都是參考了父親曾經辦的案子,就是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希望父親能夠想到自己看到自己。



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類人,曾經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人們,由於從小父親的缺席、父愛的缺失,在幼小的心裡狠狠地劃下了一道深深的傷口。從而導致面對後來的生活,一直伴隨著對父親的責怪與怨恨。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隨時隨處受到各種傷害,不管是曾經的原生家庭遺留造成的,還是在當下的生活與社會中所遭受的,挫折與打擊無處不在。


但是,我們不能對這些創傷一直耿耿於懷,再痛的傷口都需要癒合,再深的執念都需要放下,只有癒合,我們才不會再痛苦,只有放下,我們才不會再深陷。


我們要學會放下心中的負面情緒,學會主動地走出陰霾,學會釋懷心中的執念,學會積極面對人生。


世界很大,風景很美,人生很短,機會很多,我們不要蜷縮在一小塊陰影裡,跳出那塊陰影,大膽地朝陽光走去!




做好正向引導,傳遞正面能量


男主角張孝全,扮演的是患有社交障礙的鑑識官方毅任(阿任);女主角許瑋甯,飾演一個為了獨家新聞可以不擇手段的記者徐海茵(阿茵)。


阿任作為案件中可疑人物曉孟的父親,一直找尋線索追蹤案件的發展;阿茵作為一個無底線的記者,目的就是挖出最新資料進行獨家報導換取利益。其實她就是被利用達到曝光效應的媒體工具而已。



阿任作為一個在情感交流方面存在障礙、情緒控制能力不佳的父親,自以為離開母女倆是最好的選擇,殊不知逃避得了人群卻逃避不了為夫為父的責任。


這個角色讓我想到了作為父母的我們,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卻對自己毫無要求只會推卸責任;反而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做事,對他們內心需要的東西不聞不問。


我們一方面想教導出優秀的孩子,一方面自己原地不動或者逃避責任,自己不夠優秀又如何影響和引導孩子的成長呢!


我們需要不斷成長,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的正向引導者。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需要及時關注和處理;面對孩子的需求,我們需要耐心觀察和細心發現。當孩子真正感知到父母理解和關愛了,他們會對生活會充滿信心,對人生充滿希望。


就這樣,孩子促使我們進步,推動我們成長;我們高質量地陪著孩子長大,積極正向地引導孩子發展。



而阿茵的新聞報導更是催化了命案的發生進展,在得知被利用後,開始反思,媒體的責任是報導案件真相和事情全貌,而不是一味追求片面的最熱最新。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媒體無處不在,媒體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媒體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和複雜化。


一方面,這需要媒體人做到自我約束,懷揣著正面及善意的傳播目的,向大眾展現感動瞬間,抒發感恩之情,傳播疏導方法,傳遞正能量。


一方面,無時無刻都被媒體影響著的我們,需要過濾掉它浮躁或消極的一面,更加關注它積極向上的一面。發現報導中的真與善,欣賞報導中的美好事物,發覺報導中傳遞的正能量。



結語


劇中的各個角色、各個人物設定,都折射出現實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同處境:


有的是處於低落情緒而內心崩潰的我們,有的是處於逆境被負面情緒困擾的我們,有的是處於傷痛無法走出陰影的我們,有的是不思進取原地不動的我們,有的是被浮躁消極信息包圍的我們。



即使我們會心煩氣燥,但陽光依然燦爛;即使我們會懦弱崩潰,但希望依然存在;即使我們會面臨困境,但生活依然美好;即使我們會遭受傷害,但人間依然溫暖;即使我們會疲憊不堪,但人生依然精彩。


無論我們面臨著哪個處境,我們都要繼續堅持地活著,滿懷正能量地活著,積極樂觀地活著,不斷進取地活著,心懷真善美地活著。


少一點悲觀衝動的負面情緒,多一點積極陽光的正面情緒,多一份理解包容的關愛,多一份引導傳播的責任,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平衡,輕裝上陣,從容一生。


積極生活,就可以找到生活藏起來的糖果!


相關焦點

  • 擺脫負面情緒的6個習慣,趕緊看看別錯過了!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很多人常常都伴隨著負面情緒產生,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總是習慣性地抱怨,經常傳播很多負能量,而這些負面情緒,不僅影響自己,還影響別人。那麼我們該怎麼擺脫這些負面情緒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6個習慣,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如何從錯誤中反思並擺脫負面情緒?
    每個人都會犯錯,如何從錯誤中學習,如何從錯誤中解脫自己的負面情緒,作者向我們講述了這樣的幾個方法。文章譯自Medium,作者Patricia Haddock,原標題How to Recover, Release, and Revamp After Mistakes。 劃重點: 1.比起愉悅的感受,負面情緒更耗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 別急著擺脫負面情緒,翻翻《道德經》看老子怎麼說
    失戀會讓人陷入極度焦慮的狀態,有的人忙著療愈情傷,有的人忙著報復渣前任,有的人忙著自我提升……如果有誰失戀後去看《道德經》,那麼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恭敬地尊稱他一聲「大哥」——當他開始了解老子的那一刻,就註定他不是個凡人。老子是誰?他不是爸爸。
  • 能擺脫負面情緒的人,必定能迎來人生的春暖花開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負面情緒就像是一個魔鬼,她不僅控制了人的思想,而且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更恐怖的是,負面情緒還是會傳染的,一旦一個人有了負面情緒,她就會把這種不好的情緒帶給身邊的人,她會導致一個家庭家無寧日,導致身邊所有的人都會感染上這些負面的情緒。
  • 掌握4個關鍵詞,擺脫職場負面情緒,做一個成熟的職場人
    不管你處在何種負面情緒中,先接受自己真正的情緒。然後認清自己的情緒,才有機會掌握情緒,才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會被情緒所左右。 把情緒的包裝或偽裝,充分展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被情緒的表面所影響,讀懂自己真正的需求或感受。
  • 你常常被負面情緒困擾麼?怎麼釋放和解決負面情緒
    感覺內心積攢了很多的負面情緒,該怎麼釋放?有類似這種被負面情緒困擾的人,似乎並不在少數。所以,要認識到負面情緒本身是進化的一部分,是我們人類得以延續至今的有力武器,是有其積極的作用的。二、解決負面情緒第二步:負面情緒是善意的,學會與其做朋友我們強烈贊同積極的處理我們的負面情緒,但我們支持的態度是接納、引導、處理,而不是壓抑、抗拒、擺脫——這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 誰是被害者在哪裡看 誰是被害者兇手是誰大結局是什麼
    8月14日,《誰是被害者》上線西瓜視頻,打著Netflix最高分華語劇的旗號,一經播出,就收穫了眾多網友的好評,豆瓣評分直達8.0,智能電視的朋友可在當貝市場中下載西瓜視頻TV獨家觀看。可以看到,臺劇在尋求轉型,每一步都在創新,現在的臺劇和好多年前的有很大不同。
  • 項目經理如何面對和處理負面情緒?
    無論外界如何煩亂,小編都希望能夠保護他們,保護團隊的每一個小寶寶,大寶寶,並一直堅信他們永遠是最優秀的。然而,項目經理畢竟是人,是人就會有情緒,很多時候項目經理的情緒無從宣洩。它就像猛獸一樣困頓著我們,那我們應該如何與這個猛獸鬥爭?利用它呢?
  • 一口氣看完8集,看到頭皮發麻,《誰是被害者》挑戰你的心理極限
    這不,又有一部由小說《第四名被害者》改編,一播出即登頂Netflix,獲得華語劇集歷史最高分的《誰是被害者》重磅開播了。與上線48小時便空降口碑第一的《誰是被害者》不同,《想見你》屬於「低開高走」,隨著劇情的發展,評價一路狂飆。穿越、反轉、附身、驚魂,當你以為這只是一部6分甜甜愛情劇時,它搖身一變,成了豆瓣9.2分燒腦懸疑熱播劇。
  • 分手後,男人只要做到三點,就能快速擺脫負面情緒
    分手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在正常不過,每天都有很多戀人因為各種矛盾而分開,但是分手之後很難快速擺脫這種負面情緒,從而步入新的戀情。其實,分手不可怕,可怕的是分手之後產生的後遺症,對於女人而言,治癒愛情的時間一周,甚至一個月就能調整過來,但是對於男人而言,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打破這種負面情緒。
  • 如何正確處理負面情緒
    歡迎來到兔說影視,在這裡將會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開心和精彩,請各位小主看後多多指教咱們先來看一下負面情緒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可以追溯到我們的幼兒時期。從小到大,在我們成長的經歷中,各種被否定和壓抑的負面情緒,包括悲傷和痛苦,會內化進入到我們身體的潛意識深處,演變成我們的「痛苦之身」,這個「痛苦之身」就好像嬰兒一樣,它也具有能量場,需要被餵養,而它的食物就是各種各樣的痛苦,就算你不主動用「痛苦」去餵養它,它也會通過潛意識去製造各種事端讓你感覺到「痛苦」的情緒。這種「痛苦」被稱之為「胜肽」。
  •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誰是被害者?—劇評……1~8兩天看完
    觀看了之後凝重的心情,就理解了溫馨提示的文字的必要性了😂嗜血記者與自閉症(沒有知識障礙的)鑑識官調查連續殺人命案……不是被殺而是自殺……誰是被害者?之前我看完的隱秘的角落,主要提醒家長關注青少年成長,多加陪伴;而誰是被害者反映的現實問題範圍更廣更深。劇情內容本身太精彩啦!
  • 別讓你的負面情緒影響了你對自己負責
    01負面情緒是你受害的起源《莊子·山木》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使船行駛的非常快,就在這時,對面來了一艘船,眼看兩艘船就要相撞了。當讓對方來決定你生命的價值,就好比這條船一樣,你的情緒取決與這條船上有人與否,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是將自己人生的主動權交予他人,這時候你的那些負面情緒被無限放大,最終變得無法把控。02對自己負責是擺脫負面情緒的最好良藥擺脫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那個受害者,對自我完全負責任,是對自我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的掌控。
  • 《看見》誰是被害者
    19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火爆內地,被人吹爆的這兩部劇均產自臺灣。今年,20年的《誰是被害者》一出來就被打上精彩佳作的標籤。所以才有了前面的「臺灣電視劇似乎開始復興」的說法。《誰是被害者》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將鏡頭對焦於社會角落裡的邊緣人,他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感受不到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對他們關心。
  • 怎樣擺脫負面情緒,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老師,TA很固執,不可能改變對我的看法」或者「TA太冷靜了,不可能再愛我了。」
  • 《誰是被害者》歷年來最燒腦好看的臺灣電視劇
    臺劇《誰是被害者》近日以其高潮迭起的劇情、製作用心的場景和高演技的演員班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當然,最引人入勝的還是它背後的人文關懷和立足於現實對人生的思索。《誰是被害者》在劇情的一開始就吊足了觀眾胃口,逼真的屍體和充滿懸疑的案件讓人慾罷不能。
  • 聊臺劇《誰是被害者》
    從《誰是被害者》整體效果來看,Netflix能夠成為流媒體大佬,的確在選題和製作上有兩把刷子。《誰是被害者》圍繞一系列命案展開,男主角方毅任是一位鑑識專家,也就是類似《CSI》中的犯罪現場調查員。方毅任畢業後在警局一直從事犯罪現場鑑識工作,工作態度認真、業務水平高超,是警局裡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
  • 分手後走不出來,難過的情緒緊緊跟著你,如何擺脫呢?
    分手後走不出來,難過的情緒緊緊跟著你,如何擺脫呢?相戀的兩個人最終沒能夠走在一起,當分手的那一刻,痛苦絕望全部向你撲過來。心愛的人就這樣離開了,那種心痛的感覺應該很強烈吧?雖然你們分手了,但是生活還是要往前看的,作為成年人,不管分手之後你有多痛苦,多煩躁,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
  • 「母親親口承認,她婚外有人」:我該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女性來信周紅雨(化名)口述關鍵詞:原生家庭 成長在搜索父母出軌成年子女該怎麼面對這方面的文章之後,我覺得您分析的很正確,我清楚地知道過多幹涉父母是不太好的。讓他們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以及如何在將來的日子裡,尋找愛和組建家庭。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有多大?不論從哪個角度分析,原生家庭給子女帶來的影響絕對是深遠的。佛洛依德說,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癒。在我的一些讀者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他們目睹或者經歷過父母的爭吵與出軌,所以打心底裡不相信愛情甚至不相信異性。
  • 如何正確認識疏導負面情緒?
    任何的事情都是一把雙刃劍,負面情緒也一樣。正確的認識負面情緒,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如何正確地認識負面情緒,並且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呢?首先要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就像一個彈簧,你越想讓它收縮,它越是用力反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