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角就備受關注的迪士尼的真人電影《花木蘭》可謂命途多舛。國外,好評如潮,媒體稱該片是
「動作史詩佳作」,連
「木蘭妝」都成為一種熱潮;國內,口碑坍塌,豆瓣跌至4.9分,大部分網友認為該片曲解中國文化、「魔改」中國故事,以至於劇情完全垮掉……
拋開建築、服裝以及劇情等問題,小版想重點從電影中對「孝」的翻譯的角度來聊聊中西文化差異。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花木蘭代父出徵、抗擊柔然,被唐代皇帝追封為
"孝烈將軍"。——孝,指的是孝順;烈,指的是古代武人所推崇的最高道德規範——「忠」和「勇」。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極為重視的概念,所以,「孝」在「烈」之前。
在迪士尼這版《花木蘭》中,「忠」和「勇」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比如劉亦菲扮演的花木蘭手持的祖傳寶劍上寫著
「忠」、「勇」、「真」三個字,翻譯分別為
loyal、
brave、true。(小小吐槽一下,雖然「真」也能在中國文化中找到出處,但和「忠」「勇」連在一起,總給人一種陌生感)
相比「忠」和「勇」,「孝」的翻譯可就不容易了。(電影中怎麼翻譯的稍後再揭秘)中國文化中的「孝」,很難完全跟英文完全對應,因為「孝」包含內涵太多了,至少包括了「to be good to one's parents」,「to respect one's parents」,」to take care of one's parents」,「to show obedience or devotion to one's parents」等。
filial /ˈfɪliəl/ adj. 表示「子女的」;piety / piety n. 指「虔誠;敬畏」。用這個表達來解釋「孝順」是沒有錯的。韋氏詞典也是這麼解釋的。
但是,由於文化差異,外國人對「孝」的概念其實很有隔膜。
他們注重自由和權利;在家庭代際關係中,也愛好自立生活。子女被要求不過多依賴父母,父母也不願過多地依賴子女,甚至覺得依賴子女是「可恥」的。正因此,在《木蘭辭》的眾多譯本中,外國學者Charles Budd就把木蘭替父從軍的「孝順」的動機,說成是父親生病,
是為了維護家族的榮譽。與之對應的是,在迪士尼《花木蘭》的電影臺詞中,也反覆出現了「honour」(榮譽)「disgrace」(恥辱)「courage」(勇氣)等詞彙。換句話說,西方人在詮釋中國的「孝」這個概念時,更願意把孝譯為
「devotion to family」,即
「對家族的奉獻」。
事實上,西方人是很講究家族榮譽的。
特別盎格魯撒克遜人,非常重視家族、姓氏和爵位。幾乎所有的美國總統,互相之間都有「親戚關係」。
所以,老外可能難以理解木蘭為了對父親盡「孝」而犧牲自己踏上九死一生的從軍道路,但完全能認同木蘭為了「家族榮耀」而選擇替父從軍。
誠然,迪士尼版《花木蘭》用「devotion to family」來解釋「孝」,方便了英語文化背景的觀眾能迅速接受和認同這個故事,也更有利於最大範圍的傳播。
比如推特上很多老外看完後的評價,都會提到:
YOU CAN BE BRAVE AND LOYAL BUT D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YOU HAVE 2 BE TRUE 2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BECAUSE DEVOTION TO FAMILY IS AN ESSENTIAL VIRTUE
【譯】你要勇敢、忠誠,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對你和你的家族真誠、忠誠,因為,對家族奉獻是最重要的美德!!
A great lesson from Mulan: 「Devotion to family is an essential virtue. 」
【譯】《花木蘭》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對家族奉獻是一種基本的美德。」」
綜上,雖然說,「devotion to family」和我們傳統「孝」文化存在不小的偏差,這種「改編」也被不少人吐槽。但這種「意譯」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是
「求同存異」之舉。
就像小版在觀影過程中發現的,
「四兩撥千斤」被翻譯為
「four ouces can move 1000 pounds」(四盎司可以移動1000磅);作為漢語為母語的我們看來,讀起來自然很奇怪,但你很難否認,這樣的翻譯能讓外國觀眾一下子就明白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