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銷理財產品:「強強聯手」還是「抱團轉型」?

2020-12-24 新華網客戶端

  過去,銀行只能銷售本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接連「出生」,這一狀況也在悄然改變。

  記者了解到,中信銀行首款代銷理財子公司產品「興銀理財半年期穩利恆盈F款」已於近日募集完畢。該產品管理人為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中信銀行為代銷機構。中信銀行提示稱,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

  不僅如此,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陽光碧樂活1號」也已在百信銀行APP上線。根據介紹可以看到,該產品類型為固定收益類,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更早之前的2019年12月,杭州銀行也宣布與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強強聯手,開放融合」。

  毫無疑問,這種打破競爭的行為對金融消費者來說是利好。但這樣操作是否合規呢?對此,中郵理財高級經濟師卜振興表示:「代銷他行理財產品是滿足監管要求的,按照資管新規等相關監管文件的規定,商業銀行和理財子公司可以銷售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

  具體來看,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商業銀行只能通過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渠道代理銷售理財產品。根據《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之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機構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雖然合規,但業內專家同時強調,銀行代銷理財子公司產品應當遵守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關於代理銷售業務的相關規定,嚴格把控合規風險,尤其要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並在代銷業務與其他業務之間建立風險隔離制度。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代銷他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並非只是利好消費者,對商業銀行來說也同樣如此。「總體而言,這充分發揮了商業銀行的渠道優勢。商業銀行具有大量分支機構,可以通過產品代銷更好地發揮渠道作用,還拓展了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銷售渠道,可以通過代銷彌補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這對雙方來說均屬於互惠互利的選擇。」卜振興說。

  普益標準研究員梁傳義表示:「銀行代銷別家銀行理財產品的形式,充實了投資者的選擇空間,有利於投資者購買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產品,也有利於銀行豐富理財銷售產品庫,提升投資者黏性。」

  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在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背景下,部分中小銀行面臨著巨大轉型壓力,不得不為此另謀生路。「淨值化轉型需要銀行培養完善的投研團隊,以及與淨值型產品管理運作相匹配的IT系統,這會給銀行帶來較大成本壓力,對於部分中小銀行甚至是難以承受的。因此,預計部分中小行的理財業務會選擇以代銷為主的展業模式,而理財子公司產品將是其主要代銷產品。」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說。

  由此可見,代銷他行產品或成為未來發展新趨勢。那麼,對金融消費者來說,購買銀行代銷他行的產品,還應注意些什麼呢?

  卜振興表示,消費者在購買代銷產品時,要區分代銷理財和銀行自發理財,一般在說明書或者發行產品的網站均有明確提示;同時注意選擇具有代銷資格和資質的機構購買理財產品,不要通過任何非銀機構、個人以及沒有資質的金融機構購買產品。

  「消費者要明確代銷機構與產品發售機構的職責定位。代銷機構只是銷售渠道,他們需要建立相應審批和風控流程,對發售機構做盡職調查、信息驗證和風險審查,但產品的運作和管理仍要看發售機構的管理能力。」卜振興提醒,消費者務必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明晰產品類型、風險等級,要嚴格按照風險承受能力購買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同時要關注募集投向和產品信息披露公告,因為這決定了產品的投資風險。

  此外,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講,梁傳義表示,投資者要留意理財產品的特徵,要符合自身收益與風險需求;在選擇內嵌衍生品理財產品時,例如結構化存款產品、量化策略型理財產品,需要結合專業顧問的投資建議,釐清產品風險特徵。(記者 錢箐旎)

相關焦點

  • 代銷他行理財產品:是「強強聯合」還是「抱團取暖」?
    不僅如此,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陽光碧樂活1號」也已在百信銀行APP內上線。根據介紹可以看到,該產品類型為固定收益類,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更早之前,2019年12月,杭州銀行也宣布與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強強聯手,開放融合」,在杭州銀行we理財平臺上銷售上述銀行的理財產品。
  • 中小銀行有望成理財產品代銷主力軍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戴安琪日前了解到,在渠道規範性和重要性提升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銀行選擇同業合作代銷模式。銀保監會25日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 銀行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興起 出了問題找誰?
    「銀行APP理財銷售區域,竟然有代銷其他銀行的理財產品。」熱衷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陳小姐頗感意外。記者調查多家銀行的手機銀行APP發現,確實有部分銀行已經打開大門,開始有代銷產品,不過並非他行的理財產品,而是他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代銷之困:大行接不上 小行上不了量
    銷售渠道生變招行、網際網路銀行已搶先代銷新年前夕,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自營和代銷渠道作出規範,目前正處於徵求意見階段。 上述《辦法》劃定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包括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
  • 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辦法徵求意見:網際網路平臺暫不能代銷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屬於新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機構類型、產品屬性、品牌聲譽等處於起步培育階段,區分辨識度需要逐步提升。現有銷售機構歐範圍總體延續了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成熟渠道模式,便於投資者識別。不過,上述有關部門負責人同時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適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
  • 多家銀行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中信銀行近日已在手機銀行App上代銷「興銀理財穩利恆盈F款(半年期)」,該產品於4月18日至20日發售,目前已完成募集,產品類型為固定收益類開放式淨值型產品,1元起購,業績比較基準為3.6%-4.1%,首次風評可線上自助辦理。該產品管理人為興銀理財,中信銀行為代銷機構。無獨有偶,江蘇銀行也在銷售他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 網際網路代銷平臺出局!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辦法》對理財子公司和代理銷售機構各自責任進行劃分,明確理財產品銷售中的禁止性要求,對理財產品銷售人員培訓、上崗和管理等方面作出細緻規定,不僅有利於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也有利於理財子公司自身的穩健經營。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銷理財產品商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有利於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促進理財業務規範轉型。
  • 網際網路平臺代銷理財資格「被剝奪」,監管部門回應:還有希望!
    《辦法》明確規定了: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同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一類是接受銀行理財子公司委託銷售其發行理財產品的代理銷售機構。
  • 又一家銀行開售理財子公司產品,已有多家銀行加入代銷陣營
    來源:藍鯨財經目前,已有多家理財子公司開拓了除母行以外的其他產品代銷渠道。藍鯨財經從微眾銀行獲悉,9月3日,該行App「活期+」上線了新產品「興銀添利寶」,這是微眾銀行App首次代銷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
  •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新規出爐 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
    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適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  支付寶、理財通等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產品  《辦法》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一類是接受銀行理財子公司委託銷售其發行理財產品的代理銷售機構。
  • 網際網路代銷渠道暫時關閉 理財子公司同業、直銷如何破局?
    上述理財子公司人士所說的「口子」,即銀保監會於2020年12月25日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暫時未將網際網路平臺納入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代銷機構範圍。據了解,較多的理財子公司在開業之初,即制定了以母行渠道為主,網際網路渠道、直銷渠道、同業代銷等渠道為輔的全渠道體系策略,並積極推進渠道業務。
  • 建行和平安賠償了代銷理財產品的虧損,這背後說明了什麼?
    銀行理財產品如此,如果在銀行購買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又當如何呢?是不是更應該「投資有風險,盈虧需自負」? 資產管理新規出臺以後,資產管理和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被認為是資產管理業的具有革命意義的規範。其中最核心的是理財產品出現風險後不再剛性兌付,而是自擔風險。
  •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新規出爐,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打破...
    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根據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情況,適時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範圍擴展至其他金融機構和專業機構。支付寶、理財通等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產品《辦法》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銷售本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一類是接受銀行理財子公司委託銷售其發行理財產品的代理銷售機構。
  • 萬億理財市場將迎銷售新規!網際網路平臺或暫無緣代銷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 高萍)訊,12月25日,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徵求意見。  《辦法》對銷售機構、銷售人員等主體列明18條負面行為清單;同時,明確提出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直接或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意味著網際網路平臺暫不能代銷理財產品。
  • 近十家互金平臺代銷民營銀行理財產品,宜人財富憑加息券狂攬客
    行業公認,互金平臺悄然瞄向的目標是助貸、小貸、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截止目前,雖大多平臺尚未完成轉型,但通過其試水的業務,亦可窺得一二。調查發現,不少平臺搖身一變,做起代銷民營銀行理財產品的生意。這是趨勢,還是嘗試?
  • 銀行理財子公司悄然滲入BATJ渠道,未來不僅是代銷?
    不過,業內在受訪時普遍比較樂觀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破圈」,與網際網路大公司的合作模式,並不局限於代銷這麼簡單;「網際網路的線上化、年輕化、大流量的特點,有助於理財子公司推廣高流動性、低風險、低起點的產品,積少成多快速形成理財產品規模,打造理財子公司產品品牌」;「目前來看傳統銀行渠道銷售和網際網路銷售有很大互補性,未來會有很大合作空間」。
  • 21資管研究丨互相代銷產品、打破規模崇拜、標準化資產也要整改...
    相較此前的銀行資管,如今行業已發生了諸多變化,其中一些已被市場及投資者們廣泛關注的趨勢逐漸明朗,比如產品形態多樣化、期限拉長、保本理財逐漸退出、產品淨值波動、越來越多的理財子公司湧現。除了產品端顯而易見的轉型之外,還有更多新現象昭示著資管時代的行業巨變,比如銀行之間相互代銷產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意味著對產品競爭力的要求提升。
  • 理財產品在哪買,銀行還是支付寶?誰更靠譜,誰又更會「賺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兩者之間的差別(均只考慮定期理財產品)。銀行的定期理財產品中,主要分為兩大類:直銷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而支付寶作為第三方平臺的存在,他們的定期理財產品都是屬於代銷理財產品。綜合而言,如果是將銀行的代銷理財產品和支付寶的定期理財產品進行比較,兩者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
  • 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提速 理財子增配權益類資產是大勢所趨
    隨著老產品的壓降以及符合規定的淨值型產品的發行,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也不斷加快。  自首家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已經一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大資管行業的新貴,如今發展已初現成果。發展情況如何?又如何突圍?未來的發展大趨勢怎樣?  根據中國理財網,下半年以來理財子產品發行明顯提速。不可否認的是,銀行擅長的固收類產品是理財子產品主流,純權益類產品相對較少。
  • 「財富周報」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銀行理財產品,東證資管換帥
    記者 | 方德能編輯 | 張一諾1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銷售新規出爐,支付寶、京東金融等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不得代銷近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