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走鄉間小道 做扶貧大事丨三穗縣桐林鎮木良村網格...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胡文輝,是貴州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木良村的一名網格員。

2018年3月,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我認真落實「下基層、聽民聲、解難題、辦實事」的工作要求,切實做到想群眾所想、所需、所盼,積極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胡文輝(右一)入戶宣講政策

開展網格工作後,我負責統計全村的各項數據,這段時間,我每天堅持入戶4個小時,把網格內每戶群眾的家庭成員、經濟狀況、鄰裡關係、家庭生活水平等問題記入民情檔案。   在2018年期間,申報安裝路燈223盞、管網鋪設1000餘米、道路綠化500餘平方米、公廁4個、實施危房改造32戶、改廁129戶、改廚242戶、改圈35戶、庭院硬化90戶,透風漏雨整治226戶,舊房拆除61戶。

胡文輝(左二)入戶宣講

印象很深刻的是,在我網格內村民唐太權家因2018年3月份不慎引起火災,燒毀了家裡僅有的一些財產。得知該情況後,我及時在經濟上和物質上給予了幫助,申請保險賠付和民政救助,申請危改資金7萬餘元,重建了一棟磚房。不僅如此,我還鼓勵該戶養殖生豬5頭,申請產業直補3000元,2019年鼓勵該戶外出務工並申請務工獎勵。現在,他不僅在住房上得到保障,每個月務工5000餘元的收入。   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也是對我扶貧工作的一份肯定。

胡文輝(左二)入戶宣講政策

如今,走進木良村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潔淨的鄉村小道、一棟棟紅磚樓房、色彩斑斕的文化牆。  扶貧之旅雖艱辛,也受益匪淺,這是我人生中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接下來,我將一如既往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取村民認可丨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網格員...
    我叫章平,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統計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託,我前往桐林鎮捧相村擔任網格員。其間,我用心盡力做好網格內的每一件事情,履行職責、紮實工作,切實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 ...在第二故鄉練就「繡花」之功|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網格員李彥瑤
    沿著一條鄉村硬化路,走進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一座座紅色磚房、文化牆色彩鮮豔、整潔的村莊映入眼帘。三穗縣桐林鎮東山村我叫李彥瑤,是東山村芭蕉灣一二組的網格員。在這裡,我與芭蕉灣49戶結下深厚情緣。回想起剛到東山村,村上村幹就先給我敲了「警鐘」,「小李啊,你可以要多費心思嘞,這裡的工群眾作是出了名的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2019年7月,我有幸成為脫貧攻堅幹部的一員,我網格內涉及35戶(貧困戶16戶),135人(貧困人口62人)。  網格內貧困戶人口主要以病、殘、老、弱為主,自身發展基礎條件差,穩定增收路徑窄,脫貧難度大。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為了實現精準扶貧,我認真研讀學習相關文件和政策知識,將惠民政策「吃準」的同時,認真調研、學習先進經驗,通過下村實踐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全面健全竹林鎮扶貧指揮網格化管理體系;通過竹林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整合縣、鎮、村三級385名結對幫扶幹部和68名駐村扶貧幹部,42名村幹部力量,將全鎮劃分為85個網格,對17個小村村級脫貧攻堅指揮所進行總調度,實現結對幫扶和網格分片對農戶的全覆蓋,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往深裡走
  • 「我的扶貧故事」外來媳婦能「當家」,真情初心守護「它」︱三穗縣...
    我叫石潔,1994年,我從銅仁市松桃自治縣嫁到黔東南州三穗縣臺烈鎮絞頗村,從此我與絞頗村結下一生不解之緣。剛來到絞頗村時,我人生地不熟,也對這裡「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現狀感到失望。2008年,我和丈夫揣著打工多年的積蓄回到絞頗村。因為我讀過高中,村裡認為我是「文化人」,就推薦我做了文書,協助村委工作。2011年,我當選為絞頗村有史以來第一個女支書。石潔與領導班子研究工作「既然當了村支書,就要幹出個樣兒來。」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張建軍(右二)汛期實地查看損壞基礎設施有一次,在走村入戶與網格員溝通中,我發現共和村18個網格均存在一些網格內日常難以解決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像翁貴網格內的羅仲戶,「等、靠、要」的思想問題頑固,網格員三翻四次入戶開展工作,任然收效不佳。
  • 「我的扶貧故事」通向群眾的路是用心走出來的丨長順縣長寨街道種...
    我叫何安惠,今年50歲,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長寨街道種獲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組織安排我到種獲村駐村扶貧。其中,我主要負責種獲村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的網格工作。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總戶數65戶,總人口239人,非貧困戶31戶,貧困戶34戶,易地扶貧搬遷1戶,低保1戶,殘疾人1戶。組上的情況我都爛熟於心,以便工作的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在村指揮所、村支兩委、其他駐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小寨組所有幫扶責任人的全力配合下,我迅速轉變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職責定位,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小組內所有農戶的遍訪,初步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參與環境衛生大整治雖然指揮所同事和我介紹過當地的一些情況,但是我對當地的民族習慣還是知之甚少。最開始走訪的時候,我說話做事處處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通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我意識到入戶調查走訪是密切幹群關係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沒有什麼比走訪來的更直接更有效。邰光芝入戶村民家中嘮家常2019年7月20曰,天氣炎熱,我來到楊再先家,看到夫妻二人拿著一張紙愁眉苦臉的坐在家門口,我開玩笑的問到,怎麼了?是吵架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三口駐村扶貧丨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結對幫扶...
    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黨支部書記王銘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有我 不負韶華丨望謨縣大觀鎮裡穴村網格員蘭...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來到離家千裡的望謨,紮根麻山腹地。  今年3月,我被組織安排下沉到大觀鎮裡穴村擔任網格員,誓要在這最貧瘠的土地上綻放出最絢爛的青春之花。  雖然來時滿腔熱血,但很快遇到了挫折。  為了打消老叔的顧慮,我幾次上門與他談心,一方面講明汛期雨水有衝毀老房的風險,另一方面提供本地就業信息,幫助其小兒子解決就業問題,還照顧他家油豆腐的生意。  在我的努力下,他感受到我做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他們,最終同意拆除老土坯房,並且老兩口也住進了小兒子的平房中。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
  • 「我的扶貧故事」讓黨建與扶貧相得益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孫萬勝,是劍河縣縣委組織部派駐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作為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從事組織工作的我來說,初到扶貧一線直面群眾開展扶貧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  我入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兩委」班子進行分析研判,新選拔1名熟悉農村工作、甘於奉獻的優秀幹部充實到班子,並對「兩委」班子成員工作分工進行了調整。有效扭轉了南北通社區是3個村合併而來,「兩委」之間長期存在並村不並心的混亂局面。  班子隊伍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網格員戰鬥力了。
  • 「我的扶貧故事」有你陪伴,脫貧攻堅路上不孤單——扶貧媽媽寫給...
    親愛的勳兒:   抬頭看看,現在時間又到了凌晨一點,媽媽剛剛才忙完手中的扶貧工作,現在的你應該早已進入夢鄉了吧!夢裡見到媽媽了嗎?你感冒咳嗽好些了嗎?在家聽外婆的話嗎?在幼兒園聽老師話嗎?這段時間有沒有調皮........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李文鵬:用心搭建扶貧橋 真情「駐」進群眾心
    入村開展工作至今,近800個日夜的堅守與奮戰,讓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黨的扶貧政策真正的落實到貧困群眾身上。我與貧困戶的「父子情」交片村二組李光旭老伯是我的幫扶對象戶之一,他的妻子早年過世,一個人把三個女兒拉扯大。如今,三個女兒已成家,只剩下63歲的李光旭獨自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甕安縣嵐關鄉茶海村扶貧幹部周浪花
    2017年10月,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根據工作安排,我網格茶海村小谷才組,網格內50戶190人,作為村幹部、網格員雙重身份的我,知道肩上的擔子很重,不僅要完成村級相關工作,還要完成網格內工作。  「你們是來做什麼的?」  「嬢嬢,我們是開展脫貧攻堅入戶大排查的.....」  「你們都是幫熟人,我家鄉裡村裡沒親戚,我們不需要你們幫,我沒空還忙著上坡幹活咧。」還沒等我開口道明完來意,就碰一鼻子灰。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