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死不救是不是犯罪?如果犯罪,構成什麼罪?

2020-12-24 法官解疑

案情簡介

趙某是某某農場邊居住的農民,一天,他劃著自家的小船在該農場的水庫裡偷魚,被農場保衛人員劉某和萬某發現,二人喝令趙某靠岸接受處罰。趙某即將小船劃向岸邊。但在離岸約2米餘遠處又想逃跑,劉某立即跳入水中,抓住船幫不讓其逃跑。而趙某逃跑心切,奮力將小船劃向水庫中央深水區,劉某進入深水區後,身體已經不由自主,想回淺水區已不可能,也已無力抓住船幫,就大聲對趙某說自己不會遊泳。趙某猶豫片刻,又繼續向深水區划船,仍然企圖逃跑。一會兒,劉某掉落水中。趙某看著李某掉入水中,萬某吆喝趙某救人,趙某裝作沒聽見,仍然划船逃跑,後李某被淹死。

針對李某的死亡,趙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其罪名是什麼?

本案中劉某在抓趙逃跑的過程中,被趙劃的船託人深水區,當時劉某已經表明自己不會遊泳,而趙對此置之不理,最終使劉某溺水身亡。趙某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或者已經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造成劉某的死亡,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解讀】

一、什麼是過失致人死亡罪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為人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到或者已經預見到而輕信能夠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剝奪他人生命權的行為。

二、過失致人死亡的構成要件:

(一)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

(二)本罪在犯罪客觀方面的表現是:1、行為人具有致人死亡的行為;2、客觀上必須發生了致人死亡的結果;3、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係。

(三)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十六周歲以上、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主體;

(四)本罪在犯罪主觀上的表現為過失,該過失是針對死亡結果而言,包括過於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兩種。

【見死不救是否屬於犯罪?】

在我國法律中,沒有「見死不救」罪,也沒有與「見死不救」相對應的罪名。見死不救是不是犯罪,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是道德範疇內的事,當事人不需要擔當法律責任。但法律設定了其應當承擔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行為人又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性而未履行,屬於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行為人的行為就是觸犯刑法,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某種原因而不具備履行該項義務的實際可能性,則不構成犯罪的不作為。

我國法律規定了以下四項作為義務:當事人不履行該義務的,造成人身死亡的,也構成犯罪。

一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比如警察執行公務中保護公民的財產、人身安全的義務;

二是業務上的要求義務,比如值班醫生負有搶救病危病人的義務;

三是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比如保姆負有照顧小孩,看護小孩使其免受意外傷害的義務;

四是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比如交通肇事把人撞傷了,就有把人送到醫院救治的義務。

除了以上四種義務之外,是不能設定其他義務的。

張哥提醒

俗話說:見死不救沒有人性。我國刑法規定,對自己有能力施救的當事人不予救助的,可能會犯故意殺人罪。所以,張哥提醒:如果有人在你面前面臨生命危險,能夠救人一命的時候,還是希望大家能夠伸出援助之手。

不怕救人一命,只怕失手殺人。

相關焦點

  • 見死不救變「故意殺人」!見死不救到底是不是犯罪?
    在我國法律中,對「見死不救」到底是如何規定的呢?一、見死不救是否屬於犯罪?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是道德範疇內的事,當事人不需要擔當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法律設定了其應當承擔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這個法律義務是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 摔倒老人不敢扶,見死不救算犯罪嗎?什麼是不作為犯罪?
    嚴重了說,算是見死不救。那麼對於這一類「見死不救」的事件,構成犯罪嗎?今天聊聊見死不救算犯罪嗎?見死不救從行為性質上講屬於不作為,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不作為犯罪不作為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直接規定,負有法定義務而拒絕履行,情節嚴重或情節惡劣的行為。簡單概括不作為犯罪,用六個字簡述就是應為、能為、不為。
  • 被害人報案時故意誇大犯罪事實是否構成誣告陷害罪?
    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為目的而捏造事實誣告的,如以敗壞他人名譽、阻止他人得到某種獎勵或者提升等為目的而誣告他人有違法或不道德行為的,不構成本罪。構成要件誣告陷害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身權利和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首先,必須捏造犯罪事實,即無中生有、栽贓陷害、借題發揮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實強加於被害人。
  •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不起訴與罪輕辯護要點
    本文從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構成要件入手,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以及從權威網站挑選出的數份不起訴、免予刑事處罰和從寬處罰的典型判例,嘗試歸納本罪的無罪、免予刑事處罰以及罪輕的辯護要點。
  • 引誘一人即構成犯罪
    解釋第六條對於強迫賣淫罪的「情節嚴重」的規定中突出了對於不滿十四周歲幼女的保護,即強迫幼女賣淫的,不需要人數的限定,只要強迫幼女賣淫的,就屬於強迫賣淫罪的「情節嚴重」。 二是解釋關於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的入罪標準和「情節嚴重」的認定標準中,對於引誘賣淫罪與容留、介紹賣淫罪規定了不同的人數標準。
  • QQ自殺群中教唆他人自殺是否構成犯罪?騰訊公司是否應擔責?
    目前,我國未把自殺規定為犯罪,所以教唆他人自殺也並不構成犯罪。  教唆他人自殺,實際上是利用了自殺人的行為,實施了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應按照故意殺人罪論處。  在記者臥底的多個QQ群中,網友經常討論各種自殺方式、地點,推薦哪種自殺方式痛苦相對小一些,更有人直接上傳一些自殺攻略。網友推波助瀾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
  • 刑法基礎入門: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
    證明任何一個人構成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客體,這是一個四邊形,給你套進去,如果成立就可以吃牢飯了。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舉例:張三把人殺了,首先看它的主體(張三)有沒有達到刑事責任能力,然後看他主觀方面有沒有故意,看他客觀上有沒有殺人行為(念個符咒殺人不算),看客體有沒有侵犯生命權。
  • 偶發性參賭不構成犯罪
    涉賭行為 如何定罪  徐雋 姜楠  我國目前通過行政、刑事處罰兩種手段規制涉賭行為,所涉罪名主要為賭博罪、開設賭場罪。  賭博罪:處罰「賭頭」「賭棍」,偶發性參賭不構成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賭博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聚眾賭博或者以賭博為業的行為。
  •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解釋方向
    (四)累積犯說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應當將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行為視為正犯行為,但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與傳統犯罪的「單量構罪」不同,其具有「積量構罪」的特徵:如果在符合本罪立法的多個幫助行為中,有單個危害行為可以被評價為「情節嚴重」,則為本罪和幫助犯的競合,在這種情形下,本罪與下遊犯罪的幫助犯沒有區別;但如果都不足以單獨成立犯罪
  • 利用迷信實施違法行為本身就構成犯罪!
    【網友提問】利用迷信實施違法行為本身就構成犯罪!【律師解答】大家可能以為利用封建迷信,利用佔卜、算命、看陰陽風水、做道場等形式騙取他人財物的,只是可能構成詐騙罪,但實際上不是的。我國《刑法》第三百條規定了組織、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利用迷信破壞法律實施罪,司法解釋規定若有斂取錢財或者造成經濟損失一百萬元以上;組織、煽動、矇騙成員或者他人不履行法定義務等行為的即可構成本罪。
  • 犯罪構成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之比較
    其一是前蘇聯等國採用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主體要件、客體要件、主觀要件、客觀要件四部分,即通常所說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其二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採用的犯罪論體系,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意和犯行;其三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三要件說」,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應當是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的三階層遞進式。
  • 脫逃罪的構成要件
    脫逃罪構成要件一、脫逃罪基本概念本罪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從羈押、刑罰執行的場所或者在押解途中脫逃的行為。無論採取什麼形式脫逃,都不影響本罪的成立。脫逃的形式屬於量刑情節。但是,如果脫逃中犯有重傷害或者故意殺人的,應按處理牽連犯的原則,從一重罪處罰。對於多數人集體脫逃的,應按共同犯罪論處。3、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必須是依照本法與刑事訴訟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 王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犯罪
    如果沒有深刻的反思,一個吳花燕去世了,後面還會有千萬個吳花燕在排隊煎熬中。討論這件事不叫吃人血饅頭。真正吃人血饅頭的是以王昱為代表的借吳花燕們來斂財、利用人們的善心中飽私囊的違法犯罪分子。郭美美當年在網上炫富,引起人們對慈善機構的關注,這些本來應該最有公信力的、對弱勢群體的救濟機構,竟然成了供養一部分人奢侈生活的後花園。
  • 什麼是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成立條件  1.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犯罪。  2.犯罪沒有既遂。  沒有既遂的表現:  (1)結果犯的既遂:法律要求發生法定結果。——故意殺人罪  (2)具體危險犯的既遂:要求發生具體危險為既遂。——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
  • 口頭威脅是否構成犯罪,會如何判刑處罰?
    如果威脅他人人身安全,情節嚴重會構成犯罪,但是一個人口頭威脅他人呢,那麼,口頭威脅是否構成犯罪,會如何判刑處罰?網友諮詢:口頭威脅是否構成犯罪?北京大成(南昌)律師事務所羅國妹律師解答:口頭威脅他人人身安全屬於違法,如果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則涉嫌尋釁滋事。
  • 只要引誘一人賣淫即構成犯罪
    司法解釋在組織賣淫罪,協助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的「情節嚴重」標準及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的入罪標準中,對於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未成年人、孕婦、智障人員、患有嚴重性病的人賣淫的,參照組織普通人員賣淫的人數標準減半設置,以體現對這類犯罪依法嚴懲。
  • 構成犯罪嗎?
    那麼我,構成犯罪嗎犯罪預備:犯罪預備亦稱預備犯。是為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故意犯罪中介於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製造條件,並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客觀方面表現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製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
  • 見死不救最後被判14年,見死不救也犯法嗎?
    要說見死不救犯不犯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怎麼會犯法呢?儘管這麼想也沒錯,但它並不適用於所有見死不救的場合。例如溫州就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債主攜三人一同追債,沒錢還的欠債人無路可走跳了河,但他並不會遊泳,岸上討債的四人對他的呼救無動於衷,最後甚至直接揚長而去,欠債人就此溺亡。
  • 【龍七說事】見蛇不打三分罪,見死不救罪更深
    今天要說的是一句民間諺語:見蛇不打三分罪,見死不救罪更深。這句諺語放到今天來解讀,有了一些變化。龍七姑妄言之,諸君姑妄聽之。這個罪是會受到大家的指責,會被人看不起你,古時候的人大概會這樣說:某君,望長蟲而遁,意欲何為?如此無道之人,豈能封妻蔭子乎?!之所以人們對蛇深惡痛絕,是因為那時候人一旦被毒蛇咬了,根本無藥可治,只有等死的份。而毒蛇咬人又不管你是什麼人,什麼身份,遇上了也就咬了。而人被毒蛇咬傷以後,很痛苦,死狀也太恐怖。那麼大家就一起約定:看見蛇就一定要打死它,打死一條算一條。
  • 使用舊國旗裝盛雜物是否構成犯罪
    【分歧】  對於汪某利用舊國旗裝盛雜物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汪某的行為構成犯罪。國旗象徵著國家的尊嚴,任何侮辱國旗的行為都是法律所不容許的。汪某作為一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中國公民,其應知曉國旗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維護國旗的尊嚴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其卻用國旗裝盛雜物,並放置於眾人可見的校門口,由此可見,其具備主觀上的故意,構成犯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汪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