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武漢二手書店「隔離」日誌: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2020-12-28 孔夫子舊書網

編者按:自疫情發生以來,孔網書友都很關心湖北和整個舊書業的情況。一個月前,我們曾推出過《記錄:疫情下的湖北書店》一文,採訪、記錄了6家坐標湖北的二手書店及店主的狀況,引起了不少關注。本文白描記敘了一家書店自疫情爆發後到目前的情況,看看從這一家書店折射出的武漢二手書店的現狀。本文作者Ewbar,系獨立評論者,畢業於都柏林大學電影研究系。)。1月23日,從10086收到封城的簡訊通知後,馬老闆在朋友圈發出了疑問:「真的嗎?」1月24日,以老家恩施的土雞燉蓮藕為主題的年夜飯,預示著庚子年的開始,武漢也在一陣喧嚷中進入了封城的日子。即便菜單上有八個菜,還是應了他在朋友圈中的感嘆,「江城猶如壯士斷腕,誰能體味箇中滋味。」

最大的奢侈,是維繫日常

▍曾經熱鬧非凡的青龍巷。Ewbar 圖

馬老闆是專營二手書的「泉之舊書」的老闆,大家都叫他老馬。2019年我到湖北旅行淘書時,在青龍巷中遇到這家書店,收穫不少。舊書將店面塞得滿滿當當,附近的戶部巷是「漢味小吃第一巷」,小吃攤琳琅滿目。我們曾經在書店聊起舊書業的起伏,以及那些流轉的珍貴。沿長江的這座城市,像虎穴般充滿硬氣與奇想。巷子口的深處,夾縫中能看到附近的黃鶴樓。如今的日子裡,黃鶴樓雖然亮了燈,但熱鬧四散,寧靜遊蕩其中。

▍如今夾縫中的黃鶴樓獨顯落寞。受訪者供圖

老馬的家離書店不足二十米,周圍百分之九十的住戶是老房子和平房。為了防火防盜,疫情期間他仍每天獨自去書店。雖然老家在恩施,每年他仍選擇留在武漢過年。孩子和妻子有時回老家,有時回孩子外婆家,但今年特殊,正好一家三口都在武漢團年了。也恰是今年特殊,大家在武漢與這座城市被共同隔離著。租住的房子單門立戶,還有一個小天井。陽光出來的時候,老馬就會在蘭草旁邊讀書。一家人作息規律,上午孩子做作業,妻子做家務。下午大家下棋,偶爾看看球賽。每天準時收看新聞,關心疫情變化,春節時追看詩詞大會。一切看起來與平日無異,但所有人都明白,如今對於湖北而言,維繫日常是最大的奢侈。

▍老馬家中的小天井。受訪者供圖

封城持續,物資是最為緊張的一環。老馬一家最早只有五隻口罩,待到封城後疫情蔓延,再跑去幾家藥店時,被告知口罩都已經售完。最後,他是這樣評估的,一家人經常鍛鍊,身體都不錯。孩子放了寒假後,天天去小區打桌球,封城前每天晚飯後還會在長江大橋上走一個來回。結合以上分析,他覺得一家人健康情況尚可,也就放棄了囤口罩一事。妻子外出買菜時戴了兩隻口罩,回來用取暖器烘烤消毒,等到第二次去超市時再用。柴米油鹽是生存的基本,每一次買菜都被詳細地記錄下來。

春節前就儲備了臘肉、臘蹄子等;第一次購物是正月初八,在附近的中百倉儲;第二次補充是正月十九,每次都計劃買夠10天以上的菜蔬。第三次是在封城後的第28天,有一輛小車開進了自由路的網咖前,賣組合好的菜。老馬家中雖然還有儲備,但隨著外頭鬧嚷起來,老馬的妻子還是出去排隊買回了一包,他一一撿出並記錄下來:花菜二隻、白菜苔二小把、芹菜一把、土人參一隻略大、紅心土豆一小袋,總計40元。

▍社區的公告。受訪者供圖

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三十六平方米的「泉之舊書」二手書店裡,有五、六萬冊書籍,兼營古籍善本、線裝書、字畫、郵票、明信片、小人書及其它雜件。老馬從武漢恩施大山來到城市務工,當初只是看書、買書,到後來成為舊書販子,經營二手書店,書不僅是這家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家人可信可貴的生活經驗。

▍書店仍大門緊閉,但老馬每天都會到書店檢查。受訪者供圖

隔離的日子裡,對於老馬而言,看書是一如既往的事。用他的話來說,最近讀書有點兇,恩施巴語的「兇」即狠、快、多等意。大過年難免思鄉,讀家鄉的書也成為了他的計劃:關於武漢的,就讀方方和池莉的小說;恩施的則讀葉梅、李傳鋒、王月聖、甘茂華、楊秀武等老師的散文。在回答我的提問時,他已經讀完了李傳峰的散文集《西望漊水》和王月聖的百篇散文集《鄉景》。這兩位作者都是他的恩施老鄉,寫的也是家鄉之事。鄉愁的東西,足以喚醒民族的自覺意識,也能戰勝突如其來的變故。人為什麼要讀書,老馬認為這興許是原因之一。

進入三月,原計劃正月初六開業的書店仍大門緊閉,疫情讓所有人都只能繼續原地等待。在孔夫子舊書網開設的網店也因為無法將書從湖北寄出而遭遇退單,當中也有一些顧客表示理解。不少書友通過網絡向他問候,封城之時大家都在疑慮「真的嗎」,如今什麼時候能開門,也幾乎是一句毫無回音的自問自答。湖北像顆震蕩的鉛球,悶聲地砸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老馬一家雖然身處風暴中心,卻有著難得的平靜。朋友圈記錄著戶部巷前的人與狗,雨和雪。

▍冷清的巷子,只有狗最為悠閒。受訪者供圖

他坦言,剛開始以為疫情很快就能過去,現在知道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能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大疫,是因為能夠直面。有知則平靜,無知則驚慌。2003年非典時,他雖然不在廣東,卻一直有關注,也明白平日健康衛生的重要。在我們對一系列新聞事件充滿著質疑、憤怒的時刻,他只簡單地敘述他的理解:政府的舉措,是否有利老百姓,老百姓是有判斷的。對於那些忘了使命,因利失職的人,老百姓肯定憤怒,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讀書明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但大疫之下,「真實」二字分量尤重。「活著」這個詞既堅韌又脆弱,可以是部小說,也可以是個短句。我們能夠相信什麼,我們又能夠懷疑什麼呢。

書店之路,保衛與自救

2月24日,原本正計劃15周歲生日活動的單向空間發布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自救會員計劃的口號是「走出孤島,保衛書店」。對於這家創辦了15年的地標式的書店,這種決絕的口號讓讀書人心酸又警醒。實體書店之艱在我與老馬之前的聊天裡已經談過許多,二手書店又是當中的小眾分支,在城市中的留存率已經很低。「泉之舊書」同樣是從2005年的一家無名小店開始經營,到今年也已經有15年了。它與武漢這座城市共同經歷著眾多變遷,在上一年的採訪裡,老馬最後是這樣說的,「只要能掙到吃飯錢,就會一直開下去,即便哪一天真的開不下去,除了留念,肯定沒有悲傷。」

▍陌生書友的留言讓老馬感動。受訪者供圖

環顧周圍的二手書店,大家也有積極地在線上「自救」。深圳的外來之家書店在數年前被迫轉移回湖南老家時,帶了一萬多冊的二手書。這次老闆過年回家,天天滿負荷地分類清理,並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售賣。上海的梅菲斯特書店,仍然如往常一樣,在朋友圈摘錄著舊書上的字句,或是老闆與這本書的舊聞軼事,搭配四宮格的書照。而就在3月5日驚蟄的那天,武漢的書店圈傳來一條消息, 位於武大附近的「又合書舍」被盜,以老馬的話來說就是,書店大多本來難以為繼,在疫情之下還來一個「飛天大盜」,讓書店人雪上加霜。又合書舍的老闆人在漢南,也無法回到武昌的店裡查詢。聽到這件事後,老馬趕緊跑去書店檢查。十五年來,他都沒有回家過年,書店除了防盜,還要防火。老馬說,待到城市解封,開店的第一天,要將年前準備的兩塊新的店名牌匾掛起來,迎接新老顧客,牌匾是他亦師亦友的兩位朋友書寫的。

▍老馬的朋友為書店寫的字。受訪者供圖

日子要過,書店要開。2020年2月3日,武漢封城的第十二天,是老馬的生日。他在微博記錄了這個難忘又日常的一天:

「天空晴朗,陽光溫暖,武昌司門口大街上有順豐快遞員穿過,青龍巷有狗一隻探頭探腦,大約也知封城之味。雖然封城,卻封不住時光的步法,今天是我正式生日,正式走入四十六歲的日子,在此一併忱謝初九給我生日祝福的親朋好友。並記前日中百倉儲之菜價一二:蘿蔔一元一斤,苞菜五毛一斤,上寫愛心苞菜。#武漢·司門口#」

相關焦點

  • 書萌書店行——武漢獨立書店行
    在武漢三天三夜,我們當然不能錯過當地的獨立書店。就像上一篇文章一樣,我們仍然想找一條時間線來記錄武漢的這些獨立書店。01最年輕的老書店:立光書店我們在武漢的時候,恰好趕上立光書店的新店開業,這家店位於武漢解放大道的武漢天地壹方北館2樓。在5月31號,這家店與整個shopping mall同時開業。
  • 從這本二手書店流水帳中我們能讀到什麼
    對於他們來說,目前最棘手的難題或許來自神經末梢——書店。  據說每一個愛書人都有過開書店的夢想,然後被《布萊克書店》中發生在偏執店主和奇葩顧客之間的荒唐事拉回現實。在以書聞名的蘇格蘭小城威格敦,二手書商肖恩·白塞爾將自己開店期間的日常瑣碎和心路歷程寫成《書店日記》:這是一本言辭風趣的「吐槽日記」,更是一部掩藏在冷幽默外殼下的書業生存實錄。
  • 細玩|在臺灣逛二手書店:我們對紙質書的執念,就是一種生活
    老闆賴進義說,真正懂書的人,是讀得懂書的味道的收回書店的書,夫妻倆也要精心打理一番,先去掉一些灰塵,再看書本身有沒有膠膜,有的話就直接擦拭,沒有的話要做其他特殊處理。賴進義說,真正懂書的人,是讀得懂書的味道的。他舉例,一本上海版的書,聞過之後的味道一輩子都忘不了,以後拿到一本書,一聞就知道是上海版,上海版的比較珍貴,有木頭原味的味道,他還說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淡忘了書到底是什麼,還可以尋著這味道找回那種感覺。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這裡沒有新年倒計時,也沒有徹夜的狂歡,只有不少愛書人士相約於此,三五成群地讀著書,很是悠閒。這間開張不到一年的無人二手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招牌上只寫著「BOOKS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店主叫吳雅慧,是「舊香居」的第二代經營者。她與父親吳輝康已經在臺北經營了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曾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
  • 【臺灣】二手書店尋寶記
    從此踏上收購二手書的不歸路。臺灣二手書店的書有大陸的簡體字書,也有臺灣的繁體字書,豎著排版,從右向左翻閱。以至於回國後一段時間內,我都被同事招呼的是「又在看古書啊?」三毛的書有幾本,書價太令人欣喜了。立馬選出幾本先放前臺結帳處,生怕從二樓下來時被他人搶走。旅遊、音樂在二樓,有LP寶典,還有一些法律類的書籍,同樣有簡體字的書。後悔來臺灣之前沒有做做閱讀書目,好知道來此該尋找些什麼。除了知道三毛這個作家,別的很多臺灣作家不是很熟絡。甚至我旅行這麼久,都沒讀過三毛的書。與流浪的三毛初識竟然從臺南開始,緣之所至吧。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書萌書店行——武漢三大民營書店探店
    合肥到武漢的距離,大概有400公裡。如果不著急,開車四五個小時也就到了。但是這一路石頭和Tiger換著開車,一路疾行。因為在武漢,已經有一群書萌的朋友在等著我們。書萌行的隊伍,從今天起又擴大了。有廣州的資深書店小姐姐向東方,蘇州東大書店的主理人糖果,中國出版協會民營工作委員會付濤老師,還有我的好朋友劉亞磊加入了我們的探店隊伍,他們陪我們一起走一程。
  • 高清圖集:在南寧的二手書店裡,藏著一段舊時光
    斑駁的牆壁,泛黃的書頁,舊書店就像一個寶藏,慢慢挑選後,總能找到心儀的書。現在的你,會選擇去二手書店「淘」書嗎?隨著時代發展,可能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通過便捷的線上商城買書,或者在一個網紅書店選一本喜歡的書,點一杯咖啡,坐在椅子上慢慢品讀。南寧的二手書店也在經歷著變化,有的已經消失不見,有的仍在堅守……圖為在南寧市唐人文化園一家二手書店,一位顧客正在挑選舊書。
  • 子張||《讀書》與「編輯室日誌」
    《讀書》雜誌第六期「編輯室日誌」由當前文化知識界存在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病態追求談到他們自己的立足點,話不多,頗見神採。摘引片段以供清賞: 照我們看來,許多讀者關切的東西,往往是社會上提供得不多的東西,缺乏的東西,過於富餘的東西。就文化知識界說,目前缺乏的是什麼呢,是紮實的根基,是透闢的研究,是貨真價實的學問。
  • 微信上的二手書店—典書
    讀書,讓大部分人為了緩解焦慮其中一種方法。買書如山倒,是當下大部分人的寫照,雖電子書市場得到快速的發展,但受閱讀習慣及閱讀體驗的影響,電子書市場尚無法撼動紙質書市場的地位。反而二手書因其性價比高,受到不少人的喜愛。
  • 廣州二手書店地圖
    國子書社微信號:causebook 廣州:文津閣關門,更多的二手書店依然堅守縱然受電商租金衝擊,仍有十多家二手書店堅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文津閣即將結業的消息傳出後,讓本地網友質疑,能沉得住氣讀書的,已不在這個快餐簡餐式的廣州。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由於二手書交易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歷朝歷代都有重金求書的佳話,有圖書存在就有二手書交易的市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技術的快速更新,二手書店的經營經歷了衰敗和復甦,其經營模式也在不斷轉型升級。(2)網絡二手書店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網絡二手書交易平臺出現,彌補了傳統二手書店存在的不足。
  • 香港印象 令人驚嘆的香港二手書店
    梅馨書舍的海拔不低,在一座舊唐樓的7樓,來這淘書的人得先搭乘一部咯吱咯吱的70年代老電梯才能到達這裡。一走近梅馨書舍,就能看見門前的聯上赫然寫著「三千道德空諸子」,書生氣魄十足。踏入這家書屋,放眼望去儘是書,除此之外,書店還提供了一排小沙發給客人們休憩,友善的空間總讓書蟲們在這不知不覺泡上一下午。
  • 馬家輝:二樓書店變身二手書店?
    昔日想找一些冷門書搞怪書,大可爬樓梯到這些狹窄小鋪碰碰運氣,順便支持香港本土文藝青年,然而一旦有了誠品,書種多達十萬,入書速度奇快,而且,有冷氣,有座椅,有悠揚音樂,有燈光層次,有笑容員工,有長期折扣, 有招牌名氣,有這樣有那樣,很難不令人「見利忘義」,從此,向左走,向右走,跟二樓書店之間的距離想必愈來愈遠。
  • 悅欣賞 亞洲值得一去的二手書店
    (撰文:陳寅蓉)臺灣的二手書店,數量非常多,形態多樣,有如茉莉書店等已經形成連鎖化、規範化的二手書店樣本,也有具獨特選書品味和個性的二手書文化空間。而在遠離喧囂的小城和鄉村中,藝文傳播渠道的匱乏,滋生出一些具有在地個性的二手書屋。這些書屋多存在「物物交換」的形式,可以用書換菜、換宿,讓循環利用資源的二手書精神在鄉間傳播,摒棄金錢交易的物物交換方式,更有暖暖的人情味。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一個月內讀17本電子書創下最高閱讀紀錄王菁:80後新媒體老編,間歇性自律中年,喜歡嘗鮮。你已經多久沒看過紙質書了?當問起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忽然有些汗顏。網絡時代、飛速的節奏、浮躁的心態,面對著每天海量的信息,我們似乎更習慣於被別人咀嚼過的二手知識所投喂。
  • 臺灣二手書店丨離境這麼久了,真的不來一本「禁書」嗎?
    以文藝氣息著稱的臺灣,除了擁有甜美時尚的奶茶店、琳琅滿目的小吃街、物美價廉的美妝店和服裝店之外,當然還有隱藏在深巷子裡的二手書店了。臺灣的實體書售價普遍較高,讀新書成為了一件土豪才能做的事(所以在灣灣看到能一車一車買新書的小哥哥/小姐姐,趕緊去勾搭一下!不)賣新書最著名的要屬誠品書店,它擁有龐大的供書資源、良好的政商關係,儼然臺灣書圈的王中王。
  • 香港二手書店指南
    我說:「電子產品、包包、衣服、化妝品、保健品統統都不要,你幫我淘幾本港版的書回來就好。」於是,我在網上搜索資料,整理了一份香港二手書店指南,給登爹,當然,也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書店情結,那麼先看一部紀錄片吧——《書店裡的影像詩》,一共40集,每集平均3分鐘,呈現了臺灣40家獨立書店的特色及故事。片子簡短清澈,像一首首白描的詩。
  • 臺灣十家二手書店
  • 亞洲二手書店「復興潮」之港臺篇
    三位書室的創始人是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女生,立志傳承文化先驅的精神,咬緊牙根在這片被商業價值籠罩的土地上努力創造文化價值。店主之一的 Timmy 說, 「以前在中大念哲學時就常組讀書會,一起讀些比較難懂的經典書目。畢業後,在考慮就業出路時,我們就曾不斷地問自己,有什麼方法可以把哲學應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