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疫情發生以來,孔網書友都很關心湖北和整個舊書業的情況。一個月前,我們曾推出過《記錄:疫情下的湖北書店》一文,採訪、記錄了6家坐標湖北的二手書店及店主的狀況,引起了不少關注。本文白描記敘了一家書店自疫情爆發後到目前的情況,看看從這一家書店折射出的武漢二手書店的現狀。本文作者Ewbar,系獨立評論者,畢業於都柏林大學電影研究系。)。1月23日,從10086收到封城的簡訊通知後,馬老闆在朋友圈發出了疑問:「真的嗎?」1月24日,以老家恩施的土雞燉蓮藕為主題的年夜飯,預示著庚子年的開始,武漢也在一陣喧嚷中進入了封城的日子。即便菜單上有八個菜,還是應了他在朋友圈中的感嘆,「江城猶如壯士斷腕,誰能體味箇中滋味。」
最大的奢侈,是維繫日常
▍曾經熱鬧非凡的青龍巷。Ewbar 圖
馬老闆是專營二手書的「泉之舊書」的老闆,大家都叫他老馬。2019年我到湖北旅行淘書時,在青龍巷中遇到這家書店,收穫不少。舊書將店面塞得滿滿當當,附近的戶部巷是「漢味小吃第一巷」,小吃攤琳琅滿目。我們曾經在書店聊起舊書業的起伏,以及那些流轉的珍貴。沿長江的這座城市,像虎穴般充滿硬氣與奇想。巷子口的深處,夾縫中能看到附近的黃鶴樓。如今的日子裡,黃鶴樓雖然亮了燈,但熱鬧四散,寧靜遊蕩其中。
▍如今夾縫中的黃鶴樓獨顯落寞。受訪者供圖
老馬的家離書店不足二十米,周圍百分之九十的住戶是老房子和平房。為了防火防盜,疫情期間他仍每天獨自去書店。雖然老家在恩施,每年他仍選擇留在武漢過年。孩子和妻子有時回老家,有時回孩子外婆家,但今年特殊,正好一家三口都在武漢團年了。也恰是今年特殊,大家在武漢與這座城市被共同隔離著。租住的房子單門立戶,還有一個小天井。陽光出來的時候,老馬就會在蘭草旁邊讀書。一家人作息規律,上午孩子做作業,妻子做家務。下午大家下棋,偶爾看看球賽。每天準時收看新聞,關心疫情變化,春節時追看詩詞大會。一切看起來與平日無異,但所有人都明白,如今對於湖北而言,維繫日常是最大的奢侈。
▍老馬家中的小天井。受訪者供圖
封城持續,物資是最為緊張的一環。老馬一家最早只有五隻口罩,待到封城後疫情蔓延,再跑去幾家藥店時,被告知口罩都已經售完。最後,他是這樣評估的,一家人經常鍛鍊,身體都不錯。孩子放了寒假後,天天去小區打桌球,封城前每天晚飯後還會在長江大橋上走一個來回。結合以上分析,他覺得一家人健康情況尚可,也就放棄了囤口罩一事。妻子外出買菜時戴了兩隻口罩,回來用取暖器烘烤消毒,等到第二次去超市時再用。柴米油鹽是生存的基本,每一次買菜都被詳細地記錄下來。
春節前就儲備了臘肉、臘蹄子等;第一次購物是正月初八,在附近的中百倉儲;第二次補充是正月十九,每次都計劃買夠10天以上的菜蔬。第三次是在封城後的第28天,有一輛小車開進了自由路的網咖前,賣組合好的菜。老馬家中雖然還有儲備,但隨著外頭鬧嚷起來,老馬的妻子還是出去排隊買回了一包,他一一撿出並記錄下來:花菜二隻、白菜苔二小把、芹菜一把、土人參一隻略大、紅心土豆一小袋,總計40元。
▍社區的公告。受訪者供圖
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三十六平方米的「泉之舊書」二手書店裡,有五、六萬冊書籍,兼營古籍善本、線裝書、字畫、郵票、明信片、小人書及其它雜件。老馬從武漢恩施大山來到城市務工,當初只是看書、買書,到後來成為舊書販子,經營二手書店,書不僅是這家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家人可信可貴的生活經驗。
▍書店仍大門緊閉,但老馬每天都會到書店檢查。受訪者供圖
隔離的日子裡,對於老馬而言,看書是一如既往的事。用他的話來說,最近讀書有點兇,恩施巴語的「兇」即狠、快、多等意。大過年難免思鄉,讀家鄉的書也成為了他的計劃:關於武漢的,就讀方方和池莉的小說;恩施的則讀葉梅、李傳鋒、王月聖、甘茂華、楊秀武等老師的散文。在回答我的提問時,他已經讀完了李傳峰的散文集《西望漊水》和王月聖的百篇散文集《鄉景》。這兩位作者都是他的恩施老鄉,寫的也是家鄉之事。鄉愁的東西,足以喚醒民族的自覺意識,也能戰勝突如其來的變故。人為什麼要讀書,老馬認為這興許是原因之一。
進入三月,原計劃正月初六開業的書店仍大門緊閉,疫情讓所有人都只能繼續原地等待。在孔夫子舊書網開設的網店也因為無法將書從湖北寄出而遭遇退單,當中也有一些顧客表示理解。不少書友通過網絡向他問候,封城之時大家都在疑慮「真的嗎」,如今什麼時候能開門,也幾乎是一句毫無回音的自問自答。湖北像顆震蕩的鉛球,悶聲地砸在每一個人的身上。老馬一家雖然身處風暴中心,卻有著難得的平靜。朋友圈記錄著戶部巷前的人與狗,雨和雪。
▍冷清的巷子,只有狗最為悠閒。受訪者供圖
他坦言,剛開始以為疫情很快就能過去,現在知道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能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大疫,是因為能夠直面。有知則平靜,無知則驚慌。2003年非典時,他雖然不在廣東,卻一直有關注,也明白平日健康衛生的重要。在我們對一系列新聞事件充滿著質疑、憤怒的時刻,他只簡單地敘述他的理解:政府的舉措,是否有利老百姓,老百姓是有判斷的。對於那些忘了使命,因利失職的人,老百姓肯定憤怒,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讀書明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但大疫之下,「真實」二字分量尤重。「活著」這個詞既堅韌又脆弱,可以是部小說,也可以是個短句。我們能夠相信什麼,我們又能夠懷疑什麼呢。
書店之路,保衛與自救
2月24日,原本正計劃15周歲生日活動的單向空間發布了一封眾籌求助信,自救會員計劃的口號是「走出孤島,保衛書店」。對於這家創辦了15年的地標式的書店,這種決絕的口號讓讀書人心酸又警醒。實體書店之艱在我與老馬之前的聊天裡已經談過許多,二手書店又是當中的小眾分支,在城市中的留存率已經很低。「泉之舊書」同樣是從2005年的一家無名小店開始經營,到今年也已經有15年了。它與武漢這座城市共同經歷著眾多變遷,在上一年的採訪裡,老馬最後是這樣說的,「只要能掙到吃飯錢,就會一直開下去,即便哪一天真的開不下去,除了留念,肯定沒有悲傷。」
▍陌生書友的留言讓老馬感動。受訪者供圖
環顧周圍的二手書店,大家也有積極地在線上「自救」。深圳的外來之家書店在數年前被迫轉移回湖南老家時,帶了一萬多冊的二手書。這次老闆過年回家,天天滿負荷地分類清理,並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售賣。上海的梅菲斯特書店,仍然如往常一樣,在朋友圈摘錄著舊書上的字句,或是老闆與這本書的舊聞軼事,搭配四宮格的書照。而就在3月5日驚蟄的那天,武漢的書店圈傳來一條消息, 位於武大附近的「又合書舍」被盜,以老馬的話來說就是,書店大多本來難以為繼,在疫情之下還來一個「飛天大盜」,讓書店人雪上加霜。又合書舍的老闆人在漢南,也無法回到武昌的店裡查詢。聽到這件事後,老馬趕緊跑去書店檢查。十五年來,他都沒有回家過年,書店除了防盜,還要防火。老馬說,待到城市解封,開店的第一天,要將年前準備的兩塊新的店名牌匾掛起來,迎接新老顧客,牌匾是他亦師亦友的兩位朋友書寫的。
▍老馬的朋友為書店寫的字。受訪者供圖
日子要過,書店要開。2020年2月3日,武漢封城的第十二天,是老馬的生日。他在微博記錄了這個難忘又日常的一天:
「天空晴朗,陽光溫暖,武昌司門口大街上有順豐快遞員穿過,青龍巷有狗一隻探頭探腦,大約也知封城之味。雖然封城,卻封不住時光的步法,今天是我正式生日,正式走入四十六歲的日子,在此一併忱謝初九給我生日祝福的親朋好友。並記前日中百倉儲之菜價一二:蘿蔔一元一斤,苞菜五毛一斤,上寫愛心苞菜。#武漢·司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