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視頻時長:01:56:58)(薩瓦利什 版)賈理察·華格納(1813-1883)《漂泊的荷蘭人》三幕浪漫歌劇●作詞:作曲家本人●結構:序曲和通篇創作的三幕●首演:他在一首充滿絕望、冗長的獨白中透露了自己的命運:整整七年他才能上岸一次,四處徒勞地尋找一個家鄉,尋找著解脫;當他始終尋找不到時,他意識到自己「······永遠找不到一座墳墓!永遠無法死去!」當他與海盜們相遇時,就連海盜也躲避著他。他最後的希望只有上帝的審判日,也就是所有死者都復活的那一天,只有到那時的漂泊歲月才能結束。
-
漂泊的荷蘭人
飛翔的荷蘭人號1966年,伊文思用輕便的攝影機與同步錄音設備拍攝的《鹿特丹——歐洲之港》,表現的就是這個源自於17世紀的神話傳說中的主題——「飛翔的荷蘭人」。後來被上帝發現,懲罰他永世在海上漂泊,除非他在陸地上找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女人……德國詩人海涅首先把「飛翔的荷蘭人」的故事寫成一首詩。後來華格納也依此傳說創作了華格納不朽的歌劇經典《漂泊的荷蘭人》。這部歌劇是華格納風格走向成熟的第一部傑作,劇中主導動機的運用和灰暗的舞臺造型來表現華格納所熱衷的哲學思考。
-
華格納經典歌劇《羅恩格林》中國首演
162年後首次亮相中國 為國內歌劇舞臺填空白 借今年歌劇節期間成功打造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之勢,國家大劇院再接再厲12月4日晚,這部誕生於162年前的歌劇經典首次登上中國舞臺。大劇院在填補了國內歌劇舞臺劇目領域中的一大空白同時,也成為國內首家在一年中連續出品和製作兩部華格納歌劇的藝術機構,為即將到來的華格納誕辰200周年獻禮。
-
華格納歌劇序曲音樂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崔小明 通訊員姚棟)前晚,俞峰教授執棒寧波交響樂團,在寧波大劇院開啟2020-2021音樂季第二場演出——華格納歌劇序曲音樂會。華格納是19世紀德意志浪漫主義歌劇巨匠,他的歌劇作品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體現出浪漫主義的美學觀。
-
華格納 | 每一部歌劇都是震撼人類靈魂的鴻篇巨製
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理察·華格納一開始是延續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和賈科莫·梅耶貝爾的浪漫主義傳統,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整合了詩歌、視覺藝術、歌劇及劇場,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華格納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
-
配飯視頻丨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
配飯視頻丨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作品信息 《唐懷瑟》(德文:Tannhäuser,又譯唐豪塞),全名為:《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是德國作曲家理查·華格納的一部歌劇歌劇有兩個版本:德勒斯登版和巴黎版。1841年冬,身在巴黎的華格納打算回到德國發展。同時他也讀到了唐豪瑟與維納斯的故事,便將手上的一部五幕劇本《薩拉孫女子》(Die Sarazenin)拋開,因為他認為唐豪瑟的故事更有潛力。1842年,他帶著妻子米娜和母親前往臺貝里斯度假。
-
華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
華格納《唐豪瑟》|愛、自由、死亡與救贖
愛、救贖、死亡的主題縈繞在華格納的歌劇中,救贖的力量,無一例外都來自於女性。《漂泊的荷蘭人》 1841年,華格納根據中世紀幽靈船的故事與海涅等文學家的作品以及自己的創造,完成了他的第五部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而「愛與救贖」就是這部歌劇的關鍵詞。
-
浪漫主義的歌劇作曲家——理察·華格納(下)
7月25日,兩人來到裡加,華格納去一個歌劇院中擔任音樂總監,並在這一段時間內根據《黎思濟》開始創作同名歌劇。1838年1月,他完成《黎恩濟》的腳本,幾個月後開始為該劇譜曲。但也在這一年,因華格納負債纍纍,當局沒收了他和妻子的護照。為了躲債,兩人又從裡加出逃,在經歷數次暴風雨後抵達倫敦(這也是之後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的重要靈感來源)。
-
一部現代解讀的《飛翔的荷蘭人》如何推翻經典變成一部女權作品的?
今天我們就通過著名導演Kasper Holten(卡斯帕·霍爾頓)執導的一部全新解讀的《飛翔的荷蘭人》來深度了解一下這部歌劇。《飛翔的荷蘭人》是華格納的代表歌劇,而被譯作《漂泊的荷蘭人》。是如何的機緣巧合讓他創作了這部歌劇呢?事情還要從他失敗的婚姻說起...(八卦臉😍)華格納於1836年冬天與德國女演員威廉敏·米娜結婚。
-
歌手的忠誠——曾經的華格納歌劇演唱者
歌手的忠誠——曾經的華格納歌劇演唱者1861年5月15日,華格納在距《羅恩格林》完成十四年後,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了自己的羅恩格林。在這次演出中,他發現了兩位偉大的演員:男高音安德列斯和女高音梅爾多斯曼,這正是他所要挑選的飾演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的人。
-
一部現代解讀的《飛翔的荷蘭人》如何推翻經典變成一部女權作品的?
但是具體了解這部歌劇嗎?小編想若非學習歌劇或愛好歌劇的朋友一定還有點陌生。今天我們就通過著名導演Kasper Holten(卡斯帕·霍爾頓)執導的一部全新解讀的《飛翔的荷蘭人》來深度了解一下這部歌劇。#暴風雨的前奏#《飛翔的荷蘭人》是華格納的代表歌劇,而被譯作《漂泊的荷蘭人》。是如何的機緣巧合讓他創作了這部歌劇呢?
-
華格納:唐懷瑟(唐豪瑟)
◇◇◇▽三幕歌劇《唐懷瑟》(亦譯名為《唐豪瑟》),全名《唐懷瑟與瓦特堡歌唱大賽》,與《羅恩格林》一起是華格納最受歡迎的歌劇。它屬於拜魯依特音樂節的上演劇目,有兩個版本:德勒斯登版和巴黎版,前一版更對華格納本人的心思;後一版本因加入芭蕾舞,音樂更優美,更受大眾追捧。
-
華格納名作《唐豪瑟》國家大劇院首演
中新網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高凱)4月6日晚,國家大劇院製作華格納歌劇《唐豪瑟》迎來首演。 在德國音樂巨匠華格納歌劇創作的歷史上,1841年至1848年間先後創作完成的《漂泊的荷蘭人》《唐豪瑟》《羅恩格林》為華格納「浪漫主義風格」歌劇。國家大劇院早在2012年,便已推出《漂泊的荷蘭人》與《羅恩格林》。
-
華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海上風暴的奇異力量
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匯聚到了新科隆愛樂樂團的大家庭中,他們大部分都是科隆萊茵蘭音樂學院的優等生以及國際各項比賽的獲獎者。樂團在海外進行過多次巡演,屢獲好評。樂團在1997年至1999年間與英國小提琴大師奈吉爾·甘迺迪(Nigel Kennedy)合作,也因此被古典音樂界認可為出眾的管弦樂團。
-
戲劇人物|德國歌劇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理察·華格納
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巨匠。他前承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後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在他之後,理查·施特勞斯接過了後浪漫主義。他是理察·華格納。華格納自幼就很喜歡文學、戲劇和繪畫。1831,他在大學期間開始學習作曲理論。
-
華格納15部未完成歌劇研究導論
導讀:華格納15部未完成歌劇是華格納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未完成的歌劇中體現出華格納對於多種風格的嘗試,尤其是德奧歌劇以及法國歌劇類型;其二,未完成的歌劇中包括了多部喜劇,展現了華格納的喜劇創作思維;其三,宗教風格是華格納未完成歌劇中重要的特徵,因此這一系列作品有利於我們全面把握華格納的宗教思想;其四,華格納作品中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其在未完成作品中體現尤為明顯。
-
華格納誕辰200周年:音樂界的不朽巔峰
華格納早期的《婚禮》、《愛情禁令》、《黎濟恩》還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漂泊的荷蘭人》、《湯豪瑟》、《羅恩格林》等作品已經反映了華格納積極改革歌劇的意向。最著名的代表作《尼伯龍根指環》創作時間長達25年,全劇長達16個小時,分四夜上演。為上演該劇而建立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和拜羅伊特音樂節延續至今。
-
拜羅伊特、《尼伯龍根的指環》與華格納
二者並不構成任何競爭關係,因為前者僅上演華格納的作品,從《漂泊的荷蘭人》到《帕西法爾》,後者上演從蒙特威爾第到當代的各國歌劇、話劇、交響樂和藝術歌曲。夏季音樂節的好處是其他劇院都休假,因而不難湊齊一流的演員和指揮。而其他劇院正常演出時,拜羅伊特卻是一片寂靜。所以拜羅伊特節日劇院沒有自己的樂隊和合唱團,每年這裡都會聚了來自德國乃至歐洲各個城市的樂隊音樂家和合唱團成員。
-
華格納與他的「雙頭鷹進行曲」
70年代為實踐其歌劇改革的主張,在拜羅伊特城自建歌劇院,上演其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等。1883年逝世。他所作歌劇還有《漂泊的荷蘭人》、《湯豪舍》、《羅恩格林》、《歌唱大師》、《帕西法爾》等。主張歌劇改革應以福州為題材,戲劇與音樂須組成有機的整體,交響樂式的發展是戲劇表現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