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道」。在不同的地方,表述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特別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提到的道,指的是萬物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
只要一個人有心修道,通過看《道德經》,他會逐漸明白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這種道理,並非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在哪裡,他就只能領悟到他同等境界中的東西。
比如一個人的思想,總是沉浸在如何寫文章中,那麼他看到的東西,都與他寫文章有關;如果思想落在如何為人處世上,他看到的就是如何更好的為人處世;如果他的思想落在修道上,那麼他看到的,就是如何修道。《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玄之又玄」的道學經典。
有人說,我想修道,但是我怎麼發現不了《道德經》中是如何教人修道的呀?說這話的人,是因為你的思想平時並沒有落在修道上。哪怕你的修道時日尚淺,也不至於一點都看不明白。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修道,即使你看《道德經》,也不會明白當中的修道之理。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否真正修行,就代表著他能否真正看懂《道德經》,這是「道」本身劃分的不同境界的分水嶺。
那麼,就讓本文與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中關於如何修行的三個「道」。
01道可道,非常道。
要與大家分享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
從這句話的本意上看,它指的是世間萬物都存在道,但是這道,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事物的變化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同時,它也可以理解為,道是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的,與那些某個個體所存在的方式,有所不同。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因為事物都發生著變化,道也在其中發生著變化,那麼,修行的人,就不能一直用某種固定的角度去看問題。
比如當一個人最開始修道的時候,要讓自己做到「上善若水」。從最開始,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是做人要像水一樣,能承受,能承載一切。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與別人爭鬥。
不過,「道」是發生變化的,在一定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看事物的角度也發生變化。當自己的境界提高了一些,就要知道,「上善若水」所要表達的是一個人,不僅要能承載,能承受,還能「利萬物而不爭」,甚至要處「眾人之所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