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這三個「道」,揭示了一個人應當如何修行的奧秘

2021-01-11 水往雲來

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道」。在不同的地方,表述的內涵也各有不同。特別是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提到的道,指的是萬物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

只要一個人有心修道,通過看《道德經》,他會逐漸明白裡面所蘊含的「道」理。這種道理,並非普通人能夠看得出來。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在哪裡,他就只能領悟到他同等境界中的東西。

比如一個人的思想,總是沉浸在如何寫文章中,那麼他看到的東西,都與他寫文章有關;如果思想落在如何為人處世上,他看到的就是如何更好的為人處世;如果他的思想落在修道上,那麼他看到的,就是如何修道。《道德經》就是這樣一部「玄之又玄」的道學經典。

有人說,我想修道,但是我怎麼發現不了《道德經》中是如何教人修道的呀?說這話的人,是因為你的思想平時並沒有落在修道上。哪怕你的修道時日尚淺,也不至於一點都看不明白。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修道,即使你看《道德經》,也不會明白當中的修道之理。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否真正修行,就代表著他能否真正看懂《道德經》,這是「道」本身劃分的不同境界的分水嶺。

那麼,就讓本文與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經》中關於如何修行的三個「道」。

01道可道,非常道。

要與大家分享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

從這句話的本意上看,它指的是世間萬物都存在道,但是這道,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事物的變化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同時,它也可以理解為,道是存在於任何事物當中的,與那些某個個體所存在的方式,有所不同。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因為事物都發生著變化,道也在其中發生著變化,那麼,修行的人,就不能一直用某種固定的角度去看問題。

比如當一個人最開始修道的時候,要讓自己做到「上善若水」。從最開始,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是做人要像水一樣,能承受,能承載一切。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與別人爭鬥。

不過,「道」是發生變化的,在一定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看事物的角度也發生變化。當自己的境界提高了一些,就要知道,「上善若水」所要表達的是一個人,不僅要能承載,能承受,還能「利萬物而不爭」,甚至要處「眾人之所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心經的修行奧秘,就在第一句話中
    人們誦讀心經的目的,是為了修行。但是心經究竟如何指導一個人修行,很多人還是不理解的。在心經的第一句話,其實就揭示了這個奧秘。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誦讀心經時,很多人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照見五蘊皆空」上。這是因為,這句話揭示了修行的最終目的。當一個人能達到五蘊皆空的狀態,他就算是修成了。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文化學者大多追求寧靜致遠的清淨生活,但馬叔禮老師心繫國學,為實現「傳承千秋道統」的偉業,馬老師不僅在臺灣各國學講堂長期授課,而且每年定期到訪大陸交流講學。期望通過對生命、科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描述,將中國傳統中的和諧平衡的宇宙觀表達出來,讓大家對國學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了解。
  • 《黃帝陰符經》開篇第一句,僅僅10個字,道盡宇宙無窮奧秘
    程頤提出《陰符經》比《道德經》更純粹。朱熹更是說《陰符經》中的道理比儒家六經的更好。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都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清徐大椿注《黃帝陰符經 . 序》曰:「陰符,贊易之書也,其末章所云:奇器,指八卦甲子。
  • 【修行寶典】《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全81章)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主題思想:道法自然。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二十六)
  •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三寶」是踐行「道」的最好方法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今天正好借這一篇。回答昨天一個朋友留言的部分。朋友說你這篇兒好像沒有老子道德經它蘊含,天地。包容宇宙。
  • 《道德經》:真正聰明的人,身上都有這三個特點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是為了修行,一個人命好不好,不是取決於他的出生環境。有些人生來富貴,拿著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有些人出生平凡,拿著一手爛牌,卻能打出精彩人生。所以說真正好命的人都源於內在,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最好命的呢?我覺得《道德經》這三句話,說到心坎上了。
  • 《道德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所謂天道既是人道,人道就是教會我們如何自處,如何跟世界相處。人生在世,學會不爭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伴侶之間吵架在所難免,但沒必要每次都非得分出個對錯。比起對錯來,身邊的這個人才是最重要的。在爭吵的過程中,容易情緒失控,口不擇言,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即便日後重歸於好,覆水難收,說出口的話造成的傷害是彌補不了的。
  • 如果明白淨土宗修行中的難行道和易行道,你才會懂得如何修行
    一、什麼是難行道和易行道善導大師是淨宗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人。對淨土宗有一個楷定的標準。完全靠倒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靠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修行淨土就是正定業。平生業成,靠他力不是靠自力修行就易行道。
  • 修行之後出現這三個「徵兆」,是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要留意!
    很多真正修行的人,有意無意也揭示了一些修行中的奧秘。由此,修行距離普通根器的人,不再遙遠。話雖如此,很多人在自己學習修行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在修行,或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塊修行的「料子」。特別是聽到很多人說,通常修行是師父找徒弟,於是心下惴惴不安。如果你有以下幾個「徵兆」,通常證明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或者說是你已經可以算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了。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說起來,這類修行者未必心地不善良,只是因為他們不明正法,住在自己的相見中自以為是,在好心勸導別人時,就這樣不知不覺造下了誹謗正法業。說真的,這類修行人墮落惡道是最令人惋惜和不忍的。為什麼說他們是誹謗正法呢?佛陀說不住相見,一切法有無量義處三昧,而他們卻住在是非相見中,執著在一個觀點中,於佛之正法背道而馳。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接下來,描述一個道者的「德」,即道在顯用的時候應該是怎樣的。《道德經》的「德」,指道的德性、品德,這是道在顯用這種動態中所具有的性質,所存在的一定規律。這個「德」字,雙人旁, 十、四、一、心,按道家來講,即十天幹,四象,太極,心。所以, 道,它一定展現出太極、四象、十天幹的八卦之相。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差半步?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  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往往是指道德品質的意思,就是一個詞彙,而道德經的道德,卻是分為兩個詞,道在先,德在後,什麼是道?就是萬物之規律,這就是道。  而按照規律做事的規律就是德,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當然,你硬要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道德品質,也不是不可,也含有這方面意思。  為什麼《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經典,這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悟道的書。
  • 《道德經》:為什麼「道」不可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根據史書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了一些聖人平時應當怎樣對待事情,但是並沒有對他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道。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孔子主張有為,與老子主張無為有很大差異,所以老子才不告訴他道的真正的道。所以最後臨出函谷關時,將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與道相契合併且喜歡道的關尹子。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修行人應當行持之事
    前面講到中止非法之事,此處所講的是應當行持的如理如法之事。我們先把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劃分一下:第一、深信,是指甚深的信心;第二、極肯定,非常肯定的正見;第三、堅穩,穩固的人品;第四、恭有禮,對佛菩薩恭敬頂禮(恭和有禮有時候分開講,在上師的講記中是合講);第五、知慚,知慚有愧;第六、畏因果;第七、寂靜,身口意寂靜;第八、勤予樂,精勤地給予眾生安樂。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