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破產制度接連「破冰」,逃債憂慮下的地方實踐

2020-12-22 新京報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意味著繼深圳之後,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

此前,8月26日,深圳市正式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成為我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將於2021年3月1日實施。

個人破產制度在地方的接連破冰,被視為有益的探索嘗試。可幫助「誠實而不幸」的人擺脫或減輕債務負擔,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

不過,個人破產制度的地方實踐仍面臨考驗。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孫穎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國傳統債務觀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父債子償」,個人破產制度推行伊始,難免會受到傳統觀念的阻礙。比如,提到個人破產,很多人會存在誤解,認為是保護「老賴」。

此外,推行個人破產制度的條件是配套、完善的個人徵信制度。「目前,以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為主建立的傳統徵信系統和以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大數據徵信系統,尚未協調統一,使得網絡消費和借貸產生的信用信息,一直游離在傳統個人徵信系統外。」孫穎說。

擱置20年

個人破產制度指自然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通過法定程序宣告該自然人破產,將其剩餘資產公平分配給債權人,對未得到清償的債權,免除該自然人繼續清償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

「目前大量的自然人以個體工商戶、微商、電商、自由職業者等形式來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一旦經營失敗,他們無法得到像企業法人一樣的破產保護,只得以其自有財產或家庭財產無限擔責。」孫穎說。

她表示,個人破產制度的缺失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比如大量存在的逃債、逼債等不良現象以及時有發生的自殺事件等。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解釋,目前的情況是企業能破產,但老闆不能破產。他舉例稱,老闆個人是創始股東,假如因為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個人老闆需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那麼在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經過破產重整或破產和解後,公司能相安無事,但老闆由於是自然人,所以只要他活著一天,就要對這種債臺高築的債務承擔責任。

「現代社會自然人和企業一樣也會從事商事經營活動。」孫穎表示,所以如同企業一樣,我們也需要建立自然人的市場退出機制,從而激勵創業創新,改善營商環境。個人破產制度的設立初衷就是幫助那些「誠實而不幸」的人擺脫或減輕債務負擔,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

記者注意到,對個人破產的探討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1994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著手組織新破產法的起草工作,在起草組擬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草案)》初稿中,將破產法的適用範圍擴大到一切法人和非法人企業,以及對非法人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自然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當時該草案未付諸審議。

時隔10年,立法機關在2004年6月提交首次審議的破產法草案中破產法的適用主體範圍包括「合夥企業及其合伙人、個人獨資企業及其出資人」。

個人破產制度是否入法,成為當時爭議的焦點。最後,該法的適用範圍僅被限定為「企業法人」,未設立自然人破產制度。

曾參與破產法起草、中國政法大學破產法與企業重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回憶,「由於條件不成熟,最終拿掉了。」 「當時缺乏徵信體系,有的人有錢也不還。此外,金融系統互相不通氣,在工商銀行借錢不還可以到建行借錢。此外,當時主要是現金交易,很少有信用卡消費,缺乏對信用的重視。」

由此,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設想未能付諸實施。李曙光稱現行破產法為「半部破產法」,因為是《企業破產法》,沒有個人破產的部分。

步步「破冰」

儘管個人破產制度未入法,但這一話題的討論並未停止。

2008年汶川地震時,大量房屋坍圮,對於受災群眾而言,按揭貸款購買的房屋已經損毀,是否還要繼續還貸?無力償還怎麼辦?彼時,不少法學界人士建議應該儘快制定「個人破產法」

歷年全國「兩會」上,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呼籲不斷。

官方對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逐步有鬆動、探索的跡象。2018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報告關於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時表示:建議完善執行立法,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暢通「執行不能」案件依法退出路徑。

次年6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印發《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其中提出,研究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重點解決企業破產產生的自然人連帶責任擔保債務問題。明確自然人因擔保等原因而承擔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負債可依法合理免責。逐步推進建立自然人符合條件的消費負債可依法合理免責,最終建立全面的個人破產制度。

孫穎認為,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個人徵信系統和個人財產登記制度不斷發展,而電子支付更是使利用大數據保護和監督個人財產成為可能,這些都為個人破產制度的產生提供了相應的制度和技術條件。

在李曙光看來,個人破產制度建立關鍵在於市場經濟的完善。

率先在立法層面探索個人破產制度的深圳,截至2020年1月底,登記設立的商事主體已達329.8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123.6萬戶,佔比為37.5%。

浙江也是民營經濟大省,2018年,浙江民營經濟增加值超過36000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65.5%左右。溫州、台州、麗水遂昌等地,此前便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

「老賴逃債」的擔憂

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後是否會給老賴鬆綁,使得該地成為「逃債天堂」一直是公眾所擔憂的。

《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對破產個人設定了「在深圳經濟特區居住,且參加深圳社會保險連續滿三年」的前提條件。

浙江省的要求是:具有浙江省戶籍,在浙江省內居住並參加浙江省內社會保險或繳納個人所得稅連續滿三年的自然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可以依照本指引申請開展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個體工商戶可以參照本指引進行債務集中清理。

孫穎解釋,這些前提條件設立的目的是防止債務人利用試行的個人破產制度惡意逃避債務。

「這一規定尤為重要。」她表示,在未來建立適用於全國範圍內的個人破產制度時也應當設定國籍條件或居住期限條件,並要求不能清償債務的絕大部分應產生於中國境內,防止中國成為「逃債天堂」。

對於債務人「實際困難」與「惡意逃債」的區分,孫穎認為可以參照下列標準:一是是否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或者實際失去清償能力,並著重防止債務人故意隱匿財產;二是不能清償狀態的持續時間,是否僅僅是資金一時周轉不開;三是觀察債務人在不能清償前後是否有惡意轉移財產或其他不當使財產權益減少的行為,包括虛構債務或承認不真實債務等。

此外,她強調,在認定債務人是否「善意」的過程中,法院應起到應有的作用。

《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規定,債務人申請破產時應向法院提交破產申請書、破產原因及經過說明,收入狀況、社保證明、納稅記錄,個人財產以及夫妻共同財產清冊和債權債務清冊等文件。

「法院應認真審查,並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債務人的主觀狀態。」孫穎說。

有前提的部分豁免

除卻對老賴惡意逃債的擔憂外,對個人破產制度這一新事物,很多人都有疑問,宣告個人破產後是否就不用還錢了?

劉俊海告訴記者,個人破產是有前提的部分豁免。「自然債務人的債務並不因為宣告破產而直接豁免,只有在滿足法定條件的前提下,經過一定的監督期,債務人才獲得豁免。而在監督期內,債務人生活受到極大限制,不能有高消費。」

浙江省工作指引中明確了「消費限制」,禁止九項行為:乘坐飛機商務艙、頭等艙、列車軟臥、輪船二等以上艙位、G字頭高速動車組旅客列車二等及其他動車組一等以上座位;在三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消費;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購買機動車輛;旅遊、度假;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須的消費行為。

深圳則要求債務人不得擔任上市公司、非上市公眾公司和金融機構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李曙光也表示,豁免債務是有條件的,除了基本生活費用和基本的生活保障,所有的錢都應該屬於債權人。「也不是說馬上就給你豁免,比如美國要七年,香港要五年,這個期間還要不斷還債。」

記者注意到,浙江、深圳均設立了考察期。

深圳規定,個人破產主要採取清算、重整、和解三種程序。其中,清算是典型意義上的破產,即債務人通過相關程序,將全部財產分配給債權人用於清償債務,經過三年至五年考察期,遵守行為限制、沒有破產欺詐的,可以依法免除未清償的債務,重獲新生。

浙江明確,債務人免責考察期為5年,即有債權人不同意免除債務人剩餘債務或者將設置行為考察期作為同意免除剩餘債務的條件的,行為考察期為裁定終結個人債務集中清理程序後的5年。

配套制度待完善

儘管深圳、浙江對個人破產制度的「試水」是有益的嘗試,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李曙光提出關鍵的問題在於跨地域的效力問題。

深圳出臺的條例只是地方立法,在其他沒有實施個人破產制度的地方,其債務問題如何認定,如何解決?

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支持和保障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率先試行自然人破產制度,建立自然人破產制度司法實施協調保障機制,全面落實自然人破產案件裁判在特區內外的法律效力。

「全面落實自然人破產案件裁判在特區內外的法律效力,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曙光說。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在發布會上表示,對於各方面普遍關注的自然人破產跨地域效力問題,《意見》態度鮮明予以支持,要求全面落實自然人破產案件裁判在特區內外的法律效力,推動全國法院積極支持這項改革工作。

在孫穎看來,相應配套且較為完善的個人徵信制度非常重要。目前,我國雖然存在著以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為主建立的傳統徵信系統和以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收錄個人消費記錄、社交記錄、電商交易記錄等信息的大數據徵信系統。但這兩套徵信系統尚未協調統一,使得網絡消費和借貸產生的信用信息,一直游離在傳統的個人徵信系統外。

「所以,想要更好的推行個人破產制度還需要建立一個全國範圍內統一的個人徵信系統,這並不容易。」

此外,當個人破產財產涉及遺產、夫妻共有財產和個體工商戶財產時,可能還會出現界定破產財產範圍的實務難題。孫穎表示,「在自然人破產時如何最大程度的保護債權人利益同時不損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這一問題值得深思。」

新京報記者 王俊

編輯 陳思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浙江:制度供給不足 個人破產如何破冰?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輿論認為,這是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向「寬容誠信,嚴懲老賴」轉變。  從2018年開始,浙江溫州、台州等地法院積極開展個人破產制度試點工作,在具有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辦理方面實現破冰。
  • 制度供給不足,個人破產如何破冰? - 人民法院報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輿論認為,這是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向「寬容誠信,嚴懲老賴」轉變。    從2018年開始,浙江溫州、台州等地法院積極開展個人破產制度試點工作,在具有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辦理方面實現破冰。
  • 個人破產制度探索提速 全面推廣值得期待
    實際上,自2018年底以來,以溫州、台州、麗水遂昌為代表的個人破產制度探索便逐步開展,在具有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辦理方面實現破冰。2019年10月9日,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平陽縣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平陽法院辦結的溫州某破產企業股東蔡某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一案。
  • 個人破產制度「擴容」再添浙江,欠債可以不還為哪般?
    繼深圳率先破冰數月後,浙江也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一直以來,深圳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浙江為民營經濟大省。如今,浙江成為後來者,兩地率先試行和開啟個人破產制度探索有何意義在適應群體、制度內容上又有何差異?個人破產制度方向是否已現?
  • 【地評線】潮評|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發揮債務清理機製作用
    一直以來,由於個人破產制度的缺失,企業家一旦創業失敗,就需要以個人名義負擔無限債務責任,不能獲得與企業同等的破產保護,無法實現從市場的退出和重生,同時經營風險由此無限轉移到個人和家庭,給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非法融資渠道創造了生存空間。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是改革開放的先行省份,在個人破產領域實踐先行。
  • 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正式破冰,對房貸的影響是什麼?
    據財聯社4月30日報導,29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草案)》已提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正式「破冰」。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意味著立法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接下來還需要經過國務院、全國人大等程序。
  • 「破」立之道——浙江探路個人破產制度的「罪與贖」
    日前,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正式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下稱《指引》),推動具有個人破產制度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為陷入嚴重財務困境但誠實守信的債務人提供一條「出路」,使其獲得「新生」。破局:「半部破產法」亟待完善作為市場經濟體系的一項基礎設施,個人破產制度和企業破產制度共同構成一個國家完整的破產制度。
  • 個人破產制度深圳「破冰」,有利誠信債務人「新生」
    近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布。該條例的核心是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因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導致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自然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破產。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破冰」,意味著深圳將率先在全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再次邁出具有改革意義的步伐。
  • 個人破產制度
    債在國家,就有不良資產剝離,就有東方、華融、長城、信達四大AMC;債在個人,就有社會徵信、被執行人、老賴、個人破產。 近兩年,繼深圳推出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之後,浙江、山東亦先後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 我國自建國以來只有企業破產制度,而個人破產制度一直是法律空白。
  • 浙江探路個人破產制度 誠信債務人有機會「重生」
    ,探索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中逐步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個人破產制度能夠為陷入嚴重財務困境但誠實守信的自然人提供債務重組機會,有利於債務人重獲『新生』。」浙江省破產管理人協會會長任一民認為,通過個人債務清理和破產制度,可以保護破產人自由財產,對債務人進行拯救,恢復其生產經營能力。個人破產制度,對債權人有何意義?浙江省高院民五庭負責人鞠海亭表示,對債權人至少有3項保障。
  • 個人也可以申請破產,破產之後欠的錢不用還了?
    一直以來,創業都有著巨大的風險,由於個人破產制度的缺失,企業家一旦創業失敗,「誠信而不幸」的債務人,就需要以個人名義負擔無限債務責任,不能獲得與企業同等的破產保護,無法實現從市場的退出和重生。個人破產制度則有機會讓這些人得到債務豁免,不用再苦惱砸鍋賣鐵、父債子還、夫債妻還了。經營風險由此無限轉移到個人和家庭,給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非法融資渠道創造了生存空間。
  • 浙江試點個人破產制度,王斐民: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向「寬容...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下簡稱工作指引),提出依法合規、鼓勵探索、府院聯動三條基本原則,積極探索通過附條件的債務免除、誠信財產申報、合理確定「生活必需品」,以實現破產制度中豁免財產的制度目的等途徑,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中充分探索個人破產的制度因素。
  • 全國首例個人破產什麼意思?全國首例個人破產的是誰事件始末
    個人破產制度開始試點破冰。10月9日上午,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平陽縣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全國首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和相當程序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情況。在該案例中,債務人蔡某系溫州某破產企業的股東,經生效裁判文書認定其應對該破產企業214萬餘元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 深圳擬率先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意味著什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在深圳誠信經營卻不幸破產的企業法人將可以通過個人破產制度,避免集體債務向個人以及家庭無限轉移的風險。6月2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布並徵集意見,這一具有改革意義的「破冰」之舉立刻引發了社會關注。
  • 個人破產制度會影響配偶及子女的信用嗎?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只對企業破產有相關規定,未涉及個人破產,作為完整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個人破產制度的研究也應加緊步伐。個人破產,在財產方麵條件為「資不抵債」,那麼此種「資」是家庭共同財產還是債務人個人財產?「債」是家庭共同債務還是債務人個人債務?筆者認為,家庭共同財產中屬於債務人的部分應包含在內,我國現行婚姻法對於債務人債務已將婚內屬於債務人財產的部分作為責任財產,那麼個人破產制度亦應將此部分納入,至於本就屬債務人的個人財產自不必說;對於債務,應認定為個人債務及家庭債務中應由債務人承擔的部分。
  • 馮彥明 侯潔星:歐美個人破產制度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啟示
    具體而言,個人破產制度解決的是債務人因資不抵債破產而導致的不能按照約定償還債權人債務的問題,涉及到債務人和債權人雙方的權益。而在當前信用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債務人都與銀行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借貸關係。因此,在個人破產制度中,商業銀行扮演著主要債權人的角色。
  • 浙江官宣:個人破產制度,正式開始探索
    繼深圳之後,又一地區發起對個人破產制度的探索。昨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發布了《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五庭負責人 鞠海亭:個人破產制度,包括工作指引,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實際上就是區別哪一些債務人是老賴,哪一些是誠實的債務人,它的標準在於是不是如實申報財產、在申報財產以前這兩年有沒有逃廢債。
  • 個人也能破產了 負債纍纍的「好人」還有機會嗎?
    個人破產制度作為破產法的「半壁江山」,公眾對其的關注度正隨著各項制度的出臺逐步升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浙江省的《工作指引》以及稍早前落地的《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都明確了具體考察期。換言之,考察期之後,債務人就可「無債一身輕」。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個人破產制度仍有諸多細節值得進一步關注。
  • 個人破產制度建構路徑探析
    ,尚未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本文基於執行不能案件大量存在的現實境況,提出構建個人破產制度化解執行不能現象、化解社會重大風險的觀點,並結合我國司法現狀、社會經濟現狀,分析、探討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的可行性和前進路徑,希冀對完善我國破產制度構建、防範化解重大社會風險有所裨益。
  • 個人破產制度會影響配偶和子女信用嗎?看看這些知識你就明白了!
    個人破產,在財產方麵條件為「資不抵債」,那麼此種「資」是家庭共同財產還是債務人個人財產?「債」是家庭共同債務還是債務人個人債務?那麼個人認為,家庭共同財產中屬於債務人的部分應包含在內,我國現行婚姻法對於債務人債務已將婚內屬於債務人財產的部分作為責任財產,那麼個人破產制度亦應將此部分納入,至於本就屬債務人的個人財產自不必說;對於債務,應認定為個人債務及家庭債務中應由債務人承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