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供給不足,個人破產如何破冰? - 人民法院報

2020-12-23 人民法院報
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輿論認為,這是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向「寬容誠信,嚴懲老賴」轉變。

    從2018年開始,浙江溫州、台州等地法院積極開展個人破產制度試點工作,在具有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辦理方面實現破冰。麗水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遂昌縣人民法院,為暢通執行不能案件依法退出路徑而開展的「個人債務重整」工作,探索出了個人債務重整的遂昌樣式。截至目前,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237件,辦結147件,涉案債務共計2.027億元,清償3350.349萬元,平均清償率16.53%。

    探索「個人破產制度」意義重大

    在我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觀念根深蒂固,社會對個人破產的爭議非常大。我國目前尚未制定出臺個人破產法。但現實中,一部分「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陷入困境,喪失再融資、再創業能力,這一定程度遏制了社會投資活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

    「破產法律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制度,是市場經濟體系的一項基礎設施。」浙江高院副院長徐建新介紹,開展個人債務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具有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債務人「破產保護」功能,可以給「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一個脫離債務枷鎖、東山再起的出路;第二,破產程序是一個債權債務的集中清理程序,在「公平兼顧優先」的基礎上平衡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實現債權人的公平清償;第三,債權人教育和風險警示功能。市場經營總有風險,是否出借款項給債務人,風險的第一把控者在於債權人自己,首先債權人要有這樣的風險意識;第四,促進市場體系健全運行功能,推動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和社會誠信體系建立,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對於法院來說,通過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可以對自然人執行案件進行「合併同類項」,提升程序效率;還可以將管理人等社會資源引入到執行程序中,緩解法院「案多人少」壓力。

    去年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研究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7月16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出臺《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明確要研究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重點解決企業破產產生的自然人連帶責任擔保債務問題。今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要求,「健全破產制度,改革完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推動個人破產立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法院以「研究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為目標,對個人破產制度進行地區試點並進行有益探索。

    平陽縣人民法院審理了全國首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和相當程序的個人債務清理案件。企業經營不善,面臨破產清算,作為公司股東的蔡某被法院判決需承擔214萬餘元的企業債務連帶清償責任。然而,蔡某名下只有零星財產,他和妻子長期患有高血壓和腎臟疾病,醫療費用花銷巨大,孩子又在上大學,整個家庭入不敷出,花銷巨大,確無能力清償巨額債務。

    平陽法院辦理該案時,參照企業破產制度,引入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機制。最終,該清理方案獲全部債權人表決通過——按照1.5%的清償比例,即蔡某清償3.2萬元之日起6年內,若其家庭年收入超過12萬元,超過部分的50%將用於清償全體債權人未受清償的債務。自清償3.2萬元之日起滿3年後,恢復債務人蔡某個人信用。

    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是「照妖鏡」

    不管是被免於列入黑名單,還是被免除剩餘債務,都建立於債務人是誠信的這個基礎上。如果債務人有惡意逃債行為等不誠信行為,則集中清理程序將不予啟動或及時終止。

    1957年出生的黃某,原本從事羊毛衫製作、銷售行業,因經營不善、大額貨款無法收回等原因導致經營狀況惡化,加上身體健康狀況不佳,逐漸喪失勞動、工作能力,最終陷入債務困境,無法清償債務。

    2019年3月29日,債權人向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個人債務集中清理。經對債權審核,共有3戶債權人向管理人申報了4筆債權,確認債權總金額約42萬元,債權性質均為普通債權。

    根據債權人反映,黃某隱瞞了村裡分紅的情況。管理人根據債權人提供的線索,調查發現確有其事。

    管理人根據調查結果,認為黃某未如實申報全部的財產及收入情況,無法認定其誠信處置和清償債務,且存在偏頗清償等不當行為。據此,台州中院最終作出裁定,終結黃某債務清理程序,並交由執行部門恢復執行措施。

    浙江高院通過制度設計和典型案例向社會傳遞出非常明確的信號:只要債務人確實是誠實且不幸的,在通過個人債務清理程序後,債務人就可以免於強制執行;但是如果債務人心存僥倖,故意隱瞞或者未如實報告財產和債務情況,對部分債權人進行偏頗清償,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那麼個人債務清理就是很好的「照妖鏡」,讓轉移、隱匿財產等行為顯形,嚴厲打擊躲避債務清償的行為。

    法律制度供給不足等困境尚存

    錢某、楊某原是夫妻關係,於2016年10月離婚,有夫妻共同債務案件11件,因企業經營虧損無力清償,分別向樂清市人民法院提出個人債務集中清理申請。因系共同債務聯合清理,經審核確認債權總額為231萬元。

    債權人會議上,全體債權人均不同意10%的清償率,各債權人提出在長期分期付款的前提下清償率50%。

    最終,因雙方就清理方案無法達成一致,清理程序終結。

    「此案反映出當前制度供給不足導致個人債務清理工作存在的難點問題。」浙江高院執行監督處處長方嘏風說,首先,不同類型債權的清償率難以協調一致,本案各債權涉民間借貸關係產生的借款、勞動關係產生的勞動報酬、買賣合同關係產生的貨款等,各債權人對清償比例的心理預期、接受能力均不同;其次,全體表決難以取得一致。實踐中,多個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諒解程度及其對債務的豁免尺度不盡相同,只要個別債權人不同意清償方案或清償比例就意味著全盤否定;第三,也反映了債權人對債務人信任度較低。

    因缺乏法律制度支撐,浙江法院現在開展這項工作,只能在現行法律框架內進行。個人破產中的核心制度,比如破產免責等,只能取決於債權人的同意。債權人的表決機制存在局限,在夫妻聯合清理的案件中,債權關係往往更為複雜,更容易陷入表決困境。

    「在實踐中,打擊逃廢債需要規範和加強。」徐建新說,在當前監督機制和法律框架下,債務人逃廢債的行為仍不能完全杜絕,導致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誠信度持懷疑態度,甚至多有牴觸。尤其在債務清理方案通過後,對債務人後續行為考察期的監督機制能否到位、監督措施是否有效,債權人對此還會有比較大的疑慮。

    同時,需要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對當事人的約束。一方面,債權人與債務人對這項工作的知曉度、配合意願不高。對於債權人來說,當個人債務清理機制並不能帶來更多、更直接的利益時,不願放棄權利也是本性使然。從債務人角度看,部分債務人不了解個人債務清理機制的好處,同時,債務人或多或少存在失信問題,甚至存在逃避債務清償的行為。從台州地區的實踐來看,有不少案件因為債務人不配合管理人清算工作,導致恢復強制執行程序。

    據了解,針對工作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浙江法院將進一步穩妥有序在全省推進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在法院內部尤其是要加強執行部門與破產審判部門在人員、財產申報、查控、處置等方面的銜接配合。同時通過府院聯動機制平臺,探索發揮政府相關部門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中的公共服務職能作用,如公職管理人、專項資金、財產信息查詢、信用聯合懲戒等等,推動配套制度的完善,並積極推動個人破產的地方立法。

相關焦點

  • 浙江:制度供給不足 個人破產如何破冰?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輿論認為,這是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向「寬容誠信,嚴懲老賴」轉變。  從2018年開始,浙江溫州、台州等地法院積極開展個人破產制度試點工作,在具有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辦理方面實現破冰。
  • 個人破產制度接連「破冰」,逃債憂慮下的地方實踐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意味著繼深圳之後,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此前,8月26日,深圳市正式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成為我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將於2021年3月1日實施。
  • 個人破產制度深圳「破冰」,有利誠信債務人「新生」
    近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布。該條例的核心是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因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導致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自然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破產。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破冰」,意味著深圳將率先在全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再次邁出具有改革意義的步伐。
  • 人民法院建議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這對消費金融發展有何影響?
    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作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的報告時建議,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完善現行破產法,暢通「執行不能」案件依法退出路徑。10月30日,人民法院報報導稱,全國法院所形成的三大制度機製成果,為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提供了有效條件,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工作基礎。
  • 深圳擬率先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意味著什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芳在深圳誠信經營卻不幸破產的企業法人將可以通過個人破產制度,避免集體債務向個人以及家庭無限轉移的風險。6月2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布並徵集意見,這一具有改革意義的「破冰」之舉立刻引發了社會關注。
  • 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正式破冰,對房貸的影響是什麼?
    據財聯社4月30日報導,29日《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草案)》已提請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正式「破冰」。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意味著立法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接下來還需要經過國務院、全國人大等程序。
  • 個人破產制度探索提速 全面推廣值得期待
    個人破產制度探索提速。2020年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這意味著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實際上,自2018年底以來,以溫州、台州、麗水遂昌為代表的個人破產制度探索便逐步開展,在具有個人破產實質功能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辦理方面實現破冰。2019年10月9日,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平陽縣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平陽法院辦結的溫州某破產企業股東蔡某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一案。
  • 【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今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
    2020-12-03 10:25:09來源:FX168 【浙江正式探索個人破產制度】今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提出依法合規、鼓勵探索、府院聯動三條基本原則,積極探索通過附條件的債務免除、誠信財產申報、合理確定「生活必需品」以實現破產制度中豁免財產的制度目的等途徑,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中充分探索個人破產的制度因素。
  • 【地評線】潮評|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發揮債務清理機製作用
    日前,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提出通過附條件的債務免除、誠信財產申報、合理確定「生活必需品」等以實現豁免財產目的,探索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中逐步建立個人破產制度。
  • 「破」立之道——浙江探路個人破產制度的「罪與贖」
    張茵 攝中新網杭州12月29日電(記者 郭其鈺)企業經營不善、資不抵債,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產。個人負債纍纍無法償還,卻不能以同樣的方式解決困難。長期以來,由於個人破產制度的缺位,中國破產法被稱為「半部破產法」,很多個人債務問題無法真正化解。破產制度作為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個人破產是其中應有之義,暢通此類案件依法退出路徑也勢在必行。
  • 浙江試點個人破產制度,王斐民:從「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向「寬容...
    12月3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下簡稱工作指引),提出依法合規、鼓勵探索、府院聯動三條基本原則,積極探索通過附條件的債務免除、誠信財產申報、合理確定「生活必需品」,以實現破產制度中豁免財產的制度目的等途徑,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中充分探索個人破產的制度因素。
  • 個人破產制度「擴容」再添浙江,欠債可以不還為哪般?
    繼深圳率先破冰數月後,浙江也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一直以來,深圳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浙江為民營經濟大省。如今,浙江成為後來者,兩地率先試行和開啟個人破產制度探索有何意義在適應群體、制度內容上又有何差異?個人破產制度方向是否已現?
  • 個人破產制度會影響配偶及子女的信用嗎?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只對企業破產有相關規定,未涉及個人破產,作為完整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個人破產制度的研究也應加緊步伐。2019年10月9日上午,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平陽縣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介紹辦結的「全國首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和相當程序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情況,通過在執行中雙方自願達成協議、有條件恢復執行、法院籤發行為限制令等方式,在法律對「個人破產」無明文規定情況下,實質上實現了個人「破產」的相關功能,即有條件地恢復信用、實行一定期限一定收入額範圍內的債務豁免等。
  • 最高法最強音,呼籲出臺「個人破產制度」——老賴的福音?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所作的《關於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的報告》引起不小震動,主要是該報告提出要儘快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暢通「執行不能」案件依法退出路徑。直白一點說就是,對於那些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個人,以後將可以通過由法院宣布其破產的方式,一筆勾銷拖欠的所有債務,終結案件的執行。
  • 浙江探路個人破產制度 誠信債務人有機會「重生」
    ,探索在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中逐步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指引》明確,以債務人申報、接受債權人質詢、人民法院依職權調查核實、管理人調查核實等措施,區分「老賴」和「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對前者強制執行,給後者相對寬鬆的制度出路。
  • 個人破產制度
    債在國家,就有不良資產剝離,就有東方、華融、長城、信達四大AMC;債在個人,就有社會徵信、被執行人、老賴、個人破產。 近兩年,繼深圳推出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之後,浙江、山東亦先後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 我國自建國以來只有企業破產制度,而個人破產制度一直是法律空白。
  •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探索的個人破產制度,會不會成為老賴的保護傘?
    那麼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個人破產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根據《指引》規定,此次面向的群體是具有浙江省戶籍,居住在浙江省內並參加浙江省內社會保險或繳納個人所得稅連續滿三年因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或者明顯缺乏到期債務清償能力的自然人,可以依流程申請破產。
  • 全國首例個人破產什麼意思?全國首例個人破產的是誰事件始末
    個人破產制度開始試點破冰。10月9日上午,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平陽縣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全國首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和相當程序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情況。在該案例中,債務人蔡某系溫州某破產企業的股東,經生效裁判文書認定其應對該破產企業214萬餘元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 浙江官宣:個人破產制度,正式開始探索
    繼深圳之後,又一地區發起對個人破產制度的探索。昨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始探索個人破產制度,發布了《浙江法院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類個人破產)工作指引(試行)》。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的新指引明確提出依法合規、鼓勵探索、府院聯動三條基本原則。針對「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法院可以免予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等強制執行措施,為陷入嚴重財務困境但誠實守信的自然人,提供債務重組的機會。而針對債權人,法院將引入管理人等手段,更加徹底調查債務人財產狀況,維護債權人正當利益。
  • 馮彥明 侯潔星:歐美個人破產制度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啟示
    基於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個人過度負債,銀行都是主要的債權人。因為商業銀行在市場交易中屬於信貸融資供給方,主要的授信對象就是企業法人和居民個人。  歐美個人破產制度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美國  個人破產制度在歐美國家發展較早,是其法律法規體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且其個人破產的數量也遠高於企業破產數量。特別是美國,在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每200個人中就曾有1個人破產,可見其個人破產事件已司空見慣。